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个新学年、新学期。学生经过暑期休整分班报到后,先是班主任分派引导学生分发课本,接着交代班级事务、整顿秩序、安排学生的住宿、就餐等,短短的一晌或一天,之后就是每位科任教师既期盼又忐忑的“开学第一课”了。
我被分派担任八年级的思品课。上学年教过他(她)们,虽然班额大、人数多,部分熟悉,大部分陌生不知名字,但终归感情上亲近些。本想第一节就直奔主题上新课,而且大多数老师第一节也是这么过来的,我这样做也无可厚非的。第一天这么想着,认真研修把课准备出来了。第二天没排我课,坐下静思,翻阅有经验的老师或教育专家对“开学第一课”的见解和建议,大多反对一上来就讲新课,不给师生双方了解、接受和磨合的好时机。加之上学年期末复习备考时,部分学生浮躁、对学习怠倦、规则意识欠缺。原先的想法忽然改变了。我不想就这么省事,也像学生一样倦怠、没动力,不珍惜这个可以转变的机会。我也要多弘扬点正能量,让自己的内心改变一点,进而带动学生向自己期盼的方向上转变一点点,就这么决定了!
回顾自己二十余年的教育教学生涯,有多少个“开学第一课”,要么有点特色,要么平淡。大多遗忘,存留在记忆中的有两次:一是上学年任教七年级新生的“第一课”致辞;再就是任教高二思品那年的那节“开学第一课”,跟今天的情况十分相似,学生半熟悉半陌生(文科2个班,理科5个班)。我对其中作为“开学第一课”开篇语的两句话印象颇深: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朝你为成为一高人而自豪,他日一高会因为有你而骄傲!考虑一下:你是想继续为一高增砖添彩呢?还是想拆台抹黑呢?我觉得它们道出了我多年的内心感受,也顺势给学生提出了新学年的期望,那是自己的一次小小尝试和改变,相信也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吧!
想起一语:“静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这句话最早源自《周易·系辞下转》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的是事物处于穷尽局面或走到极点就要变化,变化以后才能通达,通达以后便能使你的事业长久!”这句话正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发源地。此处新解为“凡事静为先,对任何事得有一颗平常心。静,只有静下心来,才能真正去思考问题。有了思考才能有想法、有思想,才会想如何去转变。变者,凡事皆有变数!有些事转变了思想、改变了做法,也就逐渐疏通了,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了。通者 ,变通或通达也,理解为通情达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什么环节通顺、沟通了,目标自然也就达成了。”周易整个讲的是一个“易”,而“变易”呢是最永恒的真理,和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是符合的,就是事物发展在不断地变化。在“变”中“通”,“通”呢才能长久,如果你固步自封、原地踏步、吃老本,最终是会被时代淘汰的!所以说,这句话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对一名教育者和教材而言,多年一成不变是大忌!这个世界、国家、时代背景、学生、信息、市场需求、竞争对手无一不是在日新月异,教师更要适时充实活源之水!只有转变观念思想,与时俱进,行动起来,努力完善丰富自己,才能使自己的事业长久、人生通达!暑期中的江苏研修培训学习以及走出家门旅游远足的几次经历让我豁然开朗。“具备良好心态,学会调节心理压力;学会正确归因,学会揽责;正确看待工作,工作平凡化,发现乐趣;认清自己,悦纳自己,修正自己!” “做事是机会,奉献是积累!” “山不向我走来,我要向山走去。” “首先我们养成习惯,然后习惯造就我们!” “现代社会给你提供机会,但不保证你成功。” “所遇困难或所做的事绕不过去时,勇敢面对不能逃避!” “人生不如意之八九,常思一二。” “用伟大的心做细小的事!做正确的事,学会正确地做事。” “善于捕捉平凡生活中学生‘不经意的美德’,学生的闪光点就是他/她的成长点!” “幸福的人不是他得到多少,而在于他不计较多少。” “快乐的人一定是善于自我调节的人。” “小学阶段:抓行为习惯!中学阶段:抓方法,合理安排时间!高中阶段:靠悟性!大学阶段:拼耐性、拼毅力!多跑图书馆,坐得住、稳下来!” “人过得充实与否,更大的原因在于是否好好经营自己。经营好自己的专业、事业、兴趣、特长,让身边的人都受益。经营好它们,人每一步才走的不迷茫,才不被动!”·····等等,教育行家里手们多年的切身实践和科学理念给我很大启发。是的! 人,是需要时时走出去的!多见见,多听听,视野才能开阔,格局才能长远,追求才会更理性!学以致用吧!做人,心胸一定要广阔,眼界放宽,让自己做得更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想到这儿,我静下心来,理顺思路,从以下角度设计出了我的“开学第一课”前奏,把它送给学生,也送给尝试改变的我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