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7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也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4-9 17: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也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也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doc

32.5 KB, 下载次数: 5730

doc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8-4-10 14: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也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也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提问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好的提问能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学效果的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个个的问题,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江苏教育》1996?6孙崇来文)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乱提问。
    2?系统性原则
    提问,应从整体考虑,使提问成为一个问题之间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步步提高。所提的问题富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不能漫无中心,不能太琐碎。
    3. 启发性原则
    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联想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所提问题,不能太空泛,太深奥,应该具有适度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
    4.?趣味性原则
    所提问题,新颖生动,富有情趣,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要提那些枯燥无味的问题。
    5.?民主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应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训斥,不要嘲笑讽刺,要循循善诱加以纠正。(《小学语文教学》1997?6孟治荣文)
    三、课堂提问的要求
    1.?问在课题处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层层地深入挖掘。
    2.?问在忽略处课文中有些词语往往不被学生注意,而教师应循着文路,把它提出来探究,以利于学生加速加深理解课文。
    3.?问在矛盾处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
    4.?问在重复处不少课文的作者运用了重复修辞方法,以强调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此处设问,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内涵。
    5.?问在疑难处当学生学习上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应善于点拨诱导,几经回环,就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6.?问在空白处有些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此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就易走进文章的“心灵”,从而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小学教学参考》1997?2赖夫中文)
    7.?抓住重、难点,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定的。课文的难点,要根据课文的难易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要围绕课文的重点为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特别要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
    8.?设计的问题要适当、适度和适量。适当,主要根据文章不同体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适度,主要指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适量,主要指问题的多少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的问题,要防止浅、玄、碎、杂,避免过分简单、深奥、琐碎和杂乱。
    9.?设计的问题要富有思考性,要新奇、巧妙、有趣。这样设计的问题有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设计的问题,像一根魔术棒,吸引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处于亢奋状态,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10.?设计的问题要有科学性,问题要正确,要有层次坡度,要合情合理。
    设计的问题,不能有科学性错误,要正确无误,合情合理,还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坡度、有台阶、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课文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敢于回答问题。(《小学语文教学》1997?6孟治学文)
    四、课堂提问的方法
    1?渐进型提问
    在提问时,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级而上。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入和继续。层层设问,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2.?集散型提问
    集中一点发问,回答发散,同中求异,点上长花。既能激发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发表意见,又能使全体学生加入答问的行列,甚至形成热烈讨论的气氛。
    3.?训练型提问
    把课堂提问与语言文字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工具学科的特点。教学时不能把“写的是什么”作为讨论的基调,而应多涉及“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有关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
    4.?引申型的提问
    从课文中的中心事件引申开去,借题发挥,创造一种新的境界,从而巧设疑障,启发思维。如教完《要下雨了》可提问:下雨前,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和平时不一样的现象呢?
    5.?设悬型提问
    教学中巧设悬念,模拟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构,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6.?曲折型提问
    教师不直接问,正面问,而是拐弯问,迂回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这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气氛的效果。(《教师之友》1996?9杨中全陈燕燕文)
    7.?引发型提问
    这类问题多用于讲读课文的导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情感,引发学生钻研讨论问题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8.?疏导型提问
    这类问题多用于初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字、词、句、读课文,可以了解记叙文要素,以便掌握梗概。提问模式是:通读课文,简略说一下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理解生字、词语是什么意思。
    9.?深究型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细读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深究重点段落的句子含义。一般要求学生回答出“为什么”、“说明了什么”、“表示了什么”。
    10.?辨析型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精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字、词、句、段的比较,鉴别、选择、运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辨析能力。(《小学语文教师》1996?9白云发文)
    11.?整体型提问
    叶圣陶先生曾将一篇文章生动地比喻为一个环拱着圆心的圆球。这一语道破了课文的整体性。因此,课堂提问就要根据这一特点,从整体出发,紧扣教材中心,围绕重点、难点来设计。
    12.?入境型提问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决不是枯燥的符号,它包蕴着活生生的形象、丰富的内涵。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入境”。学生一旦进入了课文中的情境,把自己扮演成文中某一角色时,这种“参与感”一经产生,兴趣就会大增,受感染亦更深。
    13.?矛盾型提问
    问题是思维的路标。矛盾型提问旨在思维上设置对立面,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论争。当学生在头脑中存在矛盾时,学生最爱思考,思维最活跃。(《教师之友》1996?9陈明文)
    14.?由浅入深,连贯追问
    对于课文的关键处要抓住水放,提出一些互相连贯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
    15.?纵横展开,促进迁移
    “为迁移而教”、“教是为了不教”。纵向深入固然可以达到深化的目的,但前后的问题情境各不相同,难以实现思维方式的迁移,如果从横向展开,接连提出几个情境相似的问题,则有利于学生用前一种思维模式去思考相类似的问题,从而达到迁移的目的,但内容的深化受到一定的影响;若纵横同时展开,则可弥补两者的不足,达到组合优化。
    16.?一问多能,直入重点
    课堂教学要力求透彻,讲究效率,用相当的问题取得最好的效果。在具体做法上可适当加大问题的容量,力争做到一问多能。防止和杜绝零打碎敲的问题,避免课堂教学高投入,低效益。
    17.?搭桥铺路,化难为易
    有些问题难度较大,教师要准备一些铺垫性问题,帮助学生实现思路的接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1: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