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4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心得体会:砥砺三十载 奋进谱华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7 02: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心得体会:砥砺三十载 奋进谱华章

  根据省委党校第十七届“好书共读”方案部署,近期,我认真研读了勃兰特、罗斯基两位中国经济专家编写的《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这本书通过翔实的数据资料,清晰的逻辑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在不失磅礴的大气的同时深入浅出,即使不是经济学专业出身的人读起来也并不晦涩,实属中国经济研究领域难得一见、不得不读的工具书。在本书学习期间,我认真做好笔记,并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工作实际,形成学习心得体会。
  一、全书内容特点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持续腾飞,在世界经济增长史中创造了中国奇迹。北美两位著名的中国经济专家勃兰特、罗斯基教授对此充满兴趣,邀请包括众多中外专家学者编撰了一部研究中国经济增长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工具书,这就是《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该书出版于2008年,对中国30年的经济改革历程进行全面细致的总结,共20章754页,分20个专题从历史、发展经济学、世界范围内经济学理论阐述、各个经济专题、经济改革的结构性问题等具体视角分析改革过程,最后对未来(截至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进行了展望。全书内容呈现三个特点:
  (一)内容翔实。全景式回顾了中国改革历程,涵盖政治、劳动、人口、环境、资源、教育、科技、工业、农业、财政、金融、结构转型、全球化、法制建设、收入差距、地区差异等广泛论题,引用文献和数据丰富严谨,研究论述详尽深入。
  (二)注重实证。注重利用数据和资料来展示改革的真实过程,并归纳出改革历程的逻辑发展主线,而没有直接倾泻作者的主观价值,较为准确和接近真实。既没掩饰作者对中国改革巨大成功的由衷赞叹,也表达出对中国改革的一些负面问题担忧和批评。
  (三)理论扎实。各专题在国际经济学界基本上都是研究前沿。各专题作者均有现代经济学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独到见解,对中国改革的描述并非简单的数据陈列和资料堆积,而是试图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为读者从浩繁的的经济现象中归纳出中国改革的逻辑主线。
  二、令我印象深刻的内容观点
  (一)中国经济的大转型。从70年代末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中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这些改革越来越具有连续性和集中性,但仍是部分的、逐步的、还没有完成的,中国经济还缺乏全面改革成功所必须的一些制度基础。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证实了经济命运不是注定的,国外的观察者们都没有预料到中国在过去30年中的重要经济转型,渐进式改革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没有哪个国家有中国这么好的运气,能把国内劳动力同海外企业家的资本和知识结合起来运用。中国“路径依赖”的条件并非总是有利的,中国的改革不得不克服计划时代遗留下来的麻烦因素,不完善的制度和政治是中国前进道路上的危险信号,中国不稳定的财政制度成为继续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资本市场继续倾向国有企业的做法会削弱为加速就业而付出的努力;由于收入不平衡和财政上的忽视而千万农村教育投入不足,会恶化未来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二)中国与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是一套经验的概括、一套范例和工具,它告诉我们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社会群体和阶层以及相互之间存在生产力和收入的巨大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将长期存在。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对比数据来了解中国30年的发展历程和目前境况,在对比的框架里来看待管理问题,这是集中许多不同国家共同行政特点的问题,即腐败现象和权力寻租机制。中国和许多发展中的转型经济体有一个共同的治理特点,那就是官员在决策中有很大的权力,这种权力为贿赂和腐败创造了机会。腐败是否成为发展的一大限制?实证表明,在腐败水平相当高的情况下,中国、巴西、印度这三个总体人口占全世界人口40%的国家,依旧发展得很成功。短期来看,由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了社会治理制度监督腐败和不正当交易行为的速度,发展带来了对不正当获得财产的回报,从而刺激了发展。长远来看,人们会对快速发展期出现的治理混乱进行补偿,揭露腐败现象更加简易和积极,政府治理越来越有透明度和责任感,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6-17 02:45:04 | 只看该作者

  (三)中国的转型表现。通过与中东欧与独联体国家比较,尽管中国和中东欧以及独联体的其他转型国家在体制和初始条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中国存在更多的农业经济和更稳定的政治经济体制,中国采取了渐进的经济改革战略,在现有体制上创造了新的经济活动,使中国避免了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所发生的转型衰退,实现了经济高增长,并持续30年。
  (四)中国转型过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一贯的“渐进主义”改革思想很符合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国家领导人的需要。中国改革的主要政策内容在不同阶段差别很大,大都可以归结为权力结构的变迁和中央集权体制中的领导人所作的策略性权衡。第一阶段(1978-1993年),高层权力相对分散,而持有权力的人对改革的认识和所代表的利益又各不相同,因而互相制约,使政策制定非常缓慢,形成的大多是渐进的增量改革。第二阶段(1993年以后),高层权力开始集中,愈来愈能够将改革的社会成本加诸特定的社会集团,资源配置权再度集中化,趋向于建设一个遵守规则而不是朝令夕改的体制。两个阶段显示了经济政策的效果取决于行政权力的分配。中国转型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人灵活敏捷的应变能力,就像走钢丝一样,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中国领导人能否继续这样漂亮的走下去。
  (五)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因素。中国经济改革之初,政府将控制人品所为政策的重中之重,将人口控制与经济改革作为“基本国策”并举,导致了更严格的控制生育政策的出台,这种人口政策有利于经济增长。2003年以后,中国成功转型为市场经济,但人口政策基本原封不动,在“可持续发展”这个新命题下,缺乏人口因素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扮演角色的认真审视。更快的经济增长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难以估量的成本,由于部分父母只能生一个孩子,很难说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是否超出了父母为一胎政策所付出的直接代价。人口变化对经济的影响通常要过几十年时间才能完全释放出来,中国将有很长一段时间面临劳动力供给萎缩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困境,这种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扭转,可能带来严重而持久的社会影响。由于中国各地区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力度不同,老龄化进程将会在全国不均匀分布,各地区差别将很大,地区间人口差异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会有重要影响,区域间的互动与联结将在未来中国人口和经济变化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六)改革中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国不断发展的劳动力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传统社会主义制度给城市劳动力的承诺对改革施加了限制。但随着时间推移,劳动力市场继续与经济崛起同步发展,但在许多方面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仍不完善,存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户籍制度为移民造成负担、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不平等待遇、城市劳动力市场大幅非正式化、没被社会保障覆盖的工人更易受伤害等关键障碍。
  (七)改革时期的教育。改革期间的教育发展表现形式同改革前大不一样,因为改革者努力动员社会资源并强调教育和经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政策调整教育方针,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结果,中国人的教育程度越来越高,而且教育系统本身也更具前瞻性,在结构、资金和教育内容上也较以前更加多样化,推动了中国融入国际市场的进程,而且与整个经济发展的过程相辅相成。同时国际市场一体化进程提高了教育回报,突出表现在教育投资回报的增加上。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普及,教育质量和水平会影响中国将来的社会分层,教育资历在劳动力和婚姻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今天受教育最少(或质量最差)的群体将会成为明天的穷人,教育不平等揭示了在不远将来的经济不平等。
  (八)环境资源与经济增长。现有数字表明中国的增长是可持续的,然而中国在优化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核算体系方面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环境问题被忽视多年之后,终于受到中国经济决策层的日益关注,尽管已经发布许多法规,政府在统一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方面仍大有可为,尤其是在生态层面,最受关注的就是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稀缺和全国性的水质下降问题。中国危机的特征就是危机与机会并存,需要政府开动智慧解决这些问题。
  (九)中国的科学与技术。尽管中国改革前非常落后,但同时也面临一个在技术上赶超西方的黄金机遇。快速发展的国内经济、鼓励资本流入和技术扩散的全球经济以及丰富的人才资源禀赋,正在推动中国科技腾飞。当然中国要成为世界技术强国还面临很多困难,如果中国能在加强市场制度建设方面取得成功,包括改革融资体系以允许更多私人资本进入风险领域、推动知识产权法律的有效实施以及继续扩大对国外技术和投资的开放程度,那么中国在未来的10-15年中很可能成为全球的技术强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6-17 02:45:07 | 只看该作者

  (十)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实证表明,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的投融资等营商政策环境变得更加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而到了90年代末,对待民企的政策变得更加宽松,政府开始寻求改善民营企业的商业环境,特别是对农业改革的深入推进将有利于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随着政府由之前“外资公司优先”转向“外资与民营企业并重”的思路转变,是否将立即和大幅改善国内民营企业的商业环境,现在还言之尚早,取决于政策的发展,但是当前的政策调整方向是非常清楚的,即向着更加支持中国民营企业的方向发展。
  (十一)法律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的成功促进了法律的发展。正式的法律体系在给予人们回报的期望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没有起到很大作用。不管从经济上、政治上还是社会上看,法律体系真正严重的缺陷和空白在于缺少一个能够有效规范农村土地所有权的系统,好让农村对自己要交易的土地拥有一些基本的权利。土地交易可以促进农民合理使用土地并获得最大收益中,农民也能够联合拥有土地。缺少解决纠纷的体制已使当今经济社会付出了过高的代价是,但单靠法律远不能解决这一问题,这需要政治的参与,法律在经济发展中的实质作用并非那么大。
  (十二)中国的财政体系:进行中的工作。公共财政至关重要,关系到经济可持增长、经济稳定、收入和财富分配、教育卫生等基础服务提供、政治稳定。中国的公共财政体系关键在于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而公共部门的所作所为及其筹资方式对中国的发展却神奇般地不产生任何影响。如果中国不开始更系统地解决各级地方政府财政中已有的严重问题,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日益扭曲资源的配置,加剧分配的紧张,并且可能将减缓近年来中国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如果不能构建出一个公共机构和地方政府组成的可持续性更强的财政框架,政府就不能理解或解决收入和支出方面的问题。政府能否成功地在财政休系的关键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扩大改革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中国的财政及未来经济。
  (十三)中国的农业发展。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改革开放前后农业部门的表现有很大的不同,改革开放后,农业部门成功地奇迹般的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劳动力、食物、原材料、出口以及工作岗位,但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提高8亿农业人口收入和生活水平)仍未能实现。农业部门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它能否解放更多的农民到城市里生活和工作,仅仅留一小部分的农民家庭控制足够多的土地和其他资源,使他们日子过得更好。中国可能还存在其他因素限制增长,如技术进步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降低,越来越多的土地被用于兴建房屋、道路和商业设施,将会使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的关系更为紧张。这一趋势要求建立更好的管理体制以调解矛盾、补偿弱者、规制污染者,并能推选一系列政策来促进一个现代的、富裕的农业体系的形成,使之能与中国大部分居住及工作在非农部门的居民和谐共存。
  (十四)中国的金融体系。稳定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金融体系的稳定与经济稳定密切相关。减少不良贷款并最终使其降低到正常水平的长期努力,对避免银行危机是至关重要的;而完善监管制度可以避免股市崩盘。如果中国开放资本账户,将会有大量的国际资本涌入,而大规模的资本流动和投机炒作会提高发生双重危机(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的风险,这种危机曾在1997年严重破坏了亚洲新兴国家的经济。为防止此类危机,改进金融体系的政策应当与财政、贸易政策相互搭配使用。
  (十五)中国的工业发展。改革以来中国工业取得巨大成就,以及从过去的成功中获得的信心和乐观,将成为推动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日本从令人崇拜的工业巨子到经济长期停滞的迅速转变,说明过去的成功并不能保证未来的繁荣。中国的成就已经促使所有企业都要做出反应。随着全球产业价值链重构的加速,中国未来的增长必须建立在继续促进改革、促进产业升级和企业合并的基础上。中国商界和政府明白:过去的成就并不能为未来的成功提供保证,这种意识使我们相信随着产能构建和更多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中国制造业在未来几十年中将取得更快的发展。
  (十六)拥抱全球化。中国采取了发展中国家最为开放的贸易政策和外商直接投资体制,是改革时期取得的最显著的成就之一。中国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大体与中国的比较优势相一致,为中国及期贸易伙伴带来了重要的利益。中国的一些改革者在追求加入全球化过程中表现出了值得称赞的实用主义精神和勇气,后代人将为此感谢他们。对中国的领导层而言,货币低估是2002年以来才出现的,拖延货币重估的代价在逐步上升,不仅是指史无前例的外汇储备的积累或者与重要贸易伙伴关系的恶化。只要货币体制一直没有大的改变,中国人民银行将始终受到为防止过度发展而不断追求谨慎宏观经济政策的严重制约,货币被明显低估的情况持续越久,资源错置的可能程度也越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6-17 02:45:12 | 只看该作者

  (十七)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改革30年,中国人均GDP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通过构建农业、国有、非农业非国有部门的三部门的结构模型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在过去的30年内,中国非国有非农业部门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表现为此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传统的将非农业部门作为一个整体会掩盖这一重要的增长来源。2、改革初期,巨大的部门权重扭曲和壁垒,使得中国经济遭受到资源向新型产业流动的阻碍,中国改革的重点必须放在减少资源流动壁垒上,使得资源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高的部门流动。3、三部门的壁垒减少促进了总体经济增长,其中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间劳动力流动壁垒的减少发挥更重要的作用。4、虽然壁垒有所减少,但信贷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壁垒,通过减少信贷市场的扭曲,将会获得大量的收益。
  (十八)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收入不平等。改革30年,中国收入不均水平显著提高,这种收入不均的扩大,必须放在中国的大环境下考察:收入快速增长和福利的改善使得千百万的中国人特别是农村人摆脱贫困状态,但贫困依旧存在,超过1.2亿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也许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因素能像教育那样影响未来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分配。中国需要像大多数其他国家一样采取再分配税制,以支持“社会安全网”,提供公共品并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能分享财富。
  (十九)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因素。中国空间结构的特点是工业结构极度分散、城市集聚不足、城市化进程缓慢、地区专业化水平低以及要素流动性差,这些严重阻碍了全国市场的形成。30年来,城市人口增长率高,主要由于净移民和城市地区的扩张。中国城市正在经历“功能专业化”阶段,制造业生产从特大城市分散开,但总部以及商业金融和服务中心依然集中在大城市,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改革将会促进工业继续成功地从大城市和市郊地区分散到中型城市。户籍制度下的城市政策限制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空间聚集程度低,限制了规模效益和整体生产力水平,随着移民限制的放宽,更具竞争力的地区将会经历加速增长而竞争力差的地区将面临人口流失。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空间发展是由中央计划“有形之手”控制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计划体制的一些关键结构继续影响着资源配置的空间结构,其中一个结构就是司法行政级别,其具有“看不见的墙”阻碍了全国经济整合。市场力量是否会占上风,取决于制度的变化。
  (二十)预测2025年之前中国经济增长。预测未来经济增长是很困难的,本专题就列举很多变化的因素,如人口数量及素质,中国对外的投资结构等。预测结论:“接下来的20年中,中国经济将会继续沿着快速增长的道路发展。预测经济每年会实际增长6%-8%。这虽然明显低于1978-2005年9.5%的增长率,以6%-8%的速度扩张20年将带来中国经济大的增长,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并且会极大地提高中国近15亿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我的学习感受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长足进步,倍受关注,即使是经济遇到瓶颈,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时,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中国经济任然奇迹般快速增长,增长速度是世界的3倍之多,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否认的。一方面,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目前仅次于美国。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断提高,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正如伟大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所言,“自然不会飞跃”,中国创造出“中国奇迹”,必有其理。有关经济学家对此作了大量研究并给出解释,有人认为是先解放农村劳动力,显著增加农业产出,然后通过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造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也有人认为主要是县一级的区域竞争,在财政制度改革之后,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还有有人追溯到过去的传统和文化,认为东亚经济增长模式与西方有所不同,等等。
  勃兰特与罗斯基组建了最出色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做好相关基础研究工作,通过确凿的基础事实和研究论证,形成《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全书汇集了数十位学者协作的二十篇专题论文,较为全面研究梳理中国经济过去现状和未来,试图解释“中国奇迹”的成因,运用各种经济统计和政策分析方法,调查甄别,把统计年鉴上毫无生气的数字,转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经济画面,认真专业,在每一个领域内搜集丰富资料,严谨地梳理出局部的逻辑,有理有据,有观点有实证,从各个方面描绘中国经济发展的真实历程,实属不易,这本身就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工程。
  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之路具有中国特色,没有任何经典教科书和历史经验可鉴。这项改革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出惊人的能量,一下子提高农业产量,缓解农业压力,这个成连制定政策的领导人都没有想到。中国经济以此为契机,一步步摸索着走上转轨之路。此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多次的考验,物价开放,通货膨胀压力,国有企业改革,城市化,金融危机等等。不管怎样,中国经济全都“摸着石头过河”挺过来了。回顾祖国走过的风雨历程,我们或许会有一种民族的自豪感,而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会让我们陷入失望,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的祖国挺了过来。或许,我们对今天的政府和党存在的问题愤愤不平,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和党确实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改革,中国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向世界,正在恢复自己昔日的荣光。
  当然,这种发展路径,也留下大量令人担忧的隐患和弊病。近年来,这些多年未能解决的顽疾逐渐对中国经济开始产生影响,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明显拉开,居民所急需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跟不上,金融市场产生泡沫,使得居民的生活压力陡增,等等,导致一些人对中国目前采用的发展模式提出质疑。有人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大量消耗、环境被严重破坏,导致人们生活质量不升反降,治理这些污染在未来都将付出更多的代价。
  《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一书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还持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所有这些问题中国未必就不能有效解决,只要经济还能保持一个稳定的发展速度,这些坎坷就都能迈过去。书中提到近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而投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正在不断下降,在未来的十多年里,如果保持现有经济模式不变,那么投资大约只能带来5%左右的增长速度,与我们保持多年的8%甚至10%的增长速度相去甚远。然而,经济增长模式都有一定的规律的。正如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靠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发展密集型产业。中国吸取这些国家经济改革经验,改革前期也大力发展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政策也给予支持。但是随着国内的工资不断上涨,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得不产业转型,一定要继续产业升级,加强技术投入。因此,中国必须改变自己的经济结构,不断进行产业升级,而中国拥有世界最多的人口,理论上也应该拥有世界最多的高智慧人才。随着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多措并举加大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价力度,更加注重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注重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替代投资和要素驱动增长模式,中国经济的未来仍充满潜力、大有可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15: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