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活动的主题为“数学素养发展导向的课堂教学”,本期活动主要围绕“应用意识”这一数学核心素养展开。接到这个主题以后,我就在不断地思考,“应用意识”的本质内涵到底是什么?
为解开心中的疑团,我决定打开书本,追根溯源,探寻本质。
“意识”在心理学中定义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良好的意识反映出一个人在认识事物对象过程中,其思维的自觉、独立、批判、求异和创造的优秀品质,基于这样的理解,数学应用意识就是一种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周围生活中问题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和思维反应。
作为数学十大核心素养之一,“应用意识”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我的理解是:一方面,面对实际问题,学生有主动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是说“数学知识生活化”。比如:有的学生在一年级学习过《整理房间》一课后,愿意主动整理自己的房间,把自己的物品分类存放,将数学课上学到的分类知识真正用于实际生活,并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分类的价值和意义。
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学生对现实生活主动进行数学抽象的一种意识,也就是说“现实问题数学化”。比如:在生活中,学生常常遇到钱够不够的问题,有的学生能够将这些问题自觉抽象成数学计算问题,运用数学计算的方法解决。
《课标》中明确提出“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正如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育中也是处处都有“应用意识”的身影。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不在一朝一夕,需要长期的影响和不断的强化,才能让“学以致用”的种子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扎根发芽,日后帮助他们真正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栋梁之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