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余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13: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19.《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l)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想象。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感情朗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二)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小女孩死后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她真的能飞到“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吗?
  (四)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有感情地朗读加以深化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抓重点,悟情感,通过析词句,议内容,领悟中心,引导感情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二)学生活动设计
  讨论重难点问题,听录音、看投影、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桌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板书:卖火柴 擦火柴 人死去
(三)学习“卖人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交流(反馈)
  a.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b.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c.“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d.“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4.指导朗读。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5.总结扩展。
  这一段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让我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呢?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呢?讨论交流。
  (体现在:(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动用对比烘托人物;(3)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四)布置作业
  l.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五)教师巡视,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生答)
  (l)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3.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 现实 幻景 说明 现实
  第一次 寒冷 火炉 渴望温暖 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 饥饿 烤鹅 渴望食物 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 孤独 圣诞树 渴望快乐 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 痛苦 奶奶 渴望幸福 跟奶奶飞走了
  4.小结自学情况。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5.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前后桌讨论,总结写法。
  (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想象丰富深化中心。
  3.学习表述。
  这篇文章是童话,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文章,读了之后不觉热泪盈眶,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呢?也就是作者如何表述的,我们讨论学习一下。
  (1)这四次幻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以小女孩心理特点和具体环境为依据,符合小女孩的迫切要求,这样是合理的,脱离了实际,凭空捏造的想象只给人虚假的感觉,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
  (2)详细的刻画,环境的衬托则是我们所要学习表述的另一个方面,文章细致的描写(例如:小女孩的头发、小女孩的鞋),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环境的衬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也反映出女孩的可怜凄凉。
  对照以上两点,用笔在书中画出这两方面。
(四)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我们长在红旗下,生在幸福中,该怎样做呢?
  (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2.感动之余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13: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0.《穷人》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顾惜、勉强、抱怨、忧虑、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熬过去”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l)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课文。展开想象,编故事以升华情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2.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
  (二)疑点
  体现桑娜内心矛盾的重点语句。
  (三)解决办法
  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
  2.小组讨论重点问题。
  3.认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表述练习。
  4.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
  5.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穷人就是穷苦的人。)
  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在以前曾经学过他写的《跳水》一课。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几个穷人?写了穷人的什么事?你感觉这些穷人怎样?你还读懂了什么?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2.检查自学情况(同桌讨论后集体交流)。
  (1)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桑娜 渔夫
  (2)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穷人的印象。(很善良)板书:善良
  学生谈谈还读懂了什么?(教师随机板书)
  (3)本文写作顺序?(板书: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三)学习第一段
  1.自读“等待丈夫”一部分内容。读完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
  (①感受到桑娜家境贫困、生活艰难。从“补”、“破帆”、“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等看出桑娜家生活艰难。
  ②感受到桑娜勤劳能干。引导学生说出“温暖与舒适”指的是什么?
  “温暖”指炉火未熄,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处境相比而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
  ③体会到桑娜内心很善良,从“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等处可以看出。)
  2.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感情,体会桑娜的家庭贫困、勤劳能干、心地善良。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课文第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二)学习“抱回孩子”部分内容
  (1)默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桑娜的善良?(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出示重点语句投影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适时点拨,可从以下几方面说出。
  (桑娜走出门去,她出去向海上张望,看不到什么,她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桑娜是在自己的亲人安危不知、生死难卜的情况下去关心邻居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关心她人、心地善良。)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当她看到两个可怜的孩子,她乐于助人的本性不可抑制地表现出来,她什么也没想毅然决然地把孩子抱回家里,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桑娜把孩子抱回家里后,她一系列矛盾的心理也说明了桑娜的善良,由于善良心的驱使抱回了孩子,没有征求丈夫的意见,他会同意吗?这是她第一个不安的地方。“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又加上两个,今后生活怎么办?这是她第二个不安的地方。他觉得愧对丈夫,“他会揍我的”、“揍我一顿也好!”说明桑娜为救人之难,宁愿自己皮肉受苦,甘愿承担一切后果,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2)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表现出桑娜的善良。
(三)学习“渔夫回家后催促桑娜抱回孩子”一部分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渔夫的善良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讨论、交流)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渔夫的美好心灵。)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伤。母亲死后的惨相不能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待醒来之后,让他们感到有一个温馨的家。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如何完全置于脑后,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
  (“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回到现实中一想,我们的日子的确很苦,如今又加上两口,真是雪上加霜,日子难熬,从“熬”字上可以看出渔夫的苦日子,度日如年,备受煎熬,同时也表达了渔夫的坚强精神,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这些足以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教师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由忧虑到思考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也看出了渔夫的善良。
  (2)指导感情朗读,注意省略号的作用。
  ①表示停顿、间歇;②内容上的省略。
  (3)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商量了吗?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这叫什么?(生:不谋而合)教师:也说明穷人和穷人的心是相通的。
(四)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刚才,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穷人的善良。那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最好地表达了这一点?好在哪儿?
  2.学生集体议答:
  (l)桑娜探望西蒙时在门外敲门动作的变化写得细致入微。如“敲了敲门”、“一次又一次地敲门”、“猛地推开门”。“敲了敲门”是出于礼貌做出的动作;“一次又一次敲门”说明心情急切,敲的遍数多,迫切想知道屋内情况;“猛地推开门”是桑娜意识到情况不妙,预感有所不测,集中力量猛地推开门。这些细致动作的描写,准确地突出了桑娜对西蒙的牵挂、同情、关注,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高贵品质。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描写他的一段话写得好,从神态到动作到语言描写非常贴切,简单的几句话,渔夫的思考过程跃然纸上。
  (学生说、老师随时引导。)
  3.小结: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人物写活,也应像作者这样,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五)课堂训练、发展技能
  1.出示投影,发挥想象,说一段话。投影内容:课文插图(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把马灯高高地举起。只见七个小脑袋排成一排,其间两个浅黄色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他们睡得又香又甜,呼吸均匀而平静,鼻翼在轻轻闪动,鼻尖渗出了细小的汗珠。)
  2.学生练说,班内交流。
(六)指读课文,启发再次质疑问题(随机解决)
(七)教学生字新词
  1.学生自己识记字形、重点辨析“寡”、“魁”的字形。
  2.听写生字,了解掌握情况。
(八)布置作业
  1.编排课本剧,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2.预习第21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13: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1.《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13: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0.《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在严酷的生活面前,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下来的。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在逆境面前勇敢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鲁滨孙藐视一切困难的阳刚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学法
  激发兴趣、引导阅读讨论、适时点拨。
(二)学生学法
  通过自读自悟,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感情朗读课文等形式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了解鲁滨孙到荒岛后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体会他勇敢无畏的精神。
(二)疑点
  鲁滨孙在岛上如何处理吃、穿、医病难题的?
(三)解决办法
  重难点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加以点拨解决,疑点通过教师补充有关背景知识解决。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背景知识。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交流鲁滨孙怎样战胜困难的。
五、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鲁滨孙漂流记
  2.解题:“漂流”什么意思?(随着水浮动)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记下疑难问题。
  2.检查自学情况。
  (1)本文写的是一位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船翻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种种困难,历尽磨难,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最后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一件事。
  (2)质疑,梳理问题。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l.默读课文,思考:鲁滨孙漂流到荒岛,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解决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同座交流。
  3.全班交流。
  (遇到困难:冷、饿、野人的威胁。
  解决办法:搭起帐篷、打猎捕鱼、养羊种麦。住所前空地插树桩,羊群分养,救下“星期五”为伴。
  从中体会:鲁滨孙有智慧、很勇敢、不怕困难,有顽强斗争求生存的精神。)
  4.朗读课文。(读出鲁滨孙当时的艰难和他在困难面前的勇敢。)
  5.质疑、解疑。(随机解决,教师穿插背景知识及简介相关细节)
(四)总结、扩展
  1.鲁滨孙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困难时,你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启发联系实际谈)
  2.你想详细了解鲁滨孙吗?可读一读原著。
(五)布置作业
  找到《鲁滨孙漂流记》原著,读一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13: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2.奴隶英雄》教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13: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2.奴隶英雄》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剧本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及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2.培养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读懂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斯巴达克的勇猛、爱憎分明的优秀品质。受到憎恨恶势力、同情劳动人民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剧情的跌宕多姿,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品味斯巴达克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阳刚之美。
二、学法引导
  本文教学采取自主学习方式,由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组内的交流讨论、教师的点拨指导,读懂课文,培养能力。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了解事情发展的经过及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体会人物的品质。
(二)疑点
  什么是“奴隶”?为什么要让斯巴达克和狮子斗,和十个奴隶斗?
(三)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自读品味,老师适时穿插介绍时代背景,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积极参加讨论,发表独特看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板书课题,解题。
  什么是奴隶呢?(奴隶,奴隶社会的一种产物,他们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取乐和杀害。)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一篇话剧,描写的就是一位奴隶英雄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这位英雄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还要体会到这位英雄的高贵品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画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读情况。
  (1)本文讲公元前73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斯巴达克被带到斗兽场,他先打死了狮子,然后又说服了与之决斗的十个奴隶,最后和奴隶们一齐冲出斗兽场,发动了起义。
  (2)质疑。(问题相机解决)
(三)细读课文,领悟中心
  1.默读思考: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是什么?斯巴达克是一个怎样的人?
  全班议答:
  (奴隶主的压迫“用铁链锁着,用鞭子打着,逼着赶着要我们做工,饭也不给吃饱。三十几个同伴,叫他们打死了十几个,饿死了十几个。”“他们拿我们不当人,整天逼我们做苦工不算,还要叫我们互相残杀,给他们当把戏看”这是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之一;奴隶们在斯巴达克引导下的觉醒也是起义的又一原因。)
  2.你还读懂了什么?(相机解决。)
  3.小组讨论:斯巴达克是怎样的一个人?
  (勇猛无比,嫉恶如仇,同情奴隶,有鼓动力,号召力)
  (出示插图引导观察。)
  4.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司令官及贵妇人的傲慢、无聊、无耻;读出斯巴达克对奴隶主的仇恨。)
(四)总结扩展。
  你从斯巴达克身上学到了什么?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五)布置作业
  把剧本排练一下,给同学们演一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13: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3.《世纪宝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铸赠、铭文、堪称、结构、造型古朴、工艺精湛、钟鸣鼎食、一言九鼎、鼎志昌胜、龙兆吉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中国人民送给联合国一份丰厚的礼物。究竟是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题——世纪宝鼎。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1、师生共同介绍有关鼎的资料。
  2、师生共同介绍联合国的有关资料。
  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秘书处等。其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友好关系、促进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
  1、自读课文,扫清文章的文字障碍。
  2、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把世纪宝鼎介绍清楚的?课文重点介绍的内容是什么?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大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中国人民赠给联合国一份珍贵的礼物——世纪宝鼎。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介绍世纪宝鼎的外形结构。
  第三段(第三、四自然段):介绍世纪宝鼎具有特殊的意义。
  四、熟读课文,准备赠鼎表演。
  1、投影出示:课后思考题二。
  2、学生讨论:如何准备才能表演好呢?
  3、教师小结:要表演赠送宝鼎,介绍的重点是把宝鼎精美的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因此必须熟悉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4、学生分小组准备。
第二课时
  一、进行课本剧的展示。
  1、小组表演。
  2、全班进行表演。
  3、对照课文的内容朗读课文。
  二、对照课文的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1、学生品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后交流。
  三、词语积累环节。
  1、选择自己喜欢词语、句子,抄写在作业本上。
  2、相互交流。
  四、总结课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11: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