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认识等腰三角形
[片段]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先将它对折。猜想一下,(比画)这样剪出的图形肯定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轴对称图形。
师:好,现在请你一刀剪下去,剪出一个三角形。
学生剪三角形。
师:仔细观察剪下来的这个三角形,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1: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2:它有两条边的长度是一样的。
师:你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你是怎么看出它的两条边的长度是一样的?
生1:因为将它对折以后,它的两条边是完全重合的。
生2:我还发现这个三角形有两个角也能完全重合。
师:我们一起对折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学生活动)像这样,两条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我们称它们为等腰三角形。(板书)这样说来,如果让你现在画一个等腰三角形,你会怎么画?自己试试看。
生:我是先画一条线段,再画一条与它长度一样的线段,最后再画上一条线段,这样围起来的就是一个等腰三角形。(板演)
师:为什么说这样画的三角形就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生:因为它有两条边的长度是一样的。
师:看来要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等腰三角形,依据是什么?
生1:只要看是不是有两条边的长度是一样的。
生2:老师,我还有一种画等腰三角形的方法。(上黑板边画边说)先画一条线段,然后找到它中间的一点,过这个点,画出刚才线段的垂线,再在这条垂线上任取一个点,将它与线段的两个端点连起来,这样画出的也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这样画出来的是等腰三角形吗?
(思索片刻,有几个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
生:肯定是。因为一开始是从线段的中间点出发,画了一条垂线,其实这条垂线就相当于这个三角形的对称轴。对称轴两侧的线段长度是相同的,所以,这个三角形就应该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刚才我们都尝试着画出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看看你画的这个等腰三角形,它还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生1:我所画的三角形还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生2:我这个是直角三角形。
生3:我这个是钝角三角形。
生4:老师,我发现等腰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师:咦,一个三角形怎么会既是等腰三角形,又是锐角三角形,或是直角三角形,或是钝角三角形呢?
生:因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是按照角的大小去分的,而等腰三角形是看边的长度是否相等。
师:你挺会分析问题的。看来因为分类标准的不同,同一个三角形会有不同的名称。
……
[反思]
认识等腰三角形,教材的编排是先出示几个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让学生量一量每个三角形各条边的长,揭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照样子用纸对折后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最后,介绍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读完教材,我想了很久,教材为学生的学习设计了观察、测量、折纸、剪纸等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等腰三角形的特点。但是这样的教学似乎过于程式化,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于是,我尝试将后面用纸折一折,并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一活动,作为认识等腰三角形的起始活动。因为我想,这样一个活动中隐藏着许多内容:首先,将长方形纸对折能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知道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有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中间这条对称轴其实就是这个三角形的一条高,学生利用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可以悟出等腰三角形的许多特征,新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了起来。其次,操作本身有一定的悬念和开放性,非常吸引学生,学生自己剪出了锐角、直角和钝角等不同类型的等腰三角形,丰富了对于等腰三角形外延的认识。在尝试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时,学生不仅能掌握一般的画法,还能积极利用折出等腰三角形的经验,发现有创意的方法。这一次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教师应该充分考虑知识之间的联系,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