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育才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教案欣赏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2 19:35:00 | 只看该作者
让三维目标“落户”语文园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浙江温州市实验小学 潘照团



浙江温州市实验小学 潘照团

[设计理念]

三维目标的整合,在语文教学的“强势领域”──阅读教学中,已倍受关注,并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落实。而在“弱势领域”,特别是“语文园地”中,人们还是深受“强化训练、专项集训”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老师们习惯于把目光聚焦在知识与能力上,把手段锁定在反复训练上,师生根据语文园地原有的板块,按图索骥,就题解题,语文园地还是应试“练”狱──毫无情趣。要落实新教材改革的精神,让丰富、有趣、具有人文内涵的园地绽放魅力,教师要肯动脑筋,善于分析园地中的各种题型特点,巧妙整合三维B标,变以往枯燥机械的练习为情趣盎然的语言实践。基于此,笔者认真钻研“语文园地六”,从以下三方面整体规划,让三维目标在语文园地里“结义”。①顺路径──根据题型特点,重新调整练习板块。由“我的发现”中词语重叠的特点引到“读读记记”,再由词语──对应的特点引到“日积月累”,最后由诗句描绘的自然风光引到“宽带网”。整个过程环环相扣,追求的是教学的自然顺畅,情趣便暗含其中。②新刺激──围绕练习的重点,变换实践方式,新的刺激给学生新的感受,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习得。③巧渗透──在练习中渗透人文体验,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上有不同的意思,认识到词的意思常常要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积累有一定结构规律的词语和优美的古诗句,交流宽带网信息。

2.过程和方法目标:自我发现,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区分字义,交流资料信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与富饶。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相信学生,给予发现。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要到语文园地里走一走。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翻开第98页,读一读第一题中的句子,结合学习伙伴的话,看看有什么发现。

2.自选方法,区分字义。

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深”与“封”在这些句子中各表示什么意思?可以用语言概括,可以用画画表示可以造句,可以组词。只要你们有办法区别出词语的意思,就是好办法。开始!

3.集体交流,明晰字义。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习惯和原有认知都存在差异,提出多种辨别方法,有助于学生展露自己的长处,同时在集体交流中,又有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学生在聆听学习伙伴的意见中积累了方法,明确了字义。]

4.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好”和“火”字在不同的语句中也有不同的意思,大家想一些词语来区分一下。

5.巧借漫画,人文渗透。

一个字有这么多的意思,看明白还好,看不明白可要闹笑话了。出示漫画《早点》。(漫画大意:清晨,一位外国人上街,看到沿街店铺前挂满了“早点”二字,由衷地感叹到:中国人真勤快。)

同学们看了这幅漫画,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按惯例,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相似题型的适度拓展即止。从文本的“深”与“封”到课外补充的“好”与“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在这里已被兼顾,而情感、态度和价值现却难以凸现。我从平常的阅读记忆库中搜出这张漫画,让学生解读,花费时间不多,却能给学生在大脑中留下一个形象的人文印记──中国字很有讲究。]

二、读读记记

1.顺水推舟,自然过渡。

刚才同学们从句子的对比中有了新发现,那么就这个句子,你们还发现哪些有意思的词语?出示句子: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2.自由读词,一次识记。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这里还有很多很多,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记一记第三题的词语。

3.指名读词,二次识记。

4.雪地呼词,三次识记。

这几个词很调皮,都藏到这片雪地里了,(课件出示填空)快来跟它们打招呼:

清晨,推开关得(严严实实)的窗户,眼前一片雪白。我赶紧出门,一脚踏在(又松又软)的雪地上,(舒舒服服)好像踩在厚厚的毛毯上。放眼望去,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不慌不忙)(不紧不慢),正在用身子与雪花亲密接触。树下,有的孩子(又唱又跳),有的孩子(又说又笑),有的嘴里吃着(又香又脆)的小酥饼……我静静地站在雪地上,对旁边的一切(不闻不问),(不知不觉)我成了一个小雪人。(确确实实)我沉浸在雪的世界里。

5.抄写词语,四次识记。

你看,这些词语在雪地里一滚真生动,它使我们的语言更丰富形象。请你们拿出笔写写你喜欢的词语,把它们从雪地里请出来。

[“读读记记”四个字已明示着学习方法和目的,我们在把握其根本的同时,要精心构思每一次读记的训练方式,尽可能使每次的呈现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引进一些如“雪景图”的“文字游戏”,能使学生乐得其所。]

6.发现特点,迁移应用。

你们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能仿照样子说几个吗?

[在充分读的基础上,不进行过多的讲解,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构词规律,了解一些语言现象,再进行迁移应用,一切便瓜熟蒂落。]

三、读读背背

1.顺水推舟,自然过渡。

这些词语,—一对应。古诗中上下句也是这样,读起来琅琅上口。请你们自由读读第二题中的诗句,同桌可各读一句。

2.看图猜诗,情趣识记。

现在请你们给这些画配上合适的诗句,这叫诗情画意。(出示彩图,学生看图猜诗句)

3.指导朗读,尝试背诵。

4.交流名句,丰厚积累。

你们在课内外读过很多诗,还记得描写自然风光,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句吗?

[“同桌互读”→“诗情画意”叶“尝试背诵”→“交流名句”,体现的是一个自主、合作学习的路径,教师在其中只不过是向学生提供诗画对应的机会,增强他们对诗句的感性认识。]

四、走进“宽带网”

1.顺水推舟,自然过渡。

我们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不仅有精美的诗歌,还有迷人的风景和富饶的物产。课前同学们都做了资料搜集,现在就请你们做一回导游,带我们一起走进宽带网。可以介绍书上的,也可以介绍其他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2.利用素材,自主介绍。

学生手拿课前准备的图片介绍景点或物产。

3.同桌互通,拓宽界面。

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祖国富饶的物产或美丽的风光(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4.整理材料,课后延伸。

同学们精彩的介绍,让我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与富饶。课后请同学们整理好交流的材料,准备办一期展览。

[“宽带网”重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识,不必在这儿牵涉过多的语言文字训练,鼓励学生多交流应属首选。对于交流素材的来源,教师不应包办,而是引导学生课前搜集相关素材,自制交流学具,课内先自主介绍,再同伴互通,最后课后延伸。拓展学习时空。这样,学习的意义就不再由课堂学习所涵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2 19:36:00 | 只看该作者
《科利亚木匣》课堂实录



余锐











课前活动:



师:教师从大别山伸出了热情的手,谁想跟老师握握手,交个好朋友。



师: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生:祝老师的课上得顺利。



师:你想对老师说什么?



师:对老师到武汉来上课,欢迎吗?热情点儿。



师: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交朋友,还有很多方法比如读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来认识一个新朋友。



师生问好



师:这节课,我们将呈现前苏联的一个小朋友,他叫什么名字?



生:科利亚



师:请看老师写他的名字,一起来喊喊他的名字



生:科利亚



师:大声点,再喊一次



生大声读课题



师:科利亚有一个心爱的木匣,木匣的“匣”怎么写呢?请来看老师怎么写。



师板书“匣”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家去预习,大家完成了没有



生:完成了



师:没有信心啊!有信心吗?



生:完成了(大声)



开火车读词语



师:大家认得还不错,老师把拼音去掉,会读吗?调整顺序还会读吗?



生:会



学生读词语



师:词语读得很不错,课文读熟了没有?



生:读熟了



师:快速默读课文,这篇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读课文。知道了,可以举手告诉大家。



生:讲了他



师:讲了谁?



生:讲了科利亚



师:谁来补充?



生:讲科利亚找木箱的事情



师:是木箱,还是木匣?



生:是木匣



师:我有一个问题,木箱和木匣有什么不同?



生:他们都是用木头做的



师:(板书)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接着写了挖木匣,“挖”是生字,注意看老师写。我们一起来书空“挖”



生:学生书空



师:能不能再来一遍



生:学生书空,师指导竖钩



师:再来一遍



生:学生再书空



师:老师可以看出来,同学们平时写字很认真,科利亚到底是怎样埋木匣的呢?现在老师请大家朗读课文1-3自然段,读完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读



师:请你说



生:这篇课文



师:停一会儿,是课文1-3自然段



生:课文1-3



师:真会读书,还有什么?有谁还会说?



生:德国法西斯会打进村子,科利亚怕德国人会弄坏他的木匣。



师:从科利亚埋木匣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什么样的孩子?



生:我觉得科利亚是个聪明的孩子。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他知道



生:因为他不愿让别人弄坏他心爱的木匣,他非常喜爱自己的木匣。



师:听出来,有一个字“爱”字。科利亚又回到了可爱的家乡,他又见到昔日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他会想到了什么?



生:他会想去挖木匣。



师:对挖木匣这部分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挖到了吗?



师:挖到了吗?



生:挖到了



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对吧?



生:对



生:有没有什么故障?



生:是什么心情呢?



师:问题都提得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想知道科利亚是怎样挖到木匣的。默读4-6自然段,拿出笔画出科利亚挖木匣的句子。



师:谁来



生:“科利亚也拿来铲子,挖呀挖呀……”



师:这是课文是第几自然段



师: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指句读



师:你们注意到了什么?



生:她的木匣不见了,很着急,怎么办呢?



师:这是方言,用普通话再说一次



生: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没有找到。



师:仍然是什么意思



生:还是没有找到的意思。



生:就是和上次一样没有找着



师:没有找着木匣心情怎样?



生:很着急



师:你能读出来吗?



一男生读



师:你不是科利亚的朋友,一点也不着急。



师:谁是科利亚的朋友,读得再着急一点。



一生读



师:同学们,老师听这位同学这么读“挖呀──挖呀──”(慢慢地读)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这样读呢?



师:为什么?你自己说说。



生:因为他挖了很久



生:因为他挖了很长时间,挖得很慢



师:(第一个读书的孩子)现在你知道了吗?再读读



生读



师:你现在已经是科利亚的朋友了,但是声音不够大声,谁能再读读,成为科利亚的朋友。



又一学生读



师:读得很好,是科利亚的朋友,你们都是科利亚的朋友吗?



生:是



师:请大家在底下先练习下,等会儿看谁是科利亚最好的朋友。



生:学生自由练习



指名学生上台表演读



师:同学们,这时候,科利亚还没找到木匣子,你们替他着急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科利亚想呀想呀,最后想到了吗?



生:想到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因为读了11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科利亚挖木匣的过程



师:科利亚说的,你们听明白了吗?科利亚说的什么意思?



生:他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少量五步,就可找到木匣了。



师:听明白了,听清楚了吗?谁再来说一说,我可没听明白



生:人会长大,步子也会变大。



师:因为时光在推移,事物也在变化。看图示



师:现在科利亚有什么变化?



生:他长大了些



师:还有吗?



生:步子也大了些。



师:如果还是走十步,就一直走到了哪里去了?



生:走远了



师:为什么过去走十步,现在只走五步,就能找到木匣?



生:随着时时的推移,事物也在变化。



生:现在的五步与原来十步是相等的。



师:你看,他突然笑了,这个突然说明了什么?



生:科利亚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



师:科利亚突然想出办法,心情怎样?



生:很激动



师:你来读读激动的心情



生读



师:不够激动



师范读



又一学生读



师:你这样读不行,听,老师这样读。谁再来读?



齐读



师:我们和科利亚一起着急,一起高兴,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呆会儿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请你



学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到科利亚的心里去了,这些都是科利亚想法,他的想法对吗?



生:对



师:课文哪个自然段说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生读12自然段



师:谁能结合上文来说一说?



生:他刚才想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他量了五步,结果真的找到了木匣。



师:跟刚才想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结果呢?



生:找到了



师:心情怎么样?



生:很高兴,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12自然段。



师:刚才我们记住了三个词语,分得清吗?



出示课件练习:



选词填空:仍然突然果然



师:当科利亚举着心爱的木匣子,他会对俏皮伙伴说什么?



生:我找到木匣子了!



生:太好了,我的木匣子!



师:谁来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读“科利亚高兴地说……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师: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周围的事情都在变化,科利亚从这件事情明白什么道理?



生:事物在发生变化。



师板书



师: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方法也要怎样──



生:不一样



生:方法也要变



师:科利亚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事物有什么变化?在解决问题时,应采取什么策略?



生:以前人们盖的房子不高,现在人多了,盖的楼房很高了,可以住很多人。



生:以前没有火箭,现在就有火箭了



师:那么做事情的时候,方法能有什么改变呢?



生:以前都是走路学的,现在我们可以坐车去上学了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都在发生变化,有个小孩儿,买了件袄子,后来不能穿了,为什么?



生:原来的袄子已经短了



生:原来的袄子已经破了



师:不是衣服变小了,而是这位同学长大了。就像原来老师很瘦,现在胖了,那时的衣服都穿不了,事情发生变化时,该怎么办呢?



生:应该耐心等。



师:是,耐心,就像老师这次为了和武汉同学见面,特意买了一件新衣服,帅不帅?



生:帅



师:当然帅,花了好几百元。



学生再举例说明



师:今天的收获也不小,带着今天的收获一起去逛逛作业超市。



学生读作业



师:这个作业留着课后完成,这节课上还没有得到交流的同学,下节课可以和付老师再交流。



再见。







(本文为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参赛课例,由小语论坛现场报道)







附课文



科利亚的木匣



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k?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他的木匣。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



妈妈说:“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埋在地下哩。”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小伙伴们围上来,都朝着科利亚笑:“你的算术不管事啦!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2 19:38:00 | 只看该作者
“诗意”缘于“情意”

──三年级上册第29课《掌声》教学案例

浙江省温州市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史剑波 朱瑛





【主题】



诗意语文主张以价值引领为灵魂,以文化传承为血脉,以精神诉求为旋律,以生命唤醒为光华,以感性复活为情怀,以个性高扬为风采,以智慧观照为神韵,以心灵对话为境域,主张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笔者认为,这一“诗意”缘于“情意”,因为语文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所以只有充满“情意”的语文课堂,才有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诗意”栖息。



【背景】



随着以王崧舟为代表的“诗意语文”教学流派的兴起,诗意课堂成为了众多教师的追寻目标。前不久,笔者以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执教了《掌声》。对于诗意语文,沉静后有了些许感悟。



【情境描述】



一、诗意语文:以感性复活为情怀



师:大家觉得是什么力量改变了英子?



生:掌声。



师:我也同意,可我还有些纳闷。难道仅仅是掌声改变了英子吗?藏在掌声背后的究竟是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第3自然段,并用” “划出直接描写掌声的句子。找到了吗?谁来读一读。



生1: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生2: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次掌声。谁再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想思考:“那一刻”指的是哪一刻?(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配乐旁白,让学生闭眼想象。)就在四十多双眼睛的注视下,英子低着头,眼圈红红的,她一摇一晃地,一瘸一拐地,艰难地朝讲台前挪动。顷刻间,整个教室显得异常安静,我们似乎可以听到英子急促的心跳。这不足十米长的教室,此刻对英子来讲,好象比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要长。怎么走也走不到头,一秒过去了,两秒过去了,五秒……十秒……四十秒……终于,英子终于站定了……你看到了吗?看到什么了?



生1:我看到英子走的很艰难;



生2:我看到英子脸红红的,快哭出来了;



生3:我看到英子很害怕的样子;



……



师:“那一刻”英子的心情怎样?此时,她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1:很紧张;



生2:忐忑不安;



生3:此时,她最需要鼓励;



……



师导读: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女生接着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就在英子忐忑不安的那一刻,(男生接着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就在英子最需要鼓励的那一刻,(大家一起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评析:诗意语文,不是知识的堆砌物,因为它不用概念和命题说话。案例中教师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将“那一刻”演绎成形象鲜明的画面,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视像、想象、直觉等,去感受词语的气息,去触摸词语的肤温,去聆听词语的声音,去掂量词语的重量,去把握词语的脉动和心跳。]



二、诗意语文:以心灵对话为境域



师: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在这掌声中对英子说些什么呢?



生1:我想对英子说:“英子,你别害怕,我们大家支持你!”



生2:我会对英子说:“英子,我相信你一定能讲的很好!”



生3:我会对英子说:“英子,你是我们的同学,勇敢地去讲吧!”



……



师:听到同学们的鼓励(板书:鼓励),英子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1:原来同学并没有笑话我,而且还鼓励我,我一定要把故事讲好!



生2:没想到同学们非但没取笑我,反而这么支持我,我一定不能辜负他们。



……



师:英子并没有辜负同学们的期望,她以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把“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学生接了下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第一次的掌声背后是鼓励,这一次的掌声背后又是什么?



生:称赞(板书)



师:你想怎么称赞英子?



生1:英子,你故事讲的真好!



生2:英子,你普通话真好听!



生3:英子,我们要向你学习。



……



师:是呀,故事讲完了,面对同学们再一次给予的掌声,英子也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千言万语在英子的喉咙哽咽着,她觉得再多的语言也不足以表达她内心的感激,于是,她向大家(生接着读)──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此时的“一摇一晃”的和刚走上讲台时“一摇一晃”的还一样吗?



生:不一样,刚走上讲台时的英子很自卑,现在自信了。



师:掌声唤醒了英子的自信,掌声鼓起了英子的勇气,掌声使英子和同学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听,故事讲完了,(学生接着读)──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读得真好,这掌声表达了同学们对英子的爱,对残疾人的爱,(板书:爱)让我们在这浓浓的爱意中,把感动表现在脸上,溶进声音里,齐读第3自然段。



[评析: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执教过程中,教师营造了一种安全、自由、和谐、欣赏的课堂氛围、课堂文化,使学生和作者的心灵交融,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生命互动。]



三、诗意语文: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



师: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掌声除了是“掌声”还是什么?



生:关心、爱护、尊重、表扬、夸奖……



师:掌声是鼓励,是夸奖,是尊重,是关爱!多一份掌声,多一份爱;多一份爱的鼓励,就多一份成功的希望!你觉得在我们班里,在我们的学校,在社会上,还有谁需要掌声?



生1:我想把掌声送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希望他们不要泄气,只要努力,成绩一定会很好的。



生2:我想把掌声送给所有的残疾人,你们虽然身体残疾,但是只要有自信,同样可以成功的。



生3:我想把掌声送给老师,我们有时不听话,你不生气,还是一样的喜欢我们,教我们,您辛苦了!



……



师:谢谢同学们,谢谢你们的掌声。课后,请把你的掌声,鼓励的话语,美好的祝愿都写在爱心卡片上吧。在班级里,在学校中,在社会上,处处需要掌声,时时需要爱,让我们一起把爱的歌声带回家,把感激的微笑留下!让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响起掌声,处处充满歌声!(播放MTV《歌声与微笑》)



[评析:生活是智慧的源泉,更是诗意的源泉。案例中教师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将说话写话不露痕迹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成为学生表达的需要。]



【分析与讨论】



纵观整个课堂,之所以能够美如“诗”,学生之所以能够“诗意”的栖息,我想,关键缘于一个“情”字。这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见证:



一、以形象思维激情。生动具体的形象总是容易震撼人的情感世界,特别对儿童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虽然不及成人,但形象思维能力却不比成人逊色。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是作者人生经验、智慧和感情的结晶,只要我们用心去解读,就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感动。但学生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难以深悟。这就要求教师将文中感人的信息调动出来,内化成自己充沛的激情,然后酿化成强大的感染力,去感动学生,使学生通过感悟,形成自己的知识和感情。带着这种知识和感情,学生再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这也就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过程。本课例中,教师利用配乐旁白、学生想象的形式,将第一次掌声响起时的情景,再现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情感被充分激发,对掌声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最后又以一曲《歌声与微笑》的MTV,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颠峰。



二、以灵活引读唤情。引读法,将情融于读在本课中得到了创新的生发,成为课堂情感升温的有效手段。本案例中教师以不同的引述,引发学生反复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的中心小节。那些情感未被唤醒的学生也逐渐地随着旋律的回转,随之盘旋上升,调整到审美的、优雅的、极富震撼力的状态中。



三、以品味语言煽情。人文性无疑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但人文并不等于语文,语文的人文性还得体现在“学语习文”的基础上。本案例老师的“煽情术”,好就好在能渗透于品赏语言中:“英子走下讲台时的“一摇一晃”和刚走上讲台时“一摇一晃”的还一样吗?”这一小小的细节却突显了浓浓的语文味。



四、以生活体验炼情。对英子掌声前后变化的深切感受,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发现,离不开对英子同学美丽心灵的发掘,这个过程是与学生的自身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那一刻’英子的心情怎样?她最需要的是什么?”“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在这掌声中对英子说些什么呢?”“你想怎么称赞英子呢?”……这些发现、发掘的过程,都注重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情感的升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17: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