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假期生活随笔 旅行,可以是件很温暖的事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7 16:04: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旅行,看在眼里的是风景,听到心里的是故事。

每逢节假日的来临,人们总喜欢用旅游的方式去开启自己美好而又悠闲的假期额度。只是看看自己的朋友圈,你便领略了别人眼中的风景。然而,在我看来,真正的旅行,从来不是一堆照片的堆砌和疯狂的购物,而应该是经历一种全新的体验,有着不同以前的心情里程。

就像毕淑敏曾说的,人生终将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在风景不停地馈赠给您新的背景图时,你的内心也应该为这美丽的风景插上一束馨香的花,转换成洒满阳光的小太阳。

惬意地行走在风景线上

比起用镜头,更重要的是用眼睛,用心记住沿途的美景,才能不辜负这美好的行程。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风景线,映射到眼中,它会是你今天欢心的唯一理由,因为那是你不曾见过的风景。

我喜欢那种惬意地旅行,所以更喜欢那种散装的旅行方式,可以自助叫导游,但却从不追随旅行团的脚步。淡定地行走在既定的城市里,漫漫而走看看市景,听听人声,看一眼花草,瞧一眼池鱼。不断地更换场景,不断地移动。蜿蜒的胡同、窄深的里巷、商店的橱窗,在穿梭之时,可以偶尔跑下神,待朋友用晃动的手影把你从迷离的眼神呼唤而出。偶尔的放空,将该放下的放下,才能有更大的空间去积累,只为在明日晨曦能迎接更多新鲜的事物、更美的风景。


了解风景线背后的故事

和新的城市相遇在金黄灿意的季节,更多的是和老友的熟悉般的邂逅,有些故事也许曾经你只是浅浅地尝,而今在现实中相遇,我们便开始深入攀谈起来,需要更多地发掘城市的历史。如果眼中只有房子、树、山、水,却不晓得背后蕴含的历史与文化,这顶多算是换个地方逛街。曾经和小伙伴去秦始皇林兵马俑去观赏时,真的一下子就晕了,用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自己的眼睛便领略了全部的风景,心中不免怅然。猛然听到一导游在旁边的讲解,自己才从怅然忽转惊喜,果然不虚此行,方懂得了其中还有那么多的故事。

面对同样一件事、一个物品、一处景点时,你了解得越多,看到的就一定也越多。从不会是风景辜负了你,而只是你不懂风景之后的故事。

采撷美丽风景中间的小插曲

每到一个美好的地方,总想和自己的友人亦或是恋人分享自己心中的喜悦和美丽,我喜欢在景点附近别致的邮局或是小店,走进其中,细心地选取我喜欢的带有当地特色的风景作为我携带给他们的惊喜。
    贴上我们现在很少还会用的邮票,在明信片上写上自己心中此时的所想所念,盖上当地特色的小印章。当长久且费时的邮寄方式寄出自己的明信片时,我竟然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或许,是害怕在邮寄中我心爱的明信片遗失,我总会用照片拍摄下我所挑选的明信片的正面图片发给朋友,当然不会把文字一览无余地暴露在友人的微信里,我还是希望她许久之后收到时,会有些熟悉又略带陌生的惊喜,或许能让她在平凡乏味的俗世中回味很久。

无论它是否能传递到友人的手中,友人是否能看到我那些斟酌的文字,我想此时都已经不重要了。当然,我还记得因为我没有用信封装裹我的爱意,当曾是恋人的老公在门卫室里收到我的明信片时,他竟是满脸红红,虽没看到只是听到他在给我打电话时语言上的羞涩,我便想象得发笑了出来。

风景过后的留存

总会有正在进行时,总会有现在成为过去式,再美的风景始终都是你的过客,你总要有一天笑着说再见。

当我们在旅途中奔波的之后,总会带走一些当地的东西作为纪念,不一定贵重,但却关乎记忆,或许只是简单的是一片枫叶、不会枯萎的花束,也可以是装一瓶土色土香的矿泉水......

把记忆带走,用文字镌刻永恒,记下自己在这座城市里的点滴记忆。其实,看到的不仅仅是风景,还有自己get的新技能,让勇于尝试的自己学会了烹制当地的美食与认知了更多的事物,一次旅行最大的收获,是旅行之前的期待、旅行进行时的感动和旅行归来时的回味无穷。

旅客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
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
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
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泰戈尔《旅行》

而有时,旅途不一定在异国他乡,毕竟旅途中经过的方向没有一个地方叫做故乡。走着走着,你才发现你看进眼里、装进心里的一直都在家所在的地方,那里有朗月,有为你挑起的不灭的光亮。有时,你脑海中的快乐时光和回忆才是你生命中最绚丽的风景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01: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