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教育“重庆现象”:统筹城乡教育的改革路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 科学配置教育资源

  城乡教育水平的均衡,靠什么来实现?

  彭智勇常常讲一个观点:“如果在家门口就有一个肯德基店,人们是不会特意赶路或者乘车到很远的地方去吃肯德基的,因为不管哪个地方的肯德基,品质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在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都应像办肯德基店一样,让学生不管在这个区县域的哪所学校,都能够享受同等品质的教育。”

  像办肯德基店一样,办同样标准、同等品质的学校,这就是重庆的回答。

  其实,早在2007年,重庆市政府就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实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

  在2006年刚刚实现全面“普九”之后,重庆把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均衡,把突破点放在了标准化建设上。把农村学校建得和城里一样漂亮,让农村娃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背后是投入的倾斜,是政策的扶持。这是重庆市科学配置教育资源的一次超前实践。

  为了让好事真正得以落实,重庆市教委牵头研究制定了《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并统筹、协调、指导和监督其实施。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根据这一标准,结合区县城乡教育发展及人口变动状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制定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原则上在区县(自治县)域内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2008年,作为落实部市合作协议内容的11项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列入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

  2009年,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作为重庆教育工作“六大目标”中的首要任务全面启动实施。到年底,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达到35%,新建改扩建513所寄宿制学校,建成329个中小学塑胶运动场。

  2010年,重庆提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达到60%,新建中小学寄宿制学校400所、塑胶运动场420个。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力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同时,2009年,重庆市全面启动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五个校园”建设,并规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到2012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五个校园”建设标准完成80%;到2015年全面达标,全市学校安全稳定、学生体质健康、校园绿化美化、教育信息化、师生人文素质主要指标达到西部领先、全国一流水平。

  这是重庆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又一力举。单是今年,重庆市为建设平安校园就投入12亿元,要求做到在校园大门“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见保安”,努力实现中小学、幼儿园治安报警点覆盖率和交通安全设施落实率均达100%,以后所需资金列入每年财政预算。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唐建华说:“这是重庆首次以市委、市政府的决定来确定新型校园安全体制。”

  在繁华的闹市,在边远的城郊,在偏僻的农村,“五个校园”建设成了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迅速改善的民心工程。

  云阳县实验小学六年级(5)班的陶彬彬,父母在北京工作。小彬彬从小就跟着父母,在北京房山实验小学上学。五年级的时候,她和妈妈回老家,发现现在的学校和以前大不一样,学校漂亮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于是陶彬彬转学回到了老家,回到了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云阳实验小学。“学校的条件好,我的英语口语、书写能力都提高了。我喜欢老家的学校。今年上初中,我还想在这里上。”陶彬彬告诉记者。

  六年级(3)班的龚铭也是从温州转学回来。学校变样了,云阳实小的老师说,这两年像陶彬彬、龚铭这样从沿海发达城市转学回到云阳的孩子还真不少。

  这些孩子用自己的行动,为重庆教育投了珍贵的一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08:01:00 | 只看该作者
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 科学配置教育资源

  城乡教育水平的均衡,靠什么来实现?

  彭智勇常常讲一个观点:“如果在家门口就有一个肯德基店,人们是不会特意赶路或者乘车到很远的地方去吃肯德基的,因为不管哪个地方的肯德基,品质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在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都应像办肯德基店一样,让学生不管在这个区县域的哪所学校,都能够享受同等品质的教育。”

  像办肯德基店一样,办同样标准、同等品质的学校,这就是重庆的回答。

  其实,早在2007年,重庆市政府就发出《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实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

  在2006年刚刚实现全面“普九”之后,重庆把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均衡,把突破点放在了标准化建设上。把农村学校建得和城里一样漂亮,让农村娃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背后是投入的倾斜,是政策的扶持。这是重庆市科学配置教育资源的一次超前实践。

  为了让好事真正得以落实,重庆市教委牵头研究制定了《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并统筹、协调、指导和监督其实施。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根据这一标准,结合区县城乡教育发展及人口变动状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制定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原则上在区县(自治县)域内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2008年,作为落实部市合作协议内容的11项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列入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

  2009年,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作为重庆教育工作“六大目标”中的首要任务全面启动实施。到年底,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达到35%,新建改扩建513所寄宿制学校,建成329个中小学塑胶运动场。

  2010年,重庆提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达到60%,新建中小学寄宿制学校400所、塑胶运动场420个。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力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同时,2009年,重庆市全面启动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五个校园”建设,并规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到2012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五个校园”建设标准完成80%;到2015年全面达标,全市学校安全稳定、学生体质健康、校园绿化美化、教育信息化、师生人文素质主要指标达到西部领先、全国一流水平。

  这是重庆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又一力举。单是今年,重庆市为建设平安校园就投入12亿元,要求做到在校园大门“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见保安”,努力实现中小学、幼儿园治安报警点覆盖率和交通安全设施落实率均达100%,以后所需资金列入每年财政预算。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唐建华说:“这是重庆首次以市委、市政府的决定来确定新型校园安全体制。”

  在繁华的闹市,在边远的城郊,在偏僻的农村,“五个校园”建设成了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迅速改善的民心工程。

  云阳县实验小学六年级(5)班的陶彬彬,父母在北京工作。小彬彬从小就跟着父母,在北京房山实验小学上学。五年级的时候,她和妈妈回老家,发现现在的学校和以前大不一样,学校漂亮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于是陶彬彬转学回到了老家,回到了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云阳实验小学。“学校的条件好,我的英语口语、书写能力都提高了。我喜欢老家的学校。今年上初中,我还想在这里上。”陶彬彬告诉记者。

  六年级(3)班的龚铭也是从温州转学回来。学校变样了,云阳实小的老师说,这两年像陶彬彬、龚铭这样从沿海发达城市转学回到云阳的孩子还真不少。

  这些孩子用自己的行动,为重庆教育投了珍贵的一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08:01:00 | 只看该作者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做好“转移”这道题

  坐落在江津区的重庆工商学校,1995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之一。2000年前,学校每年招生400多人,总规模1400人左右。2001年开始,学校步入快速发展期,每年招生人数大幅增加,到2006年,招生人数达到4300人。近年来,学校本着确保培养质量、做强做精品牌的思路,不再扩招。学校的规模控制在12000人。

  从1400到12000,校长杨宗武的苦恼还是学生不能满足需求。

  “去年8月以来,重庆西永微电子园区成功引进惠普2000万台笔记本电脑项目,并吸引了富士康、英业达、广达等IT巨头纷纷前来落户。据估计,未来三五年内,西永微电子园将实现5000多亿元年产值。按IT行业工人年均产值150万元计算,单西永微电子园就需要30多万产业工人。”杨宗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沿海地区一些企业来学校要人,我们一个都没签。单是一个广达,我们今年就要提供1000名毕业生,明年要提供2500名毕业生。”

  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按照重庆市的估算,未来10年重庆工业可能会新增4万亿元产值,按职工平均产值70万元计算,差不多能接纳600万职工。

  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是重庆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农村人口转移这个艰巨任务——按照重庆市目前的计划,未来10年,重庆将要推动1000万农民变成市民。如果把这两个难题比作两个圆,解决问题的交点就是教育。通过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做好“转移”这道题,把农民转化成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既能解决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人力资源缺口,又能为推动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根据市教委的一项调查,95.1%的农民工意识到“技能水平低、用工要求高”是在城市打工的主要困难。在“推进农民向市民转移”的进程中,职业教育有着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强化角色认同与建构和谐人格的价值。

  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重庆市政府给职业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重视。早在2005年,重庆在全国率先实行中职学生资助政策;2008年,重庆提出四五年内投入资金158亿元,重点加强职业教育达标学校、示范重点学校、实训基地和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并率先在6个区开始了免费中职试点工作;2009年又将免费试点范围扩大到10个区;2010年7月,重庆市再次作出重大决定,把所有就读职业学校的农村学生自动转为城市居民,今后10年力争使200万农村学生变身“市民”,新增就业岗位将优先接纳重庆职校毕业生。

  一项又一项改革措施,一步又一步增强了职业学校的吸引力。近年来,重庆中职招生稳定在20万左右,实现了中职和普高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这是教育为统筹城乡作出的一大贡献。借助职业教育资源,面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再就业人员、进城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这是农村劳动力的另一种“转移”。

  为了帮助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留得住,立得好,重庆依托职业院校新建5个农民工培训集团,在“一小时经济圈”新建20个农民工培训基地;实施三峡移民就业“1+15”培训基地建设,在主城区新建1个市级移民培训基地,在移民区县新建或配套改建15个移民就业培训基地。2008年,全市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7万人次、实用技术培训427万人次、库区移民培训15万人次。2009年,重庆市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3.8万人次、实用技术培训273.4万人次、三峡库区移民技能培训2.7万人次。

  转移一人,脱贫一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统筹城乡要求,职业教育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勇敢地承担起劳动力“转移”这个重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08:10:00 | 只看该作者
应对人口流动难题 优化城乡教育布局

  2010年7月28日,重庆市政府宣布全面启动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以新生代农民工为突破口,两年内解决338万人的城市户籍问题,未来10年有望推动1000万农民变市民。

  统筹城乡发展,让农民变市民,教育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

  “教育部门的任务就是解决好农民工转变为城市居民的子女教育问题。”黄奇帆说。

  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目前每个年级在重庆城区就读的进城农民工子女接近3万人。按每个进城农民工家庭4个成员计算,一年就可以带动1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安居乐业。10年之后,就可能带动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农民转为市民。

  “农民工进城务工,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但单纯的地域、身份或者职业的转变,并不能推动农民工完全融入城市。只有通过教育移民,才能使农民工由城市的‘客人’变为‘主人’。因此,解决好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是重庆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待重庆做好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们为此所做的种种努力:

  2003年,重庆提出将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2006年,重庆决定在全国率先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受益范围,享受“两免一补”,全面免收借读费。

  2007年,重庆要求各区县将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作为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要求。

  2008年,重庆开全国之先河,以党委、政府文件的形式专题部署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明确了部门职责、入学政策、经费保障、督导检查等要求,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2009年,全市已有接收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学校623所,占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35%。已接收进城农民工子女25.9万人入学,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实现了全部在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读。

  完善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保障经费拨付办法,逐步增加专项经费投入;凭据上学,就近入学,平等就学,公平升学;着力构建农民工子女“成长档案、教学管理、人文关怀”三大特色机制;着力优化“管理团队、学科教师、班主任”三支队伍……一项项实实在在措施,为流动的花朵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重庆民族职业中学初三(1)班52个进城农民工子女给政府的感谢信,道出了数十万城市流动儿童的心声:“几年前,我们告别山村,跟随父母来到城市,我们的内心是忐忑的,目光是胆怯的,怕排斥,怕冷漠,怕鄙视,怕嘲笑,而你们却将无私的爱给予我们,从‘流动的花朵’到定点学校和‘两免一补’,我们享受着和城里学生同等公平的待遇……”

  25.9万农民工子女,与城市的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成长进步!但是,未来10年1000万农民变身市民,背后至少有200万需要上学的孩子。而根据重庆市教委的统计,2009年重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是341万,其中城市学生221万。200万的流动儿童涌向城市,这一方面意味着现有农村教育资源的大量闲置,另一方面则需要城镇教育大量、快速地扩容和投入。优化布局结构,合理安排学校,成为摆在重庆教育部门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1995年渝北区建区的时候,城区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如今已经扩张到100平方公里,尽管这样,与全区145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相比,城区面积还不到7%。但是,全区95.5万人,70%都在城区。“我们是重庆城乡二元结构的典型缩影。”谢钢说,“城区人口的急剧增加,成了教育不能承受之重。这些年,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抓资源布局结构的调整,有效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大力扩张城市优质资源。”

  教育改革发展,任重而道远!

  “2010年,重庆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彭智勇在介绍今年重庆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工作计划时说,“首要的问题就是积极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努力在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上实现新突破。重点之一,就是根据新阶段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需求,加强城市新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适度调整村小和农村初中学校,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发布,中国教育,踏上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

  作为国家确定的制定分地区规划的9个省(区、市)之一,重庆市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和制定《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教育任重道远。

  如果说,过去这些年来重庆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是中国教育“重庆现象”的集中体现,是重庆教育精神的聚生与迸发,那么,这种创新精神和改革勇气更是未来推动重庆教育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山城”雄浑,“江城”灵动。“江”“山”如此多娇,教育前景如画。兼具雄浑灵动,勇于改革创新,我们相信,重庆市建设西部教育高地、长江上游教育中心的目标一定不是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08:11: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教育发展的根本在改革

  重庆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创新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全国教育改革的窗口。按照中央提出把重庆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城乡统筹直辖市的目标,重庆市在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中,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事业放在各项社会事业之首,高度重视,长远谋划,在全国率先统筹城乡发展试点中,把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作为关键环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教育发展,破解教育难题,推动重庆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14: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