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了魏志渊老师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一书,对许多教学细节有了点滴的思考,比如“教育学循环”,究竟该如何理解这个名词呢?在下面我将阐发一下自己的感悟。
在我的班级里,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有品德成绩都差的。大家都说,我善于培优,也会与差生沟通。其实说句心里话,谁不喜欢优秀的学生,对于他们所花费心血虽多,但总能觉得有一种荣誉感,毕竟,优秀生越来越多也显得教师水平很高超。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即使未了解到“教育学循环”,我发现似乎自己也在运用着。
作为班主任的我考虑的不仅仅是一个语文学科,理科的内容常常也“出谋划策”。针对优秀生,我常常会故意增加一些难度,比如:目前还仅仅是第二单元的学习,我会鼓励学生自学第三单元,有问题自己去问教师,然后解决,课堂上如果没有问题的话可以不听讲继续进行自学,当然这也是与数学教师沟通的基础上。我发现,这一部分学生学会了,得到了教师的表扬,他们会形成一种竞争不服输的氛围,还能帮助教师辅导后进生。这即是教育学中的良性循环,学生产生了自信心、自尊感,有了更大的动力去学习,追求进步。
而在后进生上,虽说我为了整个班级不至于出现很大的混乱,常常着重对他们关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兴趣爱好。但其实,觉得很累,层出不穷的问题往往使精力耗费巨大。
有一个后进生喜欢音乐,想以音乐特长升学,我鼓励他去做,后来也帮他向家长做工作,同意了。最初我听他唱歌并不觉得好听,也是为了使他有个梦,就一直鼓励、鼓励。到今年,他本科毕业了,上的就是音乐学院。看来“循环”在他的身体里发挥了作用。
还有一些后进生很是情况不乐观,于是我请家长到校。那时候学校流行请家长陪读,搬个小凳子坐在学生旁边,看着自己的孩子不影响其他人就行。现在来看,很不理智的行为。那些孩子没有一个因为家长来了就改掉了坏习惯,那已经根深蒂固了,是从小就慢慢被“培养起来的”。就是因为孩子某些方面没有做好,受到了批评和打击,于是就认为自己不行,也就真的不行了。
而我呢,在中学接手这些学生,本身问题就一大推,而自己又没有特别稳妥的办法,批评、陪读、罚站,于是就真的越来成绩越差,提不起来了。
此即是恶性循环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