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鸦片的背后》教学反思
今天我有幸上了一节区级的品德公开课,课后教研员陆晔老师对我这节课富有哲理而又妙语连珠般的点评,以及在教学设计方面一系列依托文本理论又结合教学实例的专业性的指导建议,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顿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我们高年段的品德教材中涌进了大量的社会知识,包含历史、地理等很多人文性的内容。其实,历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说要通过生活讲道德,其实,历史就是生活,历史是人写的,是人的活动,我们解读历史,就是要把它还原成人的活动,用一种细节化的方式来呈现,让历史中有一个人,一个能与学生对话的人。前期在备《鸦片的背后》这一课的时候,我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感觉要讲的内容好多。一时间我也很困惑,面对这样历史题材的品德课我究竟应该怎样上?讲多了,感觉是老师硬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非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讲少了,又怕学生因为一些重要的背景知识不了解而无法感知或了解文本的内容。尤其是在历史版块的教学中,文字表述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于是我在教学中就加入音乐、视频、图片等一系列的情境导入来引起学生的共鸣。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学生是入了境,但在情感上还没有产生“情到深处,一泻千里”的效果。在一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方面也需要我细细斟酌。还好课后陆老师也是结合这堂课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比如以音乐选择的导入方式为抓手,联系这节课的主题以及所选音乐中歌词的内容,边唱边讲,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事实上我多希望有陆老师那样的金嗓子能唱出婉转悦耳的歌声,可惜我唱歌前一群人,唱完后我一人。没敢唱啊!还有关于《南京条约》内容的教学设计,可以实地拍一些照片,在课上展示给学生看的同时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样潜移默化中把历史事件联系到生活里面会让学生有更深的触动和体悟。可以说陆老师的这些建议,让我获益匪浅,原来品德课可以这样上,确实是字字珠玑。
通过这一次的展示课,更重要的是课后陆老师的一番教学智慧的分享,让我对于品德课以及品德教学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意义生成与个人创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