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文笔是读出来的——读《大师们的写作课》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6 14:25: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好文笔是读出来的”——这是《大师们的写作课》这本书的序言。这本书分析了48位传世作家的写作秘辛和28个巨匠运斤的文笔技巧。拿到这本书,我先被它的序言吸引了。好文笔难道不是写出来的吗?为什么是读出来的?
序言中旗帜鲜明地反对了以前人们的老观点:好文笔是写出来的。序言中认为,只读不写,写作仍旧可以提升,但只写不读就未必了。“孰能生巧”这个词只适用于简单的寿宴配合、记否平衡活动,而语言文字何其精微复杂,埋头硬写绝对难以搞定。所以,阅读经典作品,取法乎上,写作才有可能获得实质提升。

那么,怎么从经典中取法乎上呢?文中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坚决不要跟从多年来统治着中学语文课堂、在高校文学系也占据半壁江山的那种陈词滥调:使用了什么手法,寄托了什么感情,表现了什么精神,传达了什么思想。。。。。。(我不禁想,只说了中学大学,难道我们小学不是这样的标准格式吗?)分析文章完全踩不到点上,简直像神婆在摇铃跳舞,自欺欺人。可怕的是,体制中已批量产出了成千上万个神婆,戕害了或正在戕害着无数未来花朵的审美品位。(我想也是,像这样数学公式般的分析形势,从我上学就是这几句,现在好像还是,但是,这样的分析真的并没有提升多少我的文学素养)

序言中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非常之经典,大家看了肯定要笑一阵了。

鲁迅的《秋叶》著名的起段:“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熟不熟悉,意不意外?哈哈,我想问,大家在上学时候,对这句话肯定是印象极其深刻的,因为同学们都觉得鲁迅大师怎么写了一句像废话的句子做为开篇呢?然而,老师们都照着教学参考书对我们讲“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了作者所描述的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可是,我们也仅仅是因为这样感觉重复又搞笑的句子印象深刻意外,并没有对它的解析又更深层次的理解,老师的解释对我么来说隔靴搔痒。

序言中拿出了台湾小说奇才张大春的解释:

(如果将鲁迅的原句)修剪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这样的两个句子,乃至于“我的后援有两株枣树”这样的一个句子。一旦修剪下来,读者将无法体会那种站在后园里缓慢转移目光、逐一审视两株枣树的况味。修建之后的句子也将使《秋叶》的首段变成描写“枣树”的准备;然而鲁迅根本没有准备描写枣树呢——或者应该这么说:枣树只是鲁迅为了铺陈秋夜天空所伏下的引自,前面那四个“奇怪而冗繁”的句子竟是写来为读者安顿一种缓慢的观察情境,以便进入接下来的五个句子:“这(按:指枣树)上面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这样的解释,是不是领我们耳目一新,心悦诚服,乐于接受,用心感受?我想应该是的。因此,我看完这篇序言,对此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知道,这本书我已买回家两个月了,今天是才翻开看)。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解释经典,如何让人信服“好文章是读出来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19: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