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优秀教育故事、教学随笔、叙事欣赏10篇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2 17:34:00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老师,您用什么滋养自己和孩子的心灵?







  带读小学的女儿去书店买书,在书店看到一些课外必读书目。但搞不清小学生的必读书有哪些。只好打电话问一位优秀语文教研组长。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让我有些不敢相信──“我不清楚啊。”“可能是的吧,我没听说过。”



  一个先进的教师团队从岳阳旅游归来,在叙说着岳阳楼徒有虚名──公园太小,可供观赏的东西太少。他们只花半个小时就游完了,真是没看头。我问他们是否欣赏了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美文化大餐,是否领略了岳阳楼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他们说没这闲情逸致。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登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烟波浩淼,感受自然的神奇造化,感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欣赏美仑美奂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恐怕半天时间都不够,短短半个小时怎能对得起这一历史文化名楼呢?



  我很清楚这些教师是一些很出色的教师。他们绝大部分是本科毕业,且有不凡的教学业绩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在业界获得很好的评价和很多荣誉。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的能力是我望尘莫及的。赛课、论文获奖的频率和等级也是我远远不及的。



  是什么让这些名正言顺的“文化人”对文化如此淡漠呢?通过交流和观察,我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是功利主义的快餐文化让我们将学习看成是敲门砖。做学生时用它来敲开升学之门;求职时用它来敲开聘任之门;参加工作后用它来敲开评优评先和晋升职级之门。把学习当做涵养心灵,充实生活,提高生命价值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我们的学习是随波逐流、跟随时尚的学习;我们的论文是用许多新名词、新概念、新观点堆积起来的的论文;(有的观点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我们的公开课是诠释新概念的闹剧。跟风跟得紧,快餐做得快的人名利双收。等到大家都感到饥饿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刚才喝下的是西北风,它根本无法给我们提供营养和能量。如果这种快餐文化继续流行,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很难继承和发扬。不信你看看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中还有几个能背得出五十篇以上的古文?还有几个能背得出二百首以上的古诗词?还有几个能不对照注释嚼出文言文的韵味?问之,则会说,读书时学文言文苦透了,现在谁还会再去自讨苦吃。是的,门敲开了,我是这屋子的主人了。砖头一边去吧!



  其次是工作的辛苦让我们的老师形成了职业倦怠。很多学校要求教师早上7:30到校,下午5:30离校。比“朝九晚五”的敬爱的人民公仆每天要足足多工作两小时。且班额大的作业多,班额小的课时多。上课、备课、看作业、辅导学生、业务学习、排练节目等等活动将他们在校的时间占得满满当当、密密匝匝。让他们忙得象陀螺。所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忙到下班往往是精疲力竭。周而复始的简单劳动让我们也变得简单了。怪不得有人说:教久了小学,一不小心自己也成了小学生。虽有五年一循环的岗位培训,有每年的读书竞赛。那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我自用我的不变应万变。



  第三是评价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依据还是学生的考试分数。使学生成为做题的机器,老师成为看题、讲题的机器。学生的每个科目都有两本以上的习题集。题海成了师生的苦海,却又找不到回头的岸。老师眼里看的、心里想的和手里做的都是怎样提高孩子的分数。课外书成了毒草,课外必读书目不仅学生没看,老师也没看。高考、中考会涉及怎么办?就找内容提要、找缩写本、找权威评论。让学生去记一些可能会考的内容。分数成了上帝,老师和学生都是奴隶!



  我想我们确实无法改变大环境,无法改变社会对文化和文明的观点。但我们应该能够改变小环境。我常想“幸福是自己给自己和家人的最好礼物”。既然我们无法在物质上获得幸福感,我们就享受精神上的幸福吧。来点“阿Q”的日子也是很不错的。我们种不了富贵的牡丹,就种幽香的兰草好了。当兰花的清香沁入自己的心脾也沁入孩子们的心脾时,我们收获的不只是自己的幸福。千万不要让孩子在题海中游得厌倦学校,更不要用重复简单的训练糟蹋孩子幸福的童年。我们可以让学生少做一点作业,自己也少看一点作业。我们可以在自己找到心灵栖息地的同时也帮孩子找到心灵的栖息地,这样孩子就会多一些安宁少一些祸根。我们也不要像太平洋警察一样整天忙得昏昏糊糊。跟孩子一起展开读书竞赛吧?让人类文明的精华滋养我们和孩子的心灵,我们将会有无比美妙的感受!学校生活将会更愉快、更充实、也更有活力有信心!



  尊敬的老师,请您带孩子一起畅游人类文明精华的海洋,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2 17:34:0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教育随笔



厦门市集美第二小学 孙丽圈



  下面的文字和故事是关于我的儿子和我的学生,因为有了他们,我的生命才能充满色彩和精彩,因此我很乐意把每一个感动的瞬间与大家分享。有部分文字已发表过,再次拿出来写,是因为我想让我们的教育永远充满智慧,让每一位父母和每一个孩子都幸福和快乐。



妈妈,你能说出我的十个优点吗?



  儿子八岁了,和许多妈妈一样,我常会因为小家伙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有距离而着急生气。前天小家伙做事太拖拉,我大声批评他,一股脑儿数落他的许多不是,儿子沮丧极了。过后,我感到后悔,我希望我能有机会让儿子明白妈妈还是很爱他,并始终对他充满信心。



  昨天晚餐时,小家伙突然问我::“妈妈,你能说出我的十个优点吗?”我愣了一下,想起前天的事,于是,我很慎重地和他进行一次特别的谈话。



  “当然可以,不过妈妈觉得你的优点不只十个。”



  “那就多说20个吧。”儿子高兴了。



  “何止20个!”我一本正经地说。



  “哇,有那么多吗?”儿子的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



  “你的优点很多,你喜欢思考,见多识广,乐于助人……”



  儿子的喜悦溢于言表,还有点不好意思呢!



  “妈妈,那你再说说我的十个缺点吧。”儿子显得很谦虚。



  “你有那么缺点吗?妈妈可不觉得。”我非常认真地说。



  “不然说五个也行!”儿子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



  “不可能的,妈妈,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啊!”儿子乐极了,脸上写满惊讶,“我吃饭太慢,东西用完了不放回原处,洗澡时不洗头……”



  “宝贝,因为妈妈相信,你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掉这许多不足的地方,因此这不能算是你的缺点。”



  这时的儿子,眼中有喜悦,有感激,还充满信心。



  这是一顿相当愉快的晚餐,小家伙在吃饭上的时间比往常少了15分钟。



  晚餐后,儿子马上写作业去了,可我还疑惑着:这小家伙为什么问这样的问题呢?一转头,茶几上放着儿子吃饭前看的每周文摘,一篇文章的标题醒目地写着:中国父母说不出自己孩子的十个优点。



  哦,我明白了……



黑暗中的那双小手



  二楼楼道的灯坏了好多天了,每每一家三口晚上散步回来经过这里,老公总是会顺手搀扶一把,照顾一下近视的我,自然而平淡,谁都没有放在心上,儿子更是蹦蹦跳跳先跑上楼去。



  和往常一样,今天晚上我们一家子又散步去了,不同的是路上老公被朋友叫去打牌,我和儿子先回家,儿子蹦在前,我走在后。到了楼道里,我手扶着墙,圆睁双目,再使劲地扶了扶眼镜,感觉眼前还是一片漆黑,只好小心翼翼地用脚试探摸索着台阶的位置。这时,早已爬到二楼的儿子突然转过身,边下楼边说:“妈妈,你先站在那里别动,我下来牵你。”当儿子走到我的身旁,伸出他的小手拉住我的手时,我觉得那手心还冒着汗的小手特别温暖,暖在我的心窝里,心中更是盛满深深的感动。“谢谢。我儿子学会关心人了!”我动情地说。儿子反倒一脸不在乎,“不用谢,老妈,今天老爸不在,自然是我来照顾你了。”儿子那副小小男子汉的潇洒样把我逗乐了。“妈妈,小心点,再迈一个台阶就到三楼了。”儿子不断地提醒着,小手把我的大手拉得更紧了,看着儿子那专注认真的样子,我有一种“家有儿初长成”的幸福感。



  原来,养儿育女真不需要太多长篇大论的说教,就是在不经意间,在潜移默化中,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已在小小儿女的一言一行中。



爱的考题



  读了关于越战结束后一个士兵的故事,这个故事深深震撼了我,一个母亲的心。



  故事是这样的:儿子打完仗回到国内,从旧金山给父母打了电话。“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我要带一个朋友回来。”



  “当然可以,我们非常欢迎他”父母高兴地回答道。



  “可我必须告诉你们,”儿子继续说,“他在战斗中受了重伤,他踩到一个地雷,失去了一直胳膊和一条腿。他无处可去……”



  “孩子,我很遗憾。”父亲说,“我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这样一个残疾人将会给我们的带来沉重的负担,我们不能让这种事干扰了我们的生活。你赶快回家来吧,他会自己找到活路的。”



  就在这时,儿子挂上了电话。几天后,父亲被告知他们的儿子从高楼坠地,警察局认为是自杀。



  悲痛欲绝的父母飞往旧金山,在停尸间里,他们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只有一只胳膊和一条腿。



  当读到这里,心里有多么沉重!这爱的考题,以生命为代价啊!相信父母如果知道残疾的是自己的儿子,他们不可能这么说的,反而加倍呵护,因为父母爱自己的儿子,不管丑陋与卑贱,多么自私而伟大的爱。但这份爱却很难给予一位陌生人……



  生活中,我们常常也面临着爱的考验。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妈妈爸爸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看到舞台上精彩的表演,把孩子高举过头,孩子乐得手舞足蹈。后面的小观众们可就苦了,使劲跳了又跳,还是被遮挡着,看不见,满脸的焦急。爸爸妈妈们全心全意爱着自己孩子的时候,忘记了别人的孩子一样需要关爱。



  中午,我和我的学生,还有我的儿子在学校的食堂一同用餐,还剩好吃的菜给学生再添一点,也给儿子添一点;骑车上班的路上看到学生请他坐上车和儿子一起到学校……,我想,爱生如爱子,爱子如爱生是我爱的追求,同时也让我的孩子和学生从他的妈妈,从他们的老师身上学会真诚地对待每一颗善良的心。



  真希望每个做父母在面对爱的考题是都能交上精彩的答卷,这样我们的孩子们就能多些幸福,少些伤害。



不同的理念相同的爱



  家长会上,有位家长给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家长双方存在不同的教育观念怎么办,对孩子的成长是不是影响很大?”



  针对家长的回答,我这个班主任根据自己的家庭教育经验作了以下回答:



  每个人的经验和阅历不尽相同,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是难免的。有些父母教育观念不同,在孩子的面前争执吵闹,搞得孩子无所适从,产生对学习的厌倦感,这种现象屡见不鲜。那么是不是父母不同的教育观念都将对孩子造成消极的影响呢?答案是不尽然的,聪明的家长对孩子的不同评价却能让孩子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



  记得读过一篇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至今印象深刻。作者是这样叙述的:我七八岁的时候特别喜欢写作,母亲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肃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当成年后,作者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成为作家时,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在和许许多多孩子接触时,我总是能感受到他们自信活泼个性张扬却又缺少恒心和毅力;夸夸其谈难以脚踏实地;满怀梦想却做不到吃苦耐劳。这时候,如果在老师和妈妈“你真棒”的赞美声中出现不同的声音“再找找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对孩子而言可谓是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当然,在孩子做错事被家长一方严厉呵斥的失望时候,也多么需要有另一方安慰和循循善诱的声音,让孩子重新自信地扬起生活的风帆。



  我们都知道,不管是怎样的教育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对孩子的爱,希望我们做家长的用自己的智慧让这份爱鼓舞孩子前行。



  家长们给了我最热烈的掌声,看来他们也认同我的想法和做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2 17:34:00 | 只看该作者
打开“不和谐”的话匣

──《家乡的古廊桥》作文教学意外案例

浙江省泰顺县罗阳第二小学 梅丽翠



  [写在前面]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与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自主性不断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呈现,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顺学而导”?站在“预设”和“意外”的岔路口上,教师面临选择。



  [课堂回放]



  《家乡的古廊桥》写作指导课上,播放着泰顺古廊桥的风光录像,孩子们欣赏着,指点着,不时发出赞叹:“哇,真漂亮!”“看,这座桥就在我家附近!”“你看,有这么多的人来看廊桥!”我暗自高兴:预设的效果出来了。



  “同学们,看了这一段录像,结合自己平时的了解,家乡的廊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我在如林的小手中物色着能说会道的孩子,好让他的“说”为大家做示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嘛。



  “家乡的廊桥古朴典雅,与周围的山水和谐辉映。你们看,北涧桥那顶部的屋檐,翼角高高翘起,青灰色的屋脊上有的青龙缠绕,有的嵌着葫芦,还有栩栩如生的小狮子,它们似乎在聆听着桥底下那潺潺的流水声。廊桥的美不仅仅是桥身的造型和雕梁画栋,更重要的是它仿佛与桥下的溪水、桥头的古树、两岸的青山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一位女生站起来指着大屏幕说。



  我满意地直点头:她果然不辜负我的期望。女孩说完后,我喜滋滋地表扬她:“你说得可真好,不但能概括廊桥的特点,还把桥的样子说生动了。谁也来说说自己眼中的廊桥?”



  “一座座廊桥形态各异、巧夺天工,它们犹如蛟龙出水,好像长虹饮涧,又仿佛是新月出云。”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掌声是对你的夸赞。请坐!”我提高了声音问,“为什么给他鼓掌呢?”一位学生回答:“他把廊桥比作了蛟龙、长虹、新月,让我们觉得廊桥的形象生动逼真。”另一个学生马上补充道:“而且他在用词上很讲究,同样是‘好像’的意思,他运用了‘犹如’、‘好像’、‘仿佛’这些词语,避免了重复。我佩服他的表达能力。”



  “他说得好,两位同学评得也好。我想,这也叫‘和谐生辉’吧。”说完,我和学生一起笑了。



  我们继续说着廊桥印象:“廊桥名声挺大的,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人们说泰顺古廊桥是《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的再现,还有人称赞它们是‘世界最美的桥’,我感到很骄傲。”……



  男生林××一直举着手,几乎要站起来了,我把他叫了起来:“林××,欣赏了古廊桥的优美风光,你想说什么?”



  “老师,我觉得刚才这些同学是在生搬硬套,净挑一些好词往句子里塞。这些廊桥破破烂烂的,根本没有他们说的那么美。”林××顿了片刻继续说,“就说我们家乡的三条桥吧,桥屋上的瓦片已漏洞了,桥身上的拦板脱落的脱落,发霉的发霉,桥的梁柱也霉烂了,我真担心它会倒塌。据我所知,我们学校附近的登云桥周围肮脏不已的环境让人不堪入目,一条臭水沟,两边成了周围居民倾倒生活垃圾的场所,苍蝇蚊虫张牙舞爪,这桥已经被人遗弃了。”



  好家伙,不但不赞美廊桥,还罗列了“反面例子”把同学的赞美之声“全盘否定”。我怔住了:多么不和谐的声音啊!它可跟我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感受家乡古廊桥的独特之美,多方面赞美廊桥)格格不入。还没等我作出反应,教室里传来更多“不和谐”的声音:“这么破,的确不好看。”“在录像中还好看些,实际的桥更破呢。”“我经常从桥上走过,就是些木板和木头,有什么好看的。”



  是下令他们关闭这“不和谐”的话匣子,继续下一个环节──描述廊桥之美呢?还是让他们倾吐这些“不和谐”的声音?学生还在纷纷议论着,我的脑海里跳出了这样的念头:既然已有学生说“不好看”了,还怎么描绘它的美呢?孩子们的审美观点是存在差异的,我不能下令他们一律要说“美”,教学应该调整。



  于是,我向学生抛出了新的话题:“林××说廊桥破破烂烂并不好看,很多同学也有同感。让我们根据自己对古廊桥各方面的了解进行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古廊桥显得破旧了呢?”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孩子们开始“苦思冥想”。



  林××又举手了,我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连忙把他请起。林××翻开他的“采集本”说:“我们家乡的古廊桥建造的年代久远,我曾经摘录了这样的资料:三条桥建于宋绍兴七年(1137年),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我想,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袭,屋顶上的瓦片会破损,桥上的木板会发霉腐烂。”



  经他这样一说,其他学生的思维闸门也打开了,纷纷举手发表看法:“我有补充。我们泰顺的廊桥很多都是用木头建造的,这么多年了,木板、梁柱上总难免生长蛀虫,那样桥会被蛀烂的。还有,我们山里经常会有山洪爆发,湍急的洪水也能冲毁桥梁。”



  “廊桥是我们的祖先在特定的年代和环境中建造的,那时候,交通很不发达,行人、牲畜都从桥上走过,廊桥承载了很多很多的重压,能不破旧吗?”



  还有学生谈到了兵荒马乱、盖房修路、意外火灾等因素



  说得差不多了,我接过话茬说:“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廊桥被催垮了吗?



  “没有。”



  “许许多多的重压,廊桥被压垮了吗?”



  “没有。”



  “肆虐的洪水、凶猛的虫兽、野蛮的匪患,廊桥低头了吗?”



  “没有!”



  我激情满怀,为自己的变通,为学生的智慧,更为廊桥那坚强不屈的形象!我的声音也是那样激昂:“风雨催不垮,洪水冲不走,重物压不倒,廊桥依然横跨在溪流之上,依然沐浴在风雨之中,依然承受着种种重压。”缓了口气,我压低了声音说:“但是,廊桥老了,旧了,破了。同学们,你们想过吗?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在那特定的年代里,乃至于交通发达的现代,人们除了在廊桥上行走,还会在廊桥上干什么?”



  学生动情地讲述了做买卖、求神拜佛、小孩游戏、纳凉、避雨、落难人栖居等活动。



  “想到这些,再看看这些苍老而依然挺立的廊桥,你又想说些什么?”我又一次煽情。



  此时,学生对廊桥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它们的表面,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再来听听林××的看法:“在我的眼中,那破旧的廊桥已不再难看。它仿佛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无怨无悔地驮负着日夜不息的来来往往,灰黑的瓦片、脱落的拦板、霉烂的梁柱仿佛是他苍老的皱纹,刻着岁月的变迁,刻着无私的奉献,刻着顽强的毅力。”



  [我的思考]



  1.课堂是对“人”的真切眷注



  课堂是奠基人格的基地。我们教师的眼里应该有“人”,这“人”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了课堂活动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顾及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生命活动的多面性,让语文教学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



  回过头来想想,学生所说的“廊桥破破烂烂的,根本没有他们说的那么美”这话,我之所以认为它不和谐,其实只是因为它与我预设的答案有出入罢了。如果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考虑,完全是属于正常的,是他们基于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产生的真实看法。如果我只是为了达成“感受家乡古廊桥的独特之美,多方面赞美廊桥”这一目标,硬是要求学生夸赞廊桥的美,也许他们会揣摩老师的意愿而见风使舵,也许部分学生费尽心思地找些精美词句来说假话,也许……庆幸的是,在片刻的顿悟后我接纳了他们的说法,并以此为对话的生长点,将对“廊桥美”的认识引向更深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浮想联翩”、“豁然开朗”、“怦然心动”,他们的智慧正在催放,情感正在撞击,视界正在敞亮,这是比任何设定的所谓的认知目标更为可贵的达成。



  2.“不和谐”的声音也是资源



  课堂即真实生活的再现,是教师、学生互动交往的场所,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动态”与“生成”是其鲜明特征。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课前预设的文本方案必然会遭到缘自“互动”的强劲挑战。其间,“不和谐的声音”是每位教师必然遇到且必须直面的学情信息。如果无视课堂中与学生的不断对话、调适,亦步亦趋地演绎“教案剧”,严格地“执行和落实”教学目标,将课堂囿于封闭状态,则必然违背了课程的终极目标。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形成。”(叶澜语)当课堂上出现了所谓的意外事件或不和谐的声音,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并能把它纳入正常的教学进程来有效使用,这样不仅能圆满完成预设的任务,而且能生成并完成新的教学任务。课堂也就会因“生成”而更加充满智慧、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情趣盎然。课上,林××的说法虽然出乎我的教学预料,但我认为其间更具价值的因素,这是发自儿童视角的资源。如果我们不去关注廊桥的破旧,如果我们不去思考破旧的原因,也许写作的素材仅限于桥的结构、造型等“显性文化”,也许学生的作文趋于千篇一律。我大胆把它纳入教学环节并“放大”,才有了对廊桥的历史、重任、情怀等“隐性文化”的链接,另辟蹊径谈论廊桥的内在美,廊桥的形象在师生的心目中更加高大、丰厚。



  3.“不和谐”的声音里寻求价值取向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当遇到知与不知的的矛盾、已有经验与新认知的矛盾、全面认识与片面认识的冲突、现实生活与学习材料的矛盾等问题时,学生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独特的认知、体验,乃至于出现“不和谐”的声音。但我们老师始终要明确这样一点: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信念,在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教学材料的价值取向是它的核心与灵魂。



  我在作文指导课上所呈现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古廊桥这一素材,在我们成人──应该是了解了相关的廊桥文化底蕴的成人看来,它是美的。但是,在现代孩子的眼中,古朴的廊桥与那些标志现代文化的高楼、园林、展馆等对比,它的确逊色许多,甚至是人们遗弃的对象。如果我对课堂上这些“不和谐”的声音采取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的方法,可能廊桥的“破旧”、“肮脏”就留在了学生的心中,可能他们认为描写廊桥可以生搬硬套说假话。如何引导学生去认识本乡本土的文化遗产,使他们自主地能动地构建文化的意义,是我在课堂上思考的问题之一,于是就有了对廊桥破损原因的追溯。从孩子们的发言中,从他们的作品里,我能感受得到廊桥在孩子们的心中不再是木头、木板、瓦片的简单组合,他们赋予廊桥以生命和灵魂,古廊桥好像一部历史书籍,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倾注一片人文情怀。



  请看一位学生的作文《钟情廊桥》的片段:



  廊桥的建筑年代久远。早在300多年前的清朝时期,人们为方便过河、遮阳避雨,就在溪流上建筑廊桥。几百年来,泰顺人一直称木拱廊桥为“蜈蚣桥”,“廊桥”这一称谓还是最近几年才开始采用的。我们能从廊桥苍老的面容上读出许多内容:从桥面已被磨平了棱角的木板上,读出曾有多少行人从这儿路过;从桥身两侧新旧不一的栏板上,读出山乡里的风雨岁月;从残留在梁柱上的对联中,读出岁月的变迁;从桥边竖立的石碑上,读出桥的几毁几建,读出众多捐款人的心境和情绪……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廊桥的故事,人们还是津津乐道。据说,文兴桥由当地人王光奕主持建造。为了建桥,他变卖了所有家产。桥建成后,王光奕已身无分文,只好乞讨糊口,筱村王家山同宗族人知道这事后,凑起三担米粮送给他,但王光奕还没吃完一斗米就过世了。村民们没有忘记当年资助建桥的人,就在桥头立了石碑作为纪念。
观赏着一座座美丽的廊桥,倾听着一个个动人的传说,我的身、我的心、我的情,全都融入廊桥的每一根梁柱、每一块木板、每一张瓦片。



  我庆幸,我在课堂中坦然地打开了那“不和谐”的话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12: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