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小学教师阅读随笔精选(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06:19:00 | 只看该作者
读关鸿羽著作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刚刚读完孙云晓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受益匪浅,偶然在网络上看到另一本类似的作品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著作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我认认真真的读了这本书——



“思想可以决定行为,行为可以决定习惯,习惯可以决定性格,性格也就决定了命运。”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一系列学习和工作实践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加强对孩子的“好习惯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和迫切的工作。但在教学实践中到底该如何“培养”一直是困惑我的一个问题。



阅读了《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一书,让我受益匪浅,对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如“孩子需要养成哪些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怎样培养”等。其中针对文章第十章《儿童行为习惯的塑造与矫正方法》谈点自己的想法。



文章就“儿童行为习惯的塑造和矫正”提出了12种方法。比较文中第一种方法:“让小闪光点形成大光圈”,我对自身教育方法作了反思。“离开座位后把凳子放到座位底下”,这是我班的一项行为规定。这简单的一项行为规定看看容易,但要使全体学生做到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却较为不易。刚开始执行时,不少孩子都要在他人的提醒下才想起这项规定。起初,我就采用了平常的方法:“这次检查,老师发现,……这些同学的椅子没有推倒桌底下。”这样的教育方式让没有按规定做的孩子低下了头,但其余孩子对却抱以幸灾乐祸的神情。更糟糕的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许多孩子对这项规定并不放在心上,完全由我一个人在反复地强调。后来,我改用另一种方法:“今天老师发现,离开座位后把椅子推到座位底下的小朋友有……让我们为自己有这样的好习惯鼓掌。”由此发现,受表扬的小朋友是满脸的喜悦和自豪,同时没点到的孩子依然低下头。一天天过去,能自觉做好这项行为规定的孩子越来越多。通过一个学期的坚持,这已经能成为他们的一个行为习惯。读了这篇文章,再反思自身的这个教育片段,使我明白了原本无意的教育方式其实蕴涵着深刻的教育原理。



第二种教育方法在行为习惯培养法中叫“正强化”,正如书中所说的:个体在某一情境下做了某件事,如果获得满意的结果或肯定的答复,下次遇到相同情境时做这件事的可能性就会提高。我想,要是早拜读到这书,我在工作中就会少走些弯路了。间隙强化、区别强化、正惩罚……这些都是书中提到的行为习惯培养方法。仔细品读揣摩这本书,能使我们在教育的方式方法运用中更具科学和实效性,我会再次认真学习此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06:19:00 | 只看该作者
爱 的 教 育



——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新教育之梦》这一著作中,告诉我们教育离不开爱。爱是师生之间的互尊互重,互谅互爱。作为一名教师,其工作对象是特殊的,它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也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方程式来计算。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有爱憎的活生生的人,我们所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而这不是单凭知识的传授就能完成的。它更需要“爱”这种元素在其中催化。一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如何去爱你的学生。



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要造就一个人,需花费的心血是无法计算的。然而要毁灭一个人,却是很简单的,尤其是对心理承受能力还十分薄弱的少年儿童来说,也许教师一时不经意的责骂,就会对其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当然,也许并不是每个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都这么弱的。的确,这也是事实。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哪怕他还只是一个孩子。只有尊重你的学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我们不能因为是教师就要求学生无条件的尊敬,在这架天秤上,平等的付出是维持平衡的必要条件。



其次,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也就是《新教育之梦》上所说的换位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举个例子来说吧,一位同学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够认真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的自制力还不够,甚至可能是有的学生是患有多动症之类的,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总之,可恼之人,必有其可怜之处。作为教师,一味从学生身上找原因,只能固步自封,对自己,对学生都毫无益处。只有设身处地的找出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如果是家庭因素的,教师就可以从家访入手,寻求解决的办法;如果是自制力不够,学习习惯还没养成的,则可以通过恳谈,鼓励的方法解决;倘若是最后一个原因,那么就要适当调节作业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最后,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只能是春蚕作茧反自缚,就好比是浮在水上的油脂,无法深入。多倾听学生的声音,你才能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比如说吧,学生爱看动画片,老师却一味认为,这些东西太没有营养,而且有的还太过暴力,一票否决,这只能拉大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大部分学生不会因为你的反对而停止,只会更加小心,也不敢再对你吐露看法了。更何况也不能一棒子打翻一船人,动画片中也有优秀的作品,它们有的是宣扬一些英雄人物的,有的介绍历史典故的,与其一味地堵塞,何不适当引导了?教师可在倾听学生的声音中,通过谈话,适当的引导,如兴致勃勃地说上一句“我觉得哪一部更好看,因为……”只需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更胜过你在班会课上声嘶力竭地反对再反对。更何况,多倾听学生的声音,不但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更有利于教师在稳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总之,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这就是《新教育之梦》给我的启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06:19:00 | 只看该作者
我 心 中 理 想 的 教 师



——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读罢《新教育之梦》,它给我的触动很大。作为一名教师,我也常常扪心自问:“我是一个好教师吗?怎么做才能成为好教师呢?”《新教育之梦》为我圆了这个梦。该书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是啊!应该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并努力使梦想成真。



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说道:“因为追求教育理想,便有了我的这本新作——《新教育之梦》。”而我要说:“因为《新教育之梦》,便有了我的理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书中第七章——理想的教师从八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理想教师应具备的理想素质。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理想教师是一个完人,但‘人无完人’,又有谁能真正做到呢?”确实很难,但是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只要不懈地追求理想,不要轻言放弃,理想终能实现。所以,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要不懈地追求和勇敢地超越自己。



其次,我认为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就要有活力。过去常说,教师与学生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而现在常说,教师的这桶水应该是活水,是可以流动的水,这样才不会使学生的这碗水变成死水。理想的教师应该富于活力,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读书是活力的源泉,惟有读书,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吧,你会感到充实,读书吧,你会觉得充满活力。二要充满激情。激情是活力的释放,一个激情奔放的教师,他就能把自己的活力纵情地释放出来,他就能把自己的魅力尽情地展现出来,他会永远憧憬明天,永远不知疲倦。



第三,我认为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就要有毅力。“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这一居里夫人的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为成就事业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对于教师,要想成为理想的教师,就需要毅力、恒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需要面对困难挫折,毫不退缩、勇往直前、坚持到底的精神。只有这样,才会在挑战冲刺中磨练出坚强的品质,才会不畏艰难险阻,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最终实现理想。



第四、我认为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就要有亲和力。亲和力可以使孩子们想亲近你,想和你交朋友,而只有当孩子们和你成了朋友,你才能和他们更好地沟通,才能教育好孩子们。而亲和力的养成需要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朱永新先生在书中写道:“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理想教师亲和力的养成,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关心爱护学生。应该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那样爱他们,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就要给他们更多一份关怀,更多一份爱心,让他们在老师的爱心下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地自容,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用爱心去感染学生吧!理想教师亲和力的养成,另一个条件就是尊重信任学生。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学生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只有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第五、我认为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就要有创造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理想的教师不仅自己能不断努力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且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敢想善思,勇于创新。



正如朱永新先生所说:“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烧起理想的火焰,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变得强盛,变得有凝聚力,我们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站住脚。”我们教师应该不懈地追求理想和超越自我,使我们的民族燃起理想的火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06:19:00 | 只看该作者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姜堰市东桥中心小学 卫素华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苏霍姆林斯基



我们的学生被繁重的学习任务挤占了他们应有的自由时间!在各方学习压力下,学生的面前只剩下了各种试题及学习资料了。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不断地应付成堆的作业,享受着死记硬背的苦难,他们不仅要背诵无法理解的几十首古诗,还要背诵更多的经典词句。学习的压力让学生失去了读书的时间和兴趣,他们又怎么能从书中体验到读书思考的快乐呢?我想,学生的厌学心理,首先应该就是从不能正常阅读开始的!学生不会思考、不善思考的一大原因,首先就是不会阅读!死记硬背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使学生的大脑变得更加迟钝,而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方法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06:20:00 | 只看该作者
多元智能运用:我的一点体会

翻译原文:My Experience Using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原文作者:Nelly Ribot 翻译:Rita

我第一次听说多元智能理论是通过读Daniel Goleman的《情绪智能》一书。我立刻就认识到,这就是在我脑中久已存在的一个想法。之后,我参加讲座,阅读许多这方面的书籍,直到我感到有必要将理论付诸实践了。


我的第一次尝试是在一个小学一年级的班级中。这个班只有7个学生。我教这个班英语(这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我所要教的那一单元的主题是“社区服务者”。学生们要学习的关键词汇是社区中那些帮助我们的人的称谓(消防员,警察,交通民警,邮差,医生,护士),他们所使用工具以及他们工作场所的称谓。所要教授的目标语法点是“一般现在时”和“第三人称单数”。课程预期学生们可以造这样的句子,如“一个消防员正在启动消防装置”或者“一个医生在医院工作”。我认为,对这群既活泼又好奇的孩子,如果能让他们围绕着这个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和任务,那将会是十分有趣的。



我和同事们说了我的想法,他们都表示愿意参加,并提供帮助。我计划带孩子们外出走访市镇上那些“社区帮助者”工作的地方。由于母亲节即将到来,负责这门课的老师正在思考如何让年纪小的学生通过给妈妈写信来学习拼写,所以她认为让学生们到邮局亲手寄出信件会是一次很不错的学习体验。音乐老师、艺术老师和体育老师同样也在任务设计上给了我一些好点子。校长也展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且在组织学生外出的正式流程上给予了许多帮助,比如征得家长的签名,制定行程,联系车辆等。

本次外出走访(对应自然观察者智能)的主要路线分别为消防站、派出所、市政厅和邮局。但沿途我们会经过商店、银行和其他建筑楼群。对我们来说,当我们真正看到实物时,用英语说出它们的名字,这是一次独特的体验。孩子们完全沉浸快乐之中。他们和帮助者们交谈,观察并触摸他们的工具和制服。他们使用警员对讲机,在他们要寄回家的信件上贴邮票。在我看来,这份学习和体验的热情才是成功的关键。在接下来的两周里,这些活动所激发的兴趣和动力并没有削减,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完成了不同的任务。每个活动针对一种智能而设计,但有时候也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智能。

活动一:“我的小小日记”(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对这次旅程有一个简短的描述。在抽认卡和图片的帮助下,这些六岁大的孩子(其中有些甚至还在挣扎着学习母语的书写)不仅写下了教学目标的语言结构,还兴致盎然地添加了其他信息,如为制服画画。这样一来,他们就将这一单元的内容和前一单元教服饰的内容整合了起来。

活动二:“盒子中的城市”(空间视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这是一个让孩子们在一起协作学习的手工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用硬纸板、小盒子和彩色纸来建造他们所拜访过的建筑楼群。他们分小组工作,完成的小组来设计小镇的地图模型,然后将这些建筑物放到对应的街道上去。他们还会放置小树枝和树叶来代表镇上的公园。最后他们会用黏土或者彩色面团作出社区帮助者和他们的工具的模型,并将他们放到建筑物里面或前面。我很高兴地发现,很多其他的物体也被加了进来,比如家具、门窗。这就使得我可以引入比我原先计划教的更多的词汇。

活动三:“帮助者乐队”(音乐智能)



这个活动包含两个步骤。首先,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小的盒子,吃剩下的酸奶瓶,罐头盒子,瓶盖子,棒子,电线,米和各种晒干的豆子。由音乐老师向孩子们介绍不同的乐器和它们的声音。每个学生必须制作至少一种乐器。不同种类的沙球、小鼓和手鼓是这次活动的产物。然后,年轻的小音乐家们用自己做的乐器伴奏,唱起了关于社区帮助者之歌。他们还自编舞蹈,表演所唱歌曲的动作。例如在其中一首歌中,他们中的一些扮演交通警察,另外一些则扮演闯了红灯的司机。

活动四:“数数有多少帮助者?”(数学逻辑智能)



这个活动让孩子们运用他们在这次外出中收集的信息来工作。他们写下每个地方帮助者的人数,用英语重复这些数字,并且比较这些数字。

活动五:“我是社区帮助者”(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



这是一个双方互动活动。在英语课堂里,孩子们角色扮演短的对话,例如表演一个警察让某人出示证件的情节。在体育课上,孩子们用英语说出社区帮助者的称谓,并进行角色扮演,比如警察或消防员开着车冲到街上。

活动六:“帮助者主题壁画”(视觉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语言智能)



这个活动在艺术课时间开展。艺术老师在这堂课中专门教授人体描绘,引导学生将社区帮助者的形象画在三米长的纸上,他们的制服要有非常细致的细节描绘。这意味着整个班级要一起来分享绘画空间和材料。壁画完成以后被挂在教室里。当我走进教室时,他们骄傲地告诉我,这是他们自己创作的艺术品。每个学生用英语向我描述了他们所描绘的社区帮助者和他们的制服。并且,他们还自己添加了帮助者们的情感,快乐,悲伤亦或事愤怒。

最后一个活动叫做“瞧瞧镜子里的你自己”(自我认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这个活动是用西班牙语进行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孩子们区别不同的情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解人类的价值观,并对自身的优缺点有所认知。这个活动进行了四轮,通常是在一堂课还余出十分钟时进行。每次活动都以不同的社区帮助者做讨论中心。我们在地板上枕着垫子坐成一圈。第一次活动我们讨论的是消防员。孩子们描述了他们在参观消防站时看到的东西。我告诉他们,在我们的社区中,消防员是志愿担任的。我让他们列举一些作为一个消防员需要具备的价值观。于是,关于慷慨,勇气和乐于助人的概念就显现出来了。

接下去,孩子们开始讨论他们身上已具备和未具备的价值观,对于未具备的价值观他们希望努力去达到它们。我们还讨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在接下来的单元中,我们以相同的方式讨论了医生、护士、警察和老师。活动的最后一步,是让每个学生列举出在这个项目中他们所做的正面的行动,比如借给别人材料,与他人分享想法,帮助和安慰他人等。我愉快地发现这些是多么大得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

关于评估,我制作了一张图表,上面有每个学生和活动的名字。我没有使用打分数的方式来评价孩子们的表现。取而代之地,我决定采用一套颜色编码:绿色代表优秀,黄色代表良好,红色代表欠佳。幸运的是,我不必使用“红色”!我发现在每个活动进行之后,孩子们都获得了进步。是的,我对结果非常满意。我感受到我年轻的学生们真的非常喜欢这些课,并且学到了不少东西。家长们的反馈也证实了这一点。这是一次丰厚而卓有成效的学习体验,我想在我年龄更大的学生班级中也可以尝试着这样去做。

目前我的计划是为我的14、15岁左右大的学生们(第八、第九年级)提供一个丰富活跃的环境,让他们尽可能自然、流利地使用英语。这样,他们就可以去运用那些他们已经学会的语言结构,同时可以根据需要学习更多新的语言点。我尝试不同的方案。一个很棒的例子是我们与一所美国学校的交换项目。这个项目的特点是,学生通过发电子邮件、互送礼物和寄送有关他们自己的、家庭的、学校的、城市和国家的作品等物件相互交流。我去年带的小组尤其喜欢艺术、音乐和戏剧。因为我知道成功需要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所以虽然我会在项目中建议一些可发展的主题,但我会让学生门自己来做最后的决定。2003年是画家梵高诞辰150周年纪念年,所以他们选择以梵高的生平和作品作为他们项目的主题。项目的名称是:文森特·梵高:150年以后。

首先,我和艺术课老师沟通,她给了我一些如何开展这些活动的建议。她非常友好,在我的教室里,她带来了一架投影仪和一些幻灯片作为这个活动的开始。在黑暗教室的一堵空墙上,我们怀着惊奇的心情观看了梵高的作品,从他最初的速写一直到他最后的作品“飞着乌鸦的麦田”。与此同时,她热情地向我们讲述她的生平(用西班牙语),并且耐心地回答我们所有的问题。在这堂课以后,这16个学生分成4组,每组4人,分头工作。在一个月中,平均每星期2次,每次1小时。

同样的,在这些活动中,我强调对八种智能的运用。我让每个小组用英语搜索梵高的生平,并浏览网上的艺术博物馆。由于之前艺术老师已经用母语引导他们获得了一些关于艺术的知识,所以处理艺术专业词汇对他们来说就不是太大的问题。他们还使用图书馆资源,其中很多人借了用英语写的书。他们还带来了家里的或从亲戚和朋友那里借来的艺术复制品。一旦他们收集完资料,每个小组就将自己的研究浓缩到梵高生平的某个阶段:他的出生,童年时期和早期作品,他在法国的生活和后期创作以及他的死亡。最后一个小组的关注点是目前梵高画作的价格和拍卖情况。

学生们在教室中准备他们的草稿,我在教室中巡视以协助他们,给他们反馈,指导和评估他们的作品。剩下的活动是在教室外进行的。每个小组自行制作海报和标签。这些作品需要突出他们的工作重点,他们通过制作图表、复制和传递一批紧扣主题的梵高与他弟弟迪奥和其他艺术家间的通信(这些对了解梵高的生平、情感和艺术来说极为重要)来表现他们想表达的东西。他们还从杂志上剪下各种小图块做成艺术拼贴,来表达对梵高生活和作品的理解。(其中有一幅被设计成螺旋形,中间是白色的,然后一圈一圈地出现梵高在画作中使用的那些明亮的色彩,最后以黑色的一圈收尾,分别象征梵高人生的开始,过程和结束。另外一幅通过将这种材质的纸混乱地安排在一起来表现梵高的精神失常。第三副则将梵高的脸放置在火焰的背景中,另外一幅则是学生们自己画的Church in Auvers,他们认为,这幅画所描绘的景象代表的正是梵高自己。)

我们还通过听Don McLean演唱的“Starry, Starry Night”来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我将歌词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其中一个会吉他的男孩学会了如何用吉他弹奏这首歌,其余的学生就伴随着他的吉他声演唱这首歌曲。我们还邀请音乐老师一起参加我们的活动,用风琴为我们伴奏。学生们还研究了梵高所描绘的树、花朵和庄稼,查了它们的英语和西班牙语名称。在最后的小组综述进行之前,我们用一堂课时间进行排练,整个班级相互给出反馈,改进不足之处。对于我来说,这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让我能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评估他们的作品。

观看汇报演出的邀请被发往家长、学校领导、老师和其他的学生。在那重要的一天,孩子们展示了他们所有的作品和研究成果。他们同样述说了,做这项研究是如何改变了他们和他们的学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说,他们发现一位艺术家的生活是多么神奇,他们现在已经能够将梵高的艺术作品和别的艺术家的作品区别开来。展示会以孩子们一起演唱“starry,starry night”结尾,很多家长感动得落了泪。

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我在不同年龄和能力倾向的孩子身上运用多元智能的体验取得了圆满的成果,家长和社区成员也以巨大的热情接受了这种学习方式。它让每个学生从他们的优势领域着手去学习。我知道我还会继续在运用多元智能进行教学的方向上寻找新途径,因为老师永远在搜寻更好的东西呈现给学生。在阿根廷,变革之风正在吹起,人们对于教育需要变革的意识正在不断加强。



我认为,多元智能是学校课程中一个完全可以接受的补充,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宝贵工具。我希望更多的老师能面对这一挑战。它完全值得我们付出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06:20:00 | 只看该作者
读《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有感
近来一直在拜读《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这本书在教师行为的层面上,让我们看到了新课程理念的存在,并感受到了它的冲击力。它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学反思后的新变化,在新课程中教育理念的变化是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作者在本书中采用访谈录的形式,通过对优秀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的介绍,将新课程的理念和教与学的方式作了情境化处理,每一个案例前有教师小传,案例后是问答形式的访谈录。回答的问题鲜活的、切实的、访谈录之后还有详细的案例分析。书中描述的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例,给我感触良多。发现这里每一位有成就的老师都是学生们所爱戴、尊敬的;都能让学生心悦诚服的;都能与同学们交心的;都能点燃希望的老师。他们的人格是那样的让人敬佩,他们的教学理念是那样的让人浮想联翩,他们的教育教学机智让人心服口服。 下面谈一谈我读后的一点点体会。
首先,我认为“新课程”这个概念,并不是凭空得出来的理念。它是从前辈教师们通过辛勤的劳动,在工作中摸索出来的教育经验,教学心得中吸取精华,而同时也借鉴了国外教育研究成果,才得出来的。从书中我们可见到,这些教师们的经验心得并不是一朝一夕可得到的,也不是在新课程提出后才有的,是通过总结过去的工作,加上个人创造性的加工得到的。其实早在80年代末就已经有类似的观点的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刊登过。而新课程正是把这些前辈的经验整合起来形成的。
其次,新课程虽然源于教学研究中的成果,但不是简单地“旧酒换新瓶”,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学观念。在书中提到了,在新课程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注重学生终身学习比被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学生评价体系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等观点,可见新课程以人为本,体现了教育的 “人性化”的理念,教育不应该是让孩子们去适应教育,而是教育去适应社会,适应孩子,引导孩子们学会终身受益的技能。书中还提到“不需要学生人人升学,但要人人`成材`”,这是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一个使命。我们的教育不一定要把孩子们都培养成“硕士”,“博士”。因为我们的社会需要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人才,需要的是对社会有贡献,有使命感,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人才,而不是掌握了高科技技术却用到不法途径上的“危险品”。所以,教育要去适应社会需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新课程要培养的正是这方面的人才。
最后,我认为新课程提到的“新课程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其实,从一个方面也反映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我觉得新课程推行最关键的部位——就是教师本身,假如新课程是一块“宝玉”的话,那也得要有懂得鉴赏它的“卞和”才行。而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数万个,数十万个“卞和”才行。而我们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教师队伍总体的水平参差,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师范教育又相对滞后与新课程的要求,而一线教师队伍长期受到以前教育制度的影响。毕竟我们在那套制度下成长出来的啊!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想,吸收新教程中先进的思想,也就是做到文中所说的“脱胎换骨”,“焕发出新的生命”做一个懂得赏玉的“卞和”,而不是昏庸的“赵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06:20:00 | 只看该作者
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新教育之梦》是《我的教育理想》的续篇,作者是从盲童戴维成为英国教育大臣成长历程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并且作者告诉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着: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自己的梦中。于是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思考和实践,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 打开目录就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分别向我们阐述了作者心目中的教育理想,且摘取几句让大家一读为快:“理想的德育,应该是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习习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进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理想的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理想的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整篇内容作者没有用苦涩难懂得教育术语,而是像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诗一样,为我们展现了教育的美好。有人说,《新教育之梦》全方位地观照教育的现实和困惑,全程地思考人的发育和发展。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涵盖教育的方方面面,作者理性的光芒恰到好处地超越诗人的浪漫而具有现实的操作性和可行性;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家长,包容教育的各个阶层,在通俗的解说中充满对先贤的继承和创新。《新教育之梦》是对当今时代“新教育”的理想的解读,而丰富与实践这种悟得,是一个必然也是一种趋势。 读着这具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无时不被作者的理想所折服,顿觉心胸开阔,多年教育生涯中的郁闷、惆怅都会烟消云散,你也会把作者的理想之梦视为自己的梦想,你也会随着作者在“梦”中穿梭,在“梦”中行走。 《新教育之梦》作者在向我们描述了一幕幕理想的画卷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中教育存在的种种不尽人意,这可能就是作者把自己的教育思想视为理想的缘故吧。因此有人说,品读《新教育之梦》是种享受,是与作者分享理想教育的快乐。品读《新教育之梦》也是一种痛苦与孤独,因为对理想的、快乐的教育多了份思考、牵挂。 “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烧起理想的火焰,才能使整个民族变得强盛,变得有凝聚力,我们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站住脚。”为了新教育之梦,越来越多的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加入到了新教育实验中来,而我有幸也成为这一群追梦人的一个,这要感谢《新教育之梦》,感谢朱永新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5 10: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