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清华园到未名湖》观后感:读而后悟大学管理之道
在很多人的眼里,大学校园是一个“世外桃源”,学生比较单纯,教师比较清高,文化人都知书达理,管理大学想必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而任彦申先生在这本书里面真正道出了大学管理中的精髓,引发了我的强烈共鸣。
作者任彦申先生分别在清华和北大任职,其中在北大任职十年,担任了六年的党委书记。在他身上我看到的是大学精神,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在社会管理中,若将管理权威性有效性进行由强至弱分布的话,作为垂直系统的军队管理应该是在最强一端,而大学的管理则会是在最弱一端。大学内部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在教师的头脑中权利观念等级意识非常淡薄,常常出现不令不从的现象。对比而言,部队首长一句话能办成的事情,在大学中费劲口舌也未必办成。大学中经常过剩的产品就是“主意”,各自有各自的专业,各抒己见,很难达成公示,很多问题都需要经过反复磋商才能形成决议。
该书共九章,包括了我观清华北大、谈谈人才理念、关于领导哲学、一把手的艺术、大学管理的误区、思潮的困惑与出路、学潮的风险与对策、大学何去何从和十年的记忆。我在阅读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四和五章。
其中第三章关于领导哲学中,笔者谈到了领导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有些领导主政时,源源不断出人才,好像有取之不尽的人才资源,而有些领导主政时,却举目无才,所有的人才都被镇住埋没了,几年都出不来一个人才。这让我想到一方面除了感谢领导的培养外,自己要努力做好一个培养人才的领导。一个好的领导的为人处世处己的准则,其思路、行为和作风,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周围的人。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为下属创造环境、制造机会、创造明天是一个领导的责任,看人先看长,一个领导要把大部分精力用在研究和发掘别人的优点上。一个团队中如果能做到领导以部下为荣,部下以领导为荣,这个团队肯定是个有高度战斗力的团队。如果领导和部下互相抱怨、互相藐视,那这个团队必然是涣散无力的。大家都知道在团队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沟通的过程中必须平等相见,互相倾听,学会尊重和换位思考,在人与人的沟通中未必适用“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定理,沟通时迂回、耐心和等待是很重要的,不仅要摆事实讲道理,更要有情感的投入,情感决定思考的方向,而理性决定思考的结果。
第四章讲到一把手的艺术,其中提到了几个观点“向全局,抓大事”——必须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站得高、看得远;睁只眼,闭只眼”——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紧要问题把得住,无关紧要的问题放得开;“寻找共识,凝聚合力”——分工和授权是一种信任和激励,在分工和授权的同时也是把责任分摊到了每个人的身上,增加了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以及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忠诚感;“既要管事、更要管人”——一把手不但要会做事,而且要会管人,学会带队伍,善于做人的工作,要知道哪些事情该管、哪些事情该放;“胸怀宽广,豁达大度”——当领导不同于当演员,不能以讨人喜欢赢得掌声为目标。如果不想冒犯任何人,试图让每个人都喜欢你,这只会把自己引向碌碌无为的道路。“不争功,不诿过”——一把手与人争功没有必要,向人诿过也是徒劳,只不过是自欺欺人,反而暴露自己的人格低下。
第五章总结了大学管理中存在的几个误区,尽管此书出版至今有10年了,但这些误区仍然存在。包括:一学术自由和政治民主的混淆;二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交叉;三由于“专家的高明和局限”带来的诸多麻烦;四教师和校长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导致的矛盾。领导一批知识分子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知识分子崇尚思想的自由,对脑力劳动的管理既不能采取计时,也不能采取计件,甚至难以监控其过程,主要是看成果和效果。然而在教书育人上的效果往往又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很多情况下,大学的管理不是凭借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依靠领导者的说服力、影响力、人格魅力及在教育界的声望来实现的。很多高校管理者对这些误区地认识是不足的,正视大学管理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在高校工作多年,担任中层干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9年,阅读此书时,感觉笔者道出了我萦绕心中多年的诸多困惑,引发我的思考,并让我辨明方向,带给我启迪。这本书包含了科学领导艺术、人才观、教育观和政治方向的选择。从事高校工作,除了修炼学术水平,做好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外,关于政治方向的坚守、大学精神的理解,管理艺术的把握等等,都是我的必修课。非常佩服任彦申先生的治校之道。书中的道理没有高深的理论,显而易懂,却又有让人醍醐灌顶的感觉。大道至简,悟在天成,任何道理贵在知行合一。复杂的事情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去做,长期坚持,便水到渠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