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85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制下册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9 16:4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制下册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解读教材:
  本课选自“道德与法制”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的主题活动一。他包含四个话题“我来到我家”、“我的家人”、“我身上有家人的影子”和“家人的故事”。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中的第二条“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而编写。本单元引导学生从了解自己的来历开始,进而了解自己与家人的血缘关系,以及家庭的结构,最后,落实对家庭的爱与责任。引导学生学会不给家人添麻烦,学会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主动地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最终使学生成长为温馨家庭生活的自觉构建者。
  【学情分析】
  现在孩子们的成长、生活都在家里。他们熟悉自己的家庭成员,熟悉他们的习惯,对性情特点也有所观察和了解。家里人的称呼都知道,可是为什么这样称呼?对家庭结构、伦常关系,以及自己来历?却不清楚。孩子们在家庭中受到家人的关心,关注。因为一切都太自然,让他们反而不能觉察。针对这些情况,我设计了《我和我的家》这一课。
  【教学目标】
  根据对本班学生情况和教材的分析,我希望能达成两个总的目标。1、“感知家人之间血脉相连”(这是本课的重点)2、“讲述亲情故事,感受家的温暖”(这是本课的难点),。
  【课前准备】
  1、课前,学生了解自己名字的故事。
  2、了解家人故事。(家人工作照,运动照,兴趣照,特长照……)
  3、准备全家福照片。
  【教学方法】
  1.探索名字的意义----初识自己的出生给家庭带来的喜悦。
  2.动手完成关系树----理清家庭伦理关系。
  3.听故事,找“影子”-----突出重点,体会家人之间血脉相连的意义。
  4.讲述家人的故事------突破难点,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学会关心他人。
  【教学思路】
  一、初步了解——家人之间血脉相连
  二、深入探究——家人之间血脉相连
  (一)关系树——家庭伦理关系
  (二)找“影子”——自己与家人的相似
  三、讲述家人故事——夸夸我的家人
  【教学流程】
  一、初步了解——家人之间血脉相连1、板书“我”,出示名字“但玉”,因为我爸爸姓但,所以我也姓但,“玉”有宝贝的意思,爸爸认为我是家里的宝贝,所以给我取名但玉,这就是我名字的故事。
  2、全班交流“你叫什么名字,这个名字有什么故事?”
  师:你知道你的名字有什么故事?谁还想来分享自己名字的故事?谁还想来说?
  同学们都还想说一说,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评价语:你的名字里有家人对你的祝福!你的名字里有家人对你美好的希望!你的名字代表家人对你欣喜的等待!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以家为话题,说说我和我的家(出示题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6-9 16:41:13 | 只看该作者

  二、深入探究——家人之间血脉相连
  (一)关系树——家庭伦理关系
  1、你家里都有哪些成员啊?
  预设学生回答: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舅、姨妈……
  2、师生同理关系树。
  师:有这么多的家庭成员,真是个大家庭。在我家,大家都说我是我们家里爱的结晶,你知道我是哪里来的?
  生:因为你的父母相爱、结婚,之后就有了你。
  师:不仅是我,我们所有人都是爸爸、妈妈爱的结晶,爸爸、妈妈除了生育了你,还生育了谁?
  生:哥哥、弟弟、姐姐、妹妹
  (孩子们真能干,把我们自己这辈人都理清楚了!)
  师:老师要考考大家了,仔细想想爸爸是哪来的呢?
  生:是爷爷和奶奶生了爸爸。(你平时真是留心了生活啊!)
  师:哦?爷爷、奶奶只生了爸爸吗?
  生:是的,有同学的爸爸还有哥哥、弟弟、姐姐或者妹妹的吗?给我们说一说。
  生:我爸爸有哥哥。
  师:你称呼他是——伯伯
  师:还有么?
  生:姐姐、妹妹——姑姑(看样子孩子们平时都认真跟着爸爸、妈妈学会了对长辈的称呼。)
  生:弟弟——叔叔(他们有相同的父母,身上就流着相同的血。)
  师:爸爸,这边的亲人理清楚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妈妈这边的亲人。谁来试试说一说都有谁?生:妈妈的妈妈是外婆,妈妈的爸爸是外公。妈妈的哥哥、弟弟是舅舅,妈妈的姐姐、妹妹是姨妈。
  完成关系树后小结:孩子们真棒理清这棵大大的“关系树”。我们这一大家人就像枝繁叶茂的树一样,每个人都很重要!
  3、合作游戏《称谓歌》
  老师要奖励同学们玩一个游戏,“我问,你答”《称谓歌》。
  爸爸的爸爸叫什么
  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爸爸的妈妈叫什么
  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爸爸的哥哥叫什么
  爸爸的哥哥叫伯伯
  爸爸的弟弟叫什么
  爸爸的弟弟叫叔叔
  爸爸的姐妹叫什么
  爸爸的姐妹叫姑姑(真棒,爸爸这边的亲人我们都认识了,接着来哦!)
  妈妈的爸爸叫什么
  妈妈的爸爸叫外公
  妈妈的妈妈叫什么
  妈妈的妈妈叫外婆
  妈妈的兄弟叫什么
  妈妈的兄弟叫舅舅
  妈妈的姐妹叫什么
  妈妈的姐妹叫阿姨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棵关系树,这一排是我们的祖辈,爸爸妈妈是他们的孩子,是我们的父辈,我们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孙辈,我们这个家就是这样祖辈、父辈、孙辈一代代延续到今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6-9 16:41:15 | 只看该作者

  3、自己动手完成”关系树“接下来,但老师要考考大家咯!
  听清楚要求:孩子们都带来了自家的全家福相片,让我们自己动动手,看着相片,完成我们自家的关系树吧!在称谓里有不认识的字,可以拼一拼拼音,时间两分钟,开始吧!
  (1)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全家福”完成自己家的关系树。
  (2)同学们,很快的完成了关系树,请你对照着“全家福”将家人介绍给同桌,同桌仔细听听看,称呼都对了么?
  (3)全班交流汇报。
  师:哪组同学愿意给全班同学介绍家庭成员?(同时投影关系树和全家福)
  师:先拿着照片介绍下,照片里面的家庭成员。再出示关系树同桌的同学评评,关系树填写正确了么?
  a、学生介绍家庭成员后,询问同桌,他的称呼正确么?
  小结:孩子们,看看我们填写的关系树,我们的亲人间血脉就像这棵树一样,紧紧的连在一起。
  B、你再看他的全家福,他和他爸爸的眼睛好像哦!你们还发现他和谁像啊?
  是啊,不仅他和爸爸、妈妈,你看他爸爸和爷爷也长得好像哦!为什么他们一家人这么像呢?
  小结:是啊,我们和父母有着血缘关系,在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面的时候,还和妈妈同心跳共呼吸呢!
  (二)找“影子”——自己与家人的相像
  过渡:家人们血脉与我们相连,除了长的很像以外,还有许多相像的地方,仔细听绘本故事,找找我和弟弟有哪些相像的地方!
  1、阅读绘本故事《我和弟弟》
  (1)我来到我家时,可不是一个人,还有我的弟弟小亮。(长相像,你听故事真专注,不仅认真听,还仔细看,一下子就找到相像的地方了,真棒!)
  (2)听说弟弟只比我晚出生半小时,那我也是哥哥呀,所以„„(我们要找别人还没有说过的相像哦!)
  (3)弟弟总喜欢跟我在一起,我走到哪儿,他跟到哪儿。(行为相像)
  (4)不管做什么,我们都会一起来。(行为相像)
  (5)奶奶看着我们经常说你们和你爸小时候一样。性格都那么开朗还爱好运动。有时候连走路的背影都像。(性格、背影)
  (6)就连小区里的叔叔看见我们都说我们长得像妈妈。一看就是一家人,我们听了可开心了。(我们一家人都很像)
  (7)我到底像谁呢?我觉得我更像弟弟!
  (8)我和弟弟商量好了:长大了一起去航海。(我们还有共同的愿望)师:同学们好能干,一下子从故事中找到了哥哥、弟弟那么多的相像!
  二、家人的“影子”
  过渡:咦!我们和家人除了样子像,还有什么相像的地方?请同学们和同桌一起找一找,说一说,看看谁能找得多!
  1、同桌交流,我们有哪些相像的地方。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演一演。
  2、小组合作讨论后汇报。(性格、爱好、兴趣、口味„„)
  3、我们的相像说明我们的关系(一家人)
  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说了那么多和家人相像的地方,这些都说明什么呢?长相,性格,口味还有兴趣都有相像的地方这些说明了什么?一家人(板书)所以我们的脸上和身上才有家人的影子,我们和家人有着血脉的关系,是这个家庭的传承和延续。
  三、提升拓展——讲述家人故事,学会关心他人。
  同学们找了家人那么多相像的地方,看样子大家对家人都非常熟悉。
  课前我们还收集了许多家人的照片,谁来谁来夸夸家人最能干、最厉害的地方!
  同学们出示准备好的相片讲述家人故事。
  老师相机小结,我们对家人的介绍中,充满了爱,因为有了爱,我们的家枝繁叶茂,因为有了爱,我们的家充满温暖,因为有了爱,使我们对这个家有了更多的依恋。
  播放《我爱我的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6-11 11:41:20 | 只看该作者
有没有一年级道德与法治复习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6: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