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音乐教学随笔20篇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6:11:00 | 只看该作者
让学生展开音乐想象的翅膀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玉林店镇中心小学 赵杉杉



音乐想象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音乐由抽象感受到形象感受的一座桥梁。人们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重新塑造音乐中的“形象”,从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
小学阶段的儿童,感受音乐能力弱,给音乐课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必须在逐步扩大学生音乐视野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歌词中词与曲的联系,做好抽象感受与形象感受之间的过渡,让学生展开音乐想象的翅膀。
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展开音乐想象的翅膀,培养音乐想象力呢?
一、了解背景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些歌曲常有特殊的创作背景,有些歌曲还具有创作的故事或创作花絮,部分歌曲采用了民间神话为创作素材。如果在学唱歌之前把它们简要地介绍给学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音乐想象的空间。如在教唱《小放牛》一课时,我就把歌曲创作的背景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把学生带进一个美妙的天地,让他们去想象、去感悟。
二、诵读歌词
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基础。小学音乐课本里所选歌曲的歌词大都鲜明生动,包含着声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有表情地朗诵歌词,细致地分析、体会歌词,可以使学生在文字的引导下,进入想象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再来学唱歌曲,学生就会把文字描写的形象与音乐描写的形象结合起来理解,展开音乐想象。在教唱《小放牛》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诵歌词,让学生根据歌词中的人物展开想象,通过生动的故事来感悟修赵州桥的伟大,让学生抓住歌词来想象赵州桥的雄伟壮丽,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如《春天举行音乐会》一课,歌词里融入了大自然里各种美妙的声音,如“滴答”的春雨声、“沙沙”的春风声、“哗啦”的流水声、“隆隆”的春雷声等词语都形象地展示了春天到来后的美丽景色。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意思,让他们从歌词中感悟春天的欢乐景象。活动中学生表现得非常活跃,争先发言。
三、观察插图
在儿童的音乐思维形象化过程中,插图起到了催化作用,直接推动学生进一步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课本插图的作用,尤其在小学低年级一定要把插图很好地运用起来。如《小小的船》一课,彩色插图上画着一个小孩坐在月亮上遨游星空,画面充满了幻想的童话色彩,富有儿童情趣,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边唱边看彩色插图,随着美妙的旋律,学生的思维就会很快进入神秘的夜空,插上音乐想象的翅膀。
四、舞蹈表演
自古以来,舞蹈与音乐就是一对有机的结合体,是形体美与音乐美的交融。在音乐教学中,如果能根据歌曲的内容,创作一些舞蹈动作,让学生边唱边表演,定能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与内心体验,拓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学习《苗家儿童庆丰收》这首歌曲时,我根据歌词为学生编排了一些优美的舞蹈动作,让学生依据节拍边唱边舞,来表达庆丰收的喜悦心情。学生在跳的过程中还融进了自己的表现动作,可见把音乐教学融入舞蹈表演之中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又如,学完了《我的家乡日喀则》这首歌后,我引导学生根据歌曲中表达藏族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编成舞蹈,自唱自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把舞与曲紧密结合,展现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对家乡热爱的生动画面,有助于学生音乐想象的进一步展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6:11:00 | 只看该作者
放飞翅膀 在课改中成长  



大连市西岗区长青小学 许英



2000年,伴随着《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一轮课程改革得以如火如荼地开展,时至今日已近七载,从最初的茫然、懵懂到现在的成熟、自信,身为音乐老师,从课改理念的学习,到深入课堂进行课改实验,我从中受益匪浅,个中变化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与课改同成长,课改助我快长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课改的重点,而音乐课改使我们认识到,要打破传统固有观念,做到既尊重教材又超越教材,既尊重教师又超越教师,既尊重自我又超越自我。

一、在超越教材中成长

(一)拓宽教材,使学生在音乐知识积累、表现与感受中成长。

最简单的办法也许就是最有效的办法。有句话说:“孩子的心是一块空地方,种啥就长啥。”在完成教材内容之后,我与学生共同商定挑选一些优美的歌曲进行学习,留出更多空间进行中外优秀歌曲的教学,而且不多讲授,只求整体感悟。除歌曲外还引入一些中外名曲片段作为视唱曲,要求试着背一背,教学中采取由易到难,逐课争取突破的方法进行,从而奠定了学生掌握多首优秀歌曲,欣赏多首钢琴曲,手风琴曲,交响乐,了解了几十种乐器的音乐基础,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感受音乐,领悟音乐,从而更加喜爱音乐。

以往,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考虑他们是否愿意学,有没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关注的只是学习知识的掌握这些显性的东西,忽略了学习能力、态度等隐性的方面。通过课改实践我意识到其实重要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宽松有趣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将教学内容大胆拓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二年级的第三单元,我设计了一节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学生们学过本单元的音乐知识后,为了检验学习效果如何,我设计了《去太空旅行》一课,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课,使学生对本单元的音乐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以“去太空旅行”为主线贯穿本单元所学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在学习中,通过搜集相关“太空”的资料,以及教师有关“太阳系”的课件介绍,拓宽了学生的科学知识面,使学生对奇妙的宇宙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树立了学好知识,长大去发现、探索宇宙奥妙的信心。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用选择音乐配诗的方式来拓展音乐视野。由此而知,表现音乐形象、抒发音乐情感的方式有很多。本课是在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科学知识,学习了音乐表现的本领,同时还在小组的竞赛中学会了评价自我和评价他人,并且提高了自己的音乐表现能力。这节课真的像是在太空中遨游了一番,学生们收获很大,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二)超越教材,使学生在音乐游戏中成长。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充满灵性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经历都不一样,在每一节课堂活动中都会有学生思想火花的闪烁,都有学生灵性的童言童语。而游戏活动是“寓教于乐”的具体表现,所谓“情有所系,心就有所动。”音乐游戏追求的也是这个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游戏,教玩结合,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兴趣盎然地学习知识。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一年级学生对游戏有着强烈的兴趣,企盼自己参与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可以使学生注意力持久、稳定、高度集中,情绪始终高涨,让学生在愉快活跃的气氛中学习。如:为了巩固“d、r、m、s”四个音符,我给孩子们安了四个“巢”,和他们一起玩起了“小鸟找家”的游戏。在认识节奏时,我让学生“摘苹果”,“苹果上写着不同类型的节奏,我拍击一条,学生摘一个苹果”多有趣啊!当看到学生在游戏中欢呼雀跃的情境,我也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

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二、在超越教师中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与情感体验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一) 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师生共同成长。

全新的教育理念是课改的根本。在课改工作中我通过学习各种有关课改的文件、资料,通过聆听专家所做的有关课改的精辟论述,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研讨会等等,认识到课改的实质就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关注孩子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发号施令者,而要成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成为每个学生的好朋友。学习的过程也不再枯燥无味、毫无生趣,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育理念的转变使教学行为也发生了变化。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蹲下来看孩子,去努力发掘每个孩子的长处。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尊重学生、发掘学生的潜能,科学地教育、引导学生是通往成功的捷径。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生活,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的获得,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富于创新,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情境中,健康成长。

(二)转变观念中使自己成长。

教师要学会尊重、赞赏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讽刺、挖苦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随意批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现在,面对每个孩子,基于他们的个性、年龄、家庭、兴趣的不同,我有了更多的宽容,鼓励、赞许、微笑和满意的眼神。

有一位教育者说过:“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而在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师需要的是一泓流淌不息的泉水。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体会到:当我忘记自己是老师的时候,我才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听歌曲、讲音乐故事、交流对作品的感受,在不断地探索、学习中和学生一同成长起来。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敢于让学生超越自己,从而转变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追求民主、平等、自由的教育精神。孩子们听得多,看得多,有时候他们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向你请教,任你学富五车也难以一下子抵挡得住。这时就需要你坦诚地接受他们的“教导”。如在“节奏组合练习”中,我总是让学生自己组合,有多少写多少,让他们争取超越老师,给他们五个音“d、r、m、s、l”让学生按照自己组合的节奏进行旋律创编,结果有许多出乎意料的优美旋律出现了,我也为之赞叹。

(三)在“教书匠”到 “教育家”的转变过程中成长。

教师应是新课改中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已根深蒂固,要想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学习和研究适应新课改的新思想、新方法,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改的保证。要注重对自己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促进自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新课改促使每一位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适应课改的要求。不轻易服输的我,放弃了休闲娱乐的时间,强迫自己多学习有关课改的文章、多与老师们交流、多到网上查询相关资料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我发现我进步了,观念转变了,在理论研究上也有所提高,并先后撰写了《从兴趣入手培养音乐能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与评价》,我撰写的论文《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学总结》还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试教通讯》上刊登。

实践证明,作为一名新课改中的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不断超越自我,以崭新的姿态去迎接挑战,努力实现由“教书匠”到“教育家”的完美转变。

三、在超越自我中成长

(一)寻求质疑,在创新中成长。

新课标指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教师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突破口,主动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寓教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自主、自发的气氛中感悟和理解音乐,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

一位哲学家说:“学科教育就是将学科现成的成果和推翻成果的精神同时传授下去。”那么新课改的第一任务就是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产生疑问和好奇,富有质疑和批判精神,进而终生都有“问题意识”。教学中我注意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难点处求疑,在重点处求疑,在易错处求疑,在关键处求疑。当学生在做“读歌词,按拍号要求写出节奏”这一练习时,大多数学生写了两种以上的节奏形式。如“大雨下来哗啦啦啦啦,小雨下来沙沙沙沙。”很多学生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我把四个‘沙’的节奏写成这样,能把小雨如丝和下得连绵不断的情景表现得更贴切。”“我把‘大雨下来’的节奏改成这样,更能突出大雨的大和落下的猛。”在听完古筝的演奏之后,有学生提出:“如果我们用古筝弹奏出《二泉映月》会是怎样一个效果呢?”学生的方案是否可行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学会了观察、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观点。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产生的问题也会更深刻、更富有创意,批判、怀疑的精神就越坚定,也许,这才是他们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

(二)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在自我评价中成长。

教育评价是教育的一个环节,是课改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对教育评价的主导思想定位在两个方面:“把评价作为推动人的发展的力量”和“不为评价过去而评价,要为今后发展而评价”,以此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在教学中我坚持多方位、多角度、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多元评价学生。此外我重视评价角色的多元化,让同桌、小组成员、父母都参与到评价中来,给学生一个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课堂上我非常重视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如“你的这种方法与众不同,老师佩服你!”“这首歌曲你唱的真美,看,全班同学都陶醉了”“老师没想到你回答的这么完整,太棒了!”等等。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心里美滋滋的,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干劲更足了。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记得有这样一个传说,天上的星星代表着每一个人,这个人越有成就,代表他的这颗星就会越亮。也许在天上的某个角落里,也有代表我的一颗星,它一定在鼓励我,要我让它变得更亮一些。面对课改这样的机遇,面对学校给我提供的机会,我不再犹豫、不再徘徊,我将以更高的热情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让代表我的那颗星更加明亮。我将放飞翅膀,在课改中健康成长,同时在成长中我也享受到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6:11:00 | 只看该作者
“艺术”的评价让课堂赢得精彩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都中心小学 刘娟



  课堂评价是指在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中,对被评价者的言语和行为做出的一种即时性评价,是一种信息的反馈形式。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偏差,从而达成教学的预期效果。艺术学习比一般的知识学习更强调个性化的特征,它更关注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想象力、创造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等,倡导个性化的艺术学习方式,艺术教学中的课堂评价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及时针对课堂变化或问题,给以及时的评价、反馈,才会更有利于把握学生学习的发展动向,促进其艺术能力的发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听课中,我发现课堂呈现的评价并不那么精彩。如何让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能真正有效起来,让评价“艺术”起来?近年来,我在艺术课堂教学中针对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摸索与实践。
一、“教师评价”的问题所在及解决方法
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想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课堂,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评价的语言和奖励过于简单及单调,如,“你真棒”“你真聪明”不绝于耳;“小红花”处处开;“小星星”漫天飞。日子久了,学生也腻烦了,提不起兴致。随着学生素养的提高,渐渐地能体味出那些“简单评价”的空洞、苍白。
其次,有时我们教师评价不够客观。学生对于学习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我们既要注重人文性,关注人的情感个性,又要坚持科学性,实事求是,做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教师对于学生的见解要做认真地分析,进行客观的评价,不能用同一个评价尺度;又因为他们毕竟是学生,理解不可能没有偏颇,所以教师应该引导纠偏。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确恰当的“判决”,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正确的估计,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
只有来自教师客观的、有针对性内容的语言评价和教师饱含真诚、欣慰的微笑、点头、赞许等,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内在的、长久的、不竭的动力。
此外,别忽视对“后进生”的激励性评价。后进生有一个很突出的心理障碍是缺乏自信。对于后进生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次表演,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记得一位平时不善于表现的同学在我提出要求后手微微动了动,两眼看着老师可又避开了老师的目光,我敏锐地发觉了,于是用充满希望的语气说“今天老师非常高兴地看到一位同学也要演唱了,让我们听一听!”他站起来轻轻地唱了一句,有些紧张,偷偷地看了老师一眼,声音低了下去。我赶紧评价:“多好听的声音哪!来,让你的勇气为歌曲增辉!” 这位同学的激动可想而知,自信心也高涨起来,成功地完成了歌曲的演唱,其他同学也不由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开口了,哪怕还很稚拙,也应给予热情肯定。我想,如果我们用火热的语言去温暖学生,他就能放射出生命的活力;我们用如阳光般的温暖让他生根发芽,他们就会绽放出生命的花朵。
二、“学生评价”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新课标背景下课堂中交流越来越多,学生的评价是否合理呢?他们的评价方法恰当吗?不少老师能给学生以准确的评价,但往往忽略了让学生做出评价。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首先能让学生了解到正确评价别人的方法,注意说话的语气,既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又让人容易接受。其次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做往往能激起同学之间热烈的讨论,甚至论战,极大地调动起学生表现的欲望。
我发现以往学生评价时应用的语言简单、没有层次变化,例如,评同学的演唱用“响亮或不响亮”“好不好”“有感情还是没感情”,到了评价同学真正优秀的表现时,还是用这些语言,缺乏感性的东西。因为没有什么深度和广度,学生的理解、思维、表达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经分析,我发现问题大多出在老师自己身上。第一,教师对评价的功能理解不透;第二,教师的教学艺术性不高。针对发现的问题,我采取了以下做法:首先拓展学生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学习伙伴、自己,还可以是教师或音乐作品及作品中的角色;可以是态度、情感,也可以是学法、过程和结果;其次,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A.先肯定,再指出不足进行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或提出挑战,总之要学习关注别人的学习情感;B.评价态度要诚恳,语言要真诚,如:“我想对XXX说……”“我觉得你演得真好,可如果让我来,我还会这样演……”“我的想法跟XXX的不同,我认为……”。在评价时,语言不能简单、空洞,如:响亮、有感情等,而要具体,有针对性。如:"听了你的演唱,我好像看见……”“你创编的节奏让我有想跳舞的感觉……”“我觉得……会更好,因为……”。通过这样的引导、训练,课堂上的评价会朝着精彩的趋势发展。
三、“评价时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育是用心点燃心”,恰当地运用课堂评价就能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在强烈的评价意识和明确的评价目的的基础上,一般地说,评价以激励为主。老师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向学生竖起大拇指热情地说“你真善于动脑筋,这段旋律真有创造性”。听了这样热情的鼓励,这位同学小脸发红,两眼放射出兴奋的光,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同时也引发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
但如果过分强调评价,在艺术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应用评价的话,会将评价和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割裂,使课堂评价陷入机械化。经过认真地思索,我发现并不是每个教学环节都要评价,其实不少的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促使学生经历一个倾听、分析、判断和积极做出应对(主动地称赞或反对,挑战或质疑)的“学”的过程,而评价只是学生“学”的过程中一种自然的反应。因而,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中及时捕捉多方面的信息,大胆主动地做出各种应对,其中包括评价。这样的评价就不会显得机械、呆板,反而为课堂增添了活力,有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融入情感教育,做到心诚意切,对学生高度负责。教师在评价中除了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还可以抓住时机使用准确的肢体语言: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有力的动作,为学生的一次演唱而陶醉,为学生的一次发言而领头鼓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是多么欣赏自己,同学是多么佩服自己。我相信,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让它顺其自然地出现,会让一切“尽在不言中”!
真实、真挚、真情的课堂评价会促进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营造师生愉快交流的心理氛围,如果精彩的课堂如同师生的智慧共同烹调的一场“盛宴”,那艺术化的“评价”就是那佐餐中必不可少的调料,使课堂生辉,让师生回味。
(原创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6:12:00 | 只看该作者
以学生为本改革音乐教学



辽宁省大连市九三小学 王 蕾



音乐教育是以学生为对象,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学还不尽如人意。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课改教学研究,结合对人教版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研究与教学实践,我发现我们以前音乐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没有以学生为本。

那么音乐教学究竟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呢?我认为:应在音乐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着眼于整体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考虑学生需求,就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种繁育既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又可丰富他们的情感,通过细致入微的情感陶冶,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同时,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并有创造性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音乐活动,让他们在美的感染中受到美的教育。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加强音乐基础能力的培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包括对音乐、音响各要素极其细微变化的敏感性及对音乐作品和音乐形象的感知和把握等;

2.培养他们的表现力。让学生在音乐艺术的表现中,在进一步感受、理解音乐的同时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创造性和成功感;

3.培养鉴赏能力。音乐不能只停留在感官愉悦的阶段,还必须有相关知识和文化背大的支徐,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宽广的音乐视野;

4.培养学生创造力。具体表现在课堂上的即兴演奏和演唱、创编表演等,从而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力,给学生以自主发展的广阔天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才能提高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6:12:00 | 只看该作者
我同新课程共成长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滨海小学 赵 叶



2001年8月,一个炎热的夏天,一场历时一周的“头脑风暴”袭击着大连的上空。上千名校长和参加实验的教师聆听了来自国家课改中心的专家、教授的讲座。专家预言:新世纪中国课改中的教师职业,将是21世纪中国社会最具变化的职业;新课程中的教师将和学生一起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我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从事音乐教学已经八年。一次教研活动中教研员过佳老师说:“这次课改我们承担的是全国的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挑战,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均等的。”听了过老师的话,我感到很兴奋,决心抓住机遇,在新课程改革中,做一名有所作为的音乐教师。现将我的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一、创设温馨环境,融洽师生关系

为给学生创设一个温馨的学习音乐的环境,还没开学,我就开始忙着打扮音乐教室了,我在墙上贴上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及风景画,地上铺上了五彩的方格,还摆放着四张低矮的小方桌。开学后,同学们走进音乐教室,仿佛来到一个五彩的儿童世界。更令孩子们开心的是,上课的时候不必像以前那样规矩地坐着,他们可以坐在台阶上,可以坐在地上,还可以站着听。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音乐的演奏与表演中,我和校领导积极争取经费,为音乐教室配备了架子鼓等打击乐器,并自己制作了大量简易的乐器,争取做到人手一件。课堂上,学生和着音乐的旋律,叮叮咚咚地敲打起来,非常投入。在尽情地表演与演奏中,孩子们发现,音乐原来是这么的美妙、动听。

二、利用信息技术,开发音乐资源

开学还不到一个月,学生们已经感受到了新音乐课程所带来的愉悦。我想:暂时的热闹与新奇并不能维持长久,如何能长久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我再次打开了新音乐课程标准和教材,反复领会新课标精神。经过分析、学习,发现新课程为教师的创造留下了很大的空间,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自身的特点努力挖掘音乐资源,它的最终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那么,我有哪些优势可以发挥,如何挖掘音乐课程资源呢?我比较喜欢电脑,何不利用信息技术声像一体、视听结合的特点与音乐教学结合起来呢?想到这些,我找到孟校长,把自己的想法说了。意想不到的是,不到一个星期,一台崭新的电脑和电视机摆放在了音乐教室。

拥有了自己的电脑,我开始致力于研究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的整合。自费到社会上参加各种电脑学习班,购买了各种书籍、软件,然后用学到的知识精心制作课件,进行电脑备课。在上《有趣的声音世界》一课中,我利用多种信息手段,录制了各种图片、声音,有瀑布的流水声、鸟鸣声等,音乐的基础知识在声光色影的气氛里,自然地被学生理解掌握。在《动画城》一课中,我将20多张卡通歌曲编制在教学软件中。课堂上,学生根据喜好随意点击歌曲,含有影片的歌曲便放映出来。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地播放、查询,节省了教学时间,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下课铃声响过,学生还久久不肯离开教室。我还尝试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带着耳机聆听音乐作品,充分体会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有时还指导学生上因特网,欣赏一些健康的流行歌曲。

三、规划设计自我,谋求最大发展

是新课程使我和孩子们的课堂有了欢乐的笑声、甜美的歌声,使我也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从容。以前我一遇到教研员、领导看课就紧张得不得了。现在我经常接待领导及外地老师看课。有的教师就问:难道课改会有那么大的魔力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我是这样想的:以前在备课的时候,关注的是能否将知识讲会;领导、教研员看课的时候能否挑出毛病;上课的时候,关注的是学生能否认真听讲,自己能否按教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现在我备课的时候关注的是怎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怎样能使学生的音乐才能发挥出来,上课的时候,我的精力都投入在学生的身上,和他们一起唱、一起跳,哪还有时间紧张呢?

课改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规划、设计自我,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参加了电脑高一级的培训,为我们学校设计、制作了“综合实践活动网页”,尝试电子备课,每一课教案中链接相关的知识、练习、范唱、伴奏,使用起来特别方便,当再次教授这一册教材时就可以在这个教案中加以修改、丰富内容。

信息技术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清新和活力,符合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新音乐课程理念。我也从中体会到了那种由创造和成功所带来的欣喜、愉悦,这种欣喜、愉悦又像一池泉水在体内涌动着,促使着我要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向自我挑战。这时的我变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自豪。我深深地体会到我所从事的音乐教学不仅为他人,也为我自己带来了幸福和愉悦。

我相信:我们的职业是全世界最令人羡慕、最令人敬佩的职业,世界将因为我们而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6:12:00 | 只看该作者
更新观念努力实践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杏园小学 许 燕



2001年是新课程标准实验的第一年,我所承担的一年级的音乐课也是实验的科目之一。“什么是课改?”“课改以后该怎样上课?”这些都一直是我心中的疑问。暑假期间,我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秦皇岛的培训,听了北京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我认识到:今后的教师将与以前的不同,不光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

开学了,学生们发到了新教材。都说:“真漂亮,像图画书一样。”我也拿到了新教材,却没有拿到配套的录音带、教参和备课本,怎么办?自己想办法吧。一下子没有了束缚,倒有一种“天马行空”的感觉。

一年级的第一单元是《有趣的声音世界》,有关“声音”的问题简直是太多,太广泛了,没有录音带我怎么上课?学生不听怎么行?为了上好这一单元的课,我到音像书店买了音效光盘,尽量搜集大自然与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让学生倾听:鸟叫声、流水声、海浪声、飞机起飞的声音等等,学生们很高兴,说出的感受是五花八门。此外我还寻找了各种能发出声响的物品,学生们喜欢上了音乐课。其中也有一段小插曲:我在播放“海浪”的声音时,大部分的学生听到的和说出的,大致都与“水”有关联,一年二班就有一个学生非要说他听到的是地震和爆炸的声音,马上就有学生与他“理论”了起来,教室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有的学让我说是什么。我说:“小朋友听到的都对,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不能要求别人和你是一样的,这个小朋友想得很好。”学生们立刻安静了下来,我也松了口气,因为我没有把我的思想强加给学生。

一年级上课和其他年级不同,二十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看上去不像在上课,倒像是在玩儿。每次我和他们一样坐在地上,感觉一下子就与学生拉近了距离。在学校的观摩课上。我上了《动画城》单元《唐僧骑马咚得咚》一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上课开始,我利用动画导入新课,请学生欣赏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尾画面,让学生边看边欣赏歌曲《一个师傅仨徒弟》,因为是他们非常喜欢看的,又是他们熟悉的,所以很多学生都会唱。欣赏完后,请学生模仿白龙马的啼声。我分了两个层次来教学:一是让学生用乐器来敲一敲、打一打,二是让学生想一想能不能用身体发出声音来模仿,让每一位学生都来参与其中,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儿歌《唐僧骑马咚得咚》是学生熟悉的,几乎每一位学生都会说,但他们说的与教材不一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就是学生熟悉的版本,对教材进行了补充,效果非常好。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在课堂中,我请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来扮演《西游记》中的人物。伴随着熟悉的儿歌,拿着道具,学生们热情洋溢地投入表演。虽然他们的表演赶不上专业演员,台词说得不很流畅,但这丝毫也没有影响他们的兴趣,却增强了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针对这一课,学校里的教师提出了许多的不同意见:有的说这种席地而坐的形式非常好;这个教材挺好的,选择的动画片都是学生熟悉的;学生表演得好;也有的说应该多分几个小组,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表演……

我觉得自从教一年级,就特别地忙,因为所有的参考资料一概没有,所须东西都要自备,新教材在注重开发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同时,也在开发教师的智力。通过半年的实践,我觉得自己在业务上得到了锻炼,但也有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地学习,虚心地请教,把音乐课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6:12:0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表演在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作用



山东省高密市仁和镇瑞发学校 薛宗霞



在教学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课的过程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把表演引进教学,试着改变欣赏课坐着不动的形式,给每一位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多让他们得到一些锻炼,努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此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

我在一年级音乐课第六单元《藏猫猫》中,针对第三课欣赏《小猫钓鱼》这一教学环节进行了试验。课的开始,我先创设情境:“你喜欢猫吗?”“猫能帮我们做什么事?”“猫在抓鼠时是怎样的姿态?”我从学生的回答引出歌曲:“有只小猫去钓鱼,它钓啊,钓啊,可开始老钓不着。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听听歌曲就知道了。”经过学生的想像和我的引导,一个完整的情节便形成了:小猫到河边钓鱼,开始三心二意,总钓不到鱼;最后一心一意,钓到大鱼。接着我就提问:“根据情节,你该怎样表演?”举手回答的学生不少,有一个学生的回答使我特别感兴趣。那个学生说:“老师你来扮演小蜻蜓,我及其他同学扮演小猫、花闭煤、小鱼。”顿时,全班哄堂大笑,但我却立刻肯定了他的想法,然后让学生以四人一组根据音乐情节设计动作。接着让同学们自己分配角色,戴上头饰,我也加入了其中一组,当起了小蜻蜓。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表演起来。音乐一起,“小猫”活蹦乱跳地挑着水桶,扛着鱼竿,兴高采烈地出发,坐在河边准备钓鱼;“蜻蜓”撑起一对翅膀自由自在地飞行,舞姿优美,动作舒展;“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动;小猫紧紧地追赶“蜻蜓”,全班同学哄堂大奖。学生自然也明白了“小猫”的三心二意,一条“小鱼”也没钓到。此时的“小猫”心情十分沮丧。于是它坐在河边专心致志地注视着河里。“花蝴蝶”翩翩飞来,来回在它的身旁飞来飞去,而“小猫”稳坐泰山,镇定自若,最后终于钓到一条“大鱼”。学生们按照音乐发展的情节表演着,无拘无束,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此情此景,我和学生都已经深深地投入到音乐情节所设定的环境中,表演得特别真实。我们用动作表达了对百乐的不同感受,彼此间通过表演达到了对这首乐曲的节奏、力度、速度及气氛的正确理解和较为全面的体验.同时,通过表演也使彼此的体验得到了交流,使孩子们天真、活泼的天性得到发挥,从中也表现出他们有很强的可塑性及音乐的敏感性,井挖掘了他们内在所具有的艺术潜能。这一切是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教师放音乐,学生欣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所不能达到的。

究其原因有两个。其一:同学们觉得动作是自己编出来的,所以表演时非常投入;其二:这种合作式的表演是面向全体学生,由此,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情感体验,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培养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表现力。

因此,对于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我感到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音乐的氛围里发挥出潜能,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为他们全面音乐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04: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