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54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年级《音乐》《嘎达梅林》教学方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23 14:2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来源:五年级《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

内容来源:五年级音乐9册第二单元

主题:足迹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  任雪婷/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领域一:感受与欣赏

标准1:  聆听不同题材和类别的小型器乐曲,能够随着乐声哼唱短小的音乐主题或主题片段。

标准2:能够体验并描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领域二:表现

标准1:能够主动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唱歌习惯。







2、教材分析

歌曲《嘎达梅林》原是一首蒙古族长篇叙事体颂歌,经音乐家安波整理编译成现在的四段歌词,全曲具有蒙古族短调民歌的特点,结构严谨,曲调豪放流畅,深情感人,节奏沉着有力,情绪悲壮而沉重,表达了人们对民族英雄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

根据歌曲《嘎达梅林》改编的马头琴五重奏《嘎达梅林》,是由第一马头琴、第二马头琴、次中音马头琴、低音马头琴、倍低音马头琴组成的五部弦乐群。旋律既抒情优美,又热情奔放,主题音乐多次再现,将嘎达梅林对草原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进行了清晰的描绘。





3、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音乐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较为基本的音乐欣赏、描述以及表现的能力。同时,音乐知识的学习,参与一定量的音乐实践活动,为欣赏带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和人声音色的听辨、及其表现力都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学生往往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不多,在课堂中要密切关注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感受音乐家对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目标



1、通过欣赏、聆听歌曲和马头琴五重奏《嘎达梅林》,感受旋律豪放流畅的曲调,并会演唱歌曲《嘎达梅林》第一段。

2、通过聆听,听辨了解男低音音色,及在歌曲中所表达的人物形象。

3、通过聆听欣赏和表演乐曲——马头琴五重奏《嘎达梅林》,感受乐曲不同主题的音乐变化,感受马头琴音色和表现力。感受音乐家对英雄的敬仰和怀念。





评价任务

1、乐于分享自己的感受,能够准确判断演唱者和马头琴的音色,能过说出音乐情绪、速度的变化等,并积极作答(检测目标1)。

2、积极参与学唱及表演,能够体验乐曲塑造的英雄形象(检测目标2)。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9-23 14:29:32 | 只看该作者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活动
导入
    (情境导入)播放歌曲《嘎达梅林》片段,欣赏聆听,并师带学生做律动。
    问:我们今天来到这个美丽地方是哪儿? 答:内蒙古大草原。
新授
(一)聆听学唱歌曲《嘎达梅林》(评价任务1)
1、聆听歌曲第一段,回答问题:这首歌的情绪?
                             演唱者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师引出歌曲曲名及男低音独唱概念。
2、展示歌曲旋律乐谱跟钢琴演唱,并手划旋律线,问:旋律线有什  么特点?(评价任务1)
3、再次跟钢琴演唱乐谱,说一说两个乐句分别旋律走向、情绪有什么特点?  
4、带上两乐句情绪特点,跟钢琴加词演唱。
5、师简介嘎达梅林的英雄故事。问:嘎达梅林是怎样一个英雄?
6、有感情演唱。(评价任务2)
(二)聆听欣赏马头琴五重奏《嘎达梅林》。
1、师用二胡演奏《嘎达梅林》旋律。学生形容二胡音色。
2、聆听乐曲主题一回答演奏乐器,并完成表格。(评价任务1)
   表现:男生演唱歌词,女生做律动。(评价任务2)
3、对比聆听乐曲主题二,找出音乐发生的变化,完成表格。
   (评价任务1)
   表现:女生演唱歌词,男生作声势动作。(评价任务2)
4、聆听乐曲主题三,完成表格。(评价任务1)
   表现:全体演唱,找学生乐器伴奏。(评价任务2)
5、简介三段音乐主奏乐器马头琴,并模仿马头琴演奏姿势,表演引子部分。(评价任务2)
(三)表演(评价任务2)
1、全体学生完整表演乐曲《嘎达梅林》
2、教师介绍乐曲马头琴五重奏《嘎达梅林》
拓展延伸
介绍其他版本《嘎达梅林》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7: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