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课堂教学随笔)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9-27 11:50:00 | 只看该作者
《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交流中不断修正、完善对四边形的认识,能正确辨认四边形。
2、掌握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找图形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见到一些图形。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引导学生这样说“在……地方看到了……图形”
师:在我们所发现的图形中,有四边形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四边形。
出示课题:四边形的认识
2、找四边形
师: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找出来,用编号表示。
3、讨论四边形的特征
师: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四边形具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请你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师:我觉得四边形,只要有四条直边就可以了,你们觉得呢?你能创造一个有四条直边,却不是四边形的图形吗?
4、寻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表面是四边形的。
5、练一练
师:下面这些图形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二、分类,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分一分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还是有些不同的,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四边形分类吗?同桌合作。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师:你是怎么判断四边形的对边是否相等的?
师:你是怎么判断四边形的角是不是直角的?
2、连一连
师:从这里你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联系与不同?
3、说一说
师:我刚才听见一位小朋友说“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而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长方形不是四边形。”他说得对吗?你能帮忙解释一下吗?
三、巩固练习
1、走迷宫
要求学生依次说出每个图形的名称。
2、数四边形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别人明白你的意思呢?
师:能将你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再说一次吗?
四、课堂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9-27 11:50:00 | 只看该作者
《四边形的认识》公开课反思
9月16日

《四边形的认识》公开课反思


今天上了到新学校的第一堂公开课,钱主任亲临指导。钱主任也算是老朋友了,对我很客气,没有提太多的意见。但所谈的几点还是非常中肯,有价值的。
一、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在“连一连”这个环节中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基础去判断“对边相等”和“四边相等”若能让学生动手“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学生理解会更深刻。
对于这一点,昨天自己也曾考虑过。1、若放手让学生操作感知,时间不允许,很可能结果还同有出来,下课了。2、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后面还要专门学习,今天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给四边形分类的难度,所以一笔带过或许是可以的。3、数学的本质是抽象不是直观。若学生从图形中能感知并抽象出对边相等,是否可以省略直观操作?以取与舍之间自己也犹豫不决。最后从公开课的角度还是没有让学生操作。
二、最后一题设计比较精彩,对学生的帮助也很到位。(1、给图形编号,便于表述;2、有序思考,从单个图形到两个、三个、四个,避免重复和遗漏。)但难度偏大,占用了较多时间,从最后效果来看也不是十分理想。完全正确的同学屈指可数,且占用了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时间。权衡利弊放弃要优于保留。
这一题在设计中确实属于亮点,在试教中已感觉到有难度。正因为其“亮”所以才舍不得放弃。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若我是听课者而非上课者,我也会建议放弃这一题。
单从这题教学本身来说,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自己的引导不到位。设想中当学生遇到困难产生疑惑时,教师现身给予引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产生编号、有序思考的需要。实际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与表达的机会,学生还没有“愤”和“悱”自己就将“金点子”和盘托出,造成学生囫囵吞枣,消化不良。其次对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把握不准。面对这样一道题,学生到底能达到一个什么水平,有多少同学能解决问题,自己心里没有底。现在若让我重新设计,我一定会将1号长方形去掉,学生只要横向观察,而不必同时考虑两个方向,虽然图形只减少了四分之一,难度下降却不止一半。这些都是后话,只说明自己水平还不够,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感谢钱主任,不愧是专家级的领导。点评一针见血,又饱含对年青教师(当然自己已经不年轻了)的鼓励。自己只有更努力,不辜负钱老师的期望。
下面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评价是“不够从容”。以自己近二十年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上这样一节校级公开课,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不从容。
预想中:师生的交流应该如讲故事般娓娓而谈,对学生的影响应该如春雨般润物无声。
事实上:课堂中却充斥着自己急躁、亢奋的声音,教学看似环环相扣,实际上是没有为思考、交流留下空间,为反思、回味留下时间。
“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理念已经在脑海里存在多年了,却总不能转化为行动。每每面临作业、考试或公开课的时候,总是被置于一旁。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如何能影响学生的灵魂?如何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生长?
我相信数学活动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它的快乐不是来自问题的有趣,更不是来自分数或某种外来的奖励。在我看来,“独立思考”才是最大的乐趣。学生学习为什么不快乐,因为他们缺少甚至没有独立思考!不是学生不愿,而且我们的教育没有为学生创造可以独立思考的外部条件,而自己就是这个错误的“帮凶”!
所以,如果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上课,我会将这节课分成两节课,将那道富有思维挑战的练习题放到第二节课,第一节课就研究四边形的分类。我不会再设计“连一连”让学生拾级而上。我会让原本存在于他们脑海中的各种“可爱”却真实的想法都得到尊重。大小、端正、漂亮都可以是分类的根据,通过思维的交流与碰撞,学生会发现对于任意一个图形而言,什么是区别于其他图形的本持属性,什么是非本质属性。这些才是分类的根据。其实,分类的结果并不重要,感受智力活动的快乐,才是最有价值的。钱主任在点评中也曾强调,对小学数学而言,兴趣要放在第一位。我以为对数学的兴趣便源于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何谓“乐”?智力活动之快乐也,独立思考之快乐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9-27 11:50:0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单元考试
9月18日


关于单元考试


今天平行班的老师基本在上准备单元考试,我一个人先上第二单元。不考的原因有二。
一是没必要,这样的考试除了让学生、家长增加压力之外,毫无意义。要了解学生的水平,难道凭这一份试卷吗?如果孩子有问题用考试能解决吗?
家长会比较关心成绩,往往用学生的成绩来决定对学生的态度,或奖或罚。如果平时不关注孩子的学习、作业,而只是到考试成绩出来,再来关心一下,并以成绩论成败、评功过,未免太“亡羊补牢”了吧。
二是太浪费。每次考试短则一节课,长则两节,加上试卷讲评一节课。按七个单元计算就是14到21节课,折合起来大约是3到4周时间,再加上期中、期末的考试,一学期有近四分之一的时间是用在考试上了。真不知道学生是来学习还是来考试了。这种浪费不知道老师们是否算过。应试教育的弊端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我是极力反对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的。
道理或许大家都知道,只是有时迫于学校的压力,家长的要求,不得以而为之。



关于计算正确率


今天开始上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算法非常简单,要真正让学生做好却不简单。浏览了人教网上“银杏的夏天的教育随笔”和“ 善待学生差错(教学随笔)”越发觉得不可小视。结果却正如自己担心的那样,学生的“粗心”现象非常突出。
1、抄错现象不少。在我的想象中,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是比较集中的,结果随意抽查了一组,就发现二、三个抄错的同学,(我让学生把做一做中的题目抄到草稿本上,然后用竖式计算)简直令我不知所措,提醒、教训、处罚?我不知道哪种效果会更好一点。只有提醒学生边读边抄,虽不是好习惯,也只有将就了。
2、20以内的口算错误比较突出。今天是第一课时,我故意只讲了例1,放慢速度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便于后面进行调整。从课堂练习来看,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如果是算法不会,还可以教,“6+7=15”我怎么教?而且这种错误也不合适放在全班去讲啊。
3、从完成《作业本》的情况来看,进位点基本都点了,但计算中忘记加进位,每个班都不少于15人。(全班55人)
4、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是差距很大,快与慢相差不半都不止。严重影响教学的进度与效率。
反思:
1、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注意力不够集中,所以抄错、20以内加减法出现错误较多。要训练学生作业时专心致志的习惯。如果确实学生对对错无所谓,可以适当奖励或惩罚,强化学生的这种意识。
2、学生的检查意识缺少。做完不等于做好,“一步一回头”“估计得数的范围”这些方法应该教给学生,最好能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都说习惯决定命运,如果这一点做不到,教育的很多工作可能前功尽弃。
3、强化基本口算的训练,对于最基本的运算,差距最好不要太大,这样有利于统一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9-27 11:51:00 | 只看该作者
偷来的一招
9月20日
关于错误订正,今天向同事学了一招,写下来与大家分享,也希望大家把自己的好办法拿出来共享。
1、
简单、少量错误由组长负责二次批改;
2、
典型、普遍错误课堂讲解,集体纠正;
3、
个别学生大量错误,利用中午时间个别纠正,批改时做好这类同学的登记,纠正一个划掉一个,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当天无法全部纠正,只要名单在,第二天还能继续纠正,而不会漏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9-27 11:51:00 | 只看该作者
读《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杂感

教材与教法敦轻敦重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说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材的改革,各种名目、各种流派的教学法改革与创新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现状,所以才有新课程,才有如雨后春笋般的各种版本的教材出现。当时颇有同感,今天重读《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有关学习观的论述,觉得上述观点可能有误导之嫌。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至于小学阶段是否需要学习方程、统计与概率,学到什么程度,我觉得倒是次要的。不错,在现阶段这些数学知识的应用范围比原来大大增加了,教育改革的重点不应该在这些内容是否要学上,而在于怎么学。教育是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的,所以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紧扣时代脉搏。教育如果将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放在首位,那一定是个错误,教材改革充其量也只能称为修订,而不能随便称为改革。


“教育理论”想说爱你不容易


不同的学习观,从根本上说是不矛盾的,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例如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的基本因素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奖励。它比较注重反应和奖励。而建构主义更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强调主动建构。广大一线教师想要深入了解这一点却很难。自己曾经就非常相信建构主义而对行为主义敬而远之,看见行为主义就想到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想到那只可怜的狗!
教育学者、专家在某一方面进行了深入、有效的研究,最终形成研究成果。普通教师基本上只能进行教育实践。实践与实验是有距离的。由于客观条件所限,一般教师是无法理解专家的深度的。如果我们把实验当实践,失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所以较为适宜的方式是适当参考专家的研究成果,形成符合自己实际的教学方法。(这大概与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有点相似)即使是这样,仍然有困难,我们对专家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只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或许是我的偏见:很少有一线教师能全面系统地了解某种教育理论。以自己为例,在曾经任教的几所学校里,自己都还算是比较爱学习的,(当然比我爱学习的肯定有)但也就是到《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这个程度为止了,更多的是看一些随笔、案例之类的书籍。就算是《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也只能算是一本“科普读物”而非数学教育类的专著。想读却一直没机会读一本关于“建构主义”的专著。虽然“建构主义”的大名已经如雷贯耳,自己也曾斗胆“借来”放发自己的发言和文字当中。对于我们这些师范毕业生没有进过大学校门的教师来说,想做一点研究真是太困难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有口无心的小学生数学课堂


《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第四章“小学生如何参与者课堂教学”,读过才知道:现在学生学习数学往往不是因为兴趣、好奇心或者从数学思考中找到了快乐。而是因为社会的期望(学校、家长)与压力、因为表扬与奖励。这些都是可以的,却是无法持续的。教育中的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并且以爱的名义强加给学生,学生自身是无法意识和避免的。这就形成了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行为投入很大,心理投入很少。
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心理投入,会逐步影响他们对学习的态度,这将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为什么为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中有一个说法:研究表明行为投入对计算技能和解决简单问题影响明显,而对开放性需要高层次思考的问题没有显著影响;相反地,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对计算技能和解决简单问题无显著影响,而对开放性需要高层次思考的问题没有影响较大。这导致部分教师可以忽视学生的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而不会影响到他的教学质量——考试分数。的确,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对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考试选拔体制来说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虽然对学生来说是可以终身受益的。
打个比方,如果你只是工地上彻砖头的,大概只要有行为投入就可以了,花太多的心思在上面可能也改变不了什么,创造出什么价值。如果你是个艺术大师,要创造艺术作品,没有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就无法想象了。所以艺术大师基本上感情丰富。
作为一个学生,至少在学生时代应该有成为大师的理想吧,而不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直奔着“泥水匠”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7 11:58:00 | 只看该作者
万以内进位加法练习课
9月25日

万以内进位加法练习课


1、 算一算
课本上是单纯的计算,我从学生作业是的错误考虑,加了一个提示:别忘记加进位数哦。出发点是好的。对比两个班级课后的效果,觉得教学顺序不同效果亦不同,把提醒放在计算之前比放在计算之后好,如果能让学生观察哪些算式需要进位,计算中需要注意什么?再出示效果是不是会更好?
学生计算速度和准备工作(学习用品的准备和学习状态的调整)关系密切,有的同学两题做好了,另外一些同学还在慢腾腾地找本子,你急他不急,此时如果你大声地批评他们,又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不批评他则可能一直磨蹭下去。习惯太重要了。
2、 估一估
475+126≈(  )百
……
原来这个环节是放在后面的,今天早上整理思路时,觉得将它提前更合适。
以第一题为例,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算法:
(1)500+100=600;(2)400+100=500;(3)480+130=510;(4)500+150=650
第1种是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第2种是去尾法,第3种是四舍五入到十位,第4种最特殊,他是四舍五入到50,很有创意。没想到学生中会有如此众多的算法,我觉得估算本就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取值策略,只要能说出道理,都是可以的。
3、 估一估,连一连
此题源自课本第20页第8题,编者的意图大概是要学生发现规律“前凑9后凑10”,我没有按编者的意图设计,而是紧扣估算做文章。
在投影中将这10个数都写出来,让学生通过估算将它们配成对,使每组数的和都是1000,因为每组数相差都比较大,所以只要估算合理基本上就能完成连一连的任务。
学生完成情况也比较理想,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先让同学们先在课本中去连一连再回答,使部分同学有机可乘——听其他同学回答而自己不思考。
4、 算一算(线段图)
这是第9题的变式,前面作业中出现关于用两点代表一条线段的问题,学生解答得不是很好,于是设计了一道非常简单却有针对性的练习。一条线段上有4个点,分别用字母表示。同时标明相邻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请学生补充问题并计算,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可以用直线上的两点表示一条线段。(今年是第一次教三年级,不太清楚学生是否明白这一点)
5、 只用数字8组成五个数,填入下面的方框,使等式成立。
□+□+□+□+□=1000
课堂中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探究的:
(1) 提问学生只用数字8组成的数有哪些?(8、88、888、8888……)并追问这里最大能填几?为什么?
(2) 提示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计算+估算。(其实应该是先估算后计算,先通过估算确定范围,然后用计算验证。)
(3)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
(4) 集体交流
师:刚才我看到有人这样写,你觉得对不对?“88+88+88+88+88”
生:不对
师:为什么?你觉得是太大了还是太小了?
生:太小了,10个100是1000,就是(把88看做)100也只有500。
学生言简意赅,虽然可能有些学生还反应不过来。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数感,这位同学是位平时不起眼的女同学,可惜没有抓住机会表扬一下。
不知道这与前面的估算训练有没有关系?
师:太小了,调整一下,怎么调?
生:调大一些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太小了,调大一些)
师边改边问:改成888+88+88+88+88可以吗?
生:太大了!
师:大了,怎么办?
生:太大了,调小一些(板书:太大了,调小一些)
师:888+8+8+8+8可以吗?
生:太小了!
师:你没算过怎么知道太小了?
生:888不到900,要再加100多才可能。
很明显,学生在自觉地进行估算,888+32<900+100所以888+32<1000
师:怎么改?
生:888+88+8+8+8
师:这五个数的和是1000吗?你怎么知道的?(算一算)
因为时间到了,没有让学生独立验算,师生共同演算888+88+24,教师演算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可以将三个8分一次相加,比较方便。

课后反思:
1、 组织教学虽然会耽误一点教学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工,总的来说是物有所值的,今天在另一个班就是因为上课初没有充分做好组织工作,结果整堂课都在不停地组织教学,得不偿失。这个环节不但不能省略,而且要求断强化,最后形成课堂常规。
2、 估算(包括计算)要放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展开研究,只有学生真正体会到估算的作用,感受到它的价值,才会主动、自觉地运用。像配套《作业本》中的第一题,要求学生先估算再计算,因为没有体现估算的价值,学生的估算意识与能力是难以得到发展的。
3、 今天在另一班上课很不成功,细想,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拖堂。如果前一节课拖堂,或布置了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练习,必将影响到下一节课。学生从一堂课到另一堂课,必须有一个休息和调整的时间。想想我们自己,连续做一件事时间长了就要站起来伸伸懒腰,走动走动。这还是在成人身上,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远不如成人,更需要调整一下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才能进行下一次学习。迫于老师威严,他们不敢随意走动,但注意力不自觉地就会下降,说话、小动作增多。有时候拖堂,留一点课外作业是无法避免的,此时做好组织教学工作就越发显得必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8 14: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