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9-1 07:43:00
|
只看该作者
“学生就是他的一切,就是他的生命”
李黎明有一套50平方米的住房,他将两间卧室全部让给了留守儿童,自己住进了仅6平方米的小杂房
“学生就是他的一切,就是他的生命。”老百姓说,李校长为孩子们着想,一直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
在中心小学,他有一套50平方米的住房。因为中心小学只有中高年级学生可到学校寄宿,3年时间里,这里就一直住着10多名低年级的留守儿童。他将两间大一点的卧室全部让给了留守儿童,自己住进了仅6平方米的小杂房。里面除一张床,一张学生课桌外,什么也摆不下,他爱看书,一撂一撂的书,就堆码在床的一边,深夜他常常搬一张小凳子,就着木板床读书、作笔记。
迎春镇中心学校800多名学生中有近500名学生在学校寄宿,孩子们吃得怎样、安不安全是黎明校长最上心的事。为了知道学生能不能吃好,3年里,李黎明一直坚持和学生一起在食堂用餐。
每到用餐时,李黎明就会站在食堂门口,仔细观察。有人饭卡里没钱了,他赶快递上自己的饭卡,有时食堂少饭菜了,他赶快掏零钱让学生去买吃的。出纳朱明旺告诉记者,每次到银行取工资,李黎明都会交代他多换一些1元、5元的零钱,目的就是备学生急用。李黎明去世时,儿子李振宇还从他口袋清出19元零钱,全是1元面值的。
李黎明、程秀莲夫妻俩月工资总共有4000多元,但到发工资时经常所剩无几,甚至好多次出现负数。人们劝他要紧着点用时,他都笑着说:“孩子读书是天大的事。没有钱自己就少用几个,不要紧的。”
他助人不但雪中送炭,还一助到底。井水脚村朱兰德、朱兰双兄妹的父亲双目失明,母亲有心脏病。2004年9月1日开学时,母亲带着两兄妹来报名,那时要交学费,母亲正请求班主任为两个孩子担保,时任副校长的李黎明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拍着胸脯说,这两个孩子的学费由我负责。从那以后,一直到他去世,两个孩子的学费他全包了。有心人做过部分统计,他先后长期资助代交学杂费或定期提供生活费的就有55人。
其实,李黎明自己生活是很艰苦的。他们夫妻穿的衣服都是十几元、几十元一件。“李校长在世时一餐饭不到3毛钱,后来物价涨了一些,每餐也不到5毛钱。”学校食堂一位工友说。
学校老师翻开他的工作日记,统计了一下,在担任中心小学校长3年中,仅有记录的家访就有700多次,与学生谈心也有1100多人次。
“村里社会风气越来越好,多亏了黎明校长”
每当除夕之夜,总有10多位老人会接到李黎明亲自送来的礼品和红包,有的还会被他请到家里吃团年饭
记者在大坪村采访期间,不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农户家里,人们争着说李黎明的故事。
80多岁的五保老人彭亮金流着泪说:“1985年至今,李黎明就一直照顾我们。2000年后,我们身体不好,他更是像亲儿子一样照顾我们。每个星期至少要看望我们一次,我们吃的肉、油,都是他付款,而且都是他要屠宰商按时送的。过冬了,他会给我们送来冬衣、木炭。前年春,我又病了,老风湿痛得很厉害,黎明叫来一辆车把我送到了医院……”
大坪村的老人几乎都得到过李黎明的关照。特别是每年过春节,一些孤寡老人更因为有李黎明而感受到人间温暖。每当除夕之夜,总有10多位老人会接到李黎明亲自送来的礼品和红包。有的还会被他请到家里吃团年饭。从1995年一直到李黎明去世,这个“规矩”坚持下来了。
李黎明这么热心于社会事务,有的人敬佩他、心疼他,劝他保重身体。有的人对他不理解,甚至说他管得太宽。
迎春镇学校的领导对李黎明的举动有深刻的理解。李是非校长说,李黎明是小校长践行了大教育。他把爱和善,把教育延伸到社会,他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了。
在黎明校长带领下,迎春镇学校班子有了共识,大家都很热心社会工作,学校还形成了规矩:每年开一次村支书、村主任联席会,向大家介绍学校工作情况,听听大家对办学的意见、建议,争取各村、各组对学校更多的支持;另外,凡村里有什么大事、喜事,如修建了通村公路、有什么大的经济开发项目、村支两委换届选举等等,学校都会主动介入。
迎春镇党委书记李智勇说:“李黎明就是我们镇的编外干部,有时村里组里有什么难事,我们还请李黎明出马,常常是马到成功。”
有一个村,在村支两委换届选举中,因为山林开发的矛盾,萌发派性。李黎明到这村,先给党员、积极分子上了一节党课,专讲党的宗旨,然后又与心存疙瘩的一些干部群众谈心,结果很快统一了思想,换届选举顺利进行。
大坪、碕石、鹧鸪坪、大津、高梁下等村的干部群众都说,这几年村里社会风气越来越好,多亏了学校,多亏了黎明校长做了很多工作。
大坪村支书李建龙说:“我们从李黎明身上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一个八九十户村民的大村子,近20年来不但没一起刑事案,连小偷小摸也没出现;在六合彩到处肆虐的时候,我们村到广东打工、做生意的人这么多,都没有一个人搞六合彩。我们真的得感谢黎明校长。”
李黎明去世那天有一个小插曲。
在商量如何处理李黎明的后事时,原学校党支书李作栋找到大坪村党支书李建龙,提出让李黎明的遗体运进村,并且要进祠堂。
但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只要不在家里去世,就不能进入祠堂,无论地位尊卑,这事还从未有过破例。
大家形成共识:召开村民大会,投票表决。全村80多户,听说讨论李黎明的后事,家家户户来了代表。当李建龙提出建议后,好一会儿没人发言,因为大家都感到为难:不进公祠这是千年铁规,从未破过;但不让李黎明遗体进村,又实在对不起他,他为村里做的好事太多了,哪家哪户没得到过他的帮助?
沉默中,一位八旬老者讲出了人们心里藏着要说的“同意”二字。最终,大坪村的数百乡亲就这样以最朴素,也是乡间绝无仅有的最高礼仪,迎回了李黎明的遗体。
李黎明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一生的最高荣誉是去世前几天才被表彰的省优秀教师。他不在乎名和利,他说名和利都没有事业伟大,他所追求的,是在偏远的乡村,建设起现代中小学教育的梦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