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优质课《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7 07:3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怀念》。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新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以亲情为主题,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本文是一篇饱含深情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以回忆的方式,将零零碎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叙述了自己瘫痪时,身患绝症的母亲如何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他、照顾他的事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作为叙事性散文作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文语言朴素、真切,写出了作者生活的真实体验,在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我对教材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再来说说学情。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他们乐于发言,课堂上能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同学积极合作、共同学习。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母爱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让学生抛开给母爱贴上“无私”“伟大”的固定标签,去切实分辨出母爱的细微不同,去掂量出母爱的沉重分量。并从内心真正受到感动,从而激发出心底的感恩情怀?又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精神成长,进而思考自身的人生之路呢?这是本课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把握,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抓住细节描写,理解母爱的内涵。

3.     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抓住细节描写,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能够很好的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多媒体教学法。

2.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课前预习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在课堂上,通过诵读法和讨论法推动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读出感受,发现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能够充分的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释放学生潜能,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在简介史铁生的生平后,出示他在《合欢树》中怀念母亲的一段话: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教师配乐朗读这段话,并让学生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引出课题。

这一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走进文本”,对史铁生的作品、对本文的主题有一个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为下文学习做好情感铺垫。(板书:12 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阅读文章,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段,了解文章的情节。

设计意图: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主动学习,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分析形象

通过熟读、品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人物。

这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先请学生设想一下,每当作者一次又一次怀念起母亲时,他最有可能想到是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关注到“她正大口大口的吐着鲜血”以及“她正艰难的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这样的语句,然后过渡到本环节设计的两个主要问题:

1、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文中母亲生活的艰难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2、我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要求: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并圈出重点词,仔细品味,然后小组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具体的细节描写,深刻体会到母亲生活的艰难不只在自己身体上的病痛,也不止是儿子身体的瘫痪,而是儿子内心的创伤。然后再结合三个“悄悄的”还有“偷偷地”“躲”“扑”“抓住”以及“央求般”“忍住哭声”等重点词句的品析,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微不至,小心翼翼,饮泣吞声,母爱的厚重与艰难。在此基础上,再来分析我对母亲的态度变化,明确作者最初并不理解母亲的这份爱,等到他终于理解了的时候母亲却永远的离开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懂而亲不待”。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应该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作者心中的那份深深的内疚和怀念之情,从而很好的达成了目标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问题。

(四)再读课文,引发思考

在充分理解了母爱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播放歌曲《懂你》并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思考。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理解“好好儿活”的深刻含义?

要求:细读文章结尾一段,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把握文中“我” 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思考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好好儿活”,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问题。

(五)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1、阅读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

2、学了这篇文章,你对母爱有什么新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2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为了达到突出教学重点,使教学内容条理化、直观化,便于学生掌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总之,本节课我将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原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 13: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