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鱼我所欲也优质课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4-5 08: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目的

1. 积累文言文词,品味语言情致;

2. 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 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 文章论点及论证方法;

2. 文章“义”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

教材设计

本文说理较深,对初中学生来说,文字理解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此,学习课文前,首先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其次,利用互联网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并设计课件;最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课文学习及拓展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 朗读。

1)在自由散读的基础上抽读(4名左右),抽读学生可任意选取文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作好点评准备。

2)朗读点评(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点评着重强调咬字、语气、节奏、断句等几个方面,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

3)全班根据以上朗读点评的要点,齐声朗读课文。

2. 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对于小组内共同出现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课文翻译放在预习中完成,课堂上只解决学生难解的词、句。对于词语的解释,尽量用成语积累的方法,做到古今沟通。例如:

欲(欲盖弥彰)  兼(德才兼备)(风雨兼程)

患(后患无穷)  丧(丧尽天良)

屑(不屑一顾)  与(与人为善)

已(死而后已)  舍生取义(出自课文)

……

3. 熟悉课文,概括文意。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概括不要强求统一,关键是要引导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一些警句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积累的有关议论文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 课文的论点是什么?结合课后练习,思考你赞同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2. 为了阐明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大家交流。

3. 课文导语说“文中孟子对于‘义’的论说,对于今人仍不无启迪”,想想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迪,整理思路并与小组同学交流。

说明:以上问题采取小组内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每个同学承担一道思考题,思考结果交由小组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由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成果。

第一题的回答,不要强调答案的统一,注意要求学生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成理。

第二题论证方法,学生往往比较熟悉举例论证,至于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可能相对生疏一些,教师不妨运用浅显易懂的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题的回答要强调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启迪不必局限在某一、二个方面,只要和课文内容相关,都应该肯定。

四、自主质疑,探究学习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质疑问难,提出有一定创新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学生小组探讨,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学生质疑提问应提前布置,由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前提交问题即可。另,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给予一定的启发、点拨,注意问题的质量。

参考问题:

1. 课文中“本心”指人的天性,那么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天性呢?按照你的理解,人的天性除课文所指外,还应该有哪些?不妨说说。

参考答案: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人的这四种“本心”不必要求学生的回答完全一致,只要意思大致相同即可,也不必仅局限在这四种回答里。

2. 能否为课文补充一、二个现实材料,以突出论点。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课堂背诵,可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完成。例如:运用幻灯,打出相应的译句,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原文进行诵读,记忆;学生相互间提问背诵,教师抽查背诵等。

六、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1.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学生回家查阅,并同课文进行阅读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

参考资料:文天祥《过伶仃洋》、夏明翰“就义诗”、裴多菲《爱情,自由》、李清照《夏日绝句》、陈毅《梅岭三章》、叶挺《囚歌》等。

2. 查阅“嗟来之食”的故事,与课文比较,看看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3. 孟子主张的“义”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作哪些理解?它有没有现实意义?搜集整理资料具体分析说明。

说明:以上三方面的拓展学习,学生可只选取一个方面完成,查找整理的资料以及学生的思考回答,不必占用课堂时间进行交流。所有相关的材料都可以贴在教室适当的地方,由学生自由交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0: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