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6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以语文教学的创新实现语文的创新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2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改造我们的语文教学

──以语文教学的创新实现语文的创新教育

北京小学 李明新
更多点击: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小学语文教学做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则必须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重视创新教育,即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那么,什么是创新教育呢?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又包括哪些内容呢?通过学习,我认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并不等同于创造教育,也不仅仅是创造性思维或创造性技能的培养。它是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新呼唤,是以培育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宗旨和价值取向的育人实践活动。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是根据语文学科性质、语文学习特点,凭借教材,在儿童习得语言、发展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至少应包括两方面:一是语文教学的创新,包括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考试与教学评价的创新,等。二是语文的创新教育,即从育人的高度,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两方面是互为因果,紧密相关的。特别是,没有语文教学的创新,就难以实现语文的创新教育。



  既然创新教育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站在21世纪的门槛,我们必须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呢?



  改造教学:我们必然的选择



  在迈向21世纪的过程中,小学语文界的同人、前辈在孜孜以求地探索中国小学语文的改革之路、发展之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当我们面对信息革命的挑战,倾听对人的创造精神的呼唤之声,站在育人的高度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们深切感到,我们必须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因为我们的许多教学实践正在阻滞对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一句话:改造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别无选择。



  改造我们的语文教学,首先应该从冷静地反思我们的教学开始。究竟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哪些做法抑制了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呢?我想,以下的一些教学则反映了相当范围的语文教学的现状。



  1、教学更多地重视知识的传授、乃至灌输,轻视创造精神的培养。班级教学的进步性是任何人无法抹杀的。但是,产生于工业时代的班级授课制发展到今天,产品加工的工业意味越来越浓。人成了知识的奴隶。为了整齐划一地获取知识,甚至为了获取卷面上的高分数,因材施教已没有了现实意义,能力的培养更是远离课堂。灌输和死记硬背成了教与学的法宝。拿造句来说,这项训练,本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巩固学习的词语,并且在此过程中完全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从开阔造句的题材、内容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许多教师竟然让学生背造句,还要告诫学生在答卷时必须写背下的句子,不准当时造一个新的句子,而且句子的字数不要多,因为那样会扣错别字的分。可见对学生创造力的压制到了什么地步。



  2、把活的语文学科教成了死的学科。语文学科由于它的内容的丰富性,本来是一门生动的学科。神奇、美妙的母语本来可以撩拨起学生心中的涟漪。然而,我们的课堂上少的是欢声笑语,多的是沉默寡言;少的是书声琅琅,多的是被动听讲;少的是议论纷纷,多的是接受灌输;少的是学生实践,多的是教师一言堂。对于许多课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各抒己见,求异思维,创新的火花往往就在此产生。而我们的许多教师却用成人的观点、政治的观点去套学生,最淳朴的认识泯灭了,最真实的认识遮掩了,培养的是说出教师“心里话”的“遵命学生”。“遵命”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又从何谈起?



  3、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社会的进步,使我们越来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的阴影却时时闪现。课堂的主人不是学生的,完全成了教师的表演舞台。正如叶阑教授所言,教师演了一出“教案剧”。为了顺利地达到既定的知识目标,教师严密控制课堂,不允许学生发表独道的见解和质疑,甚至连学生发言的欲望都不能给予满足。只要学生答出了教师心中的答案则就马上收兵,进行下一个环节。一句话,学生是为教师服务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怎么能够得以培养呢?



  4、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缺乏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化。本来对于传统的教学应当是辨证地扬弃的。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成了一成不变的东西。走遍各地,你也许会发现,课是那样的雷同,教师的个性在教学中得不到张扬。许多教师停留于一般的“继承”,而忽视了对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在这里打了折扣。我们说,一个没有创造精神的教师又怎能会在课堂上自觉地重视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



  5、给学生建立起错误的学习概念,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会在许多学校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小学生刚上一年级时学习的欲望极强,兴趣极浓,对于老师的提问可谓争先恐后地发言。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愿意探讨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甚至寥寥无几。这里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没有发挥教学民主,没有针对人的学习的特点实施教学。而是认为,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必须回答正确,否则,就不是好学生,学生就要看老师的脸色。长此以往,学生再也不敢倾吐内心的思想,而是互相观望、等待,以至等教师说出标准答案。学生不敢说、不敢想,创新精神从何而来?



  6、课堂和学生生活的割裂。我们许多教师的语文教学给学生的感受似乎是:坐在教室里才是学习语文,走出教室就没有了语文。语文和生活是割裂的。我们经常看到,学生能查字典理解一个词语,却不知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一到习作时,学生就要端起架子,愁眉苦脸,生编造文,却忽视了作文的材料就在生活之中。学生的作文内容也是空洞干瘪,口号多,不乏雷同之文。有血有肉的鲜活作文常常被冠以“思想性不强”的帽子。习作的乐趣在习作的摇篮里被扼杀,恐惧作文的心理迅速滋长。



  其实,课堂教学中远不止这些抑制学生创造精神的现象。封闭、僵化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泯灭了生命的活力。



  因此,我们必须在反思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改造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充分发展个性,培育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2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更新观念:改造语文教学的关键



  一个人思想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到他的工作中的种种观念,而这种种观念必然地表现与一名教师整个教育教学行为之中。“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的确,思想是行动的灵魂,观念是思想在某些问题上的反映。先进的观念解放教师的心智,给人以创造的空间;陈旧的观念束缚人的手脚,让人固步自封,乃至刚愎自用。改造我们的语文教学,对于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讲,必须从更新观念上做起。



  我认为,做为一名教师要想真正从既有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真正在课堂上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培育起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必须明确以下几个新观念、新认识:



  一、课堂教学不只是为社会完成“共性”的教育的任务而存在,同时应当使人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健康的发展。



  素质教育既应该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又应该为人的发展服务,而且二者应该是统一的。课堂教学做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就应当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更多的课堂教学只是重视整齐划一地传承知识与培养技能,只是重视整齐划一地传承社会的道德规范。其实,传承社会的道德规范也好,传承人类的知识与培养技能也好,并没有错误。关键在于你怎样地进行课堂教学,你怎样地理解教育的任务?如果单单地认为到此即可,那很有可能会把语文课上成了单薄的文字练习和生硬的道德灌输的课。事实上,我们的许多教师就是这样教学的。这样的教学怎么可能实现因材施教呢?当教师的教学没有触及“每一个孩子”心灵的时候,怎么可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可能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空,学生质疑的权力自然被剥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被泯灭。我们的学生的个性没有在课堂上得以健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而被压抑了。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地审视课堂教学的任务,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只是一个载体,教学则要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道德情感得以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地发展。



  二、教学工作的价值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一部分,它不应当是功利性的,而应当体现于教学工作上的创造性的劳动和对学生无私而深厚的爱。



  许多教师都在思索一个问题:自己的价值在于哪里?有的认为在于奉献,也有的认为在于创造。我说都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许多教师却并没有这样去做。他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劳动,他们把学生的分数作为最重要的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因此,他们不能容忍自己教学后学生仍然会有错题,他们不能容忍学生听写时写错字,他们不能容忍学生课上回答不出自己的提问,他们带着“恨铁不成钢”的抱怨,或挖苦、或讽刺、乃至变相体罚。我决不认为这是个21世纪的称职教师。学生不是教师的私有财产,不是教师工作的奴隶。在很大程度上,一些教师是有功利思想的──不管你是否承认,陈旧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以至许多人并不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他会自觉地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吗?不,他永远要用心中的答案去框住学生,别让学生的思维“跑”了──实际是怕学生的思维“活”了。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做为自己工作的目标,这样你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之高兴;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门专业来研究,创造性的劳动会使教师的工作“升值”;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地工作,才真正体现了当代教师的风范,才体现了一名教师教学工作的价值,而在此当中,教师的生命价值也得以充分的体现。



  三、教学是通过学习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只是通过学习学会知识。



  最终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学习概念应当成为每一位教师的重要职责。这种概念的建立靠什么来实现?靠我们教师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学行为。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关注的是知识本身,自然“传授”成了这一观念下的教学方法,以至发展成“灌输”。我们在听课中经常会看到,学生很少主动发问质疑,很少和别人争论问题,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在他们幼小的心中,学习是什么?学习就是“老师问,你回答”,学习就是“好同学回答差同学听”,学习就是“站起来就要回答得正确,令老师满意”,学习就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答案”。这就是教学的悲哀!不管你承认与否,我们长期的教学导致的就是这样一个结果。这是“知识”教学论的反映。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从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出发,则应当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倘若真的实现了这一转变,课堂上,教材真正成了叶老所说的“当成个例子”,教师和学生的手脚都会得到解放。通过我们的教学,解放学生的手、眼、口、脑,让学生的课堂成为一个各抒己见的场所,成为一个探索问题的场所,成为一个人与人思想、心灵交流的场所,成为一个聆听他人的发言,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场所。当学生走出校园的时候,他收获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了如何去掌握知识。这样的课堂必然是生动活泼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自然可以使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



  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在于启动与提升人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再是褒贬学生的一种手段。



  教育改革中最难的一项就是评价。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评价的价值在于什么?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日常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把评价做为发泄情绪的一种途径,随意地贬低学生,宣泄心中的愤、怨;有的教师把评价做为刺激学生觉醒、进步的一种手段,以嘲讽的语言伤害了孩子的心灵;有的教师以“终结性的评价”给学生做出“不可救药”的结论,使学生丧失了不断进取的信心……在这些教师的心中,更根深蒂固的是纯粹的“知识教学观”,学生掌握了书本、教参上的所有知识,才体现了教师的价值。这种片面的思想认识目前在许多教师的心中都存在。真正的素质教育,则视评价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评价应发挥它的整体功能──不只在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应促进学生情感、意志、习惯等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评价应发挥它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不是因评价而丧失进取的信心,而是扬起前进的风帆;评价应发挥它的发展性功能──学生把每一次评价做为前进的新的起点,不断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评价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回归“人本”,越来越讲求“因材施评”。我想,改变了我们的评价观念、方法,必然使我们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学生主体的精神得以弘扬,学习的热情逐步高涨,自我发展的意识不断在自主的学习实践中得到提升。课堂真正成为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生活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2 13:43: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创新:以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迈进21世纪的门槛,面对教育飞速发展的形式,我们不能在等待,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以现代教育的理念改造我们的课堂,提高师生的课堂生活质量。我以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做研究型的教师,永远把语文教学工作做为研究的对象,针对不同的学生修订教学方案。“不重复过去的教学”是我工作的一个准则。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想,教师首先是一个不断实现教学创新的劳动者。我们的课堂永远对学生有一种魅力才体现它的生命力。拿语文教学来说,如果堂堂课都是一个范式,堂堂课都在枯燥地分析、讲解课文,小孩子的学习热情又怎么能被激发起来呢?结合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我有重点地谈一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做法。



  一、冲破繁琐分析式的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教学策略。



  以往的语文教学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分析式”,这是长期采用文学分析法进行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结果。今天,随着我们对祖国母语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文学分析法并不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起码从实践看,不符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小学语文教学是以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为己任的教学,不是以研究语言、研究文章为己任的教学,更不是以研究文学为己任的教学。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不但高耗低效,而且学生越学越失去灵性,创新的潜能难以发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把大量时间花在研究语言知识和研究文章知识上,而没有花在学习和运用语言上。把教学定位于研究语言知识和文章知识,就会导致繁琐的分析之中,小到像背解释、背语法、背修辞等,大到对篇章相关知识、专门术语的识背上,为了达到此目的,就要孤立地对文章进行琐碎(有专家称为肢解式)的分析。其实,我们开设语文课的核心任务,就是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定位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就会导向教学是主要建立语言符号,并培养初步运用语言(符号)表情达意的能力。语言获得和语文能力的生成方式只有靠语文实践,而不是靠对课文的分析,特别是教师一相情愿的大讲特讲。这一观念的确立,将有助于我们突破现有的繁琐分析式的教学模式。当然,我认为,“分析”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是必然存在教学过程中的,因为教学的过程中必然有思维过程存在。为了获得语言而进行的课文分析是必要的。我们反对的是一种忽视语言获得与语言运用的对文章微言大义地进行分析的教学方式,它已走到了一种模式化的地步,它注重对已有知识的听记与全盘接受,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充分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怎么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呢?因此,我尝试在教学中冲破繁琐分析式的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采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教学策略,实践语文的创新教育。主要策略有:



  给学生发现的时空。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常常沉醉于自己的独特的发现之中。发现,是一种探索,是一种对已有事物的新的审视,它有利于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过去,我们在语文的教学中总强调“给予”,而给予的空间是有限的。其实,当我们把“发现”的权力交给学生后,我们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成果。比如阅读教学,新课标强调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在这个“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有许多独特的发现。拿《猫》一课来讲,它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教师能给的东西可谓不少。但是,我们能不能不“给”,而是启发学生“发现”呢?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就请学生仔细读课文,谈谈自己的发现。结果如下:



  ……



  生:我发现老舍先生笔下的猫不像猫,像人。有脾气,有性格。



  生:我发现老舍先生没写猫的外貌,写的是猫的性格。



  生:我发现老舍先生爱猫,既养大猫,又养小猫。



  生:我发现这篇课文写的跟《趵突泉》写的方法有类似的地方。



  师:(很惊异)你说说看。



  生:我发现《趵突泉》是先写大泉,再写小泉,这篇《猫》是先写大猫,再写小猫。再有,写大泉和小泉都是先总写“泉太好了”“池边还有小泉呢”,《猫》也是先总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再具体写。所以,我说老舍先生在写法上爱用这种方法。



  ……



  而且,不同的班级的学生有共同的发现,也有不同的发现,都成为了课上生成的教学资源。从学生的发现可见学生的思维是相当活跃的,他们不但发现了教师要教给的知识,而且他们发现了许多教师根本没有注意的地方。像上边第四个学生的发现就很有独到的见解,他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发现了“新大陆”。老舍先生不一定在写作时是这样想的,但学生却给予了“评价”“鉴赏”。这个发现体现了学生的四位的活动,而且,它进一步揭示了《猫》一文的篇章结构,即文章的思路。所以,教学中,我们不妨给学生多一点发现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释放他们的潜能。事实上,学生在发现中,往往还会挑战书本,发现教材中的问题,这种发现可以令他们兴奋不已。我记得我在教《我和狮子》一课时,有个学生就发现课文中描写的狮子“爱尔莎”是只母狮子,而课文的插图却画成了雄狮。再有,有一次我听一个应聘教师的课,执教的是《大象“醉酒”》,学生就发现课文写的是非洲的大象,而插图中画的是亚洲象。这说明学生读书是很认真的,并运用了课外的知识。遗憾的是这位教师只想着走教案,对学生的发现没有给予积极的评价。其实,学生的这种敢于挑战书本的精神就是创新教育中应保护的精神。



  提倡个性化理解与表达。



  创新性蕴涵于学生个性的学习与实践中。语文教学本身可以更好地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难道不是吗?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一首意蕴无穷的古诗,给了人多少回味的空间,给了人多少想象的余地,它会引发学生许多独道的见解。再有那一篇篇作文,不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在倾吐吗?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提倡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的策略呢?



  其一,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议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特别鼓励有创意的阅读。比如,在《少年闰土》教学中,我曾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少年闰土的特点:知识丰富、勇敢能干。不想,有个学生认为,说闰土“知识丰富”不准确,因为闰土只是个农村的孩子,他所讲的都是农村的有关知识,进了城也有许多不知道的东西,所以,跟“我”这个少爷比,他只是“农村知识丰富”,不能说“知识丰富”。学生的这个发言很有道理。我当即肯定了他的发言。再有《雪猴》一课教学中,我曾让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选取雪猴“招待人”“模仿人”“关心人”“帮助人”的材料来写。大多学生都认为这些材料典型,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雪猴对战士的深厚感情。但是,有个学生认为,作者之所以这样组材,是因为文章开始写了中午发生的事,接着写了早晨发生的事,自然最后要写一件下午发生的事,所以,他认为这样写就避免了时间上的重复。这名学生的观点不一定符合作者的想法,但是这种认识却对指导学生今后作文的选材有一定的帮助。我们在正确指导学生认识文章取材的同时,对这样的独到的见解应给予表扬。



  其二,在作文教学中,巧设情景,激发思维,让学生写出鲜活的文章,倾吐富有个性的语言。我只是指导学生梳理语句,更通畅地表情达意,而绝不来个“满篇红”式的修改。记得春天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以假如我不允许同学春游为背景,给老师写一封信。学生情绪激昂,一篇篇富有个性的信交到我的手里。其中一位女同学竟在四十分钟里,一气呵成一篇一千四百字的信。她旁征博引,语气时缓时急,文笔流畅,情真意切,其中有对春景的生动描写(意在触动教师之情),有对教师错误决定而产生的后果的分析(意在提醒教师之过),有对教师的真切恳求(意在打动教师之心)。可见这是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孩子。我想,我们必须让一个个孩子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成为个性健康发展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2 13:43:00 | 只看该作者
对文章进行推测性填补。



  想像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有关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任何想像出来的事物,不管多么新颖或古怪,都是人已有经验加工改造的结果。思维活动中如果没有想像参加,科学的发明、艺术的创造就难于进行。正因为想像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它是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就存在着大量的想像教学因素。抓住这些因素通过想像进行推测性填补,则有利于学生想像能力和创造潜能的发挥。所谓推测性填补,就是根据某篇文章的内容通过想像加以增添补充。这种教学,既可以填补文章中间省略的内容,也可以续写原文未写到的或后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例如,我在《雪猴》一课的教学中,就运用了这一方法。这篇课文记叙了边防军战士与雪猴之间友好相处的故事。课文的全部内容都是在写雪猴怎样对待边防军的,而没有从边防军的角度来写怎样对待雪猴。因此,在教学进行当中,我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雪猴会那样喜爱边防军、关照边防军?学生推测一定是边防军战士爱护雪猴的结果。那么,边防军会怎样爱护这些雪猴呢?我请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推测性填补。学生思维被激活了,有的想像“有一天,边防军战士发现一只雪猴生病了,就把它抱到营房,细心照料,给它治好了病”,有的想像“有一次,山上下了大雪,一只小雪猴被冻得不行了,边防军战士把小雪猴紧紧地搂在怀里,给它披上自己的衣服,而边防军战士却被冻病了”等等。通过这种推测性填补,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体会。



  在《雪猴》一课的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再次进行了推测性填补教学,请学生想像边防军战士退役时可能发生在边防军与雪猴之间的感人故事,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他们写出的想像片段非常感人。下面是一名学生的推测想像:



  当那个战士接到退役的消息时,竟一点也不高兴。他知道,他明天上午就要离开这个快乐的大部队了,就要离开那一只只活泼可爱的雪猴了!



  第二天一早,那位战士趁着大伙正在熟睡,抱着一大堆雪猴爱吃的食物来到了雪猴的乐园。这时,雪猴还没有醒来,正在酣睡着,它们的睡姿真是有趣:有的扒在粗大的树枝上,有的躲在树洞里,有的躺在两树之间的缝隙里,还有的甚至连口水也顺着树叉流了下来。战士望着这些可爱的生灵,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和雪猴朝夕相处的温馨情景历历在目。他忍不住了,不争气的泪珠顺着两颊滑落下来。他太爱这些雪猴了!真不忍心与它们分离!他默默地把这些食物放在了地上,并且用树叶帮雪猴盖上了肚子,以免它们着凉。



  他又一次地选择了沉默,缓慢地移动着双脚向前走。当他回过头时,奇迹发生了,一只只雪猴站在了树上,注视着这位战士。战士无比激动,冲到树下,抱起了一只雪猴,亲了又亲。“啪啦”,战士向后一看,全体战友看着他,连长拿着一架拍立得照相机与一张刚刚拍得照片。“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希望你能保存好这张照片!”连长微笑地对他说。“我,”他哽咽了,泪珠再一次滑落,“我一定会保存好的!”



  后来,他拿着行李,登上了汽车。他也许不知道,那一群雪猴也在目送着他,直到他的背影消失在晨光中……(刘育成)



  实践证明,恰当运用推测性填补的教学,可以丰富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实施语文创新教育的有效策略。



  采用“功能性引入”教学。



  前边已经讲到,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因此,语文教学就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要增加语言实践,就可在原有的朗读法、讨论法等教学基础上,采用增加言语交际时空的“功能性引入”教学。所谓功能性引入,李海林先生认为就是“根据言语交际的功能要求,转变课堂教学事件的功能性质,使课堂教学事件变成言语交际事件,从而创造出一种言语交际环境。”通俗地讲,就是适时创设情境进行言语交际,这种功能性引入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任务性,它需要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综合地加工运用,从而完成交际的任务。比如:我曾探索的〈〈太阳〉〉一课的教学,就体现了这种功能性引入的教学,也就是我在一上课讲述了小时侯的一件事:那时,我没有读过《太阳》这篇课文,也很少知道太阳的有关知识。有一天,我听老师说美国的宇航员已乘着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那是我立下壮志,长大后要成为科学家,登上太阳。学生听了都哄堂大笑,我反问学生什麽笑?学生说我根本登不上太阳。于是我请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来说服我为什麽不能登上太阳?学生在说服我的过程中对太阳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领悟了运用数字、打比方等的说明事物方法。这就是一个功能性引入的教学。接着,我又创设情境,假设后弈要射下天上的第十个太阳,学生都反对,我请学生把课文中的知识和语言变成自己的话,加工成一段劝说词,来劝说后羿不要射下第十个太阳。学生在这一语言交际过程中,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又有了深刻的认识。这又是一个功能性引入的教学。实践证明,由于功能性教学具有情境性,所以学生非常欢迎。在功能性引入教学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知识和语言的能力,因此,有利于创造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实施语文的创新教育。



  二、冲破过分强调甄别性评价的束缚,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评价策略。



  教师的教学评价牵动着学生的学习方向。你怎麽评,学生就怎麽学。过于评价的甄别功能,就会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揣摩教师心中的正确答案上,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于思,不敢于想,不敢于说。这就使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消极的评价”。这不利于语文的创新教育。因此,评价的策略应采用“积极的评价”。给予积极的评价。什么是积极地评价?我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和上进心为目的的评价就是积极的评价。它不是简单的表扬、表扬再表扬,而是善意而恰到好处的激励,不断地在学生心中点燃求知的火花,激发他们憧憬美好的校园生活的愿望,不断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当经常反思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是否恰当。比如:在课堂上如何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质疑?是责备学生:“怎么读不通顺?!”还是说:“相信你能读得更好,再来一遍怎么样?”;是严肃地批评学生:“你想得根本不对”,还是微笑地对他说:“这是你独特的想法,下面再听听别人是怎么想的。”;是指责学生:“怎么就你问题多!”,还是表扬他:“你一直在动脑筋,读书发现了许多问题,真是爱思考的孩子。”等等。我深切地感到,教师或许是不经意的一句带有评价色彩的话,很有可能深刻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认识、情感和态度。



  对于造句、作文等这种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价,我以为“积极的评价”应遵循“能力为准”“个性发展为本”的原则。“能力为准”,就是说,评价造句、作文等,要看到评价的是语言运用的能力,如果学生在书面语言的表达过程中由于语句的丰富性、复杂性而出现了错别字,特别是把一些还没学过的字写错,则不应过多扣分,要客观地从语言表达的整体效果和语言能力的强弱来评价。这样就会使学生逐步爱写、敢写、会写,以至创造性的表达。“个性发展为本”,就是说,评价学生是要从学生的自身语文水平的发展角度纵向评价,而不要重学生之间的横向评价。一个学生过去写作文只能写两句,现在经过半年努力能写200字了,就是最大的进步。从发展的角度看,就应给予“积极的评价”。如果一味强调他的200字的作文还没达到一类文的水平,一定会打消这个学生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积极的评价有利于不断激发学生进取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热情,有利于语文的创新教育的实践。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绝不是简单的方法问题。做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改造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这样,语文的创新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0-15 17:59:00 | 只看该作者
Là ng??i c??i ??u c??i c? thiên h?, chúa Tr?nh tha h? bày ra nh?ng trò du hí ?? ???c ch?i b?i th?a thích. M?t trong nh?ng thú ch?i ?ó là trò thi “mâm ng? qu?”
Nhà chúa ??t 幕張 ゴルフ練習場 mâm ng? qu?
mâm ng? qu? 千葉 ゴルフスクール mâm ng? qu?
mâm ng? qu? 千葉 ゴルフダイジェスト mâm ng?
s?m nh?名古屋市 ポスター N?m nay tôi s?
N?m nay tôi s? 名古屋市 パネル N?m nay tôi s?
N?m nay tôi s? 名古屋市 看板 N?m nay tôi s?
trong n??c nh? 愛知県 パン trong n??c nh?
trong n??c nh? 愛知県 パン屋 trong n??c nh?
trong n??c nh? パン ネット販売 trong n??c nh?
h?ng H?c Trì 郡山 物件 h?ng H?c Trì
h?ng H?c Trì 郡山市 不動産 h?ng H?c Trì
h?ng H?c Trì アパート 郡山 h?ng H?c Trì
An... thì  大分 産業廃棄物 Tr?ng Qu?nh l?i mang
Tr?ng Qu?nh l?i mang 大分 リサイクル Tr?ng
Tr?ng Qu?nh l?i mang 大分 産業廃棄物 回収 Tr?ng
r?ng Qu?nh l?i mang thi b?ng m?t b?c tranh thi?u - Chúa th??ng không nh?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5: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