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余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09: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詹天佑》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2.结合上下文理解“阻挠、要挟、竣工、轰动”等词语的意思。
  3.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4.用“否则、赞叹不已”练习说话。
(二)能力训练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加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通过画图、讲解,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4.学习作者先概括后具体的叙述方法,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詹天佑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理解创新之美,科学之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组织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主动深究新知。
(二)学生学法
  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各种活动,主动探索学习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时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难点
  人字形线路为什么能克服坡度大的问题。
(三)疑点
  居庸关隧道能不能用中部凿井法?
(四)解决办法
  围绕中心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品词析句,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弄清“人”字形线路是怎样解决坡度大这一困难的。疑点的解决办法主要是通过在合作交流中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以及京张铁路的修筑历史。课上教师把所学的内容巧妙地融人各种活动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重点、难点和疑点给予适当诱导和点拨。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你最崇拜的人是谁?
  2.出示詹天佑画像,提问:你们猜猜他是谁?能讲一讲他的故事吗?
  3.教师补充介绍詹天佑。(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4.学生读字幕投影,找出中心句。
  这里要让学生注意“杰出”和“爱国”两个词语,使之对詹天佑有个初步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障碍。
  2.指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可引导学生依据课前“预习”,自主探究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时作批注的习惯。
(四)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交流过程中,要求各小组长把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五)质疑
  学生质疑,有些学生之间能解决的就直接解决,有些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3.自由探讨课上归纳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明确目标
(三)合作探究
  1.探究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本段的第3句话。可抓住“第一条”。“完全”等词语来理解。“第一条”说明过去的铁路都是有外国工程师参与修筑的,这一条是詹天佑首开先例,可见意义之大。“完全”就是说京张铁路的修筑都是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
  2.探究课文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1)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合适的短语作为这一部分的小标题。(如:“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接受任务”)
  (2)模拟采访。
  教师来当小记者,设计几个与本段内容有关的问题去采访同学们。如“帝国主义者为什么想错了?”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3)理解句子:“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意思是当时的清朝政府修筑不了这条铁路。再过几十年也修不了,要修这条铁路,只有依靠外国人。
  (4)教师小结。
  1905年,正是清朝末年,那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声中,在全国人民的殷切希望中,詹天佑毅然接受了连外国人都不敢轻易尝试的任务。多么了不起啊!
  (5)指导朗读。
  使学生在读中对詹天佑承担修筑京张铁路的复杂背景和面临的巨大困难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3.围绕中心词,学习课文第三部分(4——6自然段)。
  (1)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个小标题。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2)自学“勘测线路”,主动探索学法。
  可放手让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先提出几个提示性的问题,如:①这一段重点表现了詹天佑的什么品质?②你是抓住什么来体会詹天佑的这种品质的?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可抓关联词语,可抓詹天佑的所说、所做、所想,可抓重点语句等。进而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画一画,学习“开凿隧道”。
  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工程十分艰巨。詹天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不同的开凿方法,前者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后者采用中部凿井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让学生画出两种开凿方法的草图,教师不须多讲,学生自会明白。
  ①学生画草图。(可让一个人到台前画。)
  ②学生对照图进行讲解。
  ③引导:詹天佑为什么要根据地势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开凿方法呢?(节省时间,缩短工期。)如果都使用中部凿井法好不好?(这是本文的疑点,可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的内容,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之在争辨中明理。)
  ④指导朗读。
  (4)演一演,学习“设计线路”。
  ①读课文,思考: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了什么问题?
  (解决了火车爬上陡坡的问题。)
  ③演一演。
  教师可用多媒体软件,演示火车爬陡坡的过程,条件稍差的,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草图,用粉笔刷当火车,请学生示范开火车,讲述情形,最后让大家用橡皮当火车在文中插图上试开,边读边认真理解。)
  ③练习朗读,边读边想像。
  ④教师小结。
  勘测线路,詹天佑做到了精益求精;开凿隧道,表现了他超人的智慧和才能;“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又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工作中他时刻不忘为国争光,为人民争气,真不愧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5)抓“赞叹不已”,促想像。
  ①齐读这一段。
  ②讨论: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为什么说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内容“是个笑话”、“还没出世呢”等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工程师不但能建成京张铁路,而且提前两年竣工。)
  ③促想像。
  引导学生抓住“赞叹不已”一词,展开合理想像:外宾会怎样赞叹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
(四)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五)谈学习收获和感想
  可以先让学生组内交流一下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然后通过汇报交流,谈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进一步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
(六)总结、拓展
  1.学会创新。
  詹天佑的杰出才能主要表现在他的创新精神上,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谈一谈詹天佑的创新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2.学会欣赏。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佳作,可引导学生从词、句、段,到结构安排进行赏析,提高学生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3.学会写作。
  课后可鼓励学生仿照本文布局谋篇的方法练习写作。
  4.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
  课后可鼓励学生收集我国铁路建设方面的新成就和同学们交流。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09: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词语:泱泱、名誉主席、显赫、搭讪、绝口不提、波澜壮阔。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l.培养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品质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宋庆龄虽身居高位,但却尊重劳动人民、平等待人的高贵品格。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点拨、诱导法。
(二)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品味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品质。
(二)解决办法
  放手让学生读课文,抓住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教师适当予以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宋庆龄。课上,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课文内容,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谈读后感受,体会宋庆龄的可亲可敬及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课后可鼓励学生再找一些介绍宋庆龄的文章读一读,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五、教学步骤
(-)揭示课题
  1.出示宋庆龄画像,问: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
  2.学生结合课前预习来谈谈对宋庆龄的了解。
  3.教师补充介绍宋庆龄。
  4.揭示课题。
  教师叙述课文l、2自然段的内容,很自然地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词障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读、勾划、作批注,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读后的感受。如果学生的感受只停留在表面,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引导,把认识引向深入。教师可作这样的提示: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动了你?为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抓住课文描写宋庆龄言行的语句,用真情、真心去感受和体味人物的品质。
(四)抓住重点段,深化理解
  课文中的第11自然段是揭示文章中心的总结段,在学生读课文、谈感受之后,反复朗读此段,会加深学生对前面内容的理解,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这样一位平易近人、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伟大女性的形象将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自由读、组内合作读、分角色朗读等。
(六)总结、拓展
  1.教师小结: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之间的故事,只是她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许许多多动人故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2.鼓励学生课余找一找有关介绍宋庆龄的文章读一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09: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走向生活》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词语:功成名就,迫不及待,始料未及,不假思索,座右铭,完尔。
  2.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懂得走向生活,广交朋友,能给人的生活带来快乐。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点拨、引导法。
(二)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结合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二)解决办法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读、想、画、写、议,理解课文内容,对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可适当予以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可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谈感想。对于含义较深的句子,教师可适当予以点拨,使其深化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步骤
(-)设疑激趣
  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可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答。他究竟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总统夫人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
  2.从文中找出“我”提出的问题及总统夫人的回答。
  “我”提出的问题是:“请问夫人,在您会晤过的人中,您觉得哪一位最有趣?”
  总统夫人的回答是:“戴维?科宁斯”,“我一定会选中你:戴维?科宁斯。”
(三)自主探究
  可让学生参照阅读提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罗斯福夫人为什么要那样回答?她的话在科宁斯身上起了怎样的作用?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四)合作交流
  可先组内交流,然后集体研讨。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题目“走向生活”的真正含义,深化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五)总结
  1.结合自身谈学习感受。
  2.参加实践活动。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写出你的座右铭。
附:板书设计
走向生活 → 广交朋友 → 增添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09: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10.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6、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七步诗》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为了豆汁。豆秸锅下燃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咱们本来是同一个跟上生,你为什么迫害我这么急!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1、教师导语;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谊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们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处境。今天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吧!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预习《出塞》一首诗。
附:板书设计
七步诗
曹植
豆和豆秸
相煎何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写边塞诗。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七、推荐欣赏:(投影)
教师导入: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现在老师在为同学们推荐一首歌颂李广的诗作,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塞下曲
唐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09: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10.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6、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七步诗》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为了豆汁。豆秸锅下燃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咱们本来是同一个跟上生,你为什么迫害我这么急!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1、教师导语;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谊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们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处境。今天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吧!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预习《出塞》一首诗。
附:板书设计
七步诗
曹植
豆和豆秸
相煎何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写边塞诗。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七、推荐欣赏:(投影)
教师导入: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现在老师在为同学们推荐一首歌颂李广的诗作,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塞下曲
唐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8-4-15 11: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走向生活 → 广交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12: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11.六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过。
教学过程: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师生共同介绍《草船借箭》的有关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2)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4)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5)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周瑜设计请诸葛亮造箭,他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周瑜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从第四段中可看出。)
(二)学习第四段
  齐读思考,幻灯出示思考题。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1)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2)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幻灯,思考如下:
  (1)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2)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因为此时天色微明,大雾封江,可蒙住曹军眼睛,使之不明虚实。诸葛亮了解气象变化,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学习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1)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这样布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来的箭,又能靠大雾使曹军看不清虚实,“一字摆开”是为了受箭面积大、数量大。擂鼓呐喊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曹操。)
  这说明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雾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虚实之前,不轻易出击,只会放箭压阵,说明诸葛亮知己知彼。)
  (3)观察挂图,鲁肃和诸葛亮的表情一样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1)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2)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2)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
  (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七)布置作业
  1.复述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附: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7: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