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8-22 17:22: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师:大家读了这篇文章,一定对杨志这个人物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一直在想:杨志曾经杀牛二、战林冲、败周谨、斗索超,是个武艺超群的壮士;作为押解官,他肩负重要使命,握有重权,应该说是一个骁勇善战、统率生辰纲的首领。但在押送途中面对十来个挑担的兵士,他却仰天长叹“苦也”,这到底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我们结合课文来讨论这个问题好不好?
生1:我认为,是因为天气太热了,他对天气非常担忧。
生2:军健们太累,要停下休息,他鞭打已不起作用了。
生3:这个地方周围无人烟,很荒僻,太危险了。
生4:经常有强人出没,抢夺过路人财物。
师:说得好,这“苦也”看来是杨志身陷矛盾重围,内心焦灼的反映。
生:我以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与老都管之间的矛盾。
师:请具体说说。
生:十一个军健,这个赶起来那个又躺下,他并非真的没有办法了,他之所以不敢再往死里打,是因为他知道老都管会给他们撑腰。
师:从哪里看得出?
生:在这之前他们曾向老都管诉苦,老都管已经表现出对杨志的不满,对他们的同情。这时天这么热,人这样累,连空手的老都管都要停下来休息,杨志这时如果又来打他们挑担子的,老都管会干涉的。
师:你的意思是杨志怕老都管?这些兵士才有恃无恐?
生:是的。
师:杨志是押送的首领呀?他怎么怕老都管?
生:表面是,实际上老都管才是真正的主人。
师:请举例。
生1:课文第2段写军健向老都管诉苦,老都管听了后说:“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这表面是帮杨志做思想工作,其实在表明他才是生辰纲的主人。
生2:老都管开始还对杨志有所忍耐,但后来就忍不住了。来到黄泥冈前,杨志对着军健“拿起藤条,劈脸又打去”时,“老都管喝道:杨提辖……”这段话就能看出他在仗势欺人。尤其一个“喝”字,说明他根本没把杨志放在眼里,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师:说得太好了!前人对这一细节也有评价,我读一读:“著一‘杨’字,已见生分,‘喝’住杨志,仗势欺人。先尚能‘耐他一耐’此时却是‘耐’不得了。此写老于世故的谢都管对杨志咄咄相逼。”同学们与前代评论家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生:对老都管这种咄咄逼人态度,杨志只是说:“都管,你须是城市里人,生长在相府,哪里知道路途上千难万难!”不是以牙还牙,而是轻声细语地解释,说明他不敢得罪他。
师:好,分析得有道理。老师再补充一条证据。当初受命之时,杨志曾对梁中书说:老都管“是夫人行的人,又是太师府门下的奶公,倘或路上与小人鳖拗起来,杨志如何敢与他争执得?”说明他确实对老都管心有余悸。
师:怎么一个武艺高强的提辖怕这样一个年迈的老都管?
生:老都管背后有后台。如果得罪了他,他可能到梁夫人面前讲小话,梁夫人又可能到梁中书甚至蔡京那里进谗言,杨志怕影响自己的前途。
师:分析得有道理。
生:杨志并不仅因为众军健都到松林树下睡倒了而喊“苦也!”而是怕再狠打他们,老都管就会出来说话,自己就可能与老都管发生尖锐冲突。这样就会得罪他,就可能危及自己的前途。
师:同学们说得对。这“苦也”是他置身多种矛盾之中备受煎熬的集中释放,是被官僚所逼发出的悲怆之音,是英雄无路壮志难酬的凄凉挽歌,是残酷的现实与强烈的官欲在杨志头脑中矛盾的反映。
师:怎样理解他粗暴机警等表现呢?
生:表面看来他对那些军健很残酷,其实不是。在人家比较多的地方他还是要他们趁早凉赶路,日中时休息,说明还是关心他们的。
师:对,不能简单看问题。
生1:他鞭打那些士兵,是他们不配合。他的粗暴,是想完成任务,好得到提拔,也是当官愿望的反映。
生2:他在押送途中机警地改变行走时间,是想保护生辰纲的安全。保证了安全就立了功,就有可能得到升官的机会。
生3:他见松林中有人影晃动,“拿了朴刀,赶入松林”,机敏而又勇敢,也是与他内心深处的官欲联在一起的。
生4:他不准军士们凑钱卖酒,对陌生人保持高度警惕,仍然是受当官思想的支配。
师:同学们挖掘深刻。杨志心中确实有着强烈的官欲,他对军健的粗暴强悍,对老都管的回避忍让,在押送途中表现的精明机警,都与此紧密相连。他想抓住押送生辰纲这个机会,来改变自己罪犯的身份,实现命运的转折,实现“封妻荫子”的理想。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生辰纲终被智夺,理想终成泡影。大家想过没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呢?
生1:说明杨志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与那些当官的有关。
生2:生辰纲被夺后,杨志走投无路,被迫落草,似乎在说明他是被当官的逼上梁山的。
师:同学们分析得有道理。确实,杨志的遭遇从不同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浒》中官逼民反的主题。他与小说中林冲等人的描写一起,共同组成了一幅封建社会中人们不堪重压奋起反抗的壮丽画卷。
从上面的分析中,大家能不能说说作者刻画杨志这个形象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呢?
生1:我觉得主要是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生2:把人物放在矛盾中,在激烈的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师:说得好。这是作者在《水浒》中最杰出的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比如写林冲、写武松、写鲁智深,都表现出这种创作艺术,为后人所称道。大家在课后可以读一读,一定会有深刻体会的。
大家讨论了半天,与课题什么关系呀?从标题看,作者写这篇文章还有什么意图啊?
生:写吴用他们。
师:你认为是围绕哪个字写的?
生:“智”。
师:太好了。我们看看吴用等人的“智”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我认为首先表现在他们将夺取的时间安排在非常热的天气之中。
师:能否具体说说?
生:吴用他们一定认真分析过,那些挑担的军士们在大热天一定会歇凉休息,一定会非常口渴,在他们焦渴难忍时把酒挑上来,一定会吸引他们。
师:我懂得你的意思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晁、吴之所以采用智取,就是充分利用了酷热之利。智用天时,彰显卓智,说得好。!
生1:他们的“智”还表现在把夺取的地点选定在黄泥冈上,这里有松树林,正好引诱军士们休息。
生2:松林还可作掩护。
生3:书上说:“这里下冈子去,七八里没人家……”说明这个地方非常隐蔽,正好夺取。
师:对,在黄泥冈下手,是吴用等人智用地利的表现,也反映了他们的智谋。
生:最突出的表现在他们多次使用计策麻痹对手。
师:请具体说说。
生1:他们把自己巧扮成贩枣的客商。
生2:他们安排白胜装卖酒的来蒙骗敌人。
生3:自胜还假装不卖,用这种方式进一步麻痹杨志。
生4:他们下蒙汗药的手段非常高明。
师:怎么高明?
生:先是豪爽地买酒喝,做给杨志他们看。接着要白胜将另一桶的再添一瓢给他们,这又是做给杨志看的,目的是要他明白另一桶酒也没问题,诱他上钩。刘唐和吴用先后强行从另一只桶里舀酒,前者是故意造成紧张气氛,吸引众人视线,为吴用下药作掩护。当白胜没追到刘唐再回来抢夺吴用那一瓢酒时,吴用已把药放进了瓢中,白胜抢过瓢来就倒进桶里,蒙汗药就成功投入酒里了。可见他们非常聪明。
师:确实,顺理成章,天衣无缝。计策构思巧妙,假戏表演逼真,他们真是聪慧过人,胆识过人。智借天时,智用地利,屡设迷魂阵、巧下蒙汗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生1:高度赞扬吴用等人的才智和胆识,热情讴歌农民起义英雄。
生2:我觉得吴用他们不该捡别人的东西。
师:啊?大家说说该不该?
生1:我认为应该,他们夺取的是不义之财。
生2:他们打击的是封建官僚的利益。
生3:劫富济贫,他们的行动是正义的。
生4:我觉得这样写好像有点贬杨志,杨志后来也是一个起义将领,这不是与歌颂起义英雄的主题矛盾吗?
师:问得好。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呢?
生:说不清楚。
师:其实刚才已说过了,杨志押送的是不义之财。也就是说杨志此时维护的是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是非正义的,因此他必然要失败。作者是有着鲜明的爱憎观的。这正是《水浒》积极意义之所在。
《智取生辰纲》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梁山好汉第一次向贪官“出手”,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紧接这件事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压迫的农民起义运动。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水浒》故事,它一定会给你增添许多知识,带来无穷乐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