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案例分享 你是否关注了学生“自己的”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5 08:1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两天舅舅把他上一年级的小儿子交给我,让我辅导他数学作业,还特意嘱托让我教他竖式计算。
“他现在还没有学,到二年级的时候才学。”
  “没事,开学都该上二年级了,现在学正好,算是提前预习了。”
没办法,教就教吧,不过我还是征求了表弟的意见,你想学吗?
“想学,我一定好好学。”(刚被他爸他妈教训过,老老实实的答应好好学)
翻开它的暑假作业,还真有让用竖式计算的。出现了“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我给他总结:“个位不够,可以向十位借……”表弟连忙接话:“要是十位不肯借怎么办?”此问一出,我笑了笑,说:“你脑子里想什么呢,以“不会不肯借”的回答搪塞过去。(一时没有想到如何回答)
   “你不回答我的问题,我就不做了,我不喜欢数学。”
     这句话一出,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学生是否也会有这样的心理呢?假如在我的课堂上有学生也这样问,而作为老师没有给其合理的解释,又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伤害呢?
我的思考:孩子们不喜欢数学,有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原因,有老师课堂教学技巧欠缺的原因,有孩子多元智能先天差异的原因,等等。但,具体到一个个孩子学习数学的经历,具体到一堂堂数学课,老师不关注孩子“自己的”问题而只是一味让孩子解题有很大的责任。
在我看来,所谓孩子“自己的”问题,是那些引发他认知失衡(认知层面),激发其好奇心(学习动力),不解决就难受(情感体验)的问题。虽然,赋予学生“自己的”问题这么多层面的意义,但就具体的问题本身,学生自己的问题却可能是很琐碎、细小的,比如“十位不肯接怎么办”这个问题。这类问题和教师给出的问题最大的差别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是一个动词,具有推动学生行动进而解决认知失衡的内驱力;而教师给出的问题是一个名词,学生先要将之作为一个外在的任务接受下来,再开始解决。所以,同样是问题,发源处的差之毫厘,带来了解决中的谬以千里。而这个千里之遥并不体现在解决问题需要调动的知识、技能上,而是体现在解决问题时的情感体验及与之相随的对数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上。
自己的问题,学生可以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他满足的是探究的乐趣;教师给的问题,官方的名称就是“作业”,试问有几个学生喜欢作业的?
试问,在我们的课堂上有多少时间是在解决学生自己的问题?也听过不少老师的课,在课始提出“这堂课你想学习什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回答后,老师总能总结、归纳出优先要解决的问题。而这几个问题,不用说就是紧扣教学目标的核心问题。当然,课堂上经过这样一番讨论和聚焦还是有一定作用的,至少在形式上,孩子们会觉得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了——毕竟,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不容易分辨形式和本质啊!怎么办呢?
我想,如果有可能,还是关注一下孩子“自己的”问题吧!课堂上没有时间,就让孩子在课后探究,然后在后面的课上找机会让孩子分享一下他的成果。甚至可以把一个孩子的问题变成全班孩子研究的主题,让孩子组成小组去研究,然后以小组方式进行展示和分享。如此一来,我想孩子们是会有成就感的,是会觉得数学学习和自己“有关系的”。
于是,有教师提出:在数学课堂上,一直解决老师的问题,不正是一直在接受着不属于自己的外在任务吗?学生如何能不久而疲倦,久而生厌呢?何况,一直在解决既定的问题,何时才能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呢?不会提问,又如何有创新能力呢?我想这就是我们在课堂上特别应该注意和研究的问题。当然,这需要教师有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
学习的秘密就是:学习从“自学”即“自己想学”开始!而自己想学必然源于找到一个“自己的”问题,不管这个问题在其他人看来多么简单、幼稚甚至愚蠢,却都是真正打开了探究(试误、创造)的空间,也是打开了一个“人”与外在于他的“知识”相联系、沟通的门。对每一个个体而言,“自己的”问题便是万千玫瑰中朝自己微笑的那一朵。(《小王子》)
关注孩子“自己的”问题吧!这是教师可以送给孩子的一支玫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23: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