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你们“吵架”快乐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中心小学华光校区 柴珊珊
PART1:阴影再现
“老师,小A和小B又吵架了,现在都在位置上哭呢……”
“老师,他们又吵架是因为小A不对,她……”
“不对,明明是小B不对……”
“老师,教室里乱哄哄的……”
一天中午,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就听到孩子们一哄而上地向我报告,在他们七嘴八舌地叙述中,我弄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罪魁祸首”又是这两个女孩子──小A和小B。原来又是为了谁和谁做好朋友,谁不和谁好的“老问题”......唉!这学期不知道是第几次了,我做了几个深呼吸,忍住怒气,“微笑”着对大家说:“先进教室去吧,老师马上就来。”
PART2:分析
一、年龄的关系
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研究, 6~11岁的儿童处于社会性发展的第四阶段,是行为上不平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儿童有强烈的情绪,感情调适困难,很容易发脾气,有攻击性行为,会大吵大闹,打架骂人等等。
二、主观意识日趋强烈
进入学校生活以后,随着心理方面的变化,儿童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与增强,需要更多的优越感与被尊重感,现在部分小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较强烈,不容许别人反对自己的意见,感觉是侵犯了自己的尊严,你骂我一句,我要还骂一句,你打我一下,我要还打一下;“自我控制能力差”,一点点的不如意就会瞬间爆发,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不管带给对方多大的伤害,只要让自己出了这口气就好;“心理承受能力差”碰到自己无法解决的事时,只会用哭泣这种消极的方法来选择逃避,或是运用自己班中的人气和小团体为自己出气。
三、家庭因素
除了学校教师以外,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一般要数父母。不少家长认为,如今条件好多了,孩子又是独根苗,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吃苦受累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们尽其所能从各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包括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无理的要求,代替孩子完成一些理应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事。因此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种:放任式、严厉式、民主式。显然,民主式的管教方式最理想也最有效。孩子管得太松,父母宠爱呵护他们,会使他们变得十分任性与霸道,动不动就发脾气,打人骂人。若管得太严,虽然在家或在校,在父母、老师面前十分听话,但一旦出去,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就会变成一匹野马,容易和别人发生争吵。
四、学校的教育
毫无疑问,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怀有深深的爱,往往恨铁不成钢,但有时动机虽好,教育方式却是反教育的。教师简单、粗暴的语言,未经充分调查轻易给学生下定论,凡此种种都可能极大地伤害学生的心灵。学生把老师当作神一般崇拜,因此在老师那里受到的委屈,很大一部分就发泄在自己的同学中。老师是和孩子接触时间最多的人,也是孩子最崇拜的人,老师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看来举足轻重,如果孩子崇拜的这位老师在处理事情上是粗暴的,那么学生间的相处也是如此。
五、社会的诱惑
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电影、电视、网络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种千奇百怪的信息,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但由于他们的认知还有所欠缺,不能很好地取舍善恶、鉴别力还不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甚至有些孩子认为打打杀杀是讲义气的一种表现,任何事都可以用武力来解决;断章取义地去理解书中的知识,“毛主席都用枪杆子打天下,才有我们现在这么美好的生活……”让人哭笑不得。
PART3:拨开云雾见天明
在去教室的路上,我想:大概在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学习生活中,这种好朋友之间的争吵也是不可避免的吧。以前单独谈话,各打50大板的法子似乎治标不治本,这次该换个方法了,对,就这么办!
踏进教室,孩子们都很安静地坐着,似乎在等待我像以往的批评,汗颜一下。我对着孩子们微笑了一下,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古代印度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总爱发脾气,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伤了很多人。他想改,但是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控制不住自己。他问他的父亲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改掉这个毛病。他的父亲教他,今后你每发一次脾气,自己就在木围栏上钉上一颗钉子来提醒自己。于是他这样做了,开始的时候,钉的次数很多,渐渐地钉得越来越少,最后他告诉父亲已经没再发脾气了。他的父亲又教他,如果你一天没有发脾气,你就拔掉一颗钉子,他又按照父亲的话去做了。终于有一天,他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他告诉父亲,父亲夸奖他勇于克服缺点。但同时又把他领到围栏前,对他说:“你看,钉子虽然拔掉了,但每一颗钉子都留下了钉孔。你伤了一个人的心,就仿佛是在他的心上钉了一颗钉子,即使你拔掉了,也依然会留下伤痕。
我边讲故事,边注意大家的神情,特别是小A和小B,看着大家稚嫩的脸庞,若有所思的眼神,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等到小A和小B擦干眼泪,完全平静下来后,我才很真诚、很放松地和她们聊天,在了解事情始末后,不出所料,又是为了一点小事,而上升到“绝交”的高度,我不禁又好气又好笑,但这毕竟也是孩子成长中的客观规律。看着他们都不好意思地望着对方,小手不禁又握在了一起,我从心底为他们高兴。其实有时争吵也是一种交流,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手段,也是发表见解的一种形式,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随后我告诉了他们“快乐吵架”的秘诀:
要善意地吵。把握好方向,搞清楚我们为什么争吵?共同“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善意”争吵是围绕着问题而展开,最终目标是解决问题;而“恶意”争吵却只是为了撒气而争吵。
要平等地争吵。争吵中,朋友间的相互尊重是非常重要的。朋友之间的争吵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把对方吓住,砸东西或动用武力是最愚蠢的一个方法,这样的争吵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要有节制地吵。朋友争吵,作为任何一方,都不必每吵必赢,表达出你的意思就够了,争吵时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感,否则事情就会变得更严重。
要“关起门来”争吵。不要让其他朋友加入到你们的争吵中,不要试图寻求其他伙伴的同情和帮助,那样就失去了“快乐吵架”的意义。相反还会使事情越闹越僵,还有可能形成小团体。
要讲究语言的艺术。“火头一句话,三年难修复”,有时气头上,因图一时痛快,说出一句话,就足以让对方记恨一辈子。比如,你希望你的朋友学习成绩赶上来,就不能用诸如“最后一名”“拉我们班后腿”“你笨得像**”之类的话去刺激,那样只能让朋友产生逆反心理,对你恨之入骨而和你背道而驰,或者破罐子破摔,任其自由发展。
在孩子们还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快乐吵架”的秘诀时,还需要我们教师在一旁协助,并且注意介入也是有时间和度的。
首先应该正确面对孩子的吵架,端正自己对孩子之间吵架的态度,不要有厌烦的情绪(心里想到怎么又吵架了,烦死了,这么小的事情有什么吵的等等,有这样的想法就不对了),我们作为班主任,再付出了很多的辛劳之后,应该收获的是学生的理解、尊重和进步,而不是怨气,更不应该是学生心中的“钉孔”。
再者要弄清楚事情的发生过程,了解争吵各方的态度、情绪、语言、动作,其实有时候旁观的孩子也会对他们进行劝阻、制止,那么这个过程中孩子之间就在争吵──劝阻──自省中发展了他们的交往能力和社会性。教师的引导就是在孩子自己无法解决的时候,或是孩子们处理方法不当的时候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还是尽量鼓励孩子能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或是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不要总是依靠成人的权威力量!
最后,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可以由教师充当中间人(调解者),以适当的行为、语言等形式化解孩子之间的矛盾与问题。对于高年龄段的孩子,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讨论活动让孩子自己动脑筋思考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应该怎么解决,让孩子先以第三者的身份去思考问题所在,在实际中让孩子以第一身份去实践。
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帮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最后,祝你们“吵架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