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 | |
| 《狐假虎威》是一则寓言故事。讲了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里的百兽,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做像狐狸一样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本事的人。《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阅读目标中指出:指导学生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由于课文的插图生动逼真,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内容。本教学设计根据文本特点,按照课程目标要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的插图讲述故事的内容,图文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
|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3个多音字“转”“闷”“呀”(重点);理解“狡猾、违抗”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理解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难点) |
|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动物头饰及生字卡片。(教师) |
| |
|
| | | |
| 1.出示狐狸和老虎的头饰。说说在你心目中狐狸和老虎是什么样的。 2.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处相遇,你说谁厉害?可是有这么一个故事,讲狐狸和老虎碰在一起,老虎不但没吃掉狐狸,反而被骗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3.教师出示课文题目,引导学生读题目,认读“假”和“威”,说说课题的大意。 | 1.学生自由交流,说出各自的观点。 2.学生猜测,发表自己的观点。 3.学生读题目,读准字音,在理解“假”和“威”的基础上,简单理解课题。 | 1.由于学生读书较多,对狐狸和老虎的理解各不相同,应该允许学生发表符合实际的不同的见解。 2.提醒学生“假”在本课读三声jiǎ。 |
|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一边倾听,一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3.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展开小组合作,检测课前预习情况,进行自学,教师相机指导。 (1)组织学生利用书中识字表自我检测。 (2)小组成员利用生字卡片互相检测。 (3)组长对不认识的生字进行归纳,再读再认。 4.教师指导学生按自然段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1.学生听读,思考并交流:课文主要讲了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森林里的百兽的事。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标出课文的9个自然段,对不熟悉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小组活动: (1)学生自己逐一认读书中的15个生字和3个多音字“转”“闷”“呀”,圈出读不准的生字。 (2)认读生字,相互纠正。 (3)归纳不认识的生字,会读的同学大声范读,认不准的同学认真倾听。如果遇到小组同学都读不准的字可以到书中找拼音,拼一拼,再读一读。 4.学生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准字音,不断句。 | 1.概括故事内容可以以填空的形式提示学生,降低难度。 2.提醒学生自然段的标志,以便其准确标出。 3.重点正音: “转、扯、爪、猪、受、神”是翘舌音; “嗓”是平舌音; “抗、趟”是后鼻韵母; “转”在本课中读四声zhuàn。 |
|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生词“食物”,想一想:老虎是在什么情况下抓住狐狸的? 2.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狐狸和老虎的动作的词,思考:老虎和狐狸谁更厉害? 3.指导朗读。 | 1.通过查找工具书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食物”指吃的东西,说明老虎是在饥饿的情况下抓住狐狸的。 2.狐狸的动作是“蹿”,老虎的动作是“扑”和“逮”,说明老虎更厉害。 3.有感情地朗读。 | 1.提示学生自觉使用工具书。 2.可引导学生做动作理解这几个动词,使学生明白狐狸的动作虽然很快,但仍然被老虎逮住,这说明老虎更厉害。 3.提醒学生利用语速的快慢来表现文章的内容。 |
|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食、物、眼、爷”,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解。 4.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老师范写时,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相互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再看看不足,并改正。 |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例字的结构,重点指导书写上下结构的“食”字,左右结构的“物”字,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
|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将课文正确、流利地读给家人听。 |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学习生字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 教师可以制定供家长使用的评价表,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的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