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润物无声总关“情” ——例谈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4-3 07: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以载道”,“情乃文旨”,强调了读文章要“披文入情”。在人文内涵极为丰富的语文课程中,教师要尝试“春风化雨”,以得天独厚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对学生进行耳儒目染,使之在感受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悟“情”、得“道”。   
                                一、润物无声,离不开“有效对话”
                                例:《半截蜡烛》教学片段: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
                                师: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沉思)
                                生:还有杰克。
                                生:母亲也有功劳。
                                师:现在出现了两派意见,一派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派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同学们,要说服对方,就必须拥有充分的根据。根据在哪里?   
                                生:在课文中。
                                师:说得好。请大家快速找到相关的内容,自由朗读阅读后再仔细想想,还可以跟同桌商量商量。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生1: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全家人的贡献。因为,如果在当时那种危急情势下杰克不是那么“从容”,就很可能会引起敌人的怀疑;还有,妈妈也表现得那样镇定,一开始就“轻轻”把蜡烛吹灭了。   
                                生2:还有,一开始,妈妈就机智地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这样,后面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
                                生3: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
                                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读书就要懂得讲究方法,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
                                生4:两个年幼的孩子在敌人面前能表现得这样镇静自若,我想,那是坚强的母亲长期影响的结果。
                                生: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杰奎琳最后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生: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生: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杰奎琳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选取了一个学生十分关注的话题切入点:“到底是谁挽救了情报站?”在精心创设的“自主对话”情境中,潜隐于学生内心的的两种观点被有效激活,认知冲突于新知的生长点蓄势而发。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有效对话”,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学生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与文本不断“亲密接触”,寻根求据;与此同时,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交流,也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有力地推动着对话的不断深入。
                                      
                                实践证明:教师着力于在阅读教学中创设立体、丰富、多元、辨证的“自主对话”情境,使文本中原本遥远的人物鲜活地走进学生的现实世界,学生在焕发了生命活力的文字中个性化地朗读、感受、欣赏和评价,智慧获得了开发,语言获得了发展,经验获得了共享,情感获得了陶冶,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获得了提升。
                                二、润物无声,离不开“有效倾听”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不仅是指他们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而且是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平等对话应该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是双方的交互性与分享,是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承领。”由此可见,师生对话不只是简单的问答,更应是心灵、情感间的沟通和交融。在对话的每一个场景中,师生双方都注意倾听对方的每一个细节,积极地作出相应的反馈,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例:《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片段:
                                师:如果我是汤姆,我也舍不得把鱼放掉。现在,我们来演一演汤姆和爸爸的对话。我演汤姆,你们演爸爸。先读读爸爸的话,谁先记住,谁就演爸爸。(生积极朗读和背诵爸爸的话。师请出一名学生和他对演。)
                                师(儿子):拿出一张纸当鱼,作势往上拖。
                                生(父亲):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为什么?
                                生: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
                                师:放心吧,爸爸,没人看见我们,也没有人知道我们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
                                生: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师:就两个小时嘛!爸爸,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要太死心眼。(众笑)
                                生:两个小时也不行,规定就要人人去执行!
                                师:爸爸,我是你的儿子,你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我都听,可现在是钓鱼,你不要这么严格嘛!
                                生:孩子,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在每一件小事中养成的。
                                师:爸爸,今天你不让我把鱼带回家,我就和你断绝父子关系。(众笑)
                                生:断绝父子关系也不行,道理已经跟你讲清楚了。你再不听,回家有你好受的。(众笑)
                                师:(害怕状)爸爸,你的话是对的,我就听你的,放了鲈鱼吧。
                                生:对了,这才是爸爸的好孩子!(众笑)进行了,
                                以上片段中,教师作为对话中“平等的首席”,没有简单直白地把课文中隐含的“必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内涵和盘托付给学生,也没有让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辨,而是通过精心设计饶有情趣的情境对话,巧妙地实现了教育目标。这样的对话充满智慧,使师生、生生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了观点融合、精神互通,从而启迪心智,达到教学相长。老师机智幽默的语言让德育渗透不露一丝痕迹,学生在轻松愉悦中理解了汤姆父亲的品格,明白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每一位公民都要时时处处做遵守规定的人,让自己的人生旅途坦荡光明这一道理。
                                三、润物无声,离不开“有效拓展”
                                心理学认为,“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信息来呈现时,学生会学得更好”。
                                教师在组织课内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树立“大语文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有的放矢地进行拓展,优化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有见地地学习。
                                例:《秋天的怀念》教学片段:
                                师:母亲还来不及挥一挥手,还来不及带我去看菊花,还来不及看到我微笑着面对生活,就离去了。又是一年秋天……(师范读最后一节,边播放课件菊花图,配乐《爱的罗曼史》)
                                同学们,作者懂了母亲没说完的话,妹妹也懂,你们懂了吗?懂了什么?母亲为什么要求我去看菊花?
                                学生交流。
                                出示课件:
                                1、“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陈毅《冬夜杂咏非锞铡罚?:p>
                                2、“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吩?。?:p>
                                3、菊花“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以枕,酿可以饮。”(宋代《全芳备祖》)
                                (讲解:菊花品格高贵,坚强不屈,自古以来被称为“花中隐士”、“花中战士”,正如陈毅元帅所写:“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唐朝诗人元稹也赞叹道:“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卓尔不群的菊花,观赏价值很高,药用价值也很高,宋代有书记载:菊花“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以枕,酿可以饮。”)
                                师:现在,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菊花了吗?
                                生:自由交流。
                                师:母亲希望我能像秋菊那样热爱生命:挫折出现时要挺直腰,厄运降临时要昂起头;痛苦来到时要展笑容,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狂风暴雨。作者终于在一片灿烂的菊花中理解了母亲最后要说的话,这是母亲用生命书写的最后篇章。让我们同作者一起收获这片希望吧!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同学们,作者在母亲的鼓励下,是否走出了生活中的阴影呢?
                                出示课件:
                                史铁生于1972年双腿瘫痪,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后陆续发表了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小说外,还有《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散文作品,引起了较大反响。
                                师:史铁生在母亲的鼓励下,终于克服了病痛的折磨,克服了自卑的心理,克服的命运的压力,走出了人生最灰暗的时期,推着轮椅迈进了成功的大门。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位伟大的母亲,就不会有今天的史铁生。让我们再次追随着作者的记忆,一起缅怀这位令人敬佩的母亲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一次次热泪盈眶,我也想起了我的母亲,想起了她为我做的一切牺牲。其实每个母亲都是这样无私和伟大,下面让我们在满文军的歌声中共同回忆我们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吧!
                                生:欣赏V《懂你》。
                                师:我看到许多同学双眼饱含泪水,我想你们的心弦一定也和老师一样,被文中、画面中的母子情深所打动,你是不是有许多感受想表达?现在老师给你一分钟的时间,请大家整理整理思绪,你想对作者、作者的母亲,想对你的家人、同学、朋友说些什么?

                                生:思考、交流。
                                师:大家充满真情的感受,让老师的心弦一次又一次地被拨动,我也有一些感受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出示人生格言)
                                本片段中,教师在教材难点处创造性地适度拓展,整合了各种有利资料进行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有关于菊花的诗句、记载,有史铁生的生平事迹,有动人心弦的《懂你》,有老师赠予的人生格言,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进而触摸到文章的灵魂,感受到一位无私、伟大、用心良苦、令人震撼的母亲形象。
                                润物无声总关“情”。教学任何一篇课文,总会有多种可以让学生把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途径。智慧的教师只要想方设法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与生活教育密切联系起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面,一定会促使他们把从各方面获得的相关知识充分释放出来,在课堂上灵性焕发,敏锐地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思维,激发丰富的情感,有机地渗透德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0 21: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