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441|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说课稿欣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9: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重积累加强运用——《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  王林琳
评析:上海师范大学教科所  吴忠豪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们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事实说明,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最大收获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 “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二是用比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王老师却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愿意领读,那就不妨自己来作学生。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做表面看只是一种简单的角色变换,然而从深层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师对主体意识的深刻认识。]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这段师生共同评价非常精彩。教师没有满足于让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运用正确的予以肯定,运用错误的加以纠正。既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整个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讨论统习,再指名个别学生交流,然后师生评讲指导,最后再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练习说话。虽然整个环节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训练很扎实。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应该大力提倡。]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附板书:
  潮来前
  雄伟壮观
  观潮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天下奇观

  总评: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王老师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三、执教教师简介
  
  王林琳,女,26岁,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近年来,多次在市级教学教研活动中作观摩教学。1998年4月,在华东地区六省市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智烧敌舰》,1998年11月,在沪粤江浙S版教材研讨会上执教《荔枝》,均获好评。1997年6月,获上海市S版小学语文教学比赛一等奖,同年10月,获全国第二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海赛区一等奖。1999年6月,获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海赛区选拔赛特等奖。同年10月,获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王林琳撰写的教学设计《当炸弹爆炸的时候——风智烧敌舰》等4 篇文章,先后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师》等刊物上。她设计的《科里亚的木匣》等教案,被收录到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优质课教案评点》。王林琳曾被评为长宁区先进工作者,长宁区优秀青年人才,长宁区优秀青年教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9:26:00 | 只看该作者
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鸟的天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江西省九江市师范附小  扈晓波
评析:江西省教委教研室  龙宅俊
江西省九江市教委教研室  左升发


  一、教学设计说明

  《鸟的天堂》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们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全文按游览顺序可以分为四个大段:第一段写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第二段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三段写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四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根据教材的编排,本组训练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们紧紧围绕本组训练重点项目,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目标上,注意简化头绪,集中目标
  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2.了解静态与动态描写的方法;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具体到每一课时,教学重点也较集中。第一课时:1.析题,引疑;2.初读感知全文内容,理清思路。第二课时:1.从中心句入手,引导质疑问题;2.细读课文,认识大榕树奇特、美丽的特点,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情景,认识静态与动态描写的方法;3.精读课文,释疑,体会感情。第三课时: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背诵课文片断;3.用词造句。 在第二课时教学之初,我们还设计让教师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指名学生复述,强化目标意识。
  二、在教学结构上,注意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
  第二课时的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了变序的结构。从结尾段的中心句入手,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
  在速读全文后,让教师有意识地抓住文章结尾段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提出了“昨天眼睛骗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引号力争起到从中心句入手、引疑的作用。接着,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析疑、解疑的过程成为语言文字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三、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上课之初引导学生质疑,在析疑、解疑过程中,仍不忘让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同时掌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3.除了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以外,还启发学生哪些地方读懂了你是怎样读懂的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树立学习信心,总结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了解了《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大概内容,分了段。这节课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文,学习目标是:了解作者是怎样写椿树和鸟儿的,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谁能再说一遍(指名复述)
[开始展示目标,让学生按着目标去学,发挥了教学目标的导向、激励功能。]
  师:我们已经知道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书上的一句话说一说。
  生:我觉得是这句话:“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出示文字投影片)对了。找到这句话的同学还有哪些
(生齐举手)
  师:让咱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
[从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突出了重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生甲:我想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要打引号,而第二个“鸟的天堂”却不打引号呢
生乙: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
  师:(调整顺序板书:昨天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鸟的天堂)谁有同样的疑问(生举手)这几个问题提得好,还有吗
  生:(摇头)没有了。
  师:大家别急,这几个问题让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逐步解决。
[把经过梳理的疑难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质疑解疑成为理解内化的学习过程。]
  师:同学们想一想,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见到一只鸟,他看到了什么
  生:他看到了一株生长得很茂盛的榕树。
  师:(板书:榕树)作者在课文中是怎样描写榕树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写榕树的有关句段,看看哪些地方自己能读懂,记住它,待会儿咱们来交流,结合课后思考题第2题看看哪些地方自己读不懂,可以在旁边做上记号,等会儿提出来。(生自由读、思、画)
  师:现在让我们交流一下,你自己读懂了写榕树的哪些词句或内容
  生:我读懂了这一句:“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说明了那株榕树非常茂盛,叶子非常多。
  师:(板书:茂盛叶多)请你再想一想,叶子除了多之外,“不留一点缝隙”还说明什么
  生:还说明树叶非常密。
  师:(板书:密)这里作者从叶子的数量上写出了榕树那静静的样子,这是什么描写
  生:(齐答)静态描写。
  师:读懂了这株榕树茂盛的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第七自然段的“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一直到“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体现了榕树的枝非常多,也体现了它的“茂盛”。
  师: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榕树的枝干多
  生:我从“不可计数“和“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面上,伸进泥土里”读懂的。
  师:(板书:枝干不可计数)老师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读懂了。“不可计数”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非常多,数不清。在课文里指枝干多得数不清。
  师:为什么枝干这么多
  生:因为榕树长得非常茂盛,所以枝干非常多。
  师:这是你的理解,我看到有同学在摇头了,同一个地方,如果你有不同的理解,欢迎你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我知道榕树还有一个特点,它的枝上会生出一些气根,慢慢扎进泥土里,这个特点使它的枝干多。
  师:(板书:枝上生根)也就是说“枝上生根”与“枝干不可计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读懂了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你很善于思考。
  生: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有这种榕树,很多枝干就像形成一张巨网,要把你包围起来,送到一个更美的地方去。
  师:你感受到了榕树的气势,感受到了榕树特别美。
(出示图画投影片:榕树近景。指名上台指出图中榕树枝、根、叶的位置。)
  师:看了图,再读读这句话(出示文字投影片),你们又读懂了什么
生甲:这株榕树真大呀!(师板书:大)
生乙:枝上生出的根扎进泥土里,天长日久又会长成新的干,说明这株榕树年代久远。
  师:你说得真好,这棵树已经有500年的历史了。这株榕树何止大得惊人,简直是一种特有的自然美,这句话怎么读好呢谁来试试(指名读这句话)
  师:读得好!你是带着什么感情读这句话的
  生:我带着惊奇、赞美的语气读。
  师:让我们学着她这样,把这句话一起读一遍。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这句话从生长特点上写了榕树那静止不动的样子,这是什么描写方法
  生:(齐答)静态描写。
  师:同学们看,我们深入读这句话,就能对它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了。写榕树“大”,除这两处外还有什么地方呢
  生:第8自然段这句话:“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从这里我看出树非常大。
  师:有没有同学提出不同的见解
生甲:我觉得这说明榕树非常绿。
生乙:这句话说明了榕树的生命力旺盛,也就是“茂盛”。
  师:你的理解更准确。刚刚那位同学说了榕树的叶子绿,请你告诉大家,你从哪一句看出来的(板书:绿)
  生:我从这句话看出来的:“那翠绿的毅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让我觉得那绿的颜色像绿宝石似的,还像一汪绿的水,似乎要滴下来似的。
  师:你描述得真美。其他同学如果也读懂了这句话,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甲:我觉得绿色代表生命力,所以这株榕树“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乙:这株榕树让人觉得它绿得发亮,就好像有无数的小精灵在上面跳跃着,使每一片树叶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师:听了你们的描述,我觉得你们确实读懂了这句话。这一句话写得多好啊!把叶子都给写活了。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师:大家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齐答)好!
  师:那就让我们像她那样有感情地朗读一遍。(生齐读)
  师:看着这株榕树,作者不禁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生甲:作者说“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从这句话我看出了作者对榕树的赞美之情。
生已:“南国”指我国的南方,这株榕树生长在我国的南方,作者不仅赞美了榕树,还赞美了南国。
  师:你说得真好!作者赞美了这美丽的地方,美丽的大自然!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句话
  生:带着热爱、赞美之情读。(生读)
  师:对,速度慢一些,感情是发自心底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对于写榕树的这部分,同学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生:第9自然段“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我不懂,为什么“我”听见鸟扑翅的声音,却看不见鸟的影儿
  师:他不明白的地方也许正是你明白的,谁来给他解释一下
生甲:“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并不就是鸟在扑翅,这是作者想象到的。因为他听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所以他想象到了这里有许多鸟。
生乙;我还有一种解释,第1自然段写了他们已经吃过晚饭,天快黑了,鸟儿要休息了,所以作者见不着一只鸟。
生丙:我再给她补充一点,因为树叶很茂密,把鸟窝都遮住了,所以“我”不知道鸟在哪里。
生丁:风吹来,就把树叶吹动了,就有声音,所以作者误认为是鸟在扑翅。
生戊:我再补充一点,我觉得他说得不对。作者听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他肯定会想“鸟的天堂”鸟应该特别多,他就幻想到有鸟在扑翅膀。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他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你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谁还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大家帮助吗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讨论有实效,有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生: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为什么不用“靠近”
  师:他读书真仔细,这个问题提得好。是啊,作者为什么不用“靠近”用“逼近”呢
  生:因为作者乘坐的船离榕树越来越近了。
  师: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可以从作者所处的位置和树的特点去想。
  生:我知道了,因为作者坐在小船上,位置比较低,而树根高,而且这株榕树又大又茂盛,所以作者用“逼近”。
  师:对,船离树近了,更近了,人会有什么感觉
  生:会觉得这株榕树像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
  师:非常好。“逼近”正体现出了榕树那逼人的气势,而“靠近”就不行了。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没有了。
  师:在写榕树的这个部分中,你们觉得哪一段写得最好
  生:(齐答)第8自然段。
  师:大家愿意把这一段读好吗
  生:(大声齐答)愿意!
  师:先请大家自己放声读一读。
(生自由放声朗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她读得好,读出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师:谁还愿意读(生齐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想读,那好,我们一起来吧。
(生有感情地齐读第8自然段)
  师:(小结)在这个部分,作者通过榕树的枝、干、根、叶写了榕树大和茂盛的特点,写出了榕树那静静的样子,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描写
  生:(齐答)静态描写。
[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句段的理解,品析、认识了大榕树奇特、美丽的特点,从而使重点训练项目得到了渗透,初步感知什么是静态描写。]
  师:(板书:静态)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心中涌动的对榕树的热爱、赞美之情。
  师:看着这株美丽奇特的大榕树,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作者听了有什么感受
生甲:他会觉得很奇怪。鸟的天堂里怎么会一只鸟也没有
生乙:他会觉得名不副实。
生丙:他会感到一丝遗憾。
  师:大家说得很好,可是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后他有什么感受
  生:他感到一点留恋。
  师:“留恋”是这一课的新词,什么是“留恋”
  生:“留恋”就是舍不得离开。
  师:作者的感受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生:因为第一次作者没有见到一只鸟,而第二次他却见到了许多鸟。
  师:为什么两次看到的情景如此不同
  生:因为作者第一次去是傍晚,那时鸟儿都休息了。而第二次作者是早晨去的,鸟儿都出来活动了。
  师:你说得对。所以作者说(指板书)
  生:(齐答)昨天眼睛骗了我。
  师:这个问题现在大家明白了吗
  生:(齐答)明白了。
  师:我们来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写鸟的。课文哪几处具体写了鸟(板书:鸟)
  生:课文第12、13自然段具体写了鸟。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这两个自然段,同学们看看你最喜欢写鸟的哪句话。(指名读)
  师:你喜欢写鸟的哪个句子
  生:我喜欢“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句话。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生:“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可见鸟儿飞得很快,我们只能听见它们的声音,看见它们的影子掠过,我觉得这里写得非常美。
  师:(板书:到处鸟声,到处鸟影)说明这儿的鸟怎么样
  生:(生答)多。
  师:(板书:多)还有谁说说你喜欢哪一句
  生:我喜欢“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说明各种颜色的鸟到处都有,很多我没见过的。
  生:我补充一点,昆明冬天的时候会来很多海鸥,飞起来时就像拉起了一张巨大的白色的网;而这些鸟各种颜色都有,那飞起来就像拉起了一张彩色的巨网。
  师:你说得真好!那景色又美又壮观。
(板书:叫 飞 扑)从这几个写鸟的动作的词来看,你们觉得鸟儿怎么样
  生甲:鸟儿在这里生活得非常幸福。
  生乙:鸟儿们很自由。
  生丙:它们很快乐。
  师:(板书:快乐)和榕树比较,作者对鸟儿采取了什么方法描写
  生:(齐答)动态描写。
  师:(板书:动态)作者抓住鸟儿活泼好动的特点,主要从声音、位置的变化和动作等方面进行动态描写。
  (播放录像:群鸟在大榕树上纷飞欢闹)
  [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播放群鸟在大榕树上活动的录像,真实地再现了众鸟纷飞欢闹的壮观景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甲:我觉得这儿鸟非常多,而且颜色很鲜艳。
  生乙:鸟儿飞起来的景象真壮观。
  生丙:鸟儿叫声悦耳,非常可爱。那只小画眉鸟真像个顽皮的孩子。
  生丁:鸟儿生活得很快乐,我也想变成一只鸟在那儿生活了。
  师:用一句话说,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
  生甲:这个地方十分美好。
  生乙:这个地方真是鸟儿幸福生活的乐园。
  师:你说得真棒。这就是第二个“鸟的天堂”的含义。那为什么第一个打引号
  生:第一个打引号的“鸟的天堂”,指的是那株茂盛的大榕树。
  师:对,第一个“鸟的天堂”特指那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茂盛的大榕树,打上引号起强调作用。
  [学生开头提出的三个问题,在教师指导启发下,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至此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师:(出示文字投影片)看来同学们和作者一样深深地爱上了这里,让我们带着肯定和赞美的感情读读最后这句话。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把这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吗
  生甲:总结全文。
  生乙:点题。
  生丙:点明中心。
  师:(指板书中三个问题)现在这几个问题同学们都懂了吗
  生:(点头)弄懂了。
  师:那好,我想请开始提出这几个问题的同学自己来回答。
(生答)
  师:对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生:没有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体会到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师: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生:作者抓住榕树静止不动的特点进行了静态描写,抓住鸟儿活泼好动的特点进行了动态描写。
  师:对,这一静一动,互相映衬,突出了“鸟的天堂”的美好,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最后,请同学们课后讨论: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呢下一节课我们再交流。
  [这一问提得好,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大榕树为什么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有利于深化认识。]

附板书:

鸟的天堂

昨天眼睛骗了“我”
  大
枝干不可计数
枝上生根

榕树
   
茂盛
叶多     密
绿


(静态)

“鸟的天堂”

  多
到处鸟声
到处鸟影

鸟的天堂

   
  快乐
叫         飞
   扑


(动态)
  总评:
  这是一节有教改新意的语文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突出了语言文字训练
  教师紧扣单元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句子反复推敲、品析,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如对中心句的理解,在学生理解了其含义后,最后还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重视“读”的训练,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评议,使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不同要求的读书活动。
  二、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读书、思考问题、讨论问题、交流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课堂里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书声朗朗,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意见,各抒己见,讨论热烈。
  三、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采用变序教学法,从结尾段中心句入手,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精心地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优化了教学过程。
  四、恰当地运用了电教手段
  这节课有五次用到了电教手段,尤其是后两次(再现大榕树奇特的景观、众鸟纷飞欢闹的壮观景象)用得适时,恰到好处,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三、执教教师简介
  

  扈晓波,女,25岁,汉族。小教高级。本科。1991年8月参加工作。1997年评为九江市“百优班主任”。1998年评为九江市优秀教师。1999年获九江市第四次小语阅读教学优质课一等奖。1999年获江西省第五次小语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1997年获全国“迎香港回归”读书活动教师辅导奖。1998年获全国故事大王选拔邀请赛优秀辅导奖。1996、1997年获全国中小学生作文竞赛育才奖。1998年论文《聚少成多,百纳成川》获江西省优秀论文二等奖。1999年在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一等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9:27:00 | 只看该作者
自然奇观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模块教学设计

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 薛 娟





设计理念: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篇课文学会的方法自己学习相关的课文,举一反三,学习更灵活,兴趣更强。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背诵



4.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教材分析:



自然奇观这一组由四篇课文组成。《观潮》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它的大,还用了好多优美的语言文字写出了它的神奇美丽;《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 《火烧云》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火烧云图景



这些课文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观,但描写的方法却不一样,各有特色。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4篇课文,理解课文所描写的景观的特点。



2.以4篇课文为研究材料,寻找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3.通过词语、句子的积累,增加语言储存,为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4.培养学生通过语言想象的能力,理解语言的能力。



5.培养学生探究语言,对信息分类整理概括的能力。



6.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景物。



7.认识27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能读记文中词语。



8.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热爱大自然。



总体构想:



整个单元分为三个模块:



模块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第一篇课文为主,附带其他两篇课文。同时,积累语言,通过熟读背诵,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模块二:探究景物描写的方法。四篇课文连学,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进行归类、概括。同时积累语言,把景物描写的词语、句子进行归类整理。



模块三:实际能力练习。通过口语交际、习作等,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把语文学习的结果落实到能力上。



实施说明:



此教学设计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流程指示了教学的基本步骤,是一个大体的路径,教师循着这条路径可以有目的的实施教学。板块设计,让每个训练项目凸现出来,进行板块设计,需要对每一个内容进行相对深入的思考。教师在实施时要随机应变。板块只是一种构思,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灵活处理。



模块一:感知整体内容



学习内容:《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



教学流程:



自由阅读自然奇观这一组课文,说说各个景观给你的初步印象,板书四处景观的主要特点。找一找,画一画: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交流画出的内容,指导朗读。自由读《五彩池》(知道五彩池的具体位置,景物特点,以及水池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总结:五处景观的不同特点,说一说:那处景观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板块设计:



板块一:导入



介绍你最喜欢去的地方,用简单几句话说一说那个地方给你的印象。评一评,谁说得好?为什么?



板块二: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



1.生字词



随课文记忆字词,读准确、写正确。



说一说,怎样认记这些生字。



提醒大家一些难写的字应注意什么。(让学生提醒学生)



听写本单元词语,看看学生巩固的如何,及时纠错。



2.课文的理解



自然景观──由浅入深:自由读课文,说一说你不理解的内容;再读课文,解决不懂的问题;简单交流四处景物给你的初步印象;总结出这四处景物的主要特点;默读,深入文字理解人物,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景物的这些特点的?



《雅鲁藏布大峡谷》《火烧云》──以自学为主:自由读两篇文章,请教同位自己不懂的内容;边读边画,哪些语言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及时总结出景物的特点。



板块三:读的设计



1.读正确、流利



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接读课文:边读边评价。



找出自己觉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或请教他人。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



(1)《自然景观一组》



说说评评:边读边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声音和样子,《鸟的天堂》里大榕树以及鸟的活动样子,自由练习说(读)评书活动,评价,谁说得好,好在哪里;画出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和样子的语句,自由读一读,给大家读一读,让大家眼前仿佛听到了潮的声音由小到大,到天崩地裂;看到了潮越来越近,由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评价读;大榕树的静态描写,读出大榕树的勃勃生机,鸟多鸟美鸟欢的动态描写,以读书的形式来指导,画出这些优美的句子,大家都来读一读,比一比,谁读的最好,最美。可选几段精彩的背诵下来,做到声情并茂。并把树和鸟联系起来,树茂鸟多,鸟欢树旺。



(2)《雅鲁藏布大峡谷》



重在读和评:画出文中描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理位置、以及一些具体数字描写、景物描写的句子,通过你的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高,美,奇,边读边评价。初步体会文中的一些说明方法。



(3)《火烧云》



边读边想象:文章3──6自然段,读一读这些段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说说你的感觉,并边读边想象,还可以画一画天空中的火烧云。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刚开始的霞光把大地变成什么样了,地上的事物有什么变化,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边读边评价。还可以在吃完晚饭后,带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云,然后说一说,评一评,让学生学会观察,正确地表达。



模块二:探究景物写法



学习内容:《自然景观一组》《五彩池》(4课时)



教学流程:



回顾四篇课文中景物的特点,出示例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总结出描写方法。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生动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总结出描写方法。



全面交流,总结描写方法,进一步指导朗读。



摘抄四篇文章中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



拓展:阅读课外书,摘抄描写景物的精彩片断,交流课外搜集的精彩片断。



板块一:景物描写方法的概括



1.由一个例子引导(出示《观潮》的样子、声音描写一段文字)出描写景物的方法──动态描写,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读出自己的认识。



理清样子和声音的变化



样子: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



声音: 隆隆→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风号浪吼



2.自由阅读四篇课文,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它们属于哪种描写?



[预设:《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第二段的具体数字描写,写出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高,长,深;《鸟的天堂》中的12、13自然段的动态描写,写出了鸟多、鸟美、鸟欢;《火烧云》中的3、4、5、6自然段的语言描写,写出了云的变化之美;《五彩池》中通过池水颜色变化原因的科学说明,描写出了池水颜色的美。



3.进一步总结板书出这些描写景物的方法。



4.现在再让你谈一谈你喜欢的地方,你会注意到些什么?尽量用上总结出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板块二:语言的积累



1.讨论:若把这一单元中描写景物的词语和句子摘抄下来,应该怎样分类才好?(预设:词语、句子按描写景物的动静态、比喻、拟人、数字说明等分类记录。)



2.按照我们讨论的(一种或几种)分类方法,把词句分别积累到我们的“阅读记录卡”上。摘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3.交流“阅读记录卡”,选出出色的进行展评。



板块三:读的训练设计



在体会到描写的好处之后,进一步认识景物的美和壮观,用自己的心声读出景物的特点。



(1)《自然景观描写一组》



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大榕树的勃勃生机、火烧云的千变万化的语句,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写就能写出景物的特点。让我们大家听一听你声音下的自然景观美吗?壮观吗?奇特吗?



(2)《五彩池》



体会表达效果促读:画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这样表达有什么好的效果?再去读,就能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了。如: 有的像……有像……有像……有像……“五光十色,更加瑰丽,就在人间,不再天上,体会这些句子和词语的好处。



特别是倒数第二段,用科学的解释,告诉我们池水的颜色为什么会不同,让人们感到大自然的神奇,同时解决了人们的疑问和名字的来历。



模块三:我会说 我会写



学习内容:《口语交际·习作一》《回顾·拓展一》



教学流程:口语交际(包括词语积累等,对景物的了解),习作(学生自己写景物)交流学习收获(单元学习总结)



板块一:基础知识



1.词语。积累“涓涓细流、郁郁苍苍、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等词语,尽量在自己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中运用。



2.句子。学习本单元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句子,可以是描写动态静态的,也可以是描写声音样子的。



板块二:口语交际设计



1.交流景物特点。



学习本组课文,哪一处景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讲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



可以讲课内的,也可以讲课外的。在学生有准备的基础上进行。



3.相互评价。



⑴这些景物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⑵他或她讲得生动、具体、形象吗?怎样才能做到生动、具体、形象?



板块三:习作设计



⑴交流经验。



已经进行了近3年的习作,你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经验?



⑵确定景物特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样写。



根据你的经验和交流后的收获,你想写什么?为什么?



⑶动笔。



根据以往的经验,有意识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式,把想写的景物写出来。



⑷自我评价。



你觉得与以往的写景习作相比,这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⑸相互评价。



互相交流习作,进行评价,教师引导,注意与整组课文的联系。



板块四:交流收获。



1.学习本组课文有什么收获?(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经验)



2.朗读四副写景的对联,注意节奏美,对称美,意境美。并熟读背诵。



3.你建议同学们去参观哪处景物?为什么?



4.办一期以“神奇的大自然”为主题的习作展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9:27:00 | 只看该作者
变换角色激趣学文——《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及评析







江苏杨中市西来中心小学  设计  王明华

                        评析  祝启琴

一、激趣导入

1.师:(拿出放大的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

生:蟋蟀。

师: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

生:蛐蛐。

放大的小东西——蟋蟀不仅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蟋蟀,而且激起平时就喜欢小昆虫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蟋蟀”两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帮老师一下?接下,学生说字形,老师板书“蟋蟀”,全班学生在手心上写一遍。教师大智若愚,让学生帮助老师说字形,调动学习积极性,全班学生在手心上写一遍,让学生牢记“蟋蟀”字形。

2.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

把蟋蟀人性化为小东西、小家伙,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基调。

二、初读课丈,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由“住宅”一词的惯性思维,激起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兴趣,直奔文章中心。

2.讨论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

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师:你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多问几个学生)

生:不认识。

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方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生:好。

通过与老师住宅的对比,很自然地就使全班同学转换为评委这一角色。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个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生生之间的互帮互助,营造出一种个性化的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的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由学生自己找生词,讨论生词,真正调动了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随遇而安”是本课中学生最难懂的成语,教师的指导体现了主导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各位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们,你们辛苦了。经过上一节课的工作,你们大致了解了小家伙的住宅。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王老师记性不太好,麻烦各位把每一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一句“工作辛苦”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住宅特点是本文重点,通过学生的自学找特点,画句子,并用一个词概括,从而突破文章重点。

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突破常规,让学生板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师:我的住宅大门朝南,只要天上有太阳,家里就有阳光。

生: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王老师的住宅不用隐蔽。

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太阳能热水器……它有吗?谁的住宅好?

生:老师的住宅好。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二、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1.师: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王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整修,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三、再换角色,指导说话

1.师:现在你不是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而是建筑专家蟋蟀工程师,现在在“昆虫联合国总部召开”“国际建筑经验交流大会”。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

了解了蟋蟀及其住宅特点再换角色,学生感到新鲜而又不陌生,交流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资料。(看课前发下去的有关蟋蟀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

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哪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将学习拓展到教材之外,扩大了学生视野。

五、看文章,做作业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作业(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的住宅特点,以及如何建造的等。

(2)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作业设计新颖,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附:板书说明:

打破常规,由师生共同完成,课题左边贴上放大的蟋蟀,课题右边画上蟋蟀的住宅,下边是由学生归纳的住宅特点,整个板书设计美观、简洁、重点突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9:28:00 | 只看该作者
等待,让探究更精彩

──《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断与评析

湖北省潜江县范兴江汉油田周矶学校 李 萍



[案例一]《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断

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1:细丝!

生2:(大声地)圆片!

师:认为是圆片的同学站起来。(全班站起来一大片)

师:(故意失望地摇头笑)看来你们是应该罚站了!(站起来的学生有的愕然,有的沮丧地低头不语,有的困惑地看着老师。)

师: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加重语气)这,指什么?

生:(纷纷小声地)细丝。

师:(追问)那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异口同声地小声说)细丝。

师:(满意地)这就叫咬文嚼字!只有这样进行探究,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案例二]《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断

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1:细丝!

生2:(吵起来)圆片!

师:(笑)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我们还是先看看书再说吧。(生马上打开书,边读边若有所思,而后纷纷举手。)

生1:是细丝。因为书上第三自然段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说明这六七根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不动声色地)是吗?

生2:(不服气地)哪有脚像细丝的呀!

师:(郑重地点头)是不太像。

生3:(肯定地)是细丝!我还可以从第四自然段找到证据:“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这说明小圆片是爬山虎的脚挨着墙以后才变出来的。爬山虎的脚其实是那六七根细丝。

(师继续不动声色地倾听)

生4:(激动地)我觉得作者比喻得不好。应当把小圆片说成是爬山虎的脚,把那六七根细丝说成是爬山虎的腿。是这样:爬山虎先长腿,也就是那“六七根细丝”。腿长长了,能够触到墙的时候,腿上再长出“圆片”脚来,巴在墙上。细丝够不到墙的爬山虎就长不出脚来,最后连细丝腿也退化了,书上说:“不几天就萎了。”(全班笑成一团)

师:(故意惊奇地)你竟敢挑大文学家的毛病,了不起!大家觉得呢?(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困惑不语。)

师:看来,大家刚才读书都非常认真,也都能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其实,爬山虎能爬墙,全靠它茎上长出的那──

生:(齐答)六七根细丝!

师:对!如果没有那六七根细丝,爬山虎就根本没有机会去“触墙”,也就不能往上爬了。至于作家管它叫脚,我们班有同学认为应该叫腿,我看这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你觉得怎么合适就怎么叫。腿也好,脚也好,都是拟人化的写法。科学的称呼应该叫“茎”,属于攀援茎一类。大家看呢?(生满意地点头)

[反思]

“案例一”中,老师确实想带领学生咬文嚼字,并且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和学生的理解含糊点进行提问。但是,老师太着急了,学生一答错,就等不及地提醒学生。咬文嚼字的过程,都由老师包办代替了:老师代替学生读课文,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老师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富有暗示性的重音,诱导学生很容易地就得出了答案,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老师最后的满意,是因为学生得出了正确答案,殊不知: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

“案例二”中,老师的宽容、等待,为学生思维的飞跃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又促使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一个学生精彩的发言激起了更多同学思维的火花。最后那个同学的发言尤其精彩!想象合理,具有可贵的创新精神。老师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又提醒了学生注意文学的形象性与科学的严谨性之间的区别。由此我们得到了两点启示:

一、探究时,要在时间上等待,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

二、探究时,要在评价上等待,等待学生的“众说纷纭”。对学生的发言要暂缓评价。“案例二”中的老师就做得很好,当第一个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时,他并没有“趁热打铁”地肯定学生,结束探究,而是进行了“冷处理”,让有疑问的学生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在互相探讨、争论的互动过程中,激活了思维。因此,最后那个学生极有创意的发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9:28:00 | 只看该作者
四年级上册第三组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

──走进童话世界

海珠区红棉小学 蔡丽英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能指导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且能“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走进童话世界》是一节口语交际课,通过对童话故事的阅读,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积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再现童话,加深理解,并培养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二、活动对象



本班学生能大量阅读课外书,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自我表现的欲望较强烈。老师导入第三单元教学的一开始,学生就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并希望把自己所认识的童话跟伙伴们一起分享。老师便趁此机会与学生明确了要开展一次“走进童话世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们听到老师的提议脸上都显露出愉悦的笑脸,并希望通过本次活动锻炼自己的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



1.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童话故事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2.用说童话故事、课本剧等形式巩固并开拓学生童话理解;



3.学会抓住童话的特点编、写童话;



4.发挥学生的想象才能,用多种形式展示自己在童话故事方面的收获,培养培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



四、时间安排:(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启动课。利用学生一开始学习童话单元的浓厚兴趣,为学生推荐优秀童话,引导学生课外广泛阅读,并加深对童话特征的了解;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抓住童话的特征学习自己编写简单的童话。



第二阶段: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为说童话、演童话、写童话、优秀童话推荐手抄报做好准备。



第三阶段:汇报交流、活动成果展示。



五、活动准备



技能准备:1.教会学生如何准确、声情并茂地把童话故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2.教会学生编写童话要大胆想象。



3.辅导学生如何制作以“优秀童话推荐”为题的手抄报或电脑手抄报。



4.教会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课件。



器材准备:电脑纸张颜料打印机



组织准备:1.指导学生通过课内童话的学习,探究童话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对童话有一个较明了的认识。



2.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展示童话故事的形式,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开展活动。



3.进行写作、网络、课件制作、排版等技术方面的指导。



4.将演讲和写作技巧渗透于课内教学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想办法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六、活动内容和过程



第一阶段启动课



启动课分四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用一组与童话故事有关的图片来引入主题,激发学生要通过多种途径去认识更多的童话故事的兴趣,确定主题:走进童话世界。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重视课内的学习,通过课内课文去认识童话故事想象奇特的特征,感受童话带来的阅读乐趣。第三环节引导学生介绍课外读童话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多种形式展示自己课外阅读的童话故事,如说童话、演童话、写童话、优秀童话推荐手抄报;每一种活动形式在课内教学过程中布置学生完成,选出优秀作品在这一单元结束的时候用一节课进行成果汇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推荐大量适合本班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五个苹果折腾地球》、《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木偶奇遇记》、《爱丽丝漫游仙境记》、《陈伯吹童话》、《严文井童话》、《张天翼童话》、《郑渊洁童话》、《皮皮鲁和鲁西西》、《舒克和贝塔全传》、《意大利童话》、《外国童话选》等。



第二阶段:老师和学生的活动



这一阶段,老师根据课内童话的内容引导学生用说好童话故事、演好课本剧、续写、编写童话故事等方式加深对课内童话的理解,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有序开展活动。活动中,本班将开展故事大王比赛等各种读书读报活动,将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同时也将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落到实处。活动内容:



开辟班级专栏



在班级的黑板报或墙报中开辟一角收获园,每天更换童话,也用来展示班级同学的优秀作品。



布置童话画廊



把童话与学校的儿童画特色配合起来,用文配话或画配问的形式布置在走廊中,并且定期更换;结合学校的文化节,布置学生用手抄报的形式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童话。



自编、改编童话作品大赛



活动期间,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编改编童话,并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表彰。



故事大王比赛



结合课内教学,布置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向伙伴们讲童话,也可讲课外的童话,看谁讲得最好。



第三阶段:活动成果展示会



课前准备:



1.课件(童话片段)、音乐。



2.课前有关童话的资料。



3.课室布置,营造一种热烈的气氛。



4.学生主持准备活动成果展示会的台词。



主要内容:



1.谈话导入。



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它带给我们许多童年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世界,一起去感受它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出示主题──走进童话世界。



2.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



各表演小组或个人都是在前一轮的比赛中获奖的同学,现在我们就来领略一下他们的风采。



在学生主持人的引领下,各位获奖的同学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演绎心中喜爱的童话故事,好让这快乐时光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教师小结:童话世界可真有趣!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以想象为船,夸张为桨,拟人为帆,让你们的“童话号”驶向幸福的彼岸。



3.谈收获和感受。



这几个星期以来,同学们都能大量地阅读课外书,并充分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所以今天才能有这么精彩的汇报。请同学充当小记者去访问表演的同学,问问他们在这几个星期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什么感受想跟大家分享。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综合性学习,不但领略到童话带给你的快乐还锻炼了自己才干。幻想、夸张、拟人凑成了可爱的童话故事,读起它,心也会随它飞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9:29:00 | 只看该作者
《去年的树》课堂实录及研讨(北京)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卢 静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学习对象

四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多元理解感悟童话《去年的树》;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思维空间;激发阅读新美南

吉写的童话的兴趣。

教学媒体

(图片、音乐)“树叶”卡片。

课前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教学流程

板块一读故事,讲故事,整体感知。

板块二读故事,交流感悟,多元理解。

1. 默读故事,勾画、反复读让自己感动的内容,想想:为什么感动了?

2. 全班交流:学生朗读让自己感动的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3. 学生结合“鸟儿寻找树”的相关内容填写“交流卡”,多元理解。

(1)学生自由读相关内容,写“交流卡”。

交流卡

我读懂了:

我的疑问:




(2)师生结合“交流卡”自由分享读书收获。

(3)集中交流、感悟。

4. 结合故事结尾,学生换位体验,感情朗读。

板块三拓读童话,口头编故事。

1. 阅读童话《白蝴蝶》(PPT 出示前半部分)。

2. 对《白蝴蝶》的后半部分进行想象,口头编童话。

3. 发现《白蝴蝶》和《去年的树》的相似之处。

板块四简介作者并推荐童话,激发阅读兴趣。

1. 简单了解作者。

2. 推荐新美南吉写的其他童话。



《去年的树》教学实录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这间大教室真是不一般了,这个地方叫什么呀?

生:百年大讲坛。

师:有不一样的?

生: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坛。

师:这是我们北京大学为了庆祝建成一百周年而修建的。在这个舞台上有很多优秀的人发表过精彩的演说,而且呢,很多优秀的节目在这里演出。今天我们来到这里,你心情怎样?

生:非常激动

生:非常自豪。

生:有点紧张。

师:来一次深呼吸,还紧张吗?



学习过程:

师:今天上课的内容叫做?

生:《去年的树》。

师: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五个人举手,看来有一定难度,我们准备准备好吗?翻开书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先讲的什么?接着讲的什么?最后讲的什么?

生:学生自由读书。

师:好,轻轻合上书。下面我们就用接龙的方式来讲这个故事,既然是讲故事,就是不改变故事的大致内容,自己组织好语言,我来开个头吧。我们要讲的故事叫做《去年的树》。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谁来接着讲──

生: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天天听鸟儿唱。

师:你说得挺好,你要是大方点,会说得更好。

生: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天天听鸟儿唱。

师:接着讲──

生: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天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小鸟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我发现你把这篇课文读得很熟呢,还加上了自己的感情。接着来──

生:他回来找不着书,就问树根,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你知道吗?树根说:伐木工人把它砍倒,运到山谷里去了。

师:好的,第一次寻找没有结果,继续──

生:然后鸟儿飞到山谷里的工厂里,对门先生说:门先生,你知道我的好朋友树在哪里吗?门先生说:它在工厂里面切成细条条运到村子里卖掉了。

师:我想给她补充一点:切成细条条──

生: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卖掉了。

师:然后讲什么你知道吗?

生:那个鸟儿向村子里飞去,在一盏煤油灯旁边坐着一个小女孩,她问小女孩:她知道火柴在哪儿?女孩说:火柴用光了,火柴点燃的灯火还在那里亮着。

师:就剩下灯火了,谁来把故事结尾讲完?

生:鸟儿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鸟儿唱起去年的歌给灯火听。唱完后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师:好,真好。刚才呀,讲故事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自己的感受融进了故事里。其实呀,不管是讲,是读,是听,这个小故事都感动了无数的人的心。请你们再一次翻开书。默读课文。这次请大家把那些让你感受深刻,能够引发你思考的内容勾画下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或者还有什么疑问,简单地记录在卡上。开始。

生:默读,勾画,记录。

师:如果写好了,可以把勾画的内容读一读,觉得差不多了,可以找到你的朋友交流交流。

师:到你们朋友那儿去交流一下。

生:找自己的朋友交流。

师:刚才我加入了这个小组的讨论,我觉得很有收获,我带着自己的想法去,但还没来得及说,同学们在滔滔不绝交流自己的感受。好,通过刚才的交流还有没有不能解决的疑问,或者你觉得这个疑问很有必要和大家探讨探讨。来,你说。

生:为什么鸟儿会对着灯火唱歌呢?

师:你的意思是灯火不是树,对吗?(边说边板书)还有吗?

生:鸟儿为什么要先看一会儿灯火,然后再唱去年的歌给灯火听呢?

师:为什么要看它,也就是他当时心里在想些什么对不对?还有吗?

生:鸟儿为什么要两次看灯火?

师:两次看灯火你都注意到了,跟刚才提的差不多,看来待会我们要对结尾好好品味一下。(对另一生),来,你说。

生:我想知道就是鸟儿唱完歌,会想些什么?

师:还是对鸟儿看灯火的想法,会想些什么?你来──

生:我觉得树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树根跟树应该是同一个人呀,树根为什么说是他被砍倒,而不是我被砍倒。

师:哦,他说树根跟树是一体的,也许我们把树分成几部分,就像我们在学标点符号的对话一样,把嘴对鼻子说,眼睛对嘴说,它们之间是单独的部分。我的想法啊。还有没有?

生:就是为什么它看了一会灯火不直接飞走呢?

师:同学们,看来主要两个问题在这儿:一个是他为什么要对着灯火唱歌,一个是他对着灯火他想些什么?很好。我们很把问题放一下,看能不能随着交流的深入解决一些,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师:好朋友,我记下来。他读懂了树和鸟儿是好朋友。

生:鸟儿非常珍惜他的好朋友树。

生:我读懂了鸟儿为了给树唱歌这个去年的承诺,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从这里看出鸟儿很守信。

师:守信,而且提到了一个承诺,诺言是不是。还有吗?

生:伐木人把他砍倒运到山谷里去了,就说明这个人类破坏环境,这个树后来就变成灯火消失了。

师: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生:就是说破坏环境,让很多动物失去了友情。

师:看,以前我们提到伐木都是讲破坏了环境,今天他从这个故事里看到了伐木破坏友情。真好,再说一下。

生:我读懂了鸟儿和树之间的友情很深。

师:他们之间的感情,我们用一个词来说:是友情很深厚是吧。体会到了是友情吗?或者我就写个情,你同意哪一种?还是友情?好。同学们,我相信还有很多很多。你们看,一个小小的故事,我们读懂了这么多的东西,真棒!我想问一下,还有哪些同学也感受到鸟儿和树之间的友情。这么多,说说看,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我是结合有篇文章,我发现鸟儿飞到很多地方问树在哪儿。

师:他不停地寻找树,你觉得是友情的一种表现对吧。还有,不同的地方都能感受到这一点。

生:就是鸟儿为实现诺言不惜一切代价,立即向山谷飞去……飞到村子里,看出鸟儿为实现诺言不惜一切代价。

师:你谈到诺言,正是有这份友情,他才坚持不懈地寻找。好,再来。

生:我和他的地方是一样的,是两人友情很好,树不见了,鸟儿才不惜一切代价去找。

师:既然说到友情很好,很深厚,相信还有地方能让你感受到。

生:还是那个地方,就是说他见谁问谁,你知道树在哪儿吗?特别着急,想见到树。还有他两次盯着灯火看,第一次呢,他想,这是我最后给你唱歌,我把我的诺言遵守了,希望你能珍惜这次。第二次他看就是觉得我们俩以后不会再见面了,希望你能珍惜。

师:孩子,你读懂得真多,而且你把刚才有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都已经解答了。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感受到,鸟儿天天给树唱歌。如果他们友情不是很深的话,就不会天天给树唱歌,树也不会天天听。

师:发现没有,他强调一个词,什么?

生:天天。

师:这友情是一天天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的友情需要培养。还有哪儿感觉到他们的友情?

生:还有从第五自然段,春天又来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他的好朋友树来了。如果友情不是很深。他干吗来找树呢?

师:是,你说得很好,是,文章的处处渗透着他们的友情,而且还有一处非常明显,就是他们分手前的那一次对话,我请一对好朋友读这一次对话。

生:两学生读分手时的对话

师:他们的对话让你感受到什么?你说。

生:他们对话非常真诚。

师:哦,你说到了真诚,有没有一点难舍呀?那我想问树是谁?那我问你啊(问刚才朗读树的孩子。)你看森林里这么多树,你真的相信鸟儿说的话吗?为什么?

生:我相信,因为以前的日子里,鸟儿天天都会给我唱歌,所以我相信鸟儿的话。

师:你说到他们之间的这种信任。再请一对好朋友来读。

生:一对好朋友读对话。

师:多么深厚的友情啊,鸟儿说了,他答应树,明年春天一定要回来唱歌给树听,我们把答应别人的话叫诺言,从哪些地方你们感受到了鸟儿他是守信的,是信守诺言的?你来说。

生:我是从第五自然段,春天又来了……鸟儿是信守诺言的,春天刚来,他就到这里来找他的好朋友树。

师:来,继续。

生:还有从第5自然段一直到17自然段都讲的是小鸟找他的好朋友树,最后实现了他的诺言。他找不到树了,他很着急就说明鸟儿特别想承诺自己的诺言。

师:他注意到了鸟儿寻找树的经过,其实刚才那位同学也是这样在谈,而且他还谈到了心情。你们发现了没有,作者在写鸟儿寻找的过程非常巧妙,主要是用了三次对话,第一次是对──

生:树根。

师:第二次──

生:门

师:第三次──

生:小女孩。

师:现在请你一个人分别扮演这四个角色,读一读这三次对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开始吧,可以不读旁白。

生:读这三次对话。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每一次小鸟问树在哪里的时候,他都是用焦急的心情和语气来谈的,他在想,他的好朋友树到哪儿去了?

师:她体会到小鸟每一次心情都很焦急。可能我们体会到这心情会有些微妙的变化,每个人的感觉可能不一样,听听他的──

生:而且,他会每次都比上次更着急。

师:他说的是下一次比上一次还要焦急,肯定还有区别,来──

生:我知道为什么,第一次──

师:咱们现在不说为什么,就说你体会到什么。

生:他一次比一次着急,最后特别着急伤心。

师:好,在着急的心情上还多了一个伤心。来,你──

生:树别做成火柴的时候,他其实已经全忘了,就是想见到那棵树。

师:说得真好。谁还想说?

生:我的好朋友树都变成火柴了,我还能给他唱歌吗?非常伤心。

师:觉得自己心里没着没落的是吗?好了,自己许下的诺言没办法实现,刚才同学们体会到鸟儿的心情微妙的变化,有焦急的心情越来越强烈,有复杂的心情在变化。但是,有一样没有变,大家都知道,你说──

生:他说过的承诺。

生:他渴望找到树的决心。

师:有一样没变,他一定要找到树。刚才同学们都体会得非常好,还有体会到其他吗?假如说,去年的树要拍成动画片,要四个人用声音表达心情,你能吗?就地四个人一组练习练习。

师:来,我们先请一组,看看他们的声音能不能展现不同角色的不同心情。来,请你们起立,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倾听这三次对话,想象鸟儿寻找树的经过。准备──

生:四位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师:同学们,睁开眼睛,他们的声音塑造的角色怎么样?

生:一点都不着急。

师:你觉得谁不着急?

生:鸟儿。

师:你觉得他这个角色演绎得不好,是吧,要不要跟他挑战一下。谁来挑战。其实,我客观评价一下,这个同学很不错,非常投入,他自己的体验和别人不一样的,应该说很不错的。请坐,谢谢你们。

生:又一组同学分角色读三次对话。

师;怎么样,掌声鼓励。

生:树根的对话,他应该伤心一点。

生:门太骄傲了就是。

师:你的意思是门显得有些冷漠,是吧。他见多了,就无所谓了。刚才这一段我们就过去了,同学们用声音表达不同角色时非常好。鸟儿停在了灯火前,刚才有同学问了,鸟儿为什么对灯火唱歌,灯火又不是树,你们有想法吗?

生:灯火是树变成火柴点燃的。

生:灯火是用树的躯体点燃的。

生:树已经消失了,但灯火是火柴点燃的,鸟儿给灯火唱歌,就是为了纪念那棵树。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还有同学想说,请保留你们的想法,随着我的描述,一起走进故事的情境中。(配乐)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天,鸟儿如约而至,来找他的好朋友树,然儿,树不见了。为了寻找到去年的那棵树,鸟儿从森林飞到山谷,从山谷飞到森林,鸟儿不停地寻找,现在,他停在了油灯前,油灯里是火柴点燃的灯火,鸟儿睁大眼睛,唱起去年唱的歌儿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同学们,想象一下,看着灯火,鸟儿在想些什么呢?先自己说一说。

生:自己说。

师:好,哪只小鸟把你心中的想法说出来。

生:我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我想到了,树非常可怜,被烧成了灰烬了,没了。

师:你是树的好朋友吗?我有点怀疑啊。还有谁说?

生:我睁大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觉得树怎么变成火柴了呢?

师:这样说,,我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真的是树吗?你已经变成了火柴了吗?你在频频点头,我这样说可以吗?来,接着──

生:接着我唱起去年唱的歌给灯火听,然后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生:我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树啊,我知道当你燃烧的时候,这就是你生命的尽头了,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唱歌了,你可要认真听,等到化为灰烬的时候,你就什么也听不见了。接着,我就对着灯火唱了一会儿,唱完了歌,我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树啊,我唱的好吗?这可是你最后一次听我唱歌了,我唱得好吗?我就飞走了。(掌声)

师:你真棒!充满了深情。还有同学想说吧

生:我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树啊,我们又见面了,我们要遵守咱们的诺言,接着我就唱起了去年的歌,唱完了歌,我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唱歌了,我就飞走了。虽然我们见不着面了,但是我能遵守诺言,我很高兴。

师:真希望飞走的鸟儿的生活会像以前一样快乐。好了,同学们,看看你们的想法已经有了,这两个问题在同学们的表述中好象已经有了答案,如果你不满意,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朋友们商量。刚才都是你们的感受。你们瞧,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我,在读到这个童话时,有这样一个发现,鸟儿和树的人称代词是不一样的,树是单人旁的他,鸟儿是女字旁的她,所以啊,我读的时候感受和你们还有些不一样,以后等你们长大了,再读到这个童话,不知道有怎样的感受?好了,我们来看另一篇童话。合上书。

(听不出来,只能猜测,大概投影在放一个童话故事。)

师:想象一下,百蝴蝶会说些什么,一会儿我们听听同学们能编出哪些结尾来?开始。

生:自编故事结尾。

师:来,把你们编的结尾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白蝴蝶跟着红气球一起上到天上,红气球说,好蝴蝶你别跟着我,再上去,你就没有氧气了。可白蝴蝶说,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

师;哦,选择了永远在一起。这是他编的结尾。

生:这个蝴蝶就跟着气球一直往上飞,树上掉下一个东西把气球砸爆了,蝴蝶很伤心。

师:这真是个悲惨的结局。有不一样的结尾吗?

生:白蝴蝶跟着红气球飞上了天空,飞出了地球,看见了无数星星。

师:(学生笑)童话可以想象的,他们看到无数的星星,一起过着快乐的日子。再请个同学来。

生:白蝴蝶和红气球一起往上升,气球被挂在树枝上了,他们永远在一起了。

师:他选择的比较圆满的。我们来看看作者原本的结尾。白蝴蝶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他也是要跟着红气球,不管他去哪里。

师:两个朋友,友情之间永不言弃是吧。

生:他们两个也是分不开。

生:白蝴蝶像鸟儿一样,红气球像树,鸟儿在不停地追着树,白蝴蝶也永远跟着红气球。去年的树,鸟儿也是要永远和树在一起。

师:说得真好。你再说。

生:蝴蝶和鸟儿一样要遵守诺言。

师:现在,我们要认识一下这两篇童话的作者了。知道是谁吗?

生:星美南吉。

师:星美南吉是日本著名的童话作家。他被称作日本的安徒生。但是这个天才不满三十岁就去世了。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请一个女同学来读:

生:假如几百年,几千年后,我的作品能都得到人们的认同,那么我就可以从中获得第二次生命,从这一点来说,我是多么幸福啊。

师: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星美南吉的童话,他已经得到了永恒的生命。非常有意思,明天我们就要放元旦假了。如果你们没有别的安排,请走进图书城,上网,走进星美南吉的童话,好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课例研讨





香港王清凤老师说课

(香港保良局蔡继有学校)

大家好,很高兴可以参加这么隆重的盛会。我简单说一下我教学的设计,没有怎么准备(笑:呵)。

其实我想说《去年的树》这是一篇每个人看了都会为之动容的一个童话。好像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词藻,也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小鸟和树之间的友情是那么地真,在那种淡淡的忧伤当中又带着甜甜的希望。所以我就有一个冲动,设计了一个真情对话廊,我希望让树和小鸟再见面再重逢,再倾诉他们心中的衷情。所以在第一个环节,就是创设了一个叫真情对话廊。

我想不到北京的孩子都很棒,他们都把自己带入了角色,把内心的情感趁这个机会表现了出来。小鸟历尽辛苦,千回百转才找到了变为灯火的树。我在想,小鸟并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它的承诺,做一个有诚信的人。我想更多的是因为它心里面牵挂着那棵树,心里面想着它的朋友,所以那是出自一段对朋友的关怀,所以,有了第二个环节。

让孩子聊了诚信之后,我就在想,怎么样让孩子对友情有更深入的理解呢?嗯,就有第三个环节:与友情对话,让孩子从不同的故事当中去体会一下怎么样与朋友相处的,怎么样才是友情的真谛。

今天早上跟小朋友们聊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比我还好,他们可以聊出很多很好的发自他们内心的感想。有的我可以一直回应,但有的我觉得自己回应得还不够。有时候真情的流露,就会让我们有一种冲动,很想把它写下来。那我想孩子也应该跟我们一样,所以我就加了一个叫“向朋友表白”的环节,希望他们趁这个机会也跟朋友表达一下,所以那个环节叫“向朋友表白”。

最后,在结尾的时候有点匆忙,其实,我想带出的一个意念就是说:我们身边的每一样事物其实都是有感情的,这种感情很微妙的,需要我们大家的关注跟关怀,我想这个世界是很和谐很美好的。那么这是我整个教学设计的意念。

今天第一个上场很紧张,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的。到后来慢慢好一点点,自我感觉。因为我想到了台下有很多好朋友,想起了香港的朋友,也想起了赶来为我加油的刘校长,还有昨天晚上帮我剪了差不多50只小鸟的赵老师,还有陪着我剪了好多苹果的老师,还有从香港陪我一起来的我们的老师,多位老师们,他们有的甚至是体育老师、音乐、英文老师,他们都愿意陪我们来,为我们加油,还有看到好多香港的同伴们为我加油,感觉很温暖,还有遇到很多台港的老朋友,心情都很温暖,真的。虽然北京真的很冷,但我感觉这个冬天真的很温暖。谢谢大家!

可能有些地方需要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澳门梁怡安老师说课

(澳门望厦区庇道学校)

大家好,我们是来自澳门的。

我们今天早上的课之前已经有人提问,为什么我们会配合戏剧的教学呈献这个教学的活动,这个课我们一般会花一到两个课节去研读那个课文,就像传统的我们以前的课堂上的,然后再利用一点时间去在教学中间去做一些小道具、一些面具啊,然后准备一些东西,然后再让他们开始投入课文里面的那种感觉,然后再利用第三个课时,就是今天早上所呈献出来的,然后利用戏剧的工具,然后去让他们去更深入地了解那个课文,譬如说我们比较重视就是情感的教育嘛,因为我们不想让学生太过严肃去面对,我们通常比较喜欢给他们一种欢乐的,给他们一种游戏的感觉。因为,打个比方吧,语文的教学本来就追求,简单来讲就是追求真善美嘛,嗯,但是我觉得戏剧的揭露可以把这种真善美提高到另外一个层次,为什么这样讲呢?真的话,我觉得情感在游戏里面,在他们用身体用自己的语言演出的同时,能够能很真诚的表现出来,这个是我看到小朋友他们一种很真实、很实在的一种地方。

第二点就是善,我觉得本身童话里面提出来的都是一种善良的一种道德的一种教育,但是你通过戏剧演出的话,其实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这种情况这种情境,我觉得这种方式是有一种道德的教育。

最后一点就是美,可能文字上的理解每个人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才能不一样嘛,就是我们讲的多元智能的部分,但是如果透过戏剧的表演,我们可以更容易提升他们的审美观,有美的眼睛、有美的心灵去观赏这个世界,去读这个文字,然后去想象一种比较美的一个世界的观念吧,这个希望的观念。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用戏剧的教育来配合我们这个比较传统的语言语教育的想法。

其实我们早上用的那种戏剧的教育是一种叫(Drama in Education,简称D-I-E)就是一种应用的戏剧,因为戏剧本身分很多种,比较说有技聊的,也有一些在教育上用的。今天早上我们用的是教育上的戏剧,这种戏剧本来是流行在英国的,叫我们旁边的这位专家来讲一下好了,关于戏剧的教育的话。

(对不起,我不是专家。)(笑)我的普通话说得不好。因为在外国,尤其是英国、美国、欧洲这些地方很流行一种叫D-I-E,Drama in Education就是戏剧教育这个方法去学习,让学生可以在一个多元智能的方式下学习,这些简单。像我们早上玩游戏,跟学生玩游戏,跟他们用角色扮演这个方法,让他们了解感受课文,这些样。

另外还要讲一下有关多元智能的部分呢,为什么戏剧教学的介入可以体现他们这些方面呢?我们可以看一下,从选角,从他们制作一些小道具,这些小道具是我们自己做,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办法让他们自己来做,我们做很多视觉的元素,有些同学可能唱歌比较好的,可能对音乐比较有感觉的,可以去配音,有一些同学利用我们的引导,然后他们来培养他们逻辑推理的能力,比如说接下来情况要怎么样啊?他们可能会慢慢地推理出来,然后接下来就是一些技能像团体啊社交啊还有创意的技能啊,还一些所谓内省的技能,这些都可以那个戏剧的团体就可以体现出来的。这个部分是从小学开始是比较重要,因为中学的教育比较重视都是比较理性一点的,比较科学一点的,或者是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关于小学的教育,我觉得如果在他们小时候能够培养他们的情感,我觉得是比较重要,这是我个人来讲的,我希望他们从游戏当中能学到一点,能够面对自己不愿意面对(的),因为有时候我觉得中学生感觉好像跟小学很大分别,好像失去一点东西的感觉,所以我看到他们的排练,我觉得很感动,另外就是北京的小朋友真的很让我们难忘,我们的分享,到现在好像差不多了,谢谢。



台湾黄敏老师说课

(台湾台北市吴兴国小)

各位喜欢教育的好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台湾的老师。既然是好朋友,客套话我就不多说了。

我简单说一下,其实在设计这篇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先讲一下可能主要有两个基本的理念:一个是这个作者他以节俭的文字来描述这个情感这个故事,所以我们就在想,因为是节俭的文字,所以它背后有很大的空白处,很大的想象空间,那怎么带出孩子在这些空白处的一些自己的想法,或怎么样让他有,能够走入作者留给我们的想象空间里面,这是其中一个我们想达到的理念。第二个是台湾有一句俗话,就是太聪明的妈妈会有笨笨的小孩。就是妈妈太能干了,小孩子就什么都不会。那我自己就把它推论到:老师大概太聪明了,太能干了,学生大概就不会。所以我尽量做的工作就是穿针引线,尽量把时间、机会都留给孩子去想去说。这是主要的两个理念。

那基于这个理念以后,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刚开始我们做的一件事就是想让孩子自己透过他自己的想法,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一些故事的细节还有内容。因为作者其实讲得很简单,但是孩子在写作文,或者是我们平常在教孩子写作的时候,我们很怕孩子都太空泛,太抽象了。我跟这个朋友很好,好到多好?非常好。非常好到什么程度?就是好得不得了。他不懂得怎么写得更具体,所以我们希望让他借由这次的机会,在不知不觉当中,可以懂得,唉,其实我们可以描写一些具体的相处行为,让他加进这些细节进去,这是第一个想做的。首先要在这个部分,其实我们希望借由孩子彼此的对话,彼此的呈清,让他理清一些重要的概念,例如不要轻易下承诺,或者当你承诺了以后,就要有坚强地意志去做到。那这些想法,我们希望是孩子自己能够体会出来,引发出来的,而不是我们来教给他的。这是那时候我们想做的。

那孩子有彼此不同的想法意见是我们最乐于看到的,那我觉得北京的孩子真的很厉害,他们自己能够看到这一点,也能够借由自己同台之间的对话,他们能够达到他们的体悟。那我觉得这部分,我希望做的只是一步一步在他们借由文本这个媒体,借由故事这个东西,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中的去学到这些概念,还有我们想让他达到的情感引发或学习策略。简单报告到这里,谢谢。





大陆卢静老师说课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老师们下午好,再过五分钟,我就彻底轻松了,所以我会非常高兴地来讲这五分钟的内容。

主要是想讲两个内容,两点。第一个是我对这个童话的一点认识,这个童话的特色,我想用一个文学评论家那说的一段话来说,他说:这个童话故事非常简单,简单到连三岁的幼儿也能听懂,然而才高八斗的大学问家也为之动容。而且我有一个朋友,是儿童文学博士,他曾经对我说他读了这个童话以后,断了他写童话的念头(有听课老师笑),然后我自己每次读到这个童话的时候,很奇怪,读着读着我就会慢慢发呆,然后就会想很多很多很多,然后就会觉得它有很多让你的情感升发点。我在想,作为一个成年人有这么多的东西,作为四年级的孩子,到底会是怎么一个状态呢?总之我在想,这个童话它为什么那么迷人?我现在没有找到一种很好的解释,也许有的东西根本不需要解释。

第二点我想讲的就是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因为要上这一课,我就把这个童话故事讲给办公室的一个老师听,讲给她听呢,然后问她感受。她说一种淡淡的忧忧的感觉,心里觉得堵的慌。然后我又讲给她八岁的女儿听,小女孩就说:我很难过,我心里像堵着东西一样。我感觉她母女俩很同心的。又讲给一个朋友听,朋友说她想起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她觉得非常落寞。然后还有一个成年朋友说,去年的树,题目很哲学。讲给一个小男孩听,他说人类不该砍树。那我问过很多人,每个人都是随口说出的第一感受。人是个体的,不管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他的感觉自然是有区别的。我们的文学作品的解读要符合人性,所以应该是多元的。我就把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作为重点,作了一些具体的尝试。比如说运用那个“交流条”,“交流条”作为辅助手段,让学生自由交流个人的感悟。课堂上学生的,他确实还写出了一些东西,确实有感悟,我曾经犹豫过,要不要在课堂上用这个“交流条”,因为一旦写东西就会花时间,有的时候花了时间以后,所起的效果如果不大的话,就会觉得没有太大的必要。可是后来我思考再三,还是决定用“交流条”,有两点:学生他交流到最后,有可能把最初的一些想法忘掉,而随大流走了;第二点有这么一个“交流条”进行提示,更利于学生的表达,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我觉得部分学生会养成抓关键词,然后就是抓重点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另外,在课堂上,我也想将个人的一些感受加进去,原因很简单,在文学作品面前,我也是个学习个体,我也对这个童话有个人感悟,并且愿意将这种感悟传递给别人。所以,我愿意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乐趣。

那么,虽然文学作品需要多元解读,但有的东西,有的根本东西还是共通的。比如说读者都会被这个故事感动,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读者,我个人认为还是一种情,不管是孩子们认为的友情,还是我认为的爱情。这种情很简单,单纯,认真。我甚至鸟儿对树的那个,鸟儿那个角色很像我看的《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他就那么单纯,就那么简单,就那么执着。所以,我觉得文学作品再多元解读它也是有一个魂的,但是有朋友提醒我,你千万不可以把这个魂用自己的语言解剖出来,如果说白了,理清了,就没意思了。有些东西含蓄一点,有空间更好一些。

最后想说的是,今天上午听了三节不同地方的课:香港、台湾、澳门,真的是让人耳目一新,我觉得有些东西需要我下来还慢慢地思量,向你们多学习。另外,我自己“当局者迷”,还有就是希望能够其它的专家、老师、同行给予我点拔、指正,谢谢大家。



大陆翟京华校长评课

(北京市西城区育民小学)

同课异课,是这届两岸四地语文教学交流活动的一个创新点。交流就有这样一个好处:就是你有一个思路一个设计,我有一个思路一个设计,我们一交流呢,就会有两个、三个,甚至多个思路或者设计。今天,让我作为一位老师来点评,我觉得首先是学习,是欣赏,然后是思考,课到底好在哪里?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和怎样的启示?

下面我想把我听课过程中,一点不成熟的想法,还有一些看法,和大家来作一个交流。包括我前期看到他们,看资料的时候,看到的这个案例,特别是今天现场聆听他们非常生动的课,产生的一些想法来跟大家交流。

先说一说我先看到的相同,因为它是“同课异构”。我也从同和异来谈,那么我看到的相同,有这么几点:

第一,是五位老师都有共通的良好的素质。表现在教师的专业基本功,驾驭课堂的能力,掌控课堂的节奏,形成教学的流畅性我觉得都是很好的。从中可以看到这五位老师知识能力的储备是相当不错的。

第二个相同是对文本的解读用心之深是相同的。四地老师都对文本进行了潜心的研读,当我们用心研读一篇文本的时候,才能实现与文本的这个作者真正的对话,也就会为作品的理性的深刻所吸引,为作家的灵性与独特而动容,从中受到愉悦,所以,课前的这个研读文本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研读和对文本的梳理基本上要做到这样三个理解,我觉得这几位老师都有这共同的:一是真正理解文本的精义,也可以说是文本的主旨;第二要理解文本独特的理路;第三要理解文本的话语风格。我想分别谈一谈这点认识,然后结合他们的课再来谈。

第一点,关于我们要真正理解文本的精义。共同讲的这篇课文是《去年的树》,这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童话作品,它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大家今天已经很熟悉了,就是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天天唱歌给树听,冬天将要来临了,她要飞到南方去了,鸟儿就答应了树的请求,明年春天回来再唱歌给树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回来找它的朋友树的时候呢,树却不见了,鸟几经寻访,最后找到了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火,灯火,么它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作品蕴含着深厚的人文色彩,作品折射的不仅仅有美,还有崇高的精神,那么文本的精义呢,我以为也跟刚才这几位老师有共同的地方,就是认为它深情的赞扬了高尚而深厚的友情,和鸟儿遵守诺言的品格。这是关于作品的精义。

第二个,关于课文的理路。当然这个理路,可能更多的带上我个人看这篇课文的一点理解。我觉得课文的理路呢,它是由相处、相别、相寻、相会连缀而成的。树与鸟相处的愉悦、欢快本应加深离别的痛苦,而相别时,它们没有痛苦,只有约定,因为它们深信分别是短暂的,明年还会再相见。相寻本应是顺利容易的,重归故地,而树却下落不明,鸟儿费尽了周折,四处碰壁,处处落空,这个过程一波三折,最后才问清树的着落。相会本应是美好喜悦的,而鸟儿只有哀伤,因为鸟面对的已不是去年的完好的真实的熟悉的树,面对的只是用树的生命点燃的火,文本的首尾都写到鸟儿唱歌,此时鸟儿唱的虽是去年的歌,但唱歌的心情,不再是往年的心情了,那是一首特别的歌。

关于话语风格,我以为每篇作品都有自己的话语风格。比如说安徒生的童话,他跳动的是一颗高贵、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比如说像老舍的语言清新易懂、语言色彩浓郁,极富表现力等等。日本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新美南吉,她创作的这篇儿童文学作品,我以为话语风格有这样三个特点。其一是娓娓道来讲故事,篇幅虽然不长,而情节曲折,故事性强,所以它有很强的可读性。正如作者所言,应该想到童话的读者是谁。既然读者是小孩,而不是文学青年。那么今日的童话的就应努力回归到故事性来。那么其二是它朴实无华叙情节,全文没有华丽的词句,她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对树的始终不渝的真挚的情意,小孩子完全能读懂并被深深地打动。其三是言简意深表主旨,这篇童话情深意浓,淡淡的纯情,淡淡的忧伤,在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至透明的美,读罢此文,鸟儿对树的那种浓浓的深情,始终不渝的信守诺言便跃入脑间,挥之不去。所以学习的时候,我们的孩子的思绪也能穿越时空,回到那种境界里去。树的命运不仅牵动小鸟的心,也牵动学生的心。这是我说的他们第二个相同,就是研读文本用心之深是相同的。

第三个相同呢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同。四地老师的课都做到了三个提供:一个是为学生提供了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我们能够看到,他们所提供的这个环境是完全安全的、放松的这种环境,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来学习。第二个是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亲和的师生关系、温馨的班级氛围、互动的教学形式、有序的教学组织。第三个是为学生提供了思考、自由发问、积极讨论的一个空间,所以今天我们能够看到,虽然他们的课风格不同,都是语文的感悟课、语言的训练课和思维的发展课。

下面,我想谈一谈每位老师的课,我听了以后给我印象极深的几点。香港的王清凤老师的课,我尤为欣赏她两点。第一点是她对课文主旨的感悟,层次的清晰。我觉得她走了这样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依托文,课文种植诚信树,她以文本的故事作引子,谈文本中的诚信故事,接下来的主体,主段就是写,说我心中的诚信感言,然后是拓展,让孩子谈生活中的诚信的事例,具体的这个环节我不在描述了,因为老师都听了都看了,这是一个环节,很有趣。第二个她是联系情感,放飞友情鸟。她的层次是学友情之文,她提供了三篇,分别来学,是谈友情之道,第三个是写友情之言,最后放飞那个友情鸟,这是她的一个亮点,就是对课文文本主旨感悟的这个层次的清晰性。第二个对文本主旨感悟的方法的巧妙性。那么诚信看似是个理,道理。但是老师把它做成了情,那么透过小鸟的心情指数的变化来拟出情线:鸟之情,讲诚信;我之情,爱诚信。你看孩子用格言式的语言来抒发对诚信的这种赞美也好,或者是个性化的理解。到最后,人之情,要诚信。所以说,她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对于我们大陆的老师来说,我们管它叫做德育渗透。我觉得这一点做得很有她的独到之处。那么成功的教育是什么呢?是受教育者没有感到受教育,却受到了终身难忘的教育,人文渗透或者是叫做作德育渗透的美好境界也如此。应该说这个德育渗透它特别在语文学科这样的学科当中,就是人文色彩很浓厚的学科中的渗透,也要讲求潜移默化,化在过程中;讲求水乳交融,融在细节中。这样才能入心、入脑、入情。

下面我想谈一谈澳门的两位老师用戏剧法,也叫表演法来建构的这个课,也彰显了自己的特色,我也很欣赏。他用这种表演法来走进角色,比如说先预热,教师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呢理解角色的一个环境,接着再升温,指导学生来扮演、体验角色的感情,他分了五段,依照文本的这样的一个理路。这样,学生就由一个学习者,客观上的学习者转变为我是小鸟,我就是大树,我是文本中的风,我是这里的动物,我觉得这个表演的过程也是一个感悟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一个过程。所以他应该有一个什么呢?就是经历性,就是经历一个故事的情节;他有一个体验性,就是体验故事中角色的情感;他有一个交际性,就是要这个课文中角色之间的相互的沟通交流;另外,他应该还具有一个挑战性,就是要让,在协商当中合作,在合作中共享。这是他的一个特点,当然,在这里面我有一点小小建议,比如说当孩子们扮演每个角色的时候,比如他要和大门有对话,最后那个孩子还要唱歌给煤油灯听的时候,那么课文里面文本大门没有回答什么了什么,对不对呀?因为文本在写的时候,它要根据自己的主旨来写,他不一定把每个细节都要写出来,但当你把这个文本变剧本呈献在这个课堂上的时候,可能就要有创造了,比如大门呢就应该,他问了,我答了,这个小鸟哪怕说声谢谢,对不对呀?这也是一种角色间的沟通。所以我觉得他应该有一种再创造在里面。再有呢,小鸟唱歌给煤油灯听的时候,煤油灯听了,小女孩在旁边也听了,她们会有想法,文中她可以不写,留给我们读者去思考,可能此处无声会更有声。但是我觉得当你表演出来的时候,孩子也可以把它做一个创造的点。我的这个建议可能也不一定对,只是我当时看到的。我想,如果能够实现,你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这种沟通这种互动非常好,学生和学生,也就是说角色和角色之间,有时候要有一些临时的即兴的沟通,更体现他的这种创造的潜能的发挥出来,我觉得还可以再有空间来做,所以说,当你文本变为剧本的时候,它更具有挑战性,要让孩子能迎接这个挑战,他就增长了他的创新的能力。再一个,我赞赏你这节课的地方是以评价走进事理,也就是说不是说剧本演完就完了,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来评价,由表演来悟道理,这个表演它就成为了一种载体,能够达到发展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情感,能够明白事理。我觉得这一点挺好。

台湾的黄敏老师的课,我欣赏的地方,有两个亮点。一个我觉得她以话题讨论来建构教学内容,并配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我觉得是很好的。她设计的话题链也很有特色:一个是话题的开放,它体现了一种多元的感悟,从这样的文本当中,你感悟到什么,让学生放开话题谈。另外选择话题,体现了一种择优感悟,因为40分钟的时间有限,我们抓住一些有价值的话题来进一步深入的探讨,我觉得这一点很好;探究话题体现了深入感悟,其中带有一些批判性阅读,并且对话题的探究呢他分工,分工以后呢对探究成果又交流,达到共享,这是一个亮点,围绕话题讨论来建构教学内容。第二个亮点,我以为是利用文字空白,变空白点为训练点,我觉得也很好。应该说文本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另外,相别会有相思与相恋,而文本不写相恋与相思,无言而有意,也给读者带来了想像的空间,同时,也给教学搭建了一个隐性的拓展平台,所以我觉得这个老师善于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来进行描写的训练,当然我这个空白点是加了引号的,我觉得很有她的特点。

最后,我想说一说关于卢老师的课我欣赏的,学习到的亮点。因为这篇课文学生课前已经读了很多了,已经读熟了,怎么办呢?我觉得卢老师的课有两个特点,一个我觉得她活跃了读的形式,所以她就提高了读的效果,就是以讲练读,讲故事,第二个,就是以说促读,我觉得这点也很好。设计了这种“交流卡”,一卡双功,一个是交流感悟,一个是交流疑问。再一个是她突出了一个以读带读,就是拓展,又学了一篇作者的童话。所以,我觉得同样是感悟,大陆的老师是对文本情节的感悟为主,香港老师是对文本主旨的感悟为主;澳门老师是对文本角色的感悟为主;台湾老师是对话题的讨论为主。同样是拓展,大陆老师是围绕作者进行拓展,香港老师是围绕主旨进行拓展,澳门老师是围绕文体进行拓展,台湾老师是围绕着文字描写的空白点进行拓展。





香港刘筱玲校长评课

(香港保良局蔡继有学校)

老师们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参加我们的第六届两岸四地,我从第一届开始,本来有点不舒服,但是无论如何我也希望每一次都能参加。昨天的课,因为我还没到,就没机会听了。但是今天能够听到我们四地的老师来做这个《去年的树》,这课,我也感到非常非常高兴,也非常感动。我们第六届两岸四地观摩活动加入了这个同文异教,今天我们看的,开始的时候还是有一点担心,但是今天看到,我们真的是在当中可以看到一些东西,我们的那个感悟可能更深,我相信,希望我们将为会在想我们第七届第八届,我们会再去想,怎么样去把我们那个观摩学习研究,把它做得更好。因为这种活动呢,如果我们六年下来,如果台上的老师,跟六年前五年前还是差不多的话呢,那我们这六年就是白做了,所以这两年,特别是这两年,我们看到,真的是看到在内地老师的教学当中,在我们台湾老师、在港澳老师的教学当中,我们也看到受别的地方的影响,看到当中互相的影子在里边,这是我们感觉非常非常高兴的,就是我们真的是发挥了一点作用,这就是那个观摩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目的,今天我们听了老师的课,真的是非常高兴。所以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继续举办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届,我们继续。所以在这里呢,也看到很多的老师,这六年来每年都见面,很多已经成为好朋友了。我们希望将来每年有机会再见面,我们在教学方面互相促进、互相支持,鼓励。

讲到评课,刚才翟老师讲的,我都很有同感。有很多她说过的我就不希望再重说一次了,就有一些补充。

我看我们老师来参加那个交流,我还是要说一下,就是我们不是听一节课,好像我们听了《去年的树》,然后我们回去呢,就把《去年的树》教得很好。但是,我们希望我们听课,就是为了去改进我们的课堂,我们要改进我们的课堂呢,就是我们要研究课堂。我们可能在老师的教学当中看到一点的启发,启示,一点的帮助,然后我们就可以用在我们的课堂里边。在这些观摩活动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引起老师们去反思,去想一下你自己的课堂,去把一些点在你的课堂里面实践出来,不断的实践还有反思,然后我们也参与一些观摩,在学校里边你的同事,大家也观摩研究,那你的课堂,理智的课堂就可以不断地有更好地效果。这是我们推动那个交流的目的。

我们香港这几年来,在两岸四地的交流活动当中真的学到很多。对我们来说有很多很多的启发,我们也看到其它的,开始的时候,头一两年,真的看到内地的、台湾的真的有很大的不一样,但是我们今天看到当中真的有很多的互相的影响,这是我们感到非常非常高兴的。《去年的树》这篇文章,我们老师念起来,开始的时候就感觉风格很有特点,当中有情也有理。这个文章里边给老师的空间实在太大,老师真的可以很好很好的发展,今天我们不是四地去教,或者是我们实地去教,我们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尽管方法不一样,但是里边,我们也看到刚才翟校长说的,当中有很多的一致,我们都看出来。或者在你的班上,或者是针对你的孩子,你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做法。不管你怎么做,最重要的是孩子能透过这个课文,透过这个教学的活动,他能得到什么,学到什么。这是我们要在我们每一课里边,不断的去想的问题。

我补充一点点,我也看到老师很多问题,先谈香港的王老师。大家也看到她的课是很有层次,从课文到那个生活,然后到其它的文章,说出交友之道,我看到很好。就是当中呢,如果王老师能够针对一些孩子他们说出来的一些力,更深入的去讲一下,那个效果呢就更好,因为孩子们的表现真的是非常非常的棒,我特别要向那个北大附小的孩子们致意,他们聊得实在是出乎我们老师的意料之外,我看后面就是校长老师们他们的功劳,我们都看到,有一些老师都没有带出来的,他都能说出来,这个是非常非常难得的。

然后我们看澳门的那个两位老师,他们生动、活泼,跟我平日上的课好像真的很不一样,其实这个戏剧,把戏剧带进课堂里边呢,在我们香港也推行了好多年,政府也给钱,一些剧社、一些导演请他们到学校去培训老师啊,也开办了许多课程,请语文老师去学。戏剧带到课堂里边呢,不是一种表演的艺术,不在乎那个孩子们表演的是怎么样。刚才我们看到两位老师,课堂真的是是非常匆忙,那个欢乐,大家都很享受这一课。但是如果要把透过戏剧学语文,我们还是要回到这个文本,如果孩子们能够,跟孩子们讨论这个文章我们怎么样用戏剧去表现,比方跟孩子们讨论第一节是怎么样,第二节是怎么样,跟他们一起来讨论,我相信,今天我们看到的孩子,他们一定有这个能力可以说怎么样怎么样去表演,就把他们再带到那个文章里边,那个效果呢会更好。当然澳门的老师他们不晓得,这里的孩子他们习惯不习惯用那个戏剧来去表演去学那个课文,所以他们把那个情节都定好了,这个也是个做法,但是如果呢,这种透过戏剧去学语文,那个课堂戏剧,在这个班里边一次又一次的推行呢,孩子们将来慢慢可以发展领导能力,他们自己去组织,他们自己去编写,他们自己去加入那个角色,他们自己去讨论那个对白,然后他们来做道具,他们来做这个课堂的戏剧,对孩子们不光是理解课文更深入,而且在他那个合作的精神,还有领导的才干等等,还有发挥想像,是透过这个戏剧去学语文呢,会有更好更好的果效。今天澳门的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我最欣赏他们最后的那个分享,让他们也带回他们到那个文章里边,我们看到孩子们,其实他们也很喜欢表演,但是在表演之后,他们也能够对那个文章发表他们很多的看法,很多的意见,这是个很好的示范,我们大家将来可以尽量在你的课堂里边,如果你的课文是适合用那个戏剧去表达的,不妨在你的课堂里边多推行,那孩子们他们的课堂呢,会更活跃更愉快。这是我们今天看到澳门的老师带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然后是台湾的黄老师,我们也很享受那一节课,她是根据那个文章的发展,然后去配合孩子他们的感受,孩子真的非常棒,他们也说出很多很多的他们的看法,那黄老师很好的地方呢,是能够针对孩子们某一些事例,然后深入地去谈。

以前,好多年以前,我们到内地来听课,我们常常看到老师的那个基本功非常好,也把孩子的基本功带动的非常好,他们朗读啊,表达啊,非常好。就是有时候我们感觉有点可惜的就是孩子们他们那个说出那个很有意义地话,说出很好的看法的时候呢,老师就没有很好的接受,或者是进入那个重点去,去根据孩子们的看法深入地去谈。但是今天我们看到我们北京的那个卢老师,她们是多么肯去接受孩子的说话,听他们的说话,她课堂里边的重点的两个问题,也是从孩子口中说出来的,这个是我们看到很大很大的不一样,也是我们感到最高兴的。因为我们看到内地的孩子他们的表达,他们的思维都比我们的孩子水平高很多,如果老师真的能够针对他们的看法,去配合他们的看法去深入地去演绎,那个效果呢会更好更好。

我们也看到那个黄老师,台湾的黄老师,跟那个卢老师,她们也用不同的手法,好像黄老师呢她就请孩子们把她们加的东西加在课文里边。卢老师呢,她就在课文旁边加一些空白,然后让孩子填进去,这都是不同的手法,是根据课文,然后再加入孩子们他们的感受。所以我们都看到,每一课都有不同的,每一个老师可以有不同的做法,每一个老师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你,只有你是最了解你的班上的孩子,只有你才能把他们教得最好。还有卢老师特别棒的,我们说内地的老师特别棒的就是他们利用声音去塑造那个角色这方面是我们要学的,他们都做得非常非常的好。

我这么看,如果今天这一课书,能够让一群孩子,他先让北京的卢老师先教,就是从字里行间去感受那个课文;然后呢再请台湾的王老师来教,她从文章的发展带到生活里面,然后呢澳门的老师让他们演,教他们做话剧把它演出来,最后香港的王老师让他们来对话,然后再给他们几篇文章去再看那个朋友之道,那就最美满了,谢谢。



澳门卢兰馨校长评课

(澳门巴波沙中葡小学)

各位老师好,谢谢刚才两位校长很精辟的去评述刚才的课。在这边我看我的表,时间也不多。所以我就从我比较喜欢的角度去跟老师分享一下。

我昨天跟大家讲的就是语文教学中开发我们学生的多元技能,从今天几位老师的课里面,我们可以看见他们都没有刻意地去开发,但是我就看到他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是开发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在开发他们的内省技能、也开发他们的逻辑技能、开发他们的音乐技能,也开发他们的其他的空间技能。大家也可以看见老师他们在开发学生技能之外,也体现了他们自己具有什么特别技能出来。

每一个老师,我们再仔细去想一下,王老师,她是语言技能跟空间技能内省技能比较重的。他们不是只有一种技能的。我都可以看见他们尤其是王老师在板书上面画了很漂亮的树、苹果跟小鸟。你看,这个老师有很重的空间技能。还有其他老师,每一个老师,我们都看见,他们在除了开发学生的技能之外,也表现出自己是用什么技能学习的。

其他还有澳门的老师他们在在课里面开发学生8种不同的技能。小鸟唱歌,还有他们在排练空间、肢体8种技能他们都表现出来。台湾王老师她的逻辑技能跟那个内省技能是比较重的,在开发学生方面她也用自己的技能去带动他们。所以在那一课里面,我可以看见哪一种技能运用得比较多。

还有北京的卢老师她用了很多的内省技能跟逻辑技能去开发学生的语言技能,她也是用得特别好。她的声音很温柔的去启发学生,也用了不同的鼓励去鼓励学生发表他们的意见,所以四位老师在他们的教学里面不自觉的用了很多不同的技能,要是我们以后在教学里面去特意的启发学生开发学生的技能,他们一定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的。

我们可以再看澳门老师,他们是第一次和那些学生见面,他们不知道有很大不同,不知道每一个学生有什么技能。真的,他们不知道,让每一个学生去表演什么,他们不知道谁的歌唱得比较好,所以我们的哥哥让他们自己去挑,你喜欢唱歌吗,那学生就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投入、去表演,要是,你让不喜欢唱歌的去唱歌,他不能唱的,我们就没有那么好的表演去看了。所以老师在教学以前,就跟我昨天讲的一样,先去了解每一个学生,他有哪一方面比较好的,我们就发动他,要是他不好的我们也可以帮忙他提升,但是不要给他有些痛苦的感觉,让他高兴地愿意接受地去做,我们就这样给他。

还有,我比较欣赏的就是北京的卢老师在教课以后,为同学介绍了阅读材料,鼓励他们多一点去看,这是其他几位老师还要杀出来的一点。我们当语文老师带学生跟我们学习以外,还要鼓励他们多一点阅读其他的资料。



台湾吴敏而研究员评课

(台湾教育研究院筹备处)

各位朋友、各位伙伴大家好,我也是和刘校长一样六年没有缺席过,都有来跟大家共同成长,跟大家互相勉励。

我今天要特别谈一谈我们要共同接受的挑战。我觉得刚刚听到很多语文教学要好在哪里,语文教学有哪些可以更好,但是我要谈的是共同的地方。

那我想谈的有四个地方,我的优点是我没有手表,我不知道有多少时间,但是我试着把这四点说一说。

第一个是课文本身的选择跟他的内容它的长度。今天我们看到几位老师都是要学生去补充一些东西,就是课文有很多空白,请他们补进去,我很欣赏他们的教学。这个让我想到,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盲点。我们共同的盲点是,课文不能太长。所以我们就让小朋友补充。然后接下来我们就说,你们还可以看其他的书,可以看课外阅读。我认为这些做法都很好,但是我认为不够。我觉得我们也应该有一些长一点的课文。我们长一点的课文有长一点课文的教法。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今天要求小朋友补充进去的东西,如果每次学的课文都是短短的,他们哪里学到补充的东西呢。我们不是要他们向名家那里学补充的内容吗?我们不能够说只靠老师跟同学的话摆进去,听到老师说他说得很好我们鼓掌。我认为他们需要更多的文学作品,我们应该有可能一篇像今天学的那篇比较短一点简单一点的,另一篇共同的主题共同的内容它长一点的,然后就可以看到有哪一些东西是不一样的,补了哪一类东西,那怎么补的。我觉得这是我们可以考虑的。以后编课文不会说就因为小朋友年级小,所以不放那么多,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可能是特殊的学校的小朋友可以补充那么多东西进去,所以代表他们的脑袋不是空空的,他们是有内容但是怎样可以表达得更好。那我觉得我们是要给他们榜样。所以我觉得我勉励大家编课本做课程的人要考虑一下课文的长度,不只是补充教材要长,长有长的教法,有它的意义。它的用途。这是我的第一点。好象大家共同接受的挑战。

第二点听学生和用学生想法的部分。我今天也是发现每一个班每一个环节,这四地的老师都有请学生把他的看法说出来。也请学生把他的问题说出来。那也是从小朋友的想法带出来。可是我发现大家已经设定了想带的是哪一方面。我们一开始就说,哪里感动你的,那如果不感动呢,我就没话可说了。那恰恰好,我有一点点不感动,我个人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没有那么大的感动。那我也听到一些小朋友跟我的想法有点类似。但是我发现老师没有追踪下去。所以我有点失望,因为我恰恰好和那些小朋友是一样的。那比如说,有一个小朋友在那个戏剧之后,人类不是很清醒。我认为这个地方应该追踪下去。然后,另外一个小朋友在北京老师的课我觉得非常好的是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疑问,那个小朋友的疑问是树根为什么说是他被砍了,不是说我被砍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看法和观点,我恰恰也是这样想,觉得它也是树的一部分呀,那怎么不会和那个鸟说,你怎么没有头呀。你怎么不见了一半呢,那我跟谁唱歌?我可以跟你唱吗,你会不会再长出来?它为什么不去关心那个树根?当然我知道那个是童话故事。那鸟是和那个树的上头比较有互动。不是跟那个根。如果当初是一个蚯蚓跟那个树唱歌的话,那可能不一样了,对不对。所以我觉得这个小朋友问的很好哦,那树还在呀,为什么说不在,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探讨的地方。然后我就发现后来有小朋友就问,或是老师补充的问题,说,你是树吗,跟那个火柴说,你是树吗?我觉得他肯定没有追错。台湾黄老师那个课里面,也有老师问个问题,他说,你找到朋友了吗?那我看一下课文我有点怀疑呢。我觉得那个鸟飞呀,飞到山谷里,它找到一扇门它就问它,我的树朋友在哪里,我觉得那个门会问他,你哪一个树朋友?那我觉得通常好多树进来呀,那是不是全都变成火柴呢?我又觉得有些疑惑,但是那只鸟完全不怀疑,不犹豫,它又找到那个小女孩。它问她火柴在哪里?那我觉得有些联想到那个小女孩是卖火柴的,但这个好像不是,她是烧火柴的。她说烧了,那她要火,那可能说会不会晚一点。那鸟说,我的朋友。真的,OK。我觉得我很欣赏那只鸟,我也和小朋友一样感动,但是我觉得它有点笨。它没有确认的确是它的朋友。我觉得它也不是很了解它的朋友有头也有脚。它朋友的全部没有了解,所以我认为小朋友这方面也是可以追踪一下。

我觉得我们这些课把情和伦理看得很重。我们刚有听到,小朋友的情很真。感动得也是这些鸟的情很真,我同意,它是有情很真。万一,万一,它的情放错了,不是爱呢,它放的是仇,那个仇,这么多树,我去报仇。报仇的时候它不讲理。那我认为有很多时候,我们在感情,我们在冲动的时候,我们会做很多傻傻的事情。我们爱的人,别人和他表白,表白有点危险。我写进去对我的情人说我爱你,爱你,我怎么想你,他说,你写这些莫名其妙的信给我干什么?但是他说了一句,他爱了别人。我很笨,我是傻瓜,可是我也很真。那我们总是也要面对这些人。那我们怎么做,那这就是我下面的一点。我们有谈情,我们也有说理,但是,我觉得那些理好像不太够。我觉得我们是不是要共同勉励,平衡这一点。我们听学生的理,但是我知道这个理很难理清。我们不愿意碰它,所以小朋友提到的这些,我们通通避开。所以,我第三点就是说,怎么不避开。

我觉得我们谈下去,那个行动是什么,我们要小朋友有什么的行动,我觉得这两方面要他们平衡理解。一个人在感情冲动之下会做一些傻瓜的事情,我们要原谅他。那我觉得我今天如果我听到一些亮点的部分,我会很开心,我们会觉得这些地方常常是我们对孩子没有做到的地方。我们对他们要求很多,做到我们勉励。没做到的,我们说我们可以等一下,没有关系。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没有做到谅解。反而我今天听到小朋友说,澳门课上的小朋友说,这是童话嘛,所以可以。那我们也是这样和他们说,这是童话嘛,所以可以。但是我们在跟他们互动的时候,我觉得我们这个地方没有做够。我们还是应该多互相勉励这个地方。这个是我第三点。

第四点很短。虽然我们把感情放进去,但是我们文学的部分其实没有好好地去帮助小朋友。我觉得浅浅的童话故事,浅浅的感情都可以谈到文学的一些手笔,今天我其实听到一些。我听到小朋友说,那个火就是树了吗,我觉得其实是文学的象征。这个火代表纪念这棵树,唱那首歌小朋友说代表纪念这棵树。那我们人类文化里面其实有很多礼仪,很多事情是代表别的东西。那文学里面也有很多行为,很多语词,很多内容,到一个小小的火柴,一堆火,代表另外一样东西。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在教学里面可以发挥的。这是我今天得到的一些想法。我觉得是我们共同的挑战。我期待下一年,再下一年,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成果。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6 21: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