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9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年级音乐《水乡》作业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24 09:0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来源:小学音乐教科书 2014人音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音乐课程(下)第5课《风景如画》

主    题:歌曲学唱与竖笛吹奏

适合对象:四年级全体学生

作业性质:单元作业

设 计 者:席悦/郑州市二七区永安街小学/13613822278

一、作业目标

1、情感目标:根据单元的主题思想,通过歌曲的学唱,让学生感受不同类型的歌曲。
2、知识目标:除能够完整、准确的演唱歌曲外,还有培养学生用恰当的情绪来处理歌曲,并且能用歌声表达出来。
3、技能目标:
⑴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编歌词。
⑵能够综合运用竖笛和演唱共同演奏歌曲,使器乐和歌曲和谐的融为一体。
二、作业设计

(一)操练型作业
操练型作业是音乐课后作业的主要形式之一。
1、学生通过抄谱,朗读歌词和竖笛吹奏、演唱,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提高学生背诵记忆歌曲的能力。
2、新授的歌曲回家演唱和竖笛吹奏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要求声音轻轻、有表情的。
(二)提升型作业
1、通过网上查询等方法收集资料,了解作曲家及乐曲,下载有关下一课主题的资料。
2、针对乐理教学,请同学举一反三。如:休止符有哪些作用?学生用已学的音乐作品,说明休止符有创设意境,表达情感、表示动作、方便演唱等作用。
(三)创造型作业
为歌曲改编歌词、创编歌词、创编动作、创编短小的旋律,是巩固学生的音乐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的好方法。
三、评价标准

1、学生能准确的背唱歌曲
2、学生能正确的吹奏歌曲
3、小组歌曲改编的作业情况
四、评价、反馈的形式及其合理性分析

在老师讲解完评价标准之后,能根据评价的标准,初步的进行自我评价,再和同伴互相评价,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评价描述学生的作业水平,评价时重在激励,贵在引导,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进步与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提高学习演唱和口琴吹奏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五、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估计或学生作业情况分析

1、大部分学生都能较认真完成。
2、“作业一”完成的较好。
3、“作业二”中1完成的不错,2中乐理知识的运用略显不足。
4、“作业三”中的自编歌词完成的不错,学生积极性很高。
六、补救或改进措施

1、邀请学生在课堂上反复实践的时间再充分些,才能展示更完美;
2、作业二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入这方面的内容,对孩子的思维进行训练,并能形成一定的技能。
3、创设良好的表演空间,给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5-24 09:02:00 | 只看该作者
附1:
题目序号
   题型
作业题指标
《采菱》演唱及吹奏
目标指向
能力层级
题目难易度
完成用时(分钟)
背唱及吹奏歌曲
优,良,及,不及格
中等
5分钟
附2:
作业设计说明

设计理念:

“乐从心生”,音乐表演是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良好的表演合作意识能够促使技能技巧向艺术美的方向升华,进而诱发整体音乐审美情感的生动表现,是充分诱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的平台。在器乐歌唱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演奏形式提出不同的表演合作要求。齐奏时,要引导学生对乐曲情绪有准确的把握,要有统一的分句,力度、速度变化要协调一致。分声部合奏时,首先要对各声部的演奏提出明确的要求,使每个声部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表演整体;其次,各声部间更要配合默契,通力合作。伴奏时,要告诫学生,只有和主奏配合好,才能体现伴奏的价值。伴奏者在表演时不可喧宾夺主,更不是可有可无。

设计目的:

1、竖笛与歌唱作业的结合,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 竖笛与歌唱作业的结合,有助于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 竖笛与歌唱作业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创作能力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4、 竖笛与歌唱作业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和集体共处合作精神。  

设计思路:

器乐与歌唱是学生理解、表现、创造音乐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文化,提高音乐素质。总之,竖笛教学给我们的音乐课注入了活力,给我们的校园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欢乐。让他们热爱自己的音乐文化,继而培养他们的世界审美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13: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