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7-6-17 02:45:12
|
只看该作者
(十七)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改革30年,中国人均GDP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通过构建农业、国有、非农业非国有部门的三部门的结构模型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在过去的30年内,中国非国有非农业部门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表现为此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传统的将非农业部门作为一个整体会掩盖这一重要的增长来源。2、改革初期,巨大的部门权重扭曲和壁垒,使得中国经济遭受到资源向新型产业流动的阻碍,中国改革的重点必须放在减少资源流动壁垒上,使得资源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高的部门流动。3、三部门的壁垒减少促进了总体经济增长,其中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间劳动力流动壁垒的减少发挥更重要的作用。4、虽然壁垒有所减少,但信贷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壁垒,通过减少信贷市场的扭曲,将会获得大量的收益。
(十八)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收入不平等。改革30年,中国收入不均水平显著提高,这种收入不均的扩大,必须放在中国的大环境下考察:收入快速增长和福利的改善使得千百万的中国人特别是农村人摆脱贫困状态,但贫困依旧存在,超过1.2亿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也许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因素能像教育那样影响未来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分配。中国需要像大多数其他国家一样采取再分配税制,以支持“社会安全网”,提供公共品并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能分享财富。
(十九)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因素。中国空间结构的特点是工业结构极度分散、城市集聚不足、城市化进程缓慢、地区专业化水平低以及要素流动性差,这些严重阻碍了全国市场的形成。30年来,城市人口增长率高,主要由于净移民和城市地区的扩张。中国城市正在经历“功能专业化”阶段,制造业生产从特大城市分散开,但总部以及商业金融和服务中心依然集中在大城市,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改革将会促进工业继续成功地从大城市和市郊地区分散到中型城市。户籍制度下的城市政策限制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空间聚集程度低,限制了规模效益和整体生产力水平,随着移民限制的放宽,更具竞争力的地区将会经历加速增长而竞争力差的地区将面临人口流失。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空间发展是由中央计划“有形之手”控制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计划体制的一些关键结构继续影响着资源配置的空间结构,其中一个结构就是司法行政级别,其具有“看不见的墙”阻碍了全国经济整合。市场力量是否会占上风,取决于制度的变化。
(二十)预测2025年之前中国经济增长。预测未来经济增长是很困难的,本专题就列举很多变化的因素,如人口数量及素质,中国对外的投资结构等。预测结论:“接下来的20年中,中国经济将会继续沿着快速增长的道路发展。预测经济每年会实际增长6%-8%。这虽然明显低于1978-2005年9.5%的增长率,以6%-8%的速度扩张20年将带来中国经济大的增长,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并且会极大地提高中国近15亿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我的学习感受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长足进步,倍受关注,即使是经济遇到瓶颈,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时,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中国经济任然奇迹般快速增长,增长速度是世界的3倍之多,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否认的。一方面,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目前仅次于美国。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断提高,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正如伟大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所言,“自然不会飞跃”,中国创造出“中国奇迹”,必有其理。有关经济学家对此作了大量研究并给出解释,有人认为是先解放农村劳动力,显著增加农业产出,然后通过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造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也有人认为主要是县一级的区域竞争,在财政制度改革之后,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还有有人追溯到过去的传统和文化,认为东亚经济增长模式与西方有所不同,等等。
勃兰特与罗斯基组建了最出色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做好相关基础研究工作,通过确凿的基础事实和研究论证,形成《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全书汇集了数十位学者协作的二十篇专题论文,较为全面研究梳理中国经济过去现状和未来,试图解释“中国奇迹”的成因,运用各种经济统计和政策分析方法,调查甄别,把统计年鉴上毫无生气的数字,转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经济画面,认真专业,在每一个领域内搜集丰富资料,严谨地梳理出局部的逻辑,有理有据,有观点有实证,从各个方面描绘中国经济发展的真实历程,实属不易,这本身就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工程。
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之路具有中国特色,没有任何经典教科书和历史经验可鉴。这项改革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出惊人的能量,一下子提高农业产量,缓解农业压力,这个成连制定政策的领导人都没有想到。中国经济以此为契机,一步步摸索着走上转轨之路。此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多次的考验,物价开放,通货膨胀压力,国有企业改革,城市化,金融危机等等。不管怎样,中国经济全都“摸着石头过河”挺过来了。回顾祖国走过的风雨历程,我们或许会有一种民族的自豪感,而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会让我们陷入失望,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的祖国挺了过来。或许,我们对今天的政府和党存在的问题愤愤不平,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和党确实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改革,中国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向世界,正在恢复自己昔日的荣光。
当然,这种发展路径,也留下大量令人担忧的隐患和弊病。近年来,这些多年未能解决的顽疾逐渐对中国经济开始产生影响,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明显拉开,居民所急需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跟不上,金融市场产生泡沫,使得居民的生活压力陡增,等等,导致一些人对中国目前采用的发展模式提出质疑。有人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大量消耗、环境被严重破坏,导致人们生活质量不升反降,治理这些污染在未来都将付出更多的代价。
《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一书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还持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所有这些问题中国未必就不能有效解决,只要经济还能保持一个稳定的发展速度,这些坎坷就都能迈过去。书中提到近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而投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正在不断下降,在未来的十多年里,如果保持现有经济模式不变,那么投资大约只能带来5%左右的增长速度,与我们保持多年的8%甚至10%的增长速度相去甚远。然而,经济增长模式都有一定的规律的。正如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靠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发展密集型产业。中国吸取这些国家经济改革经验,改革前期也大力发展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政策也给予支持。但是随着国内的工资不断上涨,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得不产业转型,一定要继续产业升级,加强技术投入。因此,中国必须改变自己的经济结构,不断进行产业升级,而中国拥有世界最多的人口,理论上也应该拥有世界最多的高智慧人才。随着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多措并举加大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价力度,更加注重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注重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替代投资和要素驱动增长模式,中国经济的未来仍充满潜力、大有可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