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随笔30篇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0:37:00 | 只看该作者
重视对地震中破碎家庭子女的教育



四川省都江堰市团结小学 张振华




  所谓“破碎家庭”,就是指离婚、再婚或父母一方遇难的家庭。在5.12大地震后,许多孩子的家园被毁,至亲离他们而去,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这类家庭的孩子不同于父母离异或再婚的孩子,这类孩子群体的形成有着太多的偶然性,不是人为可以改变的。他们的心灵上被大地震留下了很深的创伤,心理变态严重。他们多容易产生焦虑症、抑郁症、多疑症等心理疾病,使其外在行为失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想帮助他们,必须要了解地震造成的破碎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这是教育地震破碎家庭子女的基础。一般这类孩子的心理表现有以下几种类型:



  1.恐惧型。



  因为亲身经历了5.12大地震,深切地体会了大地震时的恐怖一幕,再加上家园被毁和亲人的逝世,孩子幼小的心灵无法承受,也无法忘怀,这样造成了孩子一听到不管什么响动就以为是地震的恐惧心理。



  2.自卑型。



  由于大地震造成父母一方遇难(有的甚至是父母双亡),孩子自我感觉与其他孩子不同,他们往往觉得低人一等,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这类孩子平时衣帽不整,情绪消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因为学习成绩不佳,这样就更增加了他们的自卑感,甚至产生厌世情绪。



  3.失落型。



  这种孩子因家庭不幸,缺乏心理上的准备,一时难以接受失去父母亲人这样冷酷的现实,自我感觉失爱、无助,产生性格变异。他们万念俱焚,离群索居,悲观消沉,形成自我封闭心理。



  4.自暴自弃型。



  这类孩子目睹了5.12大地震的惨状,认为人早晚要死,与其那么辛苦,还不如及早行乐,死了也值得,因此,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在学校中不以学习为主,却以玩乐为主,整天想着自己什么时候死,怎么死,死的时候该摆什么造型等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5.归属型。



  这类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双亲的温暖,他们热爱学校,热爱班集体,亲近老师,亲近同学,对老师、同学产生心理归属感。他们愿意听老师、学友的话,愿意向他们敞开心扉。



  在对地震中破碎家庭孩子的心理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后,我们就要针对这类孩子的性格、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



  1.用科学知识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面对灾难。



  老师要让孩子明白这一次的大地震是千年难遇的,是人类的力量无法阻止的,父母的亡故不是孩子的原因造成的,借此减轻孩子心理的内疚与负罪感,让孩子走出心理误区。



  2.用身体挡住那“闪光灯”。



  孩子不能活在记忆里,更不能时不时的被人拖回记忆之中,何况那不是什么美好的记忆,所以请我们的老师们用你们的身体帮心灵受伤的孩子们挡住那可能勾起记忆的“闪光灯”(新闻媒体)!



  3.用“父爱、母爱”去温暖和感化孩子。



  对家庭不幸的孩子,老师要多给他们以爱的关怀,关心他们的疾苦,为他们排忧解难。要经常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注意加强对他们的生活指导,教导他们逐步懂得人生的价值,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立能力。



  4.发挥群体功能,发动全班同学关心地震中破碎家庭的孩子。



  如以班干部为核心组织“帮困小组”,从学习、生活上帮助破碎家庭的孩子。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集团意识,增进班级团结,又使破碎家庭的孩子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坚定他们的生活信念,使他们在集体中鼓起勇气和信心。



  5.关心这类特殊群体的功课学习,对他们进行学习指导。



  老师要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其次,根据他们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对他们进行学习指导。



  尊敬的老师们,以上是我一些肤浅的认识,如果在您的班级中存在这类学生,请您必须重视对他们的特殊教育和帮助,使他们正常、健康、顺利地再次融入班集体当中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0:37:00 | 只看该作者
让批评也能够温暖心灵



江苏省如皋九华小学 徐志华




  批评,是指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言行做出否定性评价,以促使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避免重犯。可是,在实践中并非所有的批评都能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要不要批评,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专家、作家孙云晓就认为:“无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也是缺钙的教育。”确实,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对学生的批评是难免的,也是必要的。人们往往把赞赏、表扬、鼓励看作是春风、暖风。但事实上,过犹不及,暖风吹多了,会把人吹得浑身发酥,头脑吹得晕乎乎的,而且经不起寒风。如果说批评代表寒冷的话,我希望其不仅仅是寒风,更是冬天里晶莹的冰、洁白的雪。冰雪虽寒,却能够给孩子带来温暖,增加体验,增长见识,增强毅力,提高抵抗力。



  美国总统柯立芝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工作中常出错。一天早晨,他对秘书说:“今天你的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这话出自少言寡语的柯立芝口中,简直让秘书受宠若惊。但他接着说:“但也不要骄傲,我相信你的公文也能处理得和你一样漂亮的。”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公文上很少出错了。



  报载,一“雷公处长”常斥责下属,事后则安慰道:“就是因为觉得你有希望,并非无药可救,所以才批评你,提醒你。”此法屡屡见效。



  以上两则案例启示我们:只要讲究艺术,老师并非不可以批评学生。



  一、应选择柔性批评



  批评大致应该可以划分为柔性批评、刚性批评、恶性批评三类。如果说柔性批评是冬天里晶莹的冰、洁白的雪,是糖衣良药;刚性批评,则是凛冽的寒风,有点刺骨,是苦口的药,虽能治病,难以接受;而恶性批评,就是具有毁灭性、灾害性的暴风雪、台风、龙卷风或飓风了,是能够伤害心灵的毒药。



  恶性批评是纯打击性的心理惩罚,会产生师生心理对抗,导致学生逆反搞恶作剧,使其破罐破摔,甚至产生严重的精神疾病①。粗暴的批评语言和行为只会起到讽刺、挖苦、打击和伤害的恶性后果。尖刻的训斥犹如刺向心灵的毒箭,刺伤师生关系,会把学生推向更远,最终导致教育失败。不管是什么情况,教师绝对不应该采用恶性批评。



  当学生犯错误时一味采用刚性批评,义正词严,严厉训斥,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学生却不能理解,难以接受。所以也应该慎之又慎,尽量少用不用刚性批评。万一使用,也应该学习“雷公处长”,事后适当弥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曾告诫我们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是啊,我们对待犯错误的孩子不必用教鞭,不能有“冷眼”和“讥笑”,而应该是春风细雨、催人奋进的柔性批评、“绿色惩罚”。要想让我们的批评成为点石成金的魔戒,让学生们因我们而从执迷不悟中豁然开朗,我们的批评必须蕴含着绵绵的爱,蕴含着真正的人文关怀,论事客观,处事冷静,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温暖犯错学生的心灵!



  二、该如何巧施批评



  批评是比表扬更难的教育。中国有句古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批评学生一定要讲究艺术,把握好尺度,要努力做到批评无痕,春风化雨。怎样能够使批评春风化雨,具有温暖学生心灵的作用呢?



  1.架心桥,奠基础。

 

  平时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有效批评的一个前提条件。平时,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师生关系好,挨批评时学生不会认为老师是在故意整他、打击他,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批评容易见效。要讲究师生关系的平等,依据同一标准评判对错,教师犯错了,也应该主动承认,并作自我批评。



  2.慎批评,求实效。



  批评要谨慎,要尽可能考虑全面些。



  ⑴要注意时间、场合。尽量不在早晨和开始上课时批评,尽量不在公开场合批评。尤其对胆小者、性格内向者、心理脆弱者应该不点名或私下谈话。



  ⑵对事不对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批评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思想表现、某种态度、某个做法等,不宜贬低学生的人格、品质、智力水平;不能挖苦讽刺、揭短、妄测将来,彻底否定一个学生;更不能挑拨离间、小题大做,甚至贬损其亲人,以防师生对立。



  ⑶要依“法”批评,讲究民主。要告诉学生违反了《制度》、《规范》中哪些条款,让他明白老师的批评是有根据的。曾有一学生在体育课提前结束而下课铃未响时在校园内吼叫,批评他,不服。让他从《规范》中找自己违反的条款,其态度立刻改变。另外,批评时要注意对优生、后进生一视同仁,一定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辩解的权利,防止“冤假错案”的产生。



  ⑷批评时,要慎重选择语气和方式方法。在批评时,坐着比站着好,离近一点比远一点好,注意缩短谈心距离,以诚相待,平等相处,讲究语言艺术,力求做到良药不苦口,创设沟通师生情感的良好氛围。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宜用不同的语气,学生犯的错误不同,语气也应该不同。批评的方式有:私下批评和公开批评、点名批评和不点名批评、委婉批评和直接批评。具体的批评方法有:



  欲贬先褒法: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用表扬引出批评,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还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公正。使用这种方法,要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后进生身上找到闪光点,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表扬时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其词,不轻描淡写。柯立芝使用的就是此法。



  延缓批评法:在问题发生后先设置一个缓冲阶段 ,等当事人头脑冷静下来后再作批评教育。



  体态语言法:上课时,用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警告批评。



  旁敲侧击法:欲批评此事,却故意大张旗鼓地赞赏与之相反的彼事,如故意表扬做小动作者的同桌听讲认真。



  对号入座法:摆出几种现象,逐一分析,不直接谈及被批评者。



  谅解宽容法:若学生能够自省,十分悔恨,非常自责,可以使用此法。



  另外还有诙谐幽默法、开门见山法、逐步到位法、将功补过法、促膝谈心法、故事影射法、当时当场法、防微杜渐法等等。对这些批评方式、方法要用心选择,力争既巧妙又有效。



  3.换位想,品师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教育批评学生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师爱的付出和流露过程。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会老师不得不批评时的心情,让他明白:老师的批评是师爱的特殊表现方式。批评他,是对他抱有希望,不忍舍弃;老师总是希望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表现,谁也不会以批评学生为乐,不得不批评时,老师也很难受。



  愿所有教师的批评都能具有温暖学生心灵的力量,为暂时迷失的学生校正方向,为学生的心灵补钙,为学生的健康茁壮成长护航!



  注①:魏薇、路书红等:《中外教育经典案例评析》。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160~16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0:37:00 | 只看该作者
翻乱的试卷



河南省安阳市钢城小学 王 维




  以前的卷子我都是在办公室改完后再拿到教室发下去。这次第六单元测试完后,为了使成绩早些出来,我在教室里改起了卷子,改了一半,因有事,我把卷子放在了讲桌上,没拿回办公室。等我办完事去教室时,卷子乱七八糟地已被摊了一讲桌,已改过的和没有批改的早已分不清了。看到这乱糟糟的试卷,本想辟头盖脸地训斥一顿,找出翻卷子的孩子。可又一想,他们只是好奇,想早些知道自己的分数,并不是成心的。孩子们都上三年级了,自尊心越来越强,训斥他们一顿固然解气,但教育效果不一定是最好的。


  忽然,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于是我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孩子们高兴地坐直了身子。



  我讲道: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薪酬也很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质人才都来应聘。这一些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



  这些年轻人想,这很简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准十拿九稳了。



没想到,这一面试出问题了。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年轻人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老板走了,年轻人一个个踌躇满志,得意非凡,闲不着,围着老板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年轻人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看完了还交换:哎哟,这个好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没有啊?我们还在等您啊。”老板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为,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哎呀,这些年轻人一听啊,捶胸顿足。他们为什么这么感慨万千呢?他们说:“我们长这么大,就从来没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故事讲完了,同学们的目光都投向了那几个乱翻试卷的孩子。我装作没看见,问孩子们:“讲桌是谁的啊?”孩子们回答:“老师的。”“没有老师的允许能乱动讲桌上的东西吗?”“不能!” “你去别人家串门,看到人家的抽屉,也不能挨着个儿地翻,不然下次别人就不欢迎你去作客了,老师说得对吗?”孩子们使劲点了点头。“谁愿意帮老师整理一下讲桌上翻乱的试卷?孩子们纷纷举手,当然也包括那几个乱翻试卷的孩子。



  看着可爱的孩子们,我相信,试卷放在讲桌上,再也不会凌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0:37: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激励学生



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第四辅导中心小学 林迎巧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所小学去做实验,内容是“未来发展趋势测试”。实验结束后他交给校方一份“最具潜质者”名单,并要求相关教师严格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结果。8个月之后,罗森塔尔再来复试,果然名单上的学生表现突出。不料罗森塔尔的名单当初完全是随机选择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在这一段时间中,老师对这些学生抱有极大的期望,不断地激励学生,给学生信心,引导他们去认识、发现自己内心深藏的无限潜力,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由此可见,作为班主任,我们在承认每个学生存在价值的前提下,应当通过尊重、关心、激励,唤醒学生“心中的巨人”,恰如其分地运用好“激励”艺术,不断鞭策学生前进。如何激励学生,发挥高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目标激励



  马尔兹博士说,人类的自动诱导装置是在无意识世界之中运动的,所以不要抱怨“努力无用”应该设定可能达到的目标,然后在脑子里形象化地描绘目标达到和满足后自己的姿态。作为班主任,应当“尽可能多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为他设定一个即是可能达到的但又是较高的目标(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的桃子),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动力,努力去追求美好的前景。这种目标激励的方式,即可采用口头的形式,如采用个别谈话,也可采用书面的形式。如在日记或周记本、作业本、奖品上,或描绘目标达到后成功的前景;或写一段祝福的话;还可抄一段针对性很强的名言、诗句、词句。



  有一位学生因为比赛中没取得名次难过得哭了,他的教师是这样安慰的:“也许在你们中间会出现全国冠军,世界冠军,但那是将来的事,现在的比赛主要是检验平时的训练,培养力争上游的精神,你这次表现很好,我满意……”这位老师为学生定出了全国冠军,世界冠军的大目标,又注意当前训练的小目标,激励学生败而不馁。



  二、榜样激励



  列宁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众多教师的经验证明,在学生面前,“喊破嗓子不如做出一遍好样子。”如:走进教室,一把扫帚横在门前,如果班主任俯身拾起,学生就会从这一动作中领悟到自己应当怎么做;上课前班主任站在讲台上,只要细心地整理粉笔盒、课本、教案,学生就会受到启示,把书包、铅笔盒收拾得整整齐齐。



  三、参与激励



  让学生参与班级工作,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参与可以激励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他们自觉地为班级出点子,想办法,积极主动地完成分配的任务。参与激励要求班主任有高度民主的精神,信任学生,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能放手让他们去干。



  某班有五位“吵包”,开学以后,班主任第一次召开班干部会议时,特地邀请了这五位同学参加,共同商讨班级工作。这出乎意料的举动大大满足了这些孩子的自尊心。会上,他们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建议。班主任不但接受了他们的合理建议,还根据他们的特长与能力委以重任。从此,这些学生渐渐把精力移到班级工作上,也不再惹是生非了。另外,班主任还可以想办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为班级做点事,比如在班级中实施“值日班长大循环”,“班干部轮流制”,“个人岗位责任制”等等,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中,让他们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时时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当然,激励的艺术不止这几种,还有表扬激励、逆反心理激励等等,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去探索。只要对所有学生寄予同样深切的期望,满怀爱心地关注学生的成长,时时处处激励他们前进,相信我们的工作会是事半功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0:37:00 | 只看该作者
牵手健康网络

──提高小学生网络认知水平的主题班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河西镇中心完小 黑 平
宁夏中宁县喊叫水乡下庄子完小    马淑花




  一、问题的提出


  当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出现在农村孩子面前时,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我们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小学生了解、认识、探索外面的世界提供了一条捷径,开拓了视野,增加了许多课外知识;另一方面,孩子一旦迷上网络,常常不懂自制,以至学习一落千丈,甚至有的小孩上网成瘾,具体症状有抑郁、失眠、精力难以集中、狂躁等,在行为上,会出现品行障碍,产生攻击性行为。关于网络危害的诸多现象发人深省。



  二、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



  分析:由于农村学校长期以来缺少电脑等现代化教育设备,当电脑和网络随着远程教育及社会发展逐步进入农村学生的视野时,一方面学生有着对网络的强烈好奇心,另一方面,学校却常常忽视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网络使用指导,致使部分学生更多地关注了网络游戏、网上聊天交友等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因素,更导致了少部分学生上网成瘾。其实只要合理地利用网络,健康的网络使用方法可以让网络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拓展能力的平台。



  解决策略:本次主题班会采取“与网络对话”的方式进行,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网络认知水平。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文化已经悄悄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学生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因此,针对如何健康使用网络,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特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1.静水涟漪,引发思考:召开“小学生网络利弊谈”, 就“网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了激烈辩论,引发出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的问题。



  2.典型故事,体验感悟:



  A.“我是如何使用网络的”,让孩子们自由发言,畅谈使用感受。



  B.故事放送,网络使用案例激发学生情感,引发思考,我们该如何去做?



  3.健康网络大家享:



  班级健康网络使用守则,一个让大家合理使用网络的守护神。



  三、活动过程:



  (一)前期活动



  1.制订“小学生网络利弊谈”辩论活动的细则,确定人员分工,辩论主题等;



  2.组织学生搜集上网好与坏的典型故事,以小组为单元,开展前期讲故事比赛;



  3.利用网络及远程教育资源制作教育短片。



(二)班会活动



  1.静水涟漪,引发思考:举行“小学生网络利弊谈”辩论活动,由学生负责全程组织。



  A.正反主辩手阐述观点



  B.自由辩论



  C.学生听众发问



  注意:教师适时鼓励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将自我展示在全体师生面前,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表达及交际能力,增强对因缺乏自信而迷恋网络聊天学生的心理建构,树立自信心,激发交流热情。

 

  教师总结:同学们进行了精彩的辩论,辩手们不但告诉了我们网络的利弊,也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那么到底该如何正确地使用网络呢?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两个精彩的小故事,我想大家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2.典型故事,体验感悟



  A.你说,我说,大家说

 

  让学生自主发言,畅谈自己是如何使用网络的。



  B.故事放送



  故事一:网络让我成长(正面故事)



  故事二:网络是把双刃剑(反面故事)



  学生交流感受,故事中的人物是怎么利用网络的,网络的危害有哪儿?网络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什么帮助?



  (学生自由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与交流的空间。)



  总结:不懂得合理地利用网络既伤人又伤己。而合理地利用网络可以让我们走出大山,开拓视野,增加许多课外知识,为我们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3.健康网络大家享



  A.观看教育短片



  B.结合观看的短片,学生分组讨论,怎样才算是健康、正确地使用网络,并将小组交流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总结:(宣读班级健康网络使用守则)健康的网络使用方法可以让我们穿越大山的阻隔,与城市的孩子们一起感受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冲击,可以让我们明白课本里难懂的知识,也可以让我们结交与我们一起快乐成长的伙伴,让我们大家一起牵手健康网络,快乐成长。



  (三)课下拓展:



  1.由教师指导申请班级博客,以小组为单元,定期在网上发布校园新闻、学习方法、作文等内容。



  2.写一篇以“我与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作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0:38:00 | 只看该作者
尊重的力量



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 秦翠华




  上课铃响了,我像往常一样拿着课本和教案走进二①班。怎么回事,学生们没有向往常一样起立和我互致问候,而是三五成群地小声议论着,还不时偷偷地看看我。


  我皱了皱眉头,轻轻的转过身,准备关上教室的门,猛然发现小森低着头站在那儿。


  “小森,请马上回自己的座位好吗?”没有多想,我马上命令到。可他就像什么也没听到,只是头更低了。


  “老师,别让他回来,他下课时乱扔废纸,还在楼道里又追又跑,就得在前边站着……”


  “对,不能让他回来。”


  “因为他,我们本周得不到卫生小红旗了,这是对他的惩罚……”


  学生们七嘴八舌的向我表达着自己的意见。


  怎么办?如果坚持让他回到座位上,会让学生们觉得我不尊重他们,以老师的身份“故意”破坏他们的“规矩”;可如果继续让小森站在这儿,40分钟的课堂对他来说将会变得多么漫长呀!我真是左右为难。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新朋友。”我快速地将课前准备好的交警帽戴在头上,学生们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我的身上,我顺势敬了个礼。
学生们显然被我的举动惊呆了,随后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快速地板书课题《注意交通安全》,并将学生们事前搜集到的图片板贴在黑板上。同时诚肯地说:“我是个正在学习的新交警,你们能帮我认识一下这些交通标志吗?”


  看着我着急的样子,学生争先恐后地将小手举得高高的。第一个是禁止驶入标志;第二个是警告前方正在施工;第三个……学生们迫不及待的“帮”我解决着,只剩最后一个标志了。我故作神秘地说:“咱们班有个同学的爸爸是位连续五年获得劳模称号的好交警,你们能大声叫出他的名字吗?


  “张小森!”没等我说完,有同学边鼓掌边喊着他的名字。


  “那最后一个交通标志就请小森告诉大家好吗?”


  “好!”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


  我轻轻的走到小森跟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大声说:“小森‘同志’,请你用行动解释这个标志的含义。”


  小森立刻挺直了身子,向前走了几步,一个标准的立定动做后,左转弯继续向前走,我见他刚好走到自已的位子旁,于是马上“命令”到:“立定!”。


  小森马上停了下来,仍旧低着头。


  “小森‘解释’的怎么样?你们明白它的意思了吗?”


  “是左转标志,我明白了!”


  “我也明白了!”学生们大声说着。


  “你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其它的标志吗?和同组的小伙伴说说好吗?”


  学生们立刻行动了起来。


  “谢谢小森,请坐。”我快步走到他的身旁,微笑着对他点点头。小森楞了一下,轻轻的坐在了座位上……开始和我们一起学习。



  接下来的三十五分钟,我发现小森始终认真地看书,积极地参与同学们的讨论。偶尔抬头看看我,目光中充满感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尊重不仅仅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人的看法,更是一种价值观。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是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的关键,而自信心是创造的基础。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并要耐心地去挖掘。课上我正是在尊重了学生的“规矩”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小森的感受,让学生们带着“自尊”和“喜悦”完成学习,使课堂变成和谐的乐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0:38:00 | 只看该作者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学区山东庄小学 陈立江




  创造思维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含有较多创新成分的思维,在教育教学中,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已成为每个教师的共识。创造思维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怎样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呢?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从事科学研究的宝贵经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科学,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所以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



  1.教师及时鼓励、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兴趣。



   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是各种各样的,五花八门,甚至是漫无边际。但教师必须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否则,孩子们那种提问的欲望会被我们无情地扼杀在萌芽状态。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后不断地问自己:“苹果为什么不向天上飞?”瓦特看到大壶水开了之后自问:“壶盖为什么会响?”正是这些我们看来有些愚蠢的问题,造就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和“蒸汽机”的发明。孩子们的提问,我们教师有时可能认为是可笑的。但对于他们来说是经过思考得来的,是严肃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要抱着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及时鼓励,从而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提出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求知的情绪,进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2.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长期被动学习的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或者有问题也不愿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景,调动学生提问的兴趣。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各种形式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比如:角色置换、打擂台等。例如:我在讲《内蒙古草原》这一课时,采取了小竞赛的方法来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课前学生们收集大量关于草原牧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资料。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手中资料的内容或自己喜欢的某一方面内容自由结组。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是衣食住行四方面的内容,采取竞赛的形式进行。每组学习其中的一个方面,其他三组的同学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或不明白的问题,向这一组的同学请教。学生们都想提出问题难住对方,这激发了他们提问的兴趣,他们逐渐地想问、敢问,也乐于提问。我还采用角色置换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当老师,向其他学生提问。这样也同样能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提问的形式还有很多,但都要围绕创设情景,培养兴趣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二、教学生方法,引学生发现问题,学会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发现:让学生提问,可是学生却提不出问题。这是因为学生长期被动的学习,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他们由不会问到会问,善问。我在教学中先指给学生思维的对象或方向。让他们沿着一定的思维方向去质疑,也就是为学生引路。



  1.根据课题学会提问,确定学习方向。



  在社会课本中,许多课文题目都反映了这课书的主要内容。学生如果能够围绕课题提出相关的问题,那么就会为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例如:我在讲《林则徐虎门硝烟》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引生提问。学生提出了:林则徐是什么人?为什么要硝烟?什么时间在哪里硝烟?经过如何?结果怎样?等许多问题。抓住了课文的主要线索,使学生的学习方向十分的清晰。



  2.抓住独特之处发问。



  研究社会现象和问题,要让学生学会对比,抓住其特点,寻根朔源,探究原因。在课上,我们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的独特之处发问。例如:讲《新疆的沙漠和绿洲》一课时,这里干旱少雨是其主要特点,我让学生与自己生活地区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这里会干旱少雨、沙漠广布?讲藏族地区的服饰特点,我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穿着,让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提出:为什么会有这种“露”一只胳膊的奇特穿着?进而研究人们的穿着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懂得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的形成与其环境密不可分,这样引导学生抓住不同区域特点提问,可以更明确地让学生看到事物间的联系。



  三、正确对待、处理学生的提问。



  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予以重视,哪怕有些问题“不象样”。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需要老师的鼓励,一次提问就是孩子的一次尝试,我们不应该扼杀学生的尝试与好奇心。



  学生提出问题,往往寄希望于老师,让老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用不大。我们不妨把这些问题在推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解决这些问题。比较简单的,书上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划划、找找、想想自行解决。稍难一些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后解决,运用集体的力量去攻克难题,对于教学中难于回答的疑难问题,我们可以课下共同查阅资料,共同探讨。教师应实事求是,不懂就是不懂,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又会促使学生课下更加积极地去探索,全身心地投入。



  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只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才会想方设法,一步步向目标迈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8 13: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