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一上完语文课《一株紫丁香》后,校长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使我马上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真是获益非浅!
我这堂课的最大失败处是没有引导学生完全进入课文的意境当中,且个性化的朗读不够关注。而《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悟,课文语言虽浅显易懂,然意境却是优美感人,如果阅读只能停留在表面的词语理解上,那教学真可谓是苍白无力啊!
其实,如何让学生去喜欢语言,进入语言,从而理解语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形成个性化的朗读,这是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我觉得我在这方面的疏忽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教学手段运用的不够。
新课程的来临,其实需要许多花花绿绿的教学手段来接纳它,它才能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如果仅仅是单一的模式,如仅仅使用黑板加粉笔加一本课本,那么再鲜艳的花也会厌倦这种白开水似的滋润。有时候,我常常为我自己的“懒惰”感到汗颜,一堂课40分钟,又要用录音机,有要用小黑板,有时还要自己想心思去搞花头,这是多么麻烦的事啊!反正就这么个教学目标,直接一点达到不是也一样的吗?哎,现在发现这种想法真是害人哪!一堂课,几堂课或许看不出来,但是,时间一长,孩子的学情况就完全是两回事!
用“含辛茹苦”来形容教师,的确是形象。教师要上好一堂课,要使自己各方面的教育教学水平都有所上升,不“辛”不“苦“怎么行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我们自己首先要勤快,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跟着学习,变得越来越勤快,越来越会学习。
二、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够了解。
有一位老师在上《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时候,面对全班学生,深情朗读,欲语泪先流,想用这种方式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课文中去,岂知学生却不买账,看着这位老师有的莫名所以,以为他遇到了什么伤心的事,有的却在台下偷偷发笑,有的则在交头接耳瞎猜测……我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老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够了解,学生对这篇课文还没有足够理解到产生共鸣的程度,故效果适得其反。
我在范读的时候,很深情,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课文,对课文的意思不是很了解,所以反应不大。我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便打算先把课文分析好,然后在学生充分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读这篇课文,可能效果会更好,所以,我就精心设计了第二块小黑板,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我自以为这样的方式比较好,但实践下来,我师傅指出,这种把文中大意抽象概括出来的做法,比之让学生在深情朗读中自己感悟,要突兀得多,要难得多,且课文语言浅显易懂,学生能够理解,何必多绕弯子呢?
我知道,我和《十里长街送总理》的那位老师一样,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够了解,我是低估了他们的理解能力,而那位老师则是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我想,以后备课时候,还得多备备学生!
三、教师对学生阅读自觉性的担忧心理。
在我们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自觉性差距很大,好的学生不用老师点拨,自己就能理解文章,把它读得很好,而有的学生则是“举步维艰”,处处受阻,因此,他们就学会了调皮,学会了捣蛋,上课跟你对着干,不听不读,要吵会闹,让人头疼至极。针对于这种情况,我很担忧,我就怕放任让学生自己去读之后,总有一些学生自己不愿意读,还要影响别人。
我想这可能是我平常上课的时候,表扬不够,“师爱”没有“恩泽”全部学生,造成了有些学生始终控制不住自己,不能好好地钻心读书。
看来,教育真的是一门艺术啊!40分钟还需好好安排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