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用户名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谭艳兵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教材分析(一到三单元)

[复制链接]
8#
发表于 2010-9-8 22:27:00 | 只看该作者
这部分知识的巩固练习题比较多,也比较枯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可以设计一些竞争性练习,提高学生计算速度和准确率。在这部分知识当中,学生可能会提到“从十位加起”的方法,这样也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要给予肯定并做适当引导。因为这种方法在口算中应用得比较多一些。
两位数减两位数
主题图:
(1)结合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用统计表的方式给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情况,使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素材。
(2)还可以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例1 (不退位减):
(1)小精灵提出问题,两学生从统计表中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
(2)多种算法:口算(在这儿还不是统一要求),笔算,“还可以怎样算”提示学生发现更多的算法。
(3)列竖式时,借助形象数位表,与竖式相对应。因为不退位,学生观察直观图就可以理解。
例2(一般的退位减):
(1)借助小棒操作,用表格形式把小棒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与竖式计算的每一步对应起来,使学生获得退位计算的形象支持。
(2)重点是掌握如何退位,退位过程中十位数与个位数怎样变化。
(3)提出问题: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使学生认识到在进位加、退位减中从个位加减比较方便。
例3(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
(1)脱离形象支持,抽象程度更高。
(2)重点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掌握个位要算几减几。
回复

举报

9#
发表于 2010-9-8 22:27:00 | 只看该作者
例4(问题解决):
(1)在本套实验教材的编写中,对“问题解决”的编排是从三个方面考虑的。
① 结合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安排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例题和练习。
② 结合计算教学,安排编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训练。
A.计算教学从问题情境引入,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一些具有特殊数量关系的问题,专门编排例题进行教学。
③ 一些纯数学问题,很难结合计算进行编排,所以编排成独立的单元。
(2)“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一样,都是具有特殊数量关系的问题,专门安排例题。
(3)教材设计了一个全校卫生评比的情景,给出了部分年级在卫生评比中所得红旗的情况,但每个班所得红旗数没有出全,下面一部分被树挡住了,只能通过一一对应看出各列之间的相差数,其他的信息通过学生的对话给出。  
(4)教材利用两名学生的对话,自然引出“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在这儿,二(2)班的红旗数量不能直观数出,必须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求出。
(5)最后教材通过小精灵提出“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让学生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其他问题并解决。教材体现了资源的丰富性,教学时要注意挖掘情景图中的丰富资源。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例1: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直接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例2:通过对话给出信息,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在教学连减时,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的思想。既可以用连续减去两个减数,也可以先计算一共运走多少个。
回复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9-8 22:27:00 | 只看该作者
例3:通过上下车的实际情景引出计算问题。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运算顺序已经在前面学过,在这儿的重点是列竖式计算。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创设有意义的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二是引导学生理解计算顺序。这部分内容中比较典型的问题是上车下车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能够想出不同的算法,先加上车人数后减下车人数或先减下车人数后加上车人数,我们都要给予肯定。在这里我觉得还应该引导学生回顾实际生活情境,在坐车的过程中,特别是公交车,人们习惯的上下车方式是什么?(那就是先下车后上车)。当然,哪种方法都可以,我们只是借助这个例题来让学生回顾实际生活情境,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4(加减法估算):
关于估算,《课标》中有明确的说明,它是这样描述的:“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两点:计算、解释过程)
在前两册教材的有关练习中已经渗透了有关估计、估算的内容,这儿是第一次正式教学。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
(1)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买东西这样一个估算情境说明估算的必要性,使学生理解用估算还是精确计算是根据计算的精确度需要而定的。
(2)在进行估算时,其策略是可以多样化的。(例如,可以两步都用估算;也可一步用估算,一步用精确计算。)
(3)重要的不是估算结果与精确结果相差多少,而是要让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材呈现了两种估算策略,一名学生用连减的方法先估算出100—28大约得70,再估算出70—43大约还剩30元,另一名学生先用加法估算出28+43大约得70,再口算出大约还剩30元。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不同,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了是不同的,而且在估算的结果上可能也有一些差异,对这部分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百花齐放,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回复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9-8 22:27:00 | 只看该作者
整理和复习的编排。
教材突出了单元知识的整理,在全面整理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练习七,以全面巩固100以内加、减法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整理部分主要是整理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并且将加法和减法笔算方法联系起来整理,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教材在整理部分也安排用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这主要是进一步突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七是一组综合性的练习,重点在于巩固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臂展(两臂伸开的长度)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秋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这部分知识可以在课上完成,也可以放到课外。而且这些活动完成可以让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动手完成。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我是采用了课外活动的方法,事先给学生设计一个表格,告诉学生活动的内容与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测量,然后小组内汇总统计,最后全班汇总交流,效果还是不错的。只不过在测量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学生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
回复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9-8 22:27: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1.主题图
呈现了一个校园的情景图,先让学生感性、直观地看到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做操同学伸开的双臂、足球门、足球场的边界、小旗、花工的剪刀、教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钟楼的时针与分针,这些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中用红色标出了其中一些角。
2.认识一般的角
例1(认识角)
(1)从剪刀、吸管、水龙头等实物中抽象出角的一般模型,包括锐角、钝角、直角,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2)直接用图形描述角的概念,并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类似于线段概念的引出),使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初步感知什么是角以及角有什么特征。
(3)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角。
通过制作活动角、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使学生再一次感受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并直观地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例2(画角)
教材中给出的是一种最基本的画角方法(其中一条边是水平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画的时候,可以比较开放,并不要求其中一条边是水平的。
3.认识直角
例3(认识直角)
编排与角的认识一致,也是从国旗、椅子等实物抽象出直角的一般模型,再用纸折出一个直角来。要让学生理解直角是一种特殊的角。
回复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9-8 22:27:00 | 只看该作者
例4(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1)教材上利用学生手头最容易找到的直角、锐角、钝角(书本、红领巾)让学生用三角板比较,要让学生自己说说应该怎样比较(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这也是为以后正式学习锐角和钝角做准备的。
(2)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再找一些东西来判断一下。
画直角,教材上给出画的过程。学生画直角的两条边不一定是水平的和竖直的。
对于《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首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剪刀张开的形状、钟面上两根针所形成的图形等,告诉学生这样的图形就是角,然后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找角,在教室中找角,这时我们要注意学生是怎样描述角的,有的学生可以只是用指头指着一个尖尖的地方说这是角,这样说很不严密,应该引导学生指出一个完整的角。例1的教学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并且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然后引导学生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边”。从而让学生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在这里要渗透“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可以设计一个判断角的练习(42页练习八第1题),让学生判断给出的图形是不是角,并说明理由。进一步强化角的表象,明确角的组成。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角的活动,让学生借助纸、小棒等学具创造角。通过让学生动手摆角、折角、用活动角做角,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明确角的含义,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画角这部分的教学要注意教师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画角时,应说: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而不应说:“从一点起,用尺子横着画一条线,斜着画一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教材通过例3,引导学生观察国旗、椅子、运动员身上的角,说明这些都是直角。并注意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在教室的周围找直角,学生能够找出不少地方存在着直角。再让学生折纸做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例4是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并教学用三角板画直角。对于直角的画法是一个难点,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画法,做出示范,然后再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并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另外,教材结合角和直角的认识,在教材第43页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生活中有关角的实例:工程师用的角尺、大吊车等,启发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角的应用的实际例子。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6: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