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环境日国旗下讲话稿:天天是环境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9 14:0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界环境日国旗下讲话稿:天天是环境日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天天都是环境日》。21世纪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同在,希望与困难共存。它在给我们带来许多美好憧憬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难题,其中首要的就是环境问题。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极为密切,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很久以来,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极大关注。1972年6月5日,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开幕,会上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以后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今天会过去,但人们对环境的思考和保护永远不会停止,在我们的生命历程里,应该天天都是环境日。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必然为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无限的乐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我们感受清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们触摸壮丽;“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让我们聆听喧闹;“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让我们亲近悠闲;“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让我们体味斑澜。
但在这美好情景的背后,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引人深思。前段时间,中国一位留学生在美国的马里兰大学发表毕业演讲时说:“踏上美国的土地,当呼吸到第一口空气的时候,感受到这里的空气很甜、很新鲜。”她还说“在中国,每次出门都要带上口罩;否则,会感到不适”。随后,这位中国留学生说,她“永远感激”美国这里“自由的言论和自由的空气”。对于这位留学生不负责的言论,激起了我们广大中国人的愤懑。俗话说“儿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我们怎么能只看到发达国家的光鲜靓丽的外表,而一味“丑化”我们的祖国母亲呢?建设祖国,人人有责,而不是逃避自己的责任。
众所周知,20世纪闻名全球的十大环境污染事件——它们分别发生在比利时、美国、英国、日本、瑞士等国,其中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 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还有日本的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等等,不胜枚举。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发展成为闻名的“世界工厂”,但是由于人们思想上的认识不足,还有科学技术的能力问题,产生了很多的环境问题,这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的。面对环境问题,我们国家已经提出了“绿色、协调、创新、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建设生态宜居家园。这些美好的愿望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付出努力。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不是一句空话,它代表是一种责任。作为中学生,也让我们尽好自己的一份力,从现在做起,为我们家乡的和美环境作为自己的贡献。为此,我们八1班全体同学倡议大家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在家里,我们要争做环保的带头者。带领爸爸妈妈一起参与到节约用水、用电的行动中,说服家长不用一次性筷子,不乱扔废电池,垃圾不乱倒,用分解塑料袋,杜绝白色污染,使自己的家庭干净又环保。
其次在学校里,我们要争当环保的执行者。如果看到地上有垃圾、绿化带里有果皮,那就请你随手拣起它。每天校园食堂用餐时,许多同学没有拧紧滴水龙头,如果你是后面的同学,请你及时拧紧它,用餐时不浪费粮食。每天我们做室外操或上体育课时,要及时地关闭电源、电脑,以免浪费。
第三,在社会中,我们要争当环保的宣传者。告诉身边的亲人、朋友环保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在公共场合,更要以身作则,带动家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的行列中。
老师们,同学们,美丽的环境带来美丽的心境,美丽的心境带来了美丽的生活。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刻苦认真学习,将来用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去建设祖国、争当优秀的环保工作者,共建我们美好的家园,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香甜。
谢谢大家,我的讲话完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8 12: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