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2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3: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6-2010)


绵阳市御营小学被涪城区教文体局确立为教师进修校附属小学,这将开启御营小学发展新的契机,新的乐章。对于已经晋升为绵阳市示范校的御营小学,我们将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进修校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御营小学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形成良好的理念与实践变革的互动关系,开拓进取,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先进的新鲜事物,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构建现代化的教育基地,将附属小学建成绵阳市的名校,四川省的名校。


一、学校办学理念:


以开放性、民主性的品质,发展的前沿意识,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切实考虑学生实际发展状况与需要,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能够真切地享受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学生能享受童年乐趣并奠定持续发展基础的现代化学校。


二、学校发展目标(阶段性、总目标)


发展总目标——推行“规范+情感”的管理理念;执行“细节决定成功,过程决定结果”的原则。体现前沿意识、具有内涵优势的现代化的新型学校。


2006-2010


(1)修订学校常规管理制度,构建适应新课程发展的常规管理制度。


(2)学校校长全面负责工作,强化学校干部管理岗位职能。


(3)学校管理干部竞聘上岗。


(4)改革奖金制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5)加强教代会工会督查管理机制。



(6)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建设,建成设施齐备、功能齐全的教学楼。开齐、配足各种活动室,全部实现教学现代化。开设学校网站,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达到先进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7)校园建设实现净化、美化、亮化,绿化,人文化的育人环境,五年内创省级示范学校、绵阳名校。





三、发展思路与措施


(一)教育管理


1、管理理念:倡导规范+情感、人本、亲情的管理


以人为本的持续发展观;一切为了发展的服务观;注重日常管理的常规观;亲情化校园人际交往观;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观。亲情化交往强调校园中民主、平等、理解、合作、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为师生提供健康的心理环境。


2、管理措施:


(1)、师资队伍


建设理念——培养师德高尚的研究型教师群体


树立敬业、勤业、精业、创业以及献身教育的附小人精神;明确专业发展内涵,把握教师发展趋势,建立教师发展、成才、成功的共同愿景;引导参与课题研究,培育教师科研意识;围绕教育教学疑惑,创建研究骨干团队,使教师有归属感,激发开发教师教育力(体现我校学科团队教研实力);撰写教育教学后记,教育叙事,积累教师个体经验;形成校本研训一体机制,提高专业发展效能;名师工程实施导向,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主要工作


(1)以“正行风、修师德、树师表”为宗旨,以“敬业、爱生、奉献”为主体,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推动师德建设。


(2)调查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3)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记录教师成长的足迹。


(4)建立教师教育教学反思制度。撰写教学后记、教学手记、教育叙事等。


(5)完善教师研讨制度,创设教师学习研讨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提供书报资料,推荐阅读文章,建立学校读书沙龙(六楼),为教师的学习与研讨提供充分的时间保障条件。


(6)继续推行学校“师徒结对帮扶活动”。


(7)引进名师(特级),实行“名教师培养导师制”,进修校教研员与学校骨干教师结成对子。


(8)加快各级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为青年教师引路子、搭台子、压担子,提供机遇。


(2)、课程


课程理念——构建国家课程+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着眼课程整合,形成战略化课程框架;立足日常经验,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挖掘社区资源,组织特色化校本课程;针对学生发展,开发个性化校本课程;拓展学生兴趣,加强综合性实践活动;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搞好课程改革,完善评价体系,做好学生成长档案袋建立工作。要建立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既重终结性评价,更重形成性评价。


·主要工作


(1)强化英语教学。校本化地贯彻实施国家课程理念。


(2)发展学生的特长。扩充学生发展特长的时间。周二、周四下午为学生特长兴趣班时间,学校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自编教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课程的整合 。将社会、科学、思品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每周五的一下午为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全校教师均参与学生活动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可以从社会、科学的教材引出,重新安排组合,避免了知识的重复学习,也可以从学生生活中寻找活动内容。


(4)开发用好已有特色校本课程《点染艺术》、《课外阅读》、《小学数学思维训练》


(5)继续开展“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和展示性评价的探索。


(3)、教学、科研


管理理念——强化质量意识,狠抓教科研管理


提供优质毕业生,走课题化道路,发挥研究、指导、服务功能,提高研训实效;优化“四维四环节”教学管理模式;以活动教育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倡导高质量、有生命的40分钟课堂教学行为;注重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纯洁教风、学风、考风;提供学生个性张扬舞台,培养教师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复合型人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生活经验支撑的课堂;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注重日常教学经验的反思。


·主要工作


(1)筹划语文、数学、艺体等学科发展中心,形成学校学科发展特色。


(2)抓好“教学督导团”,学带教师上好示范课并指导教学工作。


(3) 抓好典型示范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各学科要推出优质课;


(4)奖励并推广先进集体和个人的优秀成果。


(5)尝试理解教学模式,教学走向对话,为理解而教。


(6)落实校本研训一体化。研训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要采取得力有效措施,以师资建设为根本,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改为契机,主抓教学,狠抓教研。要组织我校研训小组,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研究、实验,要充分发挥我校是市区教科研实验基地学校的优势,继续保持和省、市教研室的密切联系,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按选择研究课题,承担实验研究,搞好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教导教科室、教研组、课题组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科研和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并按照计划逐步实施。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7)开展问题即课题研究。要求学校每位教师可形成小组进行问题研究。


(8)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区各学科竞技竞教大赛,力争有赛必参,参赛必有所获。


(4)、德育



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人人管德育、家家会德育、社会重德育”的德育机制。



创建一流的教育教学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继续坚持德育教育为首的原则,以“御营小学学校家庭社区双休日俱乐部”为平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立体德育网络,研究新形势德育工作的特点,倡导言语德育向生活德育、习惯教育接轨,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主要工作


(1)认真贯彻《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


(2)校内树立德育典型。


(3)做大做实做强学校“双休日俱乐部”的各项工作,整合家校社区教育资源。


(4)建立家教委员会,聘请、组织一些离退休教师及热心教育的家长、社区有关人员、与学校、家庭互通信息,协调一致地开展校外教育活动,建立德育活动档案。


(5)抓好以班主任为主的班级德育管理队伍。


(6)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寓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作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办学特色:(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的目标: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



培养和谐发展的现代人,



培养善于和别人和谐相处的人。


1.完善构建附属小学优秀教师培养模式----形成学带教师、骨干教师、特色教师培养目标。


2、突出以教科研为主导,打造附属小学特色艺术教育。


3、创新校园文化,构建学校和谐教育氛围。


我们期待,我们坚信在未来的五年里,我们全体教职工将以真心、诚心、爱心为教育营造绿色的精神天堂,我们将不断探索,将不断创新,为教育营造美的氛围,向着美好前进,向着美好发展!我们坚信进修校附属小学的御小,在涪成进修校的领引下,将会再铸辉煌!。



      









                                   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校附属小学



                                          二00六年一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8-4-6 22: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0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19: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