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辅导孩子学数学一上·第56课时 我们的校园 | |
| | 郑祥旦 编著 | | | | 学习内容
课本第114~115页。
学习目标
能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
课文讲解
“我们的校园”里各部分的内容。
跳绳:这个活动共有12人参加,其中2人摇绳,10人跳绳。跳绳的人中,有2人已经跳过去了,正等着下一次再跳,1人正在跳,7人正排着队等着跳。教材提出了一个问题:跳绳的共有几人?并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答思路。
踢球:在图中参加活动的共有15人,其中有1个守门员,14个队员。队员分成两队,蓝队和黄队。给出了一个问题:踢球的一共有多少人?
跑步、办板报、练武:这几个活动教材都只画出了活动的情景,没有再给出问题。目的是让孩子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试着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统计图:这是一个直观统计图。图中左边一列的形象图表示各项活动,右边一列的虚头像表示人数,每项运动有几个人参加,就用色笔涂几个虚头像。第一栏是办板报活动,有4人,就有4个头像涂上了颜色。下面几栏分别是跳绳、踢球、练武和跑步活动,这几项活动的人数,要求孩子自己涂色表示。图下面有几个问题,要求孩子根据统计图来回答。前三个问题比较具体,只要知道了参加有关活动的人数就能答出。其中第二个问题是比较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让孩子直观比较,得到答案。最后一个问题,是让孩子根据统计图,自己提问题。使孩子不仅会根据统计图的信息解决问题,而且还能从中提出问题,从而感受到统计图的用处和优越性。
辅导精要
打开课文,孩子读课题:我们的校园。家长引导孩子整体观察,问:同学们在做什么?孩子说:校园里,有的同学在跳绳,有的同学在踢足球,有的同学在跑步,有的同学在练武(练功夫),还有的同学在办板报。这是按学语文的方法看图说话。然后,再引导孩子部分观察,把看图说话加上数字,这就是学数学用数学了。
跳绳活动。提出了问题:参加跳绳活动的有多少人?在回答问题之前,先问孩子: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一是数数,二是列算式。数数时,只要有一定顺序,孩子不会数错就行。列算式,关键是把各种人员区分开来,如有2人已经跳过去了, 1人正在跳,7人还在排队,跳绳一共10人,列式是2+1+7=10(人);跳绳有10人,摇绳有2人,参加跳绳活动的有12人,列式是10+2=12(人)。在看图说话时,要让孩子把数据标出来。
踢球活动。让孩子把图中提供的信息说一说,并可以把图中的数据标出来。如蓝队有8人,黄队有7人。黄队没有守门员行吗?行的,可以想像成黄队练习进攻,蓝队练习防守。踢球的一共有多少人?列式是8+7=15(人)。对于这个问题,孩子可有多种思路。如,一个一个地数出来,或用7+7+1或14+1计算出来。不管孩子用什么方法得出答案,只要能正确得出踢球孩子的人数都应给以肯定。这样就使各种层次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都得到保护。
跑步活动。可以给图中的人物取名字,利用名字说有关信息,并用序数排出跑步的名次。还可用关键同学说题意,如小明是第5名,他后面还有3个人,跑步的有多少人?列式是5+3=8(人)或4+1+3=8(人)。
办板报的有4人,练功夫的有5人。这两个数比较小,可以让孩子直接说出来。总之,要让孩子根据教材中提供的信息,发现并提出问题。让孩子真正活动起来,得到锻炼和提高。
“统计图”。 列,共有2列。第一列是各项活动,按顺序具体地说出来;第二列是许多“笑脸” 。行,共有5行。第一行办板报,有4个“笑脸”涂色,表示办板报有4人。之后,让孩子把其他几项活动的人数涂出来。
然后,让孩子看着统计图,回答图下面的前三个问题。第四个问题,主要是模仿第二、三个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孩子提的问题,如参加跳绳活动的和踢球的一共有多少人,列式是12+15=27(人),又如踢球的人数是练功夫的几倍,列式是15÷5=3,可能有的目前他们还解答不了,但只要合乎情理,都要肯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