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说课稿欣赏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22:00:00 | 只看该作者
“认识四边形”教学设计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车厩小学 马炎利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
二、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四、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五、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六.板书:
            认识四边形
比 
  量
           四条直的边,四个角。
七、课后反思:
整堂课下来,最大的感受是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四边形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四边形的,学生对分、画、拼四边形都非常有兴趣,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四边形的分类”这一教学环节的处理还不够理想,学生能直观的进行分类,但用语言表达分类的标准比较困难,在几次的教学中,学生都说的不理想,我想请教各位同仁,有没有好的建议,希望大家能一起来探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22:00: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在数学课堂关注人文教育
──《吨的认识》教学片段及反思
浙江省上虞华维文澜小学 陆潮江
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但是现在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人文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极端化了。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其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正因为如此,人们在不断地呼吁要加强人文教育。但是,对于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人文教育,我们却面临着许多困惑。下面是笔者的一个教学片段和大家一起共鸣。
情境描述:
今天我执教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吨的认识》一课时,出现了如下精彩的场面。
师: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
生:老师这根指示牌写着“限重一吨”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要探讨他们四位能否一起过桥,首先得搞清指示牌上写的是什么意思,哪位小朋友知道其中的秘密?
生:老师限重1吨就是不能超过1吨也就是不要超过1000千克,否则桥就会断裂的。1吨=1000千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写的呗。
(师生一起学习1吨和1000千克的关系)
生:老师我现在明白了,四只动物不能一起过桥。因为它们共有1300千克,超过了1吨。
师:你说的真棒,那么怎样过桥比较合理呢?
(学生展开热烈地讨论,探究过河方案。)
生:老师我有几种方案,第一种是1个1个过河最安全,第二种方案是两个两个一起过河,因为任何两只动物的体重总和没有超过1000千克(1吨)。
生:老师我还有想法:我认为小熊、小牛和小鹿可以一起过,因为它们三个的和刚好等于1000千克(1吨),也符合要求。
生:老师我也有不同的想法……
师:刚才同学们想法都很不错,我建议为我们自己精采的表现鼓掌。
(我话音刚落,有位学生把手举得很高。)
生:老师,我对同学们的想法表示不同看法,我认为只有一种方案是最合理的。
(此时,同学们立刻安静下来,用惊讶的眼光注视着这位同学,他们急着想知道所以然。)
师:你有什么想法,你说,我们一起来探讨好吗?
生:老师我的理由是:1.你们看,这座桥是用木头做的,中间还可能有裂缝,时间长了桥板也许已不太结实了呢,所以我认为一个人行走可能非常危险。2.又万一其中一个人年纪比较大,行走不方便怎么办,你只考虑他们的重量吗?那是人重要还是桥重要?你能让它单独一个人行走吗,这也太不讲人情味了吧。所以我认为两个两个过桥是最合适的,万一行走时有危险,他们之间也有一个照应,那该多好啊!
(我们被这位同学那别出心裁的想法所震撼了,如此幼小的心灵却注意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友谊。我也被他精采的讲解所征服了。我不断地思索着。)
反思:
1.我们的教育不单是为了教孩子学会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灵。从小在各学科教学中应及时注入“人文教育”这一新鲜血液。
2.我们知道教材中主题图的设置,不但是为了给新知教学作好情境铺垫,引出教学内容。其实它里面还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有实用价值的教学素材。它需要我们教师去不断地挖掘、创新和利用。
3.我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简单地解答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借助现实情境用人文的思想去人性化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如何打破教学常规让学生用无墙的思想去思考每一个现实问题,为实现“学有价值的数学”做一些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22:01:00 | 只看该作者
“四边形”教学设计

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 欧景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5~36页“四边形”。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交流中不断修正、完善对四边形的认识,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


  2. 掌握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 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初识四边形

  1.了解起点——画一画。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四边形,你认为四边形是什么样的?请你画一画。


  请学生到黑板画。学生画的有:





  2. 四边形的特征——评一评。


  ①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吗?有好多同学有不同意见,在你认为不是的图形下面画个叉,有疑问的画个问号。


  学生自由上来做记号。


  师(指着没有意见的图形):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吗?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生1:四边形有四条边。


  师:大家同意吗?(板书)


  生2:四边形可能是对称的,也可能不是。


  师:你观察的角度很特别。


  生3:有四个角。


  师:同意吗?


  生:同意。(师板书)


  生4:四边形有不同的形状。


  生5:有四个直角。


  生6:我反对,四边形有四个角但不一定有四个直角。


  师:大家同意哪种意见?


  生:四边形有四个角。


  师:那如果说有四个直角?


  生:不对,四边形不一定是四个直角。


  ② 指着打叉和有疑义的图形:现在你能判断这些图形是否是四边形了吗?谁要修改自己刚才的意见?


  生1:上台指着自己画的图形   :我画的是对的,可是这个小朋友说我画错了。


  师:你凭什么说自己画的就是四边形呢?


  生1:我画的图形有四条边、四个角,所以是四边形。


  师:你真棒,能用刚刚概括出来的四边形的特征来检验。那么,刚才谁做了这个记号?


  无人回答。


  师:哦!没有人回答,说明这位同学也认为自己画的确实是正方形。(擦去叉叉)


  生2:老师,我有问题。我不知道    是不是四边形。


  生3:是的。因为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角,所以它是。


  师:还有两个图形被做了记号,这两个同学能否自己来讲讲?


  生4:我画的是  ,我画错了,这是个五边形了。


  师:四边形应该有几条边?这个五角星还不是五边形,它有十条边,所以不是。


  生5:我画的这个图形   也不是四边形。因为四边形的边应该是直线,我画的是歪的。


  师:画歪了什么意思?


  生:没有直,是弯曲的线。


  师:你认为四边形的四条边应该是——?


  生:直的。


  师补充板书(直边)。


  3. 巩固认识——辨一辨。


  师:请你用四边形的特征判断这些图形是否是四边形,用手势表示。


  (判断过程略)


  4. 生活中的四边形——找一找。


  现在请大家把眼光从纸上转移到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生举例:空调。


  师:是整个空调吗?


  生1:是空调的一个面。


  生2:黑板的一个面。


  ……


  师:其实在我们的周围有好多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老师到校园里拍了一些照片请大家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二、进一步认识四边形

  1. 分类。


  四边形真是一个大家族,它的成员之间肯定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给这些四边形分分类好吗?





  小组活动:先研究这些四边形,再讨论按什么标准分类,最后动手分一分。


  2. 反馈。


  ①小组1:我们组按形状差不多的分一类:1、3;2、4、5、7、8;6


  师:怎么个差不多法?


  生1补充: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方方的,有4个直角。


  师:它们的角有特点。


  生2补充:边也有特点,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长方形的上边和下边一样长,左边和右边一样长。


  师:左边和右边、上边和下边我们可以称它们为两组对边。


  课件演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不但是四边形,而且还有其他四边形没有的特征,所以他们是特殊的四边形。


  ② 小组2:我们按常见的与不常见的分为1、3、4、5、7与2、6、8。


  师:这些常见的四边形你能叫出他们的名称吗?


  生: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师:其实它们也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哪里特殊呢?以后我们还会进一步学习的。


  ③ 小组3:按是不是对称分为(对称)1、2、3、5与(不对称)4、6、7、8。


  4号平行四边形是否对称引起争议,教师让有意见的学生折一折,学生发现不是对称的。


  ④ 小组4:以两个直角为界分:1、3、7一类,其他一类。


  ⑤ 小组5:1、3(长正方形);2、7、8(像梯形);6(很特别);4、5(像菱形)。


  生1:5号就是菱形,不应该说像菱形。


  师:你说得有道理,但这样分类行吗?


  生1:行。


  三、练习

  1. 将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会变成什么图形?


  生1:四边形。


  生2:五边形。


  生3:三角形。


  学生上台操作,教师再用课件演示。


  2. 剪一刀,使长方形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四边形了吗?


  生1:两个正方形。


  生2:两个长方形。


  生3:两个梯形。


  学生上台操作,教师再用课件演示。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四边形有四条直边、四个角。


  生2:我以前以为   不是四边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这个也是四边形。


  师:是呀,从不知道到知道,这就是学习。


  【设计说明】

  本节课力图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的思想。


  1.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本。


  为了解学生起点,我曾做了课前调查,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于四边形并不是一无所知,但也并不十分清晰,而且不同学生的认识存在差异。因此,我设计了几个活动,在画一画、评一评、找一找等活动中自我完善、修正对四边形的认识;在分类活动中通过研究四边形的角、边、各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等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四边形,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这些都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和交流中得到。


  2.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小学生学习数学不是让其仔细地吸收课本上的或教师的现成结论,而应该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概念活动或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教师注意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生生之间的交流,力图创建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22:01:00 | 只看该作者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河南省许昌市毓秀路小学 张红培 查卓珩
河南省许昌市教研室 张红娜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4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


2.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巧用“周”字,引导探索“周长”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


课始,教师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引入“周”字,并板书:周。


师:大家知道这个“周”字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围、一圈儿;人的姓氏;等等。


(二)揭示课题


师: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知识就与这个“周”字密切相关。


(教师把树叶、国旗卡片、钟面卡片、蝴蝶标本及三角形、正方形、菱形、标准五角星形的卡片贴于黑板)


揭题: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补充板书:长(完善课题“周长”)。


[巧妙的引入,唤醒了“周长”在学生大脑中的第一认知经验,激发了学生在此基础上的大胆猜测,推理和实践的主动探索的愿望,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猜测,探索


师:猜猜看,这些图形的周长有可能会跟“周”字的哪种意思有关?


生推测:与“周围”“一圈儿”这种意思有关。


师:那么,照大家的这种理解,树叶的周长应该是指它的……?请学生在实物上指出。


(四)归纳认识


师: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周长。那么,“周长”究竟是指这些图形的什么?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试一试!


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它三条边的长度。


生2:周长是一个图形所有边的长加起来。


生3:像圆形,没有直直的边,它的周长就是它一周的长度。


……


看书对比课本上对周长的描述,在交流中理解“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尝试着表达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学生要经历独立把自己对图形周长的零碎的表象认识归纳并表达出来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操作活动,自主体验“周长”的意义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生:可以量一量。


师:你有信心测出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操作中才能更进一步体会周长的意义,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空间和发展空间。]


(二)渗透要求


师:老师为每人都准备了如下一张“智慧小手测量单”,先看一看。


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叶的周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形的周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角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头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角星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腰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胸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引导:这里有好多活动是一个人很难完成的,你可以找个搭档,共同完成这些活动。充分利用你现有的学具和测量工具完成这些活动,并记录下数据。比一比,哪些搭档配合得默契,完成得更多!


[在学生必须寻找搭档才能完成的这些操作活动中,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无形中得以培养。]


三、交流小结,展示学生的成果


师:你通过测量和探索这么多图形的周长,又获得了哪些好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1:我发现有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时不用测出它所有边的长度,只要测出一部分就行了。比如:五角星,它的十条边都一样长,只要测出一条边的长度,让十个一样的数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长方形的周长,不必将四条边的长度都量出来,只要量出一条长边、一条短边就知道其他的边了,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生3:我发现圆形的周长很难量,用直尺不行,我们用线绕它一圈儿,却发现稍微用点力,线就拉直了,很不容易测量。


生4:有办法,可以把它对折,这样可以只绕出它半圆的长度,然后乘2就行了。


生5:还可以再对折,这样要量的曲线就更短了,测量这段曲线的长度再乘4。


生6:测腰围时,我发现从外面量就把衣服的厚度也量进去了,不准确,应该贴着肚皮量。


生7:我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还能测量出很多图形的周长。


……


四、总结激励,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教师小结:这节课里,大家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更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难时,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还从这些活动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不简单!这与你们每两个搭档的团结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自己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小结生动具体,不仅关注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励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围绕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创造让学生充分猜想、探索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去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索出“周长”的含义,进而,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对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22:02:00 | 只看该作者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葛爱莲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 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 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评析: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 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 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 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评析: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习,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22:03:00 | 只看该作者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山东潍坊市安丘实验小学  宋丽芳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估算—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在多样化的算法中能自主最优化。


2.使学生在尝试写竖式、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对原教材的信息作了丰富)


师:“六一”节就要到了。每个班都要举行一些活动。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画画)一副画画的情景就有许多的数学信息,你们发现了吗?


生:3个小朋友。两摞图画纸。三盒彩笔。……


师生共同处理数学信息。并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1:一共有多少张图画纸?


2: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3:一共画了多少个苹果?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真了不起!我们先来解决其中的一个。要求一共有多少枝彩笔,会列算式吗?


生:3×12     12×3


二、猜想结果,方法验证


师:估计一下,12×3大约等于几?解说一下,你是怎样估计的?


师:用什么方法就得到12×3正确的结果呢?同学们先商量一下,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


请几名代表汇报交流,师板书有代表性的思路:



学生讲解各自的思路。


三、提供空间,探索竖式

师:数学讲究简炼,除了以上方法,你还能创造出一种更简单,计算得更快的一种书写形式吗?请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试一试。(师巡回指导)

教师指定几个人到黑板上板书:




师:同学们自己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现在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你来说一说我的思路,我来说一说你的思路,猜一下,他们在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自由谈:


1:先用个位上的2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3相乘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


2:先用十位上的13相乘得30,把3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


3:先用23相乘得6,再用103相乘得3030636
……

生评价得出最简练的方法:





四、规范格式,归纳方法。

师:(课件演示)

          


师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一节研究的内容:笔算乘法。


师: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我们把这两个相乘的数都叫做因数,最后的得数叫做积。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12×3笔算竖式的过程和方法。


、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1.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师:我们刚才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请同学们列式并用竖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相互交流算法。


2.我会填!




3.竖式计算。(可选期中两栏解答)


14×2   33×3  21×4


423×2  212×3  2442×2


4.顺口溜:(抢答)


一只小鸡2条腿,10只小鸡___条腿。


一只青蛙4条腿,12只青蛙___条腿。


一只蜘蛛8条腿,11只蜘蛛___条腿。


一只蜈蚣42条腿,2只蜈蚣___条腿。


5. 解决实际问题.


小刚在布置房间的时候,发现桌子上应该放一瓶花,于是他到房间里选了这样4种鲜花:


月季

郁金香

米兰

百合

6

12

14

22



①买2束百合,应付多少元?2束米兰,3束郁金香呢?


②如果搭配起来插一瓶花,你打算怎样插瓶?


六、知识梳理,师生小结。(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22:03:00 | 只看该作者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流沙坡小学  贾丽红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海边街小学  王芳芳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流沙坡小学  韩晓华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五第1、2、3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实践活动,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4. 通过数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5. 逐步培养学生在他人的帮助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教具准备]


课件、学具每人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狗熊妈妈有三个孩子,他们分别叫大黑、二黑和小黑,哥仨长得挺可爱,也都非常聪明,(课件出示:狗熊庄园)有一天早晨,天气特别好,狗熊妈妈说要带他们去数学乐园转一转,哥仨一听,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个个心里憋着劲:“这回可得好好比一比,看谁最棒。”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


师:大黑很爱美,也很聪明,出发前拿出2件上衣和3件下装,马上就想出自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聪明的小朋友,你们知道吗?请你先仔细观察,然后再拿出学具摆一摆,最后小组合作在题卡上连一连。


学生独立尝试,小组合作。


集体汇报交流。(课件随时演示)


:我们组有6种穿法,先确定短袖,用短袖来分别配短裙、长裙、长裤,这是3种穿法,然后再来确定长袖,用长袖分别配短裙、长裙、长裤,这又是3 种穿法,所以共6种穿法。


:我们组有6种法,先确定短裙来分别配短裙、长袖,这是2种穿法,再用长裙分别来配短袖、长袖,又是2种穿法,最后用长裤分别来搭配短袖、长袖,还是2种。一共是2+2+2=6种穿法。


:还可以用算式2×3=6(种)。


:我们组认为,应该是3种,夏天用短袖配短裙或长裙,冬天用长袖配长裤。


评价小结。


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听了别的小组的汇报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畅所欲言,谈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评价。)


小结。


师:大家通过自己先摆一摆,连一连,最后全班交流,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有顺序地为大黑设计了6种不同的穿法,而且还能虚心向小伙伴学习,大黑看了你们的表现,竖起大拇指,直夸你们“Good”。(课件出示)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里教师通过巧妙的构思──童话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将他们自然引入知识的殿堂中进行探索,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要求,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集体交流,充分感悟知识的形成,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创设情境,分层练习


1. 第115页第一题。


师:二黑身强体壮,出发前他为自己准备的早餐是(课件出示题图)


要求:(1)请仔细观察,读一读,聪聪是怎么说的。


(2)想清楚了,自己连一连,有问题可以找老师或小伙伴帮忙。


学生独立尝试。


集体汇报交流,(课件随时演示)


:我搭配了6种,是这样想的:先确定牛奶,把牛奶和蛋糕搭配,牛奶和油条搭配,牛奶和饼干搭配。然后再确定豆浆,把豆浆和蛋糕搭配,豆浆和油条搭配,豆浆和饼干搭配。这样有顺序地搭配,既清楚,又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我是这样想的:先确定主食,再来选择饮料,这样有规律地搭配,也是6种。


:……


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为二黑搭配早餐的。


小结: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瞧!二黑夸你们呢!(课件出示“Very Good”)


2. 第112页“做一做”。


小黑是个小机灵,他带着数学题去数学乐园,你们瞧它带的题是──(课件出示“做一做”)。


要求:(1)独立思考,想想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2)把组成的两位数记下来,看看你想的对吗?


学生独立尝试。


集体汇报交流。(课件随机演示)


小结:


你们这么聪明,小黑也直夸你们。(课件出示Great)


3. 第115页第2题。


狗熊妈妈带着孩子们出发了。从狗熊庄园(原图中儿童乐园)到数学乐园(原图中猴山)必须经过白鸟园(课件出示),请聪明的同学们帮他们设计一下从狗熊庄园到数学乐园有几种不同的走法。


要求:(1)仔细观察,动手画一画。


(2)把你的想法和组内小伙伴交流。


集体汇报交流(课件演示交流)。


如果你是熊妈妈,你会走哪条路,为什么?(学生发表意见)


4. 第115页第3题。


熊妈妈沿着大家设计的最佳路线,来到数学乐园,一进门就碰上了多日不见的聪明和明明,熊妈妈和哥仨非常高兴,他们每一个都想和聪聪、明明各合一张影。


要求:(1)小组内分角色扮演聪聪、明明和4只可爱的狗熊。


(2)简单记录一下你们拍照的过程。


学生分组活动,集体汇报交流。


[评析: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童话情境贯穿整个练习,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中感到乐趣,在玩中感悟知识,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四、评价总结


1. 今天这节课你认为谁最棒,哪个小组最棒?为什么?


2. 这节课中你自己表现如何?


3.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4. 师总结:(课件出示Execellent)


五、数学实践


你们的聪明吸引着熊妈妈和它的孩子,它们想来我们这所美丽的学校、这座美丽的城市来做客,请小组合作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告知熊妈妈一家从学校到市内任一景点有多少条路线,你们为它们选择其中的哪一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04: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