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老师两门课,十几个学生背篓坐”。重庆黑岩村14岁的农村女孩李凤向记者回忆自己的幼儿园生活。现在已读初中的李凤仍羡慕着城市里充满现代气息的幼儿园生活:孩子们或坐或趴在地毯上,玩着五颜六色的陶土;女老师举着卡片介绍十二星座……
随着80后打工者的成长,与父母在城市生活的农村孩子越来越多。他们中的大多数,距离城市幼儿园一步之遥,却没有机会跨入园内。在城市居民为孩子进入优质幼儿园使尽浑身解数时,农村孩子还不知自己童年所托何处。
“看得见摸不着”的城镇幼儿园
下午三点刚过,成都市郫县红光镇中心幼儿园刚睡醒午觉的40多个大班小朋友围坐在屋子中央摆放的两张绿色长方形大木桌前,认真地跟老师学画画。20多平方米的教室内,一架钢琴最为抢眼,墙壁四周挂满了孩子们充满童趣的画作,在幼儿园操场中央摆放着带组合滑梯的大型户外玩具。
农村孩子李浩时常玩耍的地方,离这所幼儿园一步之遥,入园费似一道无形的门将他锁在园外。
从成都到德阳再到郫县,4岁的李浩出生后就随着到处找活干的父母四处“搬迁”。半年前,泥瓦工出身的父亲李军明带着老婆孩子来到郫县红光镇,一家三口挤在每月300块租金的平房里,家庭的全部收入就是自己打零工和妻子当小时工的工资。对李家来说,“送孩子入托”是件不敢想的事。
“幼儿园里有时放音乐,孩子就会跑到幼儿园门口去看。”李军明心酸地说,看着别家孩子都能在幼儿园里学画画、唱歌,自家孩子只能跟着自己风吹日晒到处跑受苦,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红光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杨旭茹看来,那些跟随打工父母常年在外、辗转多地、居无定所的孩子像是在四处“打游击”。一方面,由于很多孩子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较短,在当地一些幼儿园满园的情况下,很难有名额让孩子就读。另一方面,一些打工者父母因为经济条件、对幼儿教育不重视等原因,致使一些适龄儿童没有入园。
因陋就简--农村儿童家长的无奈选择
裸露的水泥地面空空荡荡,叠摞的桌椅漆面斑驳,墙面张贴的几幅卡通画边角已经翘起--这是记者近日在重庆一所民办农村幼儿园教室看到的景象。
记者在四川、重庆等地了解到,尽管两地各个区县均有办园条件较好的公办示范幼儿园,但因其少之又少,难以满足规模庞大的入托孩子需求。入托名额成了稀缺资源,简陋的民办幼儿园便成了农村孩子家长唯一的选择。
在四川郫县189所登记注册的农村幼儿园中,有169所为民办幼儿园。基层教育部门介绍,公办幼儿园共同的特点是:条件好、收费高、容量小、集中在城市中心区、教师收入有保障。因此,公办幼儿园成了本地区城市户口孩子竞相选择的对象,高额的费用、复杂的人际关系,将农村孩子与公办幼儿园越隔越远。
在农村,作坊式的民办幼儿园成为孩子们学前教育的主体。这些幼儿园散落在村镇中,准入门槛低,教育部门难以监管,个别幼儿园连二十年前执行的《幼儿园管理条例》的相关要求都达不到。园内专业老师缺乏,软、硬件设施达不到办园标准,教育管理者只能将农村民办幼儿园称为“托儿所”。
提起农村幼儿园与城市幼儿园间的硬件差距,重庆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十分痛心:“三伏天,城里幼儿园的校车吹着空调放着音乐,农村孩子五六个挤坐在摩托车上,安全都没法保证,还比较什么校舍和教学仪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