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部教案合集下载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4:40:00 | 只看该作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四、精读诗歌,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教师点播引导的方向,明确依语言分析揣摩的一般步骤要求。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六、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写一首短诗,题目为《我眼中的秋天》。全班交流,体会诗歌独有的艺术魅力。
七、课堂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八、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课题:奔落的雪原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叙写了在美国游览尼亚加拉大瀑布的经过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悟。
学习目标 :
①  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从多角度描写同一景物,把景物写得丰富生动。积累词汇。
②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想象来进行比喻,写出独特的感受。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扩大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欣赏异国他乡别样的大自然奇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
把握从多角度描写同一景物,把景物写得丰富生动。学习运用想象来进行比喻,写出独特的感受。
学情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4:40:00 | 只看该作者

本文的语言比较典雅,运用的动词形容词很丰富,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让学生充分预习,先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        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读熟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②        可从网上查阅尼亚加拉瀑布的资料,准备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组织学生观看影象资料《尼亚加拉瀑布风光》。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默读课文,查字典、词典解决疑难字词。
请学生把自己查到的字词写到黑板上;“读一读,写一写”学生读,教师正音。
2、题目“奔落的雪原” 具体指什么?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范读,自己练读,小组推荐朗读好的,师生共同评议。
2、分小组共同探讨问题:
(1)作者观赏尼亚加拉大瀑布历时2天,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写了哪几个瀑布?分别从哪些角度写的?用了什么手法?意在表现瀑布的什么特点?
(3)作者为什么把尼亚加拉大瀑布比作奔落的雪原?请说说这样比喻的好处。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概括。
师小结:作者写作思路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瀑布旁----深谷中的船上-----凭栏倚望-----山羊岛。作者将瀑布比作“奔落的雪原”,这种写法既生动形象,又给人“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激昂之感。同时,使我们深刻地感悟到生命的精彩与壮丽,令人耳目一新。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问题组:
1、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特别好,你特别喜欢?请读出来,并说明理由。
2、反复朗读自己欣赏的佳句。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讨论: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感受?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请说出来。
六、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1、朗读课文中精彩的句子或段落,把自己喜欢的抄在读书笔记上。
2、怎样才能写好写景抒情的文章?学生讨论发言,并小结写作借鉴的经验。
七、课堂总结。学生自己说出学习本课有哪些收获。
八、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借鉴本文写法,写一个描写水的文章片段。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课题:古代诗歌五首
教材分析:曹操的《观沧海》一诗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愁;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辛弃疾的《西江月》描述了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见到的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农事丰收的喜悦;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则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羁旅之苦。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把握欣赏诗歌的方法,培养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了解与诗歌有关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真揣摩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方法。能品味重要诗句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学情分析:
   初一同学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认为这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建议大家要认真听示范录音的范读,好好揣摩,玩味,一人时对着镜子放声朗诵,有条件的话,将它录下来,反复播放,反复提高,相信用不了多久,同学们的诵读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观沧海》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三、细读课文,探究问题。
1、  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
2、  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
3、  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四、精读课文,研讨探究:
研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4:40:00 | 只看该作者

——诗中描绘了哪些美丽壮观的景象?请一一列出并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人的经历来谈。
——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为什么?
——除本文之外,还有哪些表现作者志向抱负的名作名句,全班合作做一个积累,越多越好,积累要完整,包括名句、作者、出处、朝代等。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内容?
2、  诗歌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细读课文,思考品味。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或者图画来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四、精读课文,拓展延伸。
作者看到了归雁,这时候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借助归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将会有哪些感受,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  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2、        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三、细读课文,研读探究。
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四、精读课文,拓展延伸。
反复朗读,,朗读时注意节奏准确,讲究抑扬顿挫,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平面无声的文字想象成立体的、有声的、有情的,有个人感受的丰富画面。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五、课堂小结。归纳诗歌赏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生先发表看法,教师补充强调。
掌握节奏从而理解作品,细致地去揣摩作者在这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应反复吟咏,熟读成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天长日久,功到自然成。
六、布置作业:熟练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导入新课。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二、《西江月》教案设计:
1、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a.  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2、精读赏析:
1、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4:40:00 | 只看该作者

3、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L之吼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3、教师小结: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三、《天净沙  秋思》教案设计
1、导入新课:七百多年以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飘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2、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绘场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古道上踯躅独行。他走过缠满老藤的古树,看见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就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图画,炊烟袅袅,一派安适、清雅的景象。这时候太阳就要下山了,自己却没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长夜。哎,自己却是有家难归,令人心肠寸断,更添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精读赏析: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1、开展背诵比赛,鼓励一节课背得多,背得熟,背得好的同学
2、将天净沙  秋思改写成散文。
3、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五、课堂总结。
辛弃疾的《西江月》描述了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见到的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农事丰收的喜悦。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则表现了天涯沦落人的羁旅之苦。
六、布置作业。
布置古诗词背诵的任务,首先定期检查完成语文书后《课外古诗词背诵》的学习要求,再分作家广泛地背诵他们的经典之作。每个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名家名句默写比赛。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单元引领:本单元主要是对神奇美丽、奥妙无穷的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安排了六篇课文,它们分别是《莺》《看云识天气》《斜塔上的实验》《月亮上的足迹》《科学24小时》和《山市》.
课题:《莺》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介绍莺的科普文章,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既具科学性又具文学笔调。通过介绍莺科动物的动作、外形、生活习性、叫声等有关知识,告诉我们莺是一种很可爱的小动物。文中多次使用表示欢乐的形容词,生动的写出了莺的特点。
学习目标 :
①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概括课文要点,品味优美语言。
②        过程与方法目标: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特征的习惯。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
(1)重点:概括课文要点。
(2)难点:A、体会语言的优美。 B、学会细致观察。
学情分析:文中多次使用表示欢乐的形容词如“喜悦”“欢畅”“欢快”“无忧无虑”“愉快”,等等,生动的写出了莺的特点:活泼好动、生性胆小、善于唱歌。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让学生先概括文中所写内容,在此基础上反复读课文,认识莺的生活习性及特点,并学习作者用词准确的写法和细致观察的科学精神。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夜莺的歌声。
刚才大家听到是一段夜莺的鸣叫声,好听吗?莺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它。(板书课题)
2、解题,作者介绍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1939年起担任皇家公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的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册《自然史》。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大百科全书中》是怎样介绍莺的。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2页,看看“练习三”中有关的说明。(叫一个同学读一读,读完后引入课文学习的目标。)《大百科全书》中的说明是纯粹的知识介绍,语句精炼。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来说明的呢?学习这篇课文大家要注意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此外,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3、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要点。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速读,标出段的序号,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同时,注意圈画出生字词。教师可让学生自问自答,理清阅读中的文字障碍。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指导学生掌握词语,要字不离句,着重于运用。)
阴霾(mai):空气中因悬浮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休眠:某些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生命活动几乎到了停止的状态,如蛇到冬季就不吃不动,植物的牙到冬季停止生长等。
欢畅(chang):高兴;痛快。
栖(qī)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4:40:00 | 只看该作者

涵(han)养:蓄积并保持。
恬(tian)静:安静。
无忧无虑:形容没有什么顾虑,也没有什么牵挂。
千呵(hē)万护:形容非常疼爱。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各段中的关键语句,并据此概括各段的大意,把握课文的内容。
明确:课文第一自然段,先写萧条冷漠毫无生气的冬季,是鸟类的归来,唤醒沉睡的大自然,于是大地有了新的活力与生命,到处生机勃勃。大意:鸟是春的使者。
第二自然段,先写莺之惹人喜爱之处,再说莺之多及其活动范围之广。大意:介绍莺的特性(活跃、灵巧、轻盈、好动、富有感情、善叫、钟情)
第三自然段:用简略之笔介绍莺的毛色:暗淡的灰白色或褐色。大意:介绍莺的毛色。
第四自然段:介绍莺的生活习性:快乐无忧、充满活力、也不缺乏温情。大意:介绍莺的生活习性。
第五自然段:主要介绍莺生性胆小的特点,然后进一步展示活跃、欢快永远是它们生活的主旋律。大意:莺生性胆小。
第六自然段:以莺家族中的黑头莺为例,写其优美动听的歌声及给人的感受。大意:黑头莺是杰出的歌唱家。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结合课后“练习二”,弄清文章抓住莺的什么特征进行说明。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一遍,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莺,主要介绍莺的那些特点?
[提问1]莺有那些特点?试用课文中的词语加以概括。
明确:活跃、灵巧、轻盈、好动、富有感情、生性胆小。
[提问2]莺的特征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文中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活跃、爱唱歌。第2段“处处能看见它们飞来飞去的欢快身影”说明其活跃,“到处能听见它们欢畅的歌声”说明其爱唱。第4段它们“玩耍、搭窝、不停的出入”又是活跃的表现,而“总是以几支歌结束”有时爱唱的表现。第5段,一旦危险过后,“它们又变得欢乐愉快,又唱又跳”,这是活跃、爱唱的表现。第6段以黑头莺为例,极力描述其叫的“最好听”,声音“最流畅”,听之使人动情,真是杰出的歌唱家。
2、语言积累与感知。
提示:上课前,我们看了《大百科全书》中有关莺的介绍,“练习二”中提到课文中运用了文学的笔调来描写莺,大家怎么样来理解这种文学的笔调呢?
明确:所谓的文学笔调,它的主要的特点是采用形象的描写手法对事物的特征加以扩展,寓说明于叙述、描写之中,以取得形象、生动的效果。为此,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们要注意体会其中优美,即那些形象、生动的句子。
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摘出优美语句并加以揣摩。
如:①……所有的动作看上去都富有感情,叫声中透出喜悦,玩耍中隐藏爱情。
②……他们的打闹并不过火,争斗也是天真无邪,结果总是以几支歌结束。
③他们的歌喉轻快纯洁,尽管音域不太宽广,但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
五、质疑问难,拓展延伸。
1、文章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应怎样理解。
2、本文着重写莺的可爱,第三段为什么要写莺的不让人喜爱的毛色呢?
3、放录像,让学生观察蜡嘴鸟的生活片断,回答问题下面问题。
A、下列说法对吗?
(1)蜡嘴鸟是织布鸟的一种,它只用芦苇作材料搭窝。(  )
(2)雄性蜡嘴鸟不搭窝只等雏形的蜡嘴鸟搭好再进去住。(  )
(3)蜡嘴鸟搭的窝外形象正方形的木箱。(  )
(4)蜡嘴鸟搭的窝顶有盖玄关提供安全仓库,目的是在受到外敌攻击是以便安全逃走。(  )
B、课后回去用文字生动、准确的把蜡嘴鸟这段生活片断的描述出来。
六、教学小结
这篇文章,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莺的活泼好动、生性胆小、善于歌唱等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莺和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由衷喜爱和赞美。
七、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三
八、板书设计
《莺》
活泼好动  生性胆小  善于唱歌
九、课后反思


课题:《看云识天气》
教材分析:《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教学难点:目标3
学情分析:本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领会并运用这种修辞手法。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①导入新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4:40:00 | 只看该作者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出示学习目标。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得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三、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     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七、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1、总说
                         2、详说
                         3、总结
八、课后反思




课题:斜塔上的实验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写伽俐略生平的人物传记的节选。描述了伽俐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在孩童、学生时的情况。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坚持用实验来检验理论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科学家善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
2.培养再创故事情节的能力,体会景物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要从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精神入手,课外可搞实验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谈谈动手、动脑的体会,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实验器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同学们,意大利有一座塔比较有名,你知道是什么塔吗?为什么有名?明确:一是因为塔斜;二是著名的科学家曾经在此做过实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斜塔上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标好段落序号,划出疑难点。
(2)、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
明确:(课件展示)
(一)(1-7)摆动挂灯的启示--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二)(8-12)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三)(13-19)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三、细读课文,讨论探究
1、教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提问:你发现绳的摆动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4:40:00 | 只看该作者

明确:尽管绳的往返距离越来越小,但是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一样长;--自然的节奏原则。如果讨论不出,教师点明--几百年前,伽利略能够发现这个规律,说明他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
2、齐读第二自然段,并标出"仿佛、觉得、似乎"等词,这些词能否去掉?原因是什么?
讨论明确:
伽利略的感觉是否正确?他怎么知道的?明确:正确;他采用实验法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
通过此事,你受到什么启发?小组交流;明确:伽利略善于观察、思考并通过实验来检验真理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3、现实生活中,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结果怎样?讨论交流。
4、他这敏锐的感官和观察、思考、实验能力与他孩提和学生时代是紧密相连的。速读8--12段,让我们为孩提和学生时代的伽利略画个像。讨论交流。
明确:(课件展示)(1)不迷信权威。(2)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动脑。(3)有理想。(4)敢于追求真理。(5)不断试验,挑战权威。(6)面对压力和挫折,仍然勇往直前。
5、就因为有了孩提和学生时代打下的基础,参加工作后的伽利略仍然不断实验、验证,最后,他来到比萨斜塔做实验。 速读思考:当时有什么困难?伽利略和众人又是怎么表现的?讨论明确。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作者是采用先写趣事, 再写小时侯,再写斜塔上的实验的顺序进行写作,这样写好还是按时间顺序写好,为什么?
讨论明确:本文顺序好。开头描绘发现摆的定律的经过,引人入胜,再回头略写孩提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接着再重点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情况。这样能使读者清楚的了解到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的发现,而且读来感到波澜起伏,兴趣盎然。这也就是文章巧妙的构思,是文章以《斜塔上的实验》为标题的原因。
2、学习了文章,你能否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恰当的语句表达出来。讨论明确。
五、课堂总结:
本文描述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提、学生时的情况,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坚持用试验来检验理论、探索新理论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
(1) 阅读《老舍小传》,(2) 与本文比较在写法上的异同
(3)学写人物传记。 抓住自己的出生、爱好、特长、家庭、学习、理想等情况,为自己写一则小传。
七、板书设计
                          斜塔上的实验
                        
1、        摆动挂钟的启示
2、        孩子和学生时代
3、        比萨斜塔上的实验

八、课后反思





课题:月亮上的足迹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知识与能力目标。
教学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情分析: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中获取文中的信息,提取课文主要内容;还要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的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片和相关录相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2、指名学生用上列词语造句。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⑤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17: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