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认识图形》--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资料
时间:
2017-6-26 11:22
标题:
《认识图形》--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后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教材直接从描出立体图形的面入手,引出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然后通过“分一分,连一连”使学生能够辨认不同的形状,再回到生活中说一说在哪见过这些形状,最后就是练习巩固的题目。通过这次讲课我也收获了不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 导入环节。
本节课一开始就是“做一做”探究面在体上的活动。所以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要先帮助学生回顾立体图形,然后再过度到“做”这个环节。因此我在第一次教学设计中的导入是 “猜谜语”、“摸一模”、“想一想”三个小活动。例如:有平平的面,尖尖的角、直直的边,面的大小都一样,猜它是谁?这样通过三个谜语先回顾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个立体图形,再直接介绍三棱柱,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摸”这些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想”怎样把这些平平的面请到纸上,从而进入探究环节。但在试讲的时候发现没有童趣,不符合一年级的孩子的年龄特征。然后第二次设计中虽然保留猜谜语,但改成动画,插入音频,再把“摸”和“想”两个小活动,改成观察图形宝宝比赛跳远留下的脚印,猜谁是第一名,以这个情境来贯穿整节课,再次试讲的时候却发现虽然富有童趣但“脚印”的引入容易产生歧义,而且成为本节课的累赘。并且经过专家指导后发现一个知识性的错误:有平平的面,尖尖的角、直直的边,面的大小都一样,它是正方体,这样的描述是错误的。所以整个导入全部否定,又重新回归到起点,再细细研究教材和学习目标,得出了最终的导入:把四种立体图形直接放到桌子上,玩“我说你拿”的游戏,教师说名字,学生拿图形,拿出三种学过的图形后再来认识三棱柱,然后还是摸这些图形上平平的面,再想一想怎么把这些平平的面请到纸上。为了活跃气氛,把“我说你拿”这个游戏玩了两次,一次直接拿,一次闭着眼通过摸来拿图形,这样既能让学生在拿对时很有成就感,也直接过度到了摸平平的面这一环节。其次我放弃用动画等特效或有趣的情境这样的手段来增加课堂的童趣,改为转变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心理年能更接近学生的年龄,在他们高兴时我比他们更高兴,在他们兴奋时比他们更兴奋,甚至有时候表现的比他们更无知,这样才能在一年级的课堂上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豪感,让他们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所以通过导入环节的更改我发现在课堂上情境虽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教师的状态。
二、 明确教材探究活动的真实意图。
本节课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做一做,从立体图形上得到平面图形。起初的设计是学生每人从自己手中的4中立体图形上描或印出平面图形,然后展示自己得到的图形。但在试课时发现,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学生之间没有交流,不知道怎么向其他学生展示,要完全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另一方面虽然每位学生能得到4种图形,感受面在体上,但是不能感受到从正方体上只能得到正方形等这样的规律。而且仔细研究教材发现,教材图中4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只从一种立体图形上描出平面图形,所以这个活动不仅要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而且还要从中发现:从正方体上只能得到正方形,三角形只能从三棱柱上的一个面得到等这样的规律。所以把“做一做”,从立体图形上得到平面图形这一个环节拆成了,1、“分类”即4人小组把图形放在一起按形状分类,每人选择一类4个图形活动,2、“做一做”从自己手里的一种4个图形上描或印出平面图形,3、“说一说”即小组内4人按照:我是用什么方法,从哪个立体图形上得到了图形,它们叫什么,三个环节来进行。这样既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面在体上,又能发现规律,还能促进展示环节的进行。
三、 低年级小组合作教师要面面俱到。
低年级学生小组合作时2人还行,能够互相交流,但在4人小组中就出现了问题,需要教师考虑到每一个小细节。比如:在本课“说一说”环节中,学生从立体图形上得到平面图形后,要按照教师给的句子:你用什么方法,从谁身上得到了这些图形,它们叫什么?4人小组每人都说一说,因为当时这个环节临时加的,就试讲了一次,没有太在意,结果在现场上课时我走到一组前问:你们讨论了吗?生:讨论了。师:讨论了什么?生:我们在讨论谁先说?我一下可无语,后来就指着一名学生说他先开始轮着说。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分组交流时一定要有小组长,规定交流顺序和给予交流内容,并且活动要求也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制定。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