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7-5-28 01:16:20
|
只看该作者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笔者在这些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很多都是由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造成的。一些原本会算的题,由于精力不够集中抄错数、运算不小心、计算后经常不验算,或者总是在一张密密麻麻的草稿纸上计算而看错答案、或者是书写不规范、潦草造成失分等等问题。因此,首先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书写的时候要规范认真、不潦草。比如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之间要有一定的间距,字迹要端正,还有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数都要经常校对,尽量做到不错不漏等,促使他们养成时刻保持作业、练习整洁美观以及认真的学习态度,为学好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计算时不出错的,做到万无一失确实难度比较大,而检验是计算中保证正确率最重要的一步,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多指导学生检验的方法,检验时要做好以下几点:1.想,就是思考计算方法对不对。2.看,就是看数字和符号有没有抄错。3.算,明确计算的顺序,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对每一步计算中的得数以及结果都要进行检验,这是防止计算出错,这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重要手段。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有以下的几种方法便于操作。1.估算,在计算之前,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大概的结果是多少,接着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如 62×84,把 62 看作 60,把 84 看作 80,它的计算结果必须比 4800 大,如果小于就不对;2. 看数字的尾数,也可以初步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如 3.14×9.16 因为四六二十四,看得数的末尾是不是4, 来判断是不是正确的;3.合理利用逆运算,就是加用减,乘用除进行验算,这样可以有效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当学生掌握并能运用以上几种方法后,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时常严格要求、适当鼓励学生,使他们在长期的培养下养成了良好的计算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三、重视算理又不缺失对算法的指导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定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究的完整过程,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在新课改之后,在学校的很多公开课中我们发现老师们特别注重了算法多样化,在计算方法的探究上花了很大时间,却忽视了学生对算理的领会的引导。因此,不懂得算理,光靠我们机械性的训练学生也许也能掌握其计算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比较死板,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况,更谈不上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了。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合理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的智力活动或者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使其在领会算理基础上掌握好算法,并在算法形成与巩固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算理。
1.在操作中领会算理,掌握算法。
小学生经常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算理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恰当的通过数形结合,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看、想、算,从而达到对算理的领会以及对算法的切实掌握。如笔者曾听《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一课时,教师在教学16×3时,教师要求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估一估、算一算,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方法进行交流探究。有的学生笔算加法16+16+16;有的学生摆小棒:3个16根相加得48根;有的学生笔算乘法;接着教师通过指名学生汇报成果;最后并演示小棒图,加法和乘法:3个6根就是18根,也就是1捆余8根,乘法中3×6=18个位写8,向十位进1。加法中3个6相加就是18,向十位进1。这样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直观感知和经历了有过程的计算探究活动,领会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算理,为算法的掌握储备丰富的“原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