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小学教师阅读随笔精选(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06:20:00 | 只看该作者
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新教育之梦》是《我的教育理想》的续篇,作者是从盲童戴维成为英国教育大臣成长历程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并且作者告诉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着: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自己的梦中。于是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思考和实践,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打开目录就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分别向我们阐述了作者心目中的教育理想,且摘取几句让大家一读为快:“理想的德育,应该是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习习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进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理想的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理想的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整篇内容作者没有用苦涩难懂得教育术语,而是像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诗一样,为我们展现了教育的美好。有人说,《新教育之梦》全方位地观照教育的现实和困惑,全程地思考人的发育和发展。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涵盖教育的方方面面,作者理性的光芒恰到好处地超越诗人的浪漫而具有现实的操作性和可行性;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家长,包容教育的各个阶层,在通俗的解说中充满对先贤的继承和创新。《新教育之梦》是对当今时代“新教育”的理想的解读,而丰富与实践这种悟得,是一个必然也是一种趋势。读着这具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无时不被作者的理想所折服,顿觉心胸开阔,多年教育生涯中的郁闷、惆怅都会烟消云散,你也会把作者的理想之梦视为自己的梦想,你也会随着作者在“梦”中穿梭,在“梦”中行走。《新教育之梦》作者在向我们描述了一幕幕理想的画卷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中教育存在的种种不尽人意,这可能就是作者把自己的教育思想视为理想的缘故吧。因此有人说,品读《新教育之梦》是种享受,是与作者分享理想教育的快乐。品读《新教育之梦》也是一种痛苦与孤独,因为对理想的、快乐的教育多了份思考、牵挂。 “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烧起理想的火焰,才能使整个民族变得强盛,变得有凝聚力,我们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站住脚。”为了新教育之梦,越来越多的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加入到了新教育实验中来,而我有幸也成为这一群追梦人的一个,这要感谢《新教育之梦》,感谢朱永新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06:21:00 | 只看该作者
读《班主任工作漫谈》的体会



东桥小学 沈桂华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同一个智者交谈,读魏书生的书就是这样的感觉。一本《班主任工作漫谈》让我受益匪浅。它不是经典,却是实践的楷模,它不是哲理,却熔铸了教学的睿智。下面我就对自己受益最深的谈几点感受。



魏老师在管理班级时采用的是以法治班,在他教的班级中,制定的法规就有30多项,语文教学中的三十多件事都精心地按时空顺序做了周到的安排,在班级里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 其精心周到,严密的程度令人惊叹。他在制订班规时都是和学生一起商讨完成的。在采取任何教育手段时也尽可能经过学生的同意,比如:为了强身健体,全体师生每天100次仰卧起座,俯卧撑等。充分作到了尊重学生、民主管理。



实践证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魏老师在和学生共同商讨制订的详细的班规中就有对班主任的要求。如果自己违反了其中的条例,在全班同学的监督下严格执行,充分做到了以身作则。



现在,我连任班主任已有十几年了,作为老班主任,总有一种累并快乐着的感觉。班级常规每年雷同又富于变化:班级纪律,要维护;班级清洁,要督促;学生做操,要到场;学生纠纷,要调解;学生成绩下降,又心急如焚;再累再忙又不能忘记培优补差……总之,事必躬亲,有时候忙得不可开交。班级工作经常在表面上看似乎是“风平浪静”,或者“井然有序”,但这是用累作为交换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几位捣蛋鬼又会生出些是非,直搅得你焦头烂额。



看魏书生,他的班主任工作就轻松许多,原因是他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以公开、民主的方法管理班级,这样高效率的班级管理,是教学成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魏书生是一位特级教师,担任校长与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一年平均外出开会达4个月之久,却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他学期之初即进行期末考试,一学期教材他用30多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平均高七八分;很多工作都是创新做法,开展有序,游刃有余,确实值得我们教育界特别是班主任去学习和推广。



读了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使我深深体会到要走进学生心灵,就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在学生的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浇灌,让他们的心灵绽放出真诚善良、美好光明、积极向上的花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06:21:00 | 只看该作者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的博学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缪世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06:21:00 | 只看该作者
读《多元智能理论》,说几点感受



姜堰市东桥中心小学 陈卫华



前一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撰写的《多元智能理论》,思绪万千。



中国有句俗语:人各有所长。放眼四顾,我们常常看到生活中有人工于运算,有人精于言谈,有人长于舞蹈,有人专擅绘画……   1983年,哈佛大学加德纳博士指出人有多种智能,并同时指出: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教育,每个人都能使自己的各项智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他的理论给我的启示是,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潜质,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就能真正地立足于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和特征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智能是“一种处理新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环境之下,会被引发去解决问题或是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潜能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潜能的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他们是在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能。目前,加德纳教授已确认的智能有8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根据加德纳的观点,人的智能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智能的普遍性——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只是某些智能的发达程度和智能组合的情况不同而已,且智能经过组合或整合可以在某个方面表现得突出;2、智能的发展观——人的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得到开发和逐步加强;3、智能的差异性——既有个体间差异,也有个体内部的差异;4、智能的组合观——智能之间并非彼此相对独立、毫不相干,而是相互作用、以组合的形式发挥作用。



一般而言,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切入点。



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解读,我有了初步认识:学生是我们老师施教的主体,我们所作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学生更加健康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我感觉”,使心智得到了更加健康的发展。 智能的多元性、差异性,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因材施教。其实这点早已被大家所认识到,但很大一部分仅限于认识到,做到的却很少。这就讲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性和启发性。而我们老师在启发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发挥个体的优势智能,从而带动弱势智能发展,把强项迁移到其他领域。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在肯定-接纳-启发-协助下提供学生展现[天生我才,必有我用]的多元化机会。 但是要想让学生认识到“天生我才,必有我用”这一点都极具困难。由于现在学校里基本上还是通过标准化正规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智力高低,而忽略了学生的多元潜能;学生也早已习惯用成绩好坏来给自己定位,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就是做什么都行的能手,而成绩差就干什么都不行,这样便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成绩好的,自信,全面发展,成绩差的,自卑,全面落后。原本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本身有一些特长,譬如唱歌不错,但因为成绩不好,所以不敢出声,不敢在很多人的场合展现自己,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这本书以全新的理念,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一个个教育思想。如果能有机地运用到教学中,相信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06:22:00 | 只看该作者
《朝花夕拾》读后感
书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一个人失去了书,生命就失去了光泽,好比野地里的一株植物,有幼年有老年,却始终只完成了最简单的“生理循环”。当然,读书还要读好书。什么是好书?窃以为,好书就是一个时代的文艺、教育、理论等工作者在自己工作领域中遵循心灵真实意态撰写的能够展示时代生活本质与人类命运变迁的文本。我想所谓“开卷有益”,也就是对这种与人类命运同在的书籍而言。多读一本好书,就意味着我们离原始鼻祖越远,战胜超越自己思维中的沙漠和冰峰,取得又一次升华。

这段时间,我迷上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散文集。文集生动地记录了作者从童年到青年这段时期的读书和生活经历。《狗"猫"鼠》记述了童年时对猫和鼠的好恶。《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保姆长妈妈的淳朴善良。《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五猖会》回顾了儿时一次看庙会的经历。《无常》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乡间迎神赛会时的活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了纯真快乐的童年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日子。《父亲的病》在叙述父亲生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愤慨。《琐记》记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读书的经历。《藤野先生》怀念日本留学期间的老师藤野,并记述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经过。《范爱农》回忆和悼念了青年时代的挚友范爱农。 记得在看《藤野先生》一文时,我是弄不明白鲁迅先生为什么似乎一直对日本人很友好。有本书上说,鲁迅先生最后生病也请日本医生给看病。我当时就犯糊涂,他就不怕日本医生谋害他吗?当然很快这些问题被妈妈破解了。她说日本人也有许多像藤野先生那样对中国人民很友好的。况且鲁迅先生是1936年去世的,那时候日本还没有正式侵略中国呢。但我还是觉得不满意。毕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可是由来已久的呀。鲁迅先生能连甲午海战这么大的战事都不了解么?就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侵略中国的图谋可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呀!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在文章中一直没有反日的言论呢?反而向来对日本人流露出友好信赖的态度呢?这实在令人费解。 可我读的鲁迅的文章很有限呀,《社戏》与日本不沾边,《孔乙已》更与日本无关联。其它的,我就不得而知了。只有在以后的时间里,多读鲁迅的文章了,了解鲁迅文章中没有明显的反日言论的原因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06:22:00 | 只看该作者
书本————老师



陈兰华



有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



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我读了一些名人名家的教育专著,收获非浅:



朱永新老师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就像品着一杯浓浓的香茶,它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其中蕴涵着理论的活力人格的魅力。《教海漫记》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与读者娓娓谈心,有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会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育人育心,与学生心灵发生共振,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这是我读《班主任工作漫谈》的又一感触。这相当于用一根神奇的管子把老师和学生连在一起,无论是思想,还是知识,都可以通过这根管子相互通融,相互理解,产生共鸣,共同进步。这样,教学便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师爱是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的能源和灵魂。



…… ……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是这些书,唤醒了我对教育习惯的认识。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经常反思。在反思中前进,在点点滴滴中实现我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06:22:00 | 只看该作者
《小王子》读后感
我爱看书,但是可能是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我一般只看我能看得懂的书,例如散文,例如童话。而在几种有限的体裁中,对于童话我算是情有独钟,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推荐的是安东.德.圣艾修伯里所著的《小王子》它的书名,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因为这本书,曾风靡了全世界。



《小王子》这本书我第一次看时完全不懂,看了几遍后才有些领悟到,看这本书时,不能以大人成熟的心态去看,要以一颗赤子之心的角度去了解它。书墅的小王子有着一份纯真的童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从小王子我身上学到了一件事,“真正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要用“心”去看,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长大后我们总是忙碌的,忙完后休息再继续忙,日复一日,生活也变得单调无趣。也许我们应该向作者一样,保存着一份永远不会长大的童心,有时放松自己、作作梦,这也不错呀!



当小王子离开他的星球,在旅途中,碰到一个国王,而那个国王只想“理性”的去控制一切,这不像我们吗?尤其是当老师的,喜欢去管别人,因为命令别人可以让自己觉得高高在上,成为了一个国王,别人只有唯命是从的份。第二个遇到的是爱现的人,他只爱被仰慕,他除了赞美什么也听不见,其实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呢?只要别人一赞美自己,我们不就飘飘欲仙了吗?这样的我们,很容易变成自负的人,也容易令人讨厌了。  还有酒鬼,还有了商人、点灯人和地理学家,我觉得那些人就等于我们现实世界的写照,爱命令人、爱被仰慕、想占有再占有,最后却一无所有,……,不像我们吗?



我觉得小王子这本书是一本老少咸宜的书,在这本书中,我感悟到现代人整天为了功名利禄忙得团团转,却不晓得自己已深深得影响了下一代,小王子不懂大人为何要如此做?就像所有小孩也都不懂一样。于是我感觉到了,我们要多去了解小孩子的需要,而不再是随意敷衍,多去了解小孩子的想法、兴趣,而不是一味束缚他们。

所以每一部童话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它会随着你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验而呈现不同的面貌,因为童话并不象刻板的老师一样要硬塞给你一个道理,而是通过有趣的故事启发你去思考人生。当你最终尝到了作者藏在书里的果实后,再比较一下最初阅读时的无知,你会看到时间的痕迹,看到自己的成长,看到岁月对自己的馈赠。   正因为这样,我深深感激这些童话为我的人生带来的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04: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