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新教材严格按课程标准编写,重点写决战阶段的军事斗争,内容比较单一。而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由于战场上的失败,还包括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力量对比、人心向背以及政权的性质。国民党军队战场上的失败则是在军事斗争的结果。这些在教学中需要加以充实,并作好教材内容同充实内容的整合,并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这是本课难点之一。
引导学生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这是本课又一难点。
二、教学建议:
1.教师可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制作课件投影或声像资料等多媒体,直观生动地再现历史;还可组织学生观看《大决战》等影片,使学生直接感受战略决战这一历史阶段的部分历史过程。
2.导入新课,教师可提问第17课学过的内容,解放战争划分几个阶段,起止时间。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开始共同学习解放战争的第三阶段——第18课战略大决战,并出示第一子目“三大战役”。
3.出示课件动态的(解放战争时期)战争形势图,用提问方式和学生共同回顾战略进攻阶段解放军各个战场的形势,指导学生把握战略决战前全国战场形势的整体轮廓,通过分析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自然过渡到第l小目中第1子目“决战时机成熟”。
4.当过渡到第一小目第二子目辽沈战役时,设问思考题,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利条件有哪些?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5.讲淮海战役作用时,注意对前后的知识的联系,上节讲战略反攻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作用,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向西威胁战略要地武汉,向东威胁国民党统治的巢穴——南京和当时中国经济的中心——上海,而淮海战役的胜利正是这一战争走势的发展。这一评价也是对渡江战役作的一个铺垫。
6.讲平津战役即分析出由于张家口和天津先后解放,而北平和平解放是大势所趋。党中央和平解放北平的政策方针是正确的,并为之付出努力,得民心解民意,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是民心所向。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北京地区人民免遭战争之苦,也使北京这座千年古城,特别是故宫这座皇家园林建筑得以完整地保存。增强学生保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7.渡江战役时可介绍国共北京和谈情况,特别是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划江而治的图谋,进而提问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有哪些,这样就可以分析其历史作用,捍卫了国家的领土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8.多角度全方位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和国民党部队失败的原因,分四个层面(详见学法指导)。
9.课堂小结: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在军事上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渡江战役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内战失败后妄图“国共划江而治”的图谋。并占领国民党统治的巢穴——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构思和设计,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具体实践的典范,是我国军事思想在当代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军事理论的宝库。
三、学法指导:
1.导入新课后,设计提问。三大战役的首战,突破点为什么选在东北战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解放军兵力占优,是全国五大战场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狭小,补给困难,或战或守战略意图未定;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建立了广阔的根据地,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且经过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解放军歼灭东北守敌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的战争。
2.平津战役当中,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讨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1)和平民主是当时的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共产党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顺应了民心,(2)可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了北平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护了古都的文物,免遭战争的破坏。对傅作义部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的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不战而屈敌之兵,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推崇的上策。
3.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
分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仅就战争而言,要从战争性质,人心向背,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指挥是否得当,部队士气,军队多少,装备优劣等方面战争因素来分析。第二层面,要从国民党政权性质代表的集团利益与帝国主义的关系。第三层面看其国家职能作用。第四层看中国社会历史阶段的发展趋势。
四、问题和探究
活动与探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