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初中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7 23:3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初中组)

问题1: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下面对“趋礼”描述不正确的是( )。    (分数:3)
A . 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
B . 要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C . 趋礼应遵循“行不中道”的原则
D . 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面前,一定要挺胸抬头,目视前方
问题2: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室内座次以( )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分数:3)
A . 东
B . 南
C . 西
D . 北
问题3:在古代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例如: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请问 “待罪”是指( )。    (分数:3)
A . 自己的官
B . 自己的儿子
C . 自己的罪行
D . 自己的错误
问题4:《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 )时代一部汉族礼制汇编,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    (分数:3)
A . 春秋战国
B . 南北朝
C . 五代十国
D . 东汉
问题5:相传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 )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    (分数:3)
A . 周公
B . 姜尚
C . 文王
D . 纣王
问题6:“作故人、谢宾客、仙游”是指( )。    (分数:3)
A .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
B . 老朋友
C . 老师
D . 称呼别人的朋友
问题7:贤契是指称( )。    (分数:3)
A . 自己的孩子
B . 别人的孩子
C . 自己的学生
D . 别人的学生
问题8:内人内子、内助、拙荆 是指称( )。    (分数:3)
A . 自己的妻子
B . 自己的家人
C . 自己的妹妹
D . 自己的姐姐
问题9: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我国传统道德中也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国家之间讲礼仪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人与人之间讲礼仪是为人立世的基础。中国古代有“拱手礼”,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    (分数:3)
A . 左手握拳在内,右手在外
B . 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
C . 两者均可
D . 两者均不可
问题10: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这些谦敬副词,和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美的优良传统,下列哪个词不是“谦敬副词”( )。    (分数:3)
A . 蒙
B . 窃
C . 幸
D . 怜
问题1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早在先秦就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节仪式和礼仪制度。传统的说法,把礼划分为( )五类,称为五礼。    (分数:3)
A . 吉、凶、军、宾、嘉
B . 温、良、恭、俭、让
C . 恭、宽、信、敏、惠
D . 天、地、君、亲、师
问题12:在古代宴会开始,通常由谁最先举筷,并且尝菜肴的第一口,然后其他人才能举筷吃菜?( )。    (分数:3)
A . 老人
B . 小孩
C . 孕妇
D . 客人
问题13:《论语》是记录孔子的门人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道德行为和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过重大影响。在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两千多年时间里,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论语》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下面( )的范畴概括。    (分数:3)
A . 《孝经》
B . 《诗经》
C . 《大学》
D . 《后汉书》
问题14:古人在写书信时,在书信开头写收信人的称谓。称谓之后要缀以表达敬意的词语,例如“台端”“台甫”“大鉴”等,这类词语就是“提称语”。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给父母写信,“膝下”一词用的最多,源出于( )。     (分数:3)
A . 《孝经》
B . 《诗经》
C . 《大学》
D . 《后汉书》
问题15:男子( )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分数:3)
A . 15
B . 16
C . 18
D . 20
问题16: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 )、亲迎等。    (分数:3)
A . 媒妁
B . 下礼
C . 订婚
D . 请期
问题17:寿诞礼,一般在( )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分数:3)
A . 30岁
B . 40岁
C . 50岁
D . 60岁
问题18:在较正式宴请礼仪中,我国习惯按( )排列席位、座位、座次。    (分数:3)
A . 年龄
B . 辈分
C . 性别
D . 职务
问题19:古代常用敬词有很多,很多沿用至今,先妣是指( )。    (分数:3)
A . 对母亲去世后的用语
B . 对妹妹去世后的用语
C . 对姑姑去世后的用语
D . 对姐姐去世后的用语
问题20:在交友的称谓中“刎颈交”是指( )。    (分数:3)
A . 友谊最深的朋友
B . 拘形迹的缺欠或丑陋,结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C . 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
D . 友谊深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问题21:对别人尊重的称呼有很多,“令正”一词是对( )尊称。    (分数:3)
A . 尊称对方的妻子
B . 尊称对方的母亲
C . 称自己的学生
D . 称别人的学生
问题22:“杵臼之交”出自( )。    (分数:3)
A . 《后汉书》
B . 《 聊斋志异》
C . 《论语》
D . 《孟子》
问题23:生命降生仪式称为:( )。    (分数:3)
A . 洗三
B . 满月
C . 周岁
D . 抓周
问题24: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 )。    (分数:3)
A . 中年
B . 青年
C . 少年
D . 老年
问题25:庾信《伯母李氏墓南铭》:“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其中耳顺是指( )。    (分数:3)
A . 20岁
B . 30岁
C . 60岁
D . 50岁
问题26:“不学礼,无以立”的古训是( )所言。    (分数:3)
A . 孟子
B . 荀子
C . 孔子
D . 韩非子
问题27:礼仪的核心是( )为本。    (分数:3)
A . 自信
B . 尊重
C . 尊老爱幼
D . 自食其力
问题28: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 )为最尊。    (分数:3)
A . 坐西朝东
B . 坐北朝南
C . 坐南朝北
D . 坐东朝西
问题29:“入则孝,出则悌。”“孝”“悌”分别指善事( )。    (分数:3)
A . 父母 祖父母
B . 兄长 父母
C . 父母 兄长
D . 祖父母 兄长
问题3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出自( )。    (分数:3)
A . 《孟子》
B . 《论语》
C . 《中庸》
D . 《大学》
问题31:下列礼仪不属于军礼的是( )。    (分数:3)
A . 征伐
B . 征税 
C . 围捕 
D . 营建
问题32: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下列不属于“五礼”的是( )。    (分数:3)
A . 吉礼
B . 嘉礼
C . 军礼
D . 酒礼
问题33:“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出自( )的这一名句论述了礼仪的重要性。    (分数:3)
A . 《论语》
B . 《荀子》
C . 《礼记》
D . 《孟子》
问题34:( )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分数:3)
A . 《周礼》
B . 《仪礼》
C . 《礼记》
D . 《论语》
问题35:五礼之冠是指( )。    (分数:3)
A . 吉礼
B . 凶礼
C . 军礼
D . 宾礼
问题36:中国有敬老习俗,旧时给老年妇女祝寿的时候,往往要送画有( )图案的礼物。    (分数:3)
A . 麻姑
B . 老寿星
C . 王母娘娘
D . 九天玄女
问题37:礼的种类纷繁复杂,对于礼的要素大致概括为( )。    (分数:3)
A . 礼法、礼器
B . 辞令、礼容
C . 等差、礼义
D . ABC都是
问题38:( )反对行礼以器物仪节为主,强调要以礼义为核心。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认为玉帛、钟鼓不过是表达礼义的工具。    (分数:3)
A . 老子
B . 孔子
C . 韩非子
D . 庄子
问题39: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不包括( )。    (分数:3)
A . 大师之礼(征战)
B . 大均之礼(均土地、征赋税)
C . 大田之礼(定时狩猎)
D . 大修之礼(维修军事)
问题40:吉礼的范围很广,不包括( )。    (分数:3)
A . 天神
B . 地祗
C . 人鬼
D . 庆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10 16: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