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教案、说课稿集锦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20:01:00 | 只看该作者
《鞋匠的儿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江苏省南京市瑞金路小学 倪 鸣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阐述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在此基础上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通过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林肯的人格魅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相关语段。



  3、通过文本与课外资源的结合,了解林肯“人人平等”的政治主张,建构起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



  4、渗透人人平等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学生和内容分析



  本文一篇写人的文章,最大的特色在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彰显人物品质,特别是林肯在参议院所说的三段话,充分表现出他的襟怀坦荡、仁爱正义、宽容大度。深入解读这三段富有情感和逻辑性的话语,我们不难看出林肯一生所坚守的“人人平等”的思想。



  对于多数六年级学生而言,林肯这个人物比较陌生,但因为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能够进行个性化阅读,所以,通过与文本对话,学生能够自主体悟林肯的品质。至于林肯“人人平等”的政治主张,对于不熟悉美国历史的学生而言是没有任何知识基础的。



  (三)课时安排



  总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在初读的基础上,精读林肯的三段话,体悟人物品质。借助课外资源,感受林肯的政治主张,建构丰满的人物形象。同时,将参议员态度变化这一暗线穿插于对林肯的解读之中。



  第二课时:在引入课外资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最后一小节中林肯以“家”喻“国”的话语,让人物形象立体化。通过与原文《鞋匠与总统》的对比,引导学生揣摩、分析这篇课文的写作特色,更好地发挥课文的“例子”作用。



  (四)教学手段及方法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



  (五)板书设计



  21、鞋匠的儿子──林肯  美国总统



    人与人是平等的



  (六)PPT演示文稿(另附)



  (七)课堂练习



  1、生字描红



  2、小练笔(写话:当初羞辱林肯的参议员现在可能会说……)



  (八)课后作业



  搜集、整理美国南北战争的背景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阅读储备。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揭题。



  2、引出主人公(板书“林肯”)



  3、结合预习,交流对林肯的了解。(板书“美国总统”)



  补充介绍,丰富对林肯的认识。



  4、学生自读课文。



  (二)初读文本:



  1、认读生字词,让学生描红生字。



  2、理解生词“羞辱”、“尴尬”。



  3、把这两个生词带入课文,联系课文谈感受,并指导学生朗读一位参议员羞辱林肯的话。



  4、在感悟的基础上,读好“羞辱”、“尴尬”,并让学生边听课文朗读,边思考这两个词语的后面可以续写哪三个词?



  (三)精读文本(3至5小节):



  1、学生汇报往下续写的词语。



  2、引导学生质疑,并到林肯的三段话中找寻答案。



  3、出示林肯的三段话,让学生静心读文,勾画批注,从人物的语言中解读林肯这个人。



  4、组织学生交流对林肯的了解。



  (以下是对学生回答的预设,课堂操作允许用语或顺序变化)



  预设一:敬爱父亲



  (1)学生汇报有关林肯敬爱父亲的语句。



  (2)导读,加深学生对林肯爱父亲的感悟,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三个“永远”所在的语句。



  预设二:谦虚



  (1)学生交流体现林肯谦虚的语句。



  (2)抓住一个“好”字,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林肯父亲做鞋匠的“好”,倾听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林肯做总统的“好”。



  (3)在深入体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相关语句。



  预设三:宽容



  学生结合文本汇报,并让其读好相关语句。



  5、小结林肯的高尚品质,引读参议员们对林肯态度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林肯的真诚。



  6、再读林肯的三段话,引领学生感受人物思想。



  (1)补充体现林肯“人人平等”思想的演说词一段。



  (2)让学生再读林肯的三段话,交流对林肯又有什么了解?(相机板书“人与人是平等的”)



  (3)紧扣“人与人是平等的”进行导读,在此基础上朗读林肯所说的第一段话。



  7、小结林肯的品质和思想,再次引出议员们对林肯态度的变化。



  8、课堂练笔。(写话:当初羞辱林肯的议员现在可能会说……)



  (四)总结延伸:



  补充林肯在“人人平等”思想指引下的主要政绩,引出课后作业,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空间。



  三、课后反思:



  古语有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其实,这句话也道出了课堂教学的真谛──学生在“碰撞”中得以发展。这节课,让我感触颇深的有以下几处“碰撞”:



  其一,旧知与新知的“碰撞”。写字指导时,我利用熟字“唇”与生字“辱”比较,学生一下就看出了重点笔画,注意了书写的美观。



  其二,文内与文外的“碰撞”。在解读林肯的“谦虚”时,我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有关父亲做鞋匠的“好”,接着补充课外资源,让学生了解林肯做总统的“好”,在这样的“碰撞”中,学生对人物的认识也得到了提升。



  其三,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写话的情境,让学生做一回傲慢的参议员。当学生的所思所想与林肯的思想发生“碰撞”的时候,自然实现了价值观的引领。



  四、课例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如何利用资源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倪鸣老师的教学给了大家诸多的启示:



  (一)利用资源适时、适量。



  教学中,倪老师补充了林肯生平的资料,资料的呈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且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功效。导入环节,教师出示有关林肯的家境和他的博学的资料,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由于资料内容没有涉及人物的丰功伟绩、光辉思想、崇高精神,也就避免了过早揭示文本主题的现象,为学生自主感悟文章中心留存了空间;理解文本环节,教师补充了林肯的演讲词和马克思对林肯的评价,篇幅不长,用时不多,却促进了学生对文章内容主旨的把握,深化了学生的认知;课的结尾,教师补充了有关林肯杰出贡献的资料,为揭示文章中心和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二)筛选资源适度、适用。



  教师利用资源进行拓展性的教学,并不是越多越好。一些教师在引入资源时往往易出现贪多求全的现象,忽视了资源运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众多与文本有关的资料中,倪老师注意了合理选择,避免了拓展同时,本末倒置,增加负担。如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对林肯三段话的理解,要让学生透过文字,感知人物大度、谦虚等品质和“人人平等”的思想。当学生对林肯的平等思想难以体会时,倪老师巧妙地引入了林肯的一段演说词,让学生在阅读课外资源的基础上,再读文本,课内外知识的有效整合,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促进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挖掘资源适宜、适当。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隐性资源。倪老师教学生字时,调用了熟字“唇”,学生在和生字“辱”的比较中,既快速地记住了生字,又正确书写了汉字。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林肯的高尚品质时,抓住了文章的关键词,进行教学,如体会林肯对父亲的爱和尊敬时,紧扣了三个“永远”,感知林肯“谦虚”品质时,抓住了一个“好”。教师还挖掘了文章隐线,引导学生阅读反映参议员态度变化的词语,进一步体会林肯品质的高尚。紧扣关键词句的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能给课堂教学注入生命的活水,这“活水”,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天地中,向更高层次迈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20:02:00 | 只看该作者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江苏省南京市瑞金路小学 倪 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设计朗读形式等方法,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的特点和“香气拒虫”的可贵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宋庆龄对樟树的不舍之情和补充阅读宋庆龄的小故事,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感受宋庆龄的坚强不屈和一身正气。



  教学准备:复印文章、复印小故事、打印一张“即使……也……”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



  1、(板书“宋庆龄故居”)今天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座位于上海市的建筑(出示图),通过预习,你们一定知道这就是(宋庆龄故居)正音:后鼻音(宋庆龄)



  2、在这里有两棵树,是什么树呢?出示1、2、3小节,结合拼音把开头读正确。(自读)



  (指名读)这就是──揭题(板书“的樟树”)



  3、这三小节除了告诉我们宋庆龄的故居有两棵樟树,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值得进一步探究,你找到了吗?(舍不得?)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把这个问题带到文中细细体会。



  4、瞧,这样的开头,直接切入文题,还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二、检查预习。



  1、出示剩余的几个生词──稠密、繁衍、瞻仰(预习读准)指名读,汇报对生词的理解。



  2、生字“繁”组词(繁的意思就是表示数量──多)所以这个字的笔画也比较多,很多同学在预习时发现其中有一个部件和“每”有点像,说一说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3、这个笔画的变化,正说明了书写笔画较多的字时,要注意笔画间的穿插、避让,一起描红这个字。其余字笔画也不少,同样要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完成生字描红。



  3、齐读生词,读正确了,不妨把生词带入课文去读一读。依次出现于课文的4、5、6小节,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第5小节内容很多,老师想请两个同学来合作读,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分配才合适呢?指说,请二生读)



  三、精读课文。



  1、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很充分,再次阅读这三小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学生汇报,板书“蓬蓬勃勃”“香气、拒虫”)



  知道了樟树的特点,作者是什么写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文字,走进樟树。



  2、第四小节



  (1)先来品读樟树的“蓬蓬勃勃”,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第四小节-出示)



  (2)这节中有很多词语都是在写樟树的蓬蓬勃勃,你能找到吗?等一会儿,老师会把这些词变成空格,让你填一填呢,快,用你的慧眼去发现吧!(学生自读)──提醒其多读几遍,把词语记住。



  (3)出示填空,让学生填一填。



  (4)在所填的词语中,有没有哪一处是你最欣赏的?把你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5)组织学生交流,随机重点指导──



  重点指导──发亮



  太阳能够发亮,因为它本身能够发光,小露珠能够发亮,因为他可以折射光,但绿叶却不是这样,这一个“亮”字积蓄了多少生命的能量!指名读



  重点指导──四季常青



  A、是的,樟树四季常青,生命力旺盛,正因为此,出示“无论……总是……”一句,引读,让生填空(出示“无论(   )还是(   ),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B、(配乐引读)(出示植物对比图)



  就如你们所说,当春回大地的时候,樟树展开了绿色的双臂,它是那么──(蓬蓬勃勃);当赤日炎炎的时候,樟树披着一身的绿叶,它还是那么──(蓬蓬勃勃);当秋风乍起的时候,樟树穿着绿色的盛装傲然挺立,它仍然是那么──(蓬蓬勃勃);当寒风凛冽的时候,樟树那稠密的树叶却绿的发亮,它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文中的这句话吧(出示,齐读最后一句)。



  (6)樟树是那样蓬蓬勃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难怪,当周恩来同志请宋庆龄换所大房子的时候,宋庆龄摇摇头说——(出示,生齐)“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3、第五小节



  (1)从第四小节品味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刚刚还有同学说樟树给自己的印象是──(引说板书),他们说的正是樟树的(可贵之处)(出示第5小节)最后加点



  (2)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写出了樟树的可贵之处呢?找到一处说一处。



  (3)原来这三句话都是在写樟树的可贵之处,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来写这个意思的呢?再静下心来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4)组织学生交流:



  A、第一句



  a生说(信息:有香气、香气永久保持)



  b联系前文,再读读这句话,你又获取了什么信息?(生说)



  c哪些词能看出这香气只有樟树有?(触发器“而、却、而且”)



  d这本身具有的香气(板书“一身”)就是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名读此句。



  B、第二句



  a生说(信息──引导“香气永久保持”)



  b指其读(触发器“即使、仍然”)



  c对比“仍然”“也”,补充出示板贴,让学生自读体会,不用分析,指名读好此句。



  d齐读



  C、第三句



  a生说(信息:拒虫)



  b本领特殊,从哪些词体会到?触发器“只要、就”



  c这么特殊的地方当然要放在最后说,指名朗读。



  D、小小关联词,在连接句子和表达情感上作用真不小,谁愿意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5)正是因为樟树与众不同,所以,当周恩来同志劝宋庆龄搬个家的时候,宋庆龄摇摇头说──(出示,生齐)“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4、学习了课文的4、5小节,现在,你读懂了宋庆龄舍不得樟树的原因了吗?



  带着体会,齐读此句。



  四、情感升华。



  1、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树,可不知什么原因,今天,(引读最后一节──出示)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2、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查找了许多宋庆龄的资料,不同的是,我不仅仅找了她的一般介绍,还搜集了许多宋庆龄的小故事,其中有一则故事特别吸引我,印发给大家,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3、了解了宋庆龄,如果你也来到她的故居,你会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吗?(随机指名说,追问:为什么?──结合补充的故事说感受)



  4、随机评价──引读描写樟树的语句。



  5、瞧,读着读着,我们又从人读回到樟树,的确,树如其人。当我们翻阅这些照片(播放照片)的时候,我们被她慈祥的微笑所吸引,被她高洁的品格所折服,宋庆龄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8年了,可人们并没有将这位伟大的女性遗忘,所以,直至今日(出示第6小节,引读),因为,在人们眼中,这两棵樟树已经成了一个人的化身,板书“人,物”,这个人就是(生说:宋庆龄)板书“单向箭头”。



  6、此刻,放入你的情感,谁再来读(指名读、齐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出示。



  五、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近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看到了那并不高大它──(蓬蓬勃勃、一身香气),通过作者笔下的樟树,我们也走近了宋庆龄,就让这节课成为一个开始,课后,继续走进宋庆龄(出示课外阅读作业要求),你一定会发现这位看似平凡的女性身上许多不平凡的地方。



  板书设计:



                                      人   ←   物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蓬蓬勃勃



                                 一身香气(拒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20:02:00 | 只看该作者
《习作三》教学设计



江苏省南京市瑞金路小学 倪 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序观察画面。



  2、能学会对一个事物进行描述,将其说具体,并在此基础上有序描述画面。



  3、能动物



  教学重难点:



  学会讲一个事物说具体,并有序组材。



  教学准备:



  1、学生:图画涂色、另画小动物、几种事物前加形容词



  2、教师:PPT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进入三年级以后,我们学习了不少文字优美的课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吧!PPT



  ①《北大荒的秋天》让我们看到了(一碧如洗的天空),清澈见底的(小河)。谁把这优美的句子给我们读一读?(指名读3第一句)读出美丽的画面。



  ②环绕西湖的山峦也那样让人着迷,引说2“只见”一句。



  ③拉萨的天空,至今让我们难以忘记。因为这是:出示(    )的天空。让生回忆课文填词,说说。



  二、指导看图说话



  1、今天这节课,我们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处美丽的景色。这是××同学涂色的图画。仔细看看,你发现了哪些景物?



  2、看看老师的板书,再看看这幅图。猜猜老师为什么这样排列这些景物?



  (近──远,地面──天上)



  3、谁能按近──远的顺序说说图上的景物?



  4、反过来,由远──近也是一种顺序,谁来说说?



  5、这样说,只是展现了一个黑白的世界,能说出色彩,说出动感吗?别着急,让我们边玩边学,一起来做一个搭宝塔的游戏。



  6、这个包塔筒奇怪,只有三层那么高,要从塔尖往下搭,一层一层加内容,越往下来越丰富。我用白云做个例:



  出示(word文档):白云(加入)



  朵朵白云(加入)



  朵朵白云仿佛一只只可爱的绵羊



  7、你能用哪个景物搭个塔?前后左右同学可以议一议。(学生说,老师用word打出)



  8、同学们,你们看,随着宝塔往下搭,这个景物由一个词变成一个(句子)。(word加上句号,去掉词和词组)



  9、把这些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一句或两句话介绍出来,就能使画面有色彩、有动感,不信,自己试一试。(可以同桌互相说一说)



  10、指名描绘画面。



  三、创作动物写话。



  1、多么迷人的景色,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不由想起我女儿常常吟诵的一首儿歌。



  2、引说,出示ppt。(变图,诗逐句加入)



  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



  密密的树林市小鸟的家



  绿绿的草地时小羊的家



  清清的小河是小鱼的家



  3、还有哪些动物会出现在这美丽的画面中。昨天的美术课上已经创作成了纸版画,说说吧。(随即让学生展示图画)



  4、有一位同学添加的是几条小鱼,他还给自己的画配上了几句介绍。PPT



  5、指名读



  6、说说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①总起──围绕“游”来写。②加入了想象)PPT链接只要用心,你能写的比他还棒。



  7、让我们也为自己的画配上几句话吧。板书“画→话”



  8、学生在稿纸上完成写话。



  9、写完的同学自己读读,看看有没有心手不一的地方。



  10、自己满意了,下位。把你的写话读给听课的老师听听,记下老师给你的评价,等会儿交流。



  11、组织学生交流反馈信息:



  ①得到表扬?(先读文,后说表扬之处)



  ②提出那些宝贵的意见?(先说修改之处,后读文)



  下节课,尝试将景物和动物合并成文。



  12、学会感谢,下课送画。



  四、结语



  1、这节课,我们把书中的画、自己创作的画变成了口中、笔下的话。课后,在美术课上,我们还可以将写下的话变成更多的彩色的画。板书“←”



  2、其实,语文本身就是有色彩的,多读书,你就能走进这五彩的世界。



  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20:02:00 | 只看该作者
《将相和》教学设计



甘肃省兰州大学职工子弟小学 张玉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读通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读课题质疑,读课文解疑;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品读人物语言,了解人物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蔺相如的智慧、勇气、爱国心。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由我的姓名谈开去。



  “百家姓”引出“张”;



  “玉”引出和氏璧的故事;



  “栋”梁之才引出文臣武将,点到其须和睦相处、同心协力国家方能富强。



  (借相识之机,利用教师姓名之资源用心挖掘,不但为本节课渲染出“中华文化”的氛围,已悄然为课文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揭题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将者何人?武将,将军;相者何人?文官,丞相。和者何意?和好。题目告诉我们,文章要讲的是将军和丞相和好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1、再次明确预习要求:读通课文。读通了么?



  2、有无不认识的字?



  3、有没有不理解的词?



  抽查“瑟”、“缶”。(这样的名词易被忽略,特意详解且配图,用意也在了解点滴的中华文化,且让学生有进入古时之感。)



  4、文章讲了哪几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四、再读课题,质疑



  将相和,先有“不和”才会有“和”。那么将相究竟为什么不和?又如何和好?



  (由课题产生疑问进而产生到课文中寻找答案的欲望。同时亦是借助课题扣重心拎主线,以便高效地学习如此长的课文。)



  五、默读全文,找到不和之缘起



  1、读到什么地方,觉得将相要不和了?



  2、出示廉颇说的话。细读,导致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我(廉颇)头上去了。”



  简介蔺相如、廉颇。再读,体会廉颇的“不服气”。



  3、是否确如廉颇所说,蔺相如没什么能耐,仅凭一张嘴而由宦官家臣一路升官到上卿?



  六、研读“完璧归赵”、“渑池会见”



  1、这两个故事里,蔺相如分别在几个不同的场合说了话,请你们找出蔺相如说话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有感受写一写。



  2、选择你最感兴趣、最有感受的一部分,与和你有相同选择的同学组成小组,一起讨论、交流。



  3、汇报。



  (1)赴秦之前



  出示蔺相如说的话。从中读出什么?



  ──勇敢。“愿意”只身前往,而赵王和群臣无策,且秦国强大,秦王残暴;



  ──深思熟虑。“如果……就……如果……”,考虑周全。



  ──不辱使命。“一定”。



  (2)献璧之时



  (理直气壮一句)



  ──勇敢。无所畏惧。



  ──维护国家尊严,大义凛然。人璧共存亡。



  (3)归璧之后



  手里没有了璧,处境如何?为什么还能大大方方?



  渑池会见



  一身正气,为维护国家尊严愿以死相拼。



  几句均相机指导朗读。



  七、蔺相如只是凭一张嘴立功升了上大夫么?



  不是。凭勇气、智慧、爱国心。



  八、赞蔺相如



  秦庭搏命发冲冠,便使枭雄气血寒。为问书生真本色,千秋莫作等闲看。



  究竟蔺相如是否又仅凭一张嘴升至上卿,将相是如何由不和到和的,且待下节课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20:04:00 | 只看该作者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甘肃省兰州大学职工子弟小学 张玉栋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1、理解诗意,并由诗句想象画面;



            2、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3、简单了解诗人张继;



            4、了解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过程方法:读(感知)──思(想象画面、探究情感)──品(吟咏、体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景的清冷孤寂、昏暗迷蒙,体会诗人强烈、深刻的愁苦;



  2、感受诗的情景交融、意境悠远,领悟诗人作品的价值所在。



  教学过程:



  一、引子



  和孩子们进行有关“失眠”的谈话,认识到“失眠是由于某种情绪过于强烈和深刻”。引出张继的“失眠”之作──《枫桥夜泊》。存疑:诗人因何“失眠”?且被台湾作家张晓风称为“不朽的失眠”?



  二、显示



  1、通读全诗,感知诗歌写景;



  2、再读,想象诗中画面;



  3、小组交流诗中所写之景物,可说可画可写;



  4、全班交流。并感知景物特点,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之情感。──看到这景的人在哪里?引出诗人。



  三、展开



  1、“愁眠”,诗人忧愁难眠。为何忧愁?



  2、小组讨论(结合诗句、有关资料、生活实际)。



  3、全班交流。把握诗人情绪。



  诗人的忧愁从哪里体会到?



  四、再现



  1、再读诗歌,深入体会。



  2、发现:句句写景,句句又都抒情。



  3、吟咏,品读,体味诗的情景交融,意境悠远。



  五、尾声



  谈话,感悟《枫桥夜泊》的永恒价值,诗人失眠的特殊意义。理解“不朽的失眠”。



  附: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相关资料:



  张继:



  1、湖北襄阳人;



  2、中唐诗人;



  3、曾考科举不中;



  4、天宝十二年中进士,当过盐铁判官;



  5、死于洪州任上,生前很想回到家乡;



  6、中唐自安史之乱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4: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