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对人口流动难题 优化城乡教育布局
2010年7月28日,重庆市政府宣布全面启动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以新生代农民工为突破口,两年内解决338万人的城市户籍问题,未来10年有望推动1000万农民变市民。
统筹城乡发展,让农民变市民,教育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
“教育部门的任务就是解决好农民工转变为城市居民的子女教育问题。”黄奇帆说。
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目前每个年级在重庆城区就读的进城农民工子女接近3万人。按每个进城农民工家庭4个成员计算,一年就可以带动1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安居乐业。10年之后,就可能带动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农民转为市民。
“农民工进城务工,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但单纯的地域、身份或者职业的转变,并不能推动农民工完全融入城市。只有通过教育移民,才能使农民工由城市的‘客人’变为‘主人’。因此,解决好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是重庆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待重庆做好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们为此所做的种种努力:
2003年,重庆提出将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2006年,重庆决定在全国率先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受益范围,享受“两免一补”,全面免收借读费。
2007年,重庆要求各区县将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作为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要求。
2008年,重庆开全国之先河,以党委、政府文件的形式专题部署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明确了部门职责、入学政策、经费保障、督导检查等要求,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2009年,全市已有接收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学校623所,占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35%。已接收进城农民工子女25.9万人入学,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实现了全部在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读。
完善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保障经费拨付办法,逐步增加专项经费投入;凭据上学,就近入学,平等就学,公平升学;着力构建农民工子女“成长档案、教学管理、人文关怀”三大特色机制;着力优化“管理团队、学科教师、班主任”三支队伍……一项项实实在在措施,为流动的花朵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重庆民族职业中学初三(1)班52个进城农民工子女给政府的感谢信,道出了数十万城市流动儿童的心声:“几年前,我们告别山村,跟随父母来到城市,我们的内心是忐忑的,目光是胆怯的,怕排斥,怕冷漠,怕鄙视,怕嘲笑,而你们却将无私的爱给予我们,从‘流动的花朵’到定点学校和‘两免一补’,我们享受着和城里学生同等公平的待遇……”
25.9万农民工子女,与城市的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成长进步!但是,未来10年1000万农民变身市民,背后至少有200万需要上学的孩子。而根据重庆市教委的统计,2009年重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是341万,其中城市学生221万。200万的流动儿童涌向城市,这一方面意味着现有农村教育资源的大量闲置,另一方面则需要城镇教育大量、快速地扩容和投入。优化布局结构,合理安排学校,成为摆在重庆教育部门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1995年渝北区建区的时候,城区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如今已经扩张到100平方公里,尽管这样,与全区145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相比,城区面积还不到7%。但是,全区95.5万人,70%都在城区。“我们是重庆城乡二元结构的典型缩影。”谢钢说,“城区人口的急剧增加,成了教育不能承受之重。这些年,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抓资源布局结构的调整,有效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大力扩张城市优质资源。”
教育改革发展,任重而道远!
“2010年,重庆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彭智勇在介绍今年重庆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工作计划时说,“首要的问题就是积极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努力在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上实现新突破。重点之一,就是根据新阶段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需求,加强城市新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适度调整村小和农村初中学校,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发布,中国教育,踏上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
作为国家确定的制定分地区规划的9个省(区、市)之一,重庆市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和制定《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教育任重道远。
如果说,过去这些年来重庆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是中国教育“重庆现象”的集中体现,是重庆教育精神的聚生与迸发,那么,这种创新精神和改革勇气更是未来推动重庆教育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山城”雄浑,“江城”灵动。“江”“山”如此多娇,教育前景如画。兼具雄浑灵动,勇于改革创新,我们相信,重庆市建设西部教育高地、长江上游教育中心的目标一定不是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