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jala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中国历史全册教案合集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9:11:00 | 只看该作者

放映图片,过渡:保卫卢沟桥的战斗打得十分激烈,但日军早就做好了战争的准备,来势凶猛,经过反复争夺之后,卢沟桥失守了。       

学生注意力集中看图。


11       

“日军通过卢沟桥”图                       

12        探究分析:“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对中国的抗战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产生困惑并产生要求解决问题的愿望。        提醒学生结合第14课有关知识进行思考。       
13        “中共发表抗日通电”       



观看、朗读、回忆、思考、分小组讨论、回答。        放映文字、图片。教师走入小组,倾听、剖析。讨论结束,进行扼要总结,及时纠正学生偏颇的观点。
过渡:卢沟桥畔的隆隆炮声震惊了世界,也唤醒了一个民族。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开始了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全民族的抗战开始了。       


“蒋介石庐山讲话”可配话外音;学生回答时及时提示、鼓励。
14        “蒋介石庐山讲话”                       
15        “八路军、新四军臂章”图                       



16       
探究分析:“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对中国的抗战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呢?——中国全民族的抗战开始。                       
17        “淞沪会战”名词        了解这一会战的名称。        提醒学生对淞沪会战有一基本印象。        从战事发展过渡引入“南京大屠杀”。

18       
“南京大屠杀”录像       
观看“南京大屠杀”录像片段。       
播放录像。        学生更深切的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的野蛮侵略行径。

19        “江东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图片       
看图、回应教师问题,陷入沉思。       
询问学生是否去参观过这一纪念馆。        鼓励学生课后走进第二课堂,学习更详尽的历史知识。
20        “纪念馆陈列室瞻厅”图片                       


21        思维碰撞:“南京大屠杀”真的如一些日本人所说是中国“炮制”的,是“子虚乌有”吗?       
讨论交流,发表见解,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       
鼓励学生拿出证据反驳日本人的污蔑。       
学生爱国情感被充分调动,群情激昂。




22       



铁证如山       

学生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各种资料,各组交流,上台展示,控诉日军的罪行。       


在小组展示过程中适当点评、肯定。        文字、报纸、录音、诗歌等材料的展示使学生个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在思维的碰撞和思维的火花中,他们的学习更深刻。

23        “日军在南京举行入城式”图片









观看图片、思索。       








和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资源,简介图片。       







学生对日军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认识更加真实与透彻。

24        “日军搜捕青壮年,押往南京郊外集体屠杀”图片                       
25        “日军残杀俘虏”图片                       

26        “遭日军惨杀的男女尸体遍布南京的沟壑田野”图片                       
27        “日军活埋南京和平居民”图片                       
28        “老人孩子未能幸免”图片                       
29        “被刺杀后的中国人头颅”图片                       
30        “南京遭屠城后的惨象”图片                       
31        “进行杀人竞赛的杀人狂”图片                       
32        “松井石根受审”图                       
33        “谷寿夫受审”图                       
34        “东史郎忏悔”图片                       

35        “南京各界和国际正义人士抗议日本否定侵略、否定南京大屠杀史实”图片       


看图、思考、讨论、回答。        提问:现在的日本政府有没有深刻地反省这段历史,有没有真诚地向受害国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道歉?表现在哪里?
我们应该对此抱什么样的态度?
(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烘托气氛)。       
提醒学生牢记国耻,奋发图强。但要区分日本政府与日本人民的态度,体现“民族精神”和“和平”两大主题。



36       

“南京各界人士在纪念馆举办‘烛光祭奠’活动”图片
               







37        课外学史:调查访问寻访本地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人,向邻居、家人调查,了解日本侵略军还有哪些暴行?
制作剪报:翻寻2000――2003年的报纸、杂志,找出有关日本右翼势力美化侵略战争、为军国主义翻案招魂的活动材料,了解中国政府的反映,小组制作剪报在同学间传阅。       






记录有关网站,作写信准备。       





让学生课后给远方的日本中学生写一封信,用自己的努力还历史的真相。       





课后可把学生的作品进行整理,修订成册。

38        课外学史:上网参观下载有关材料,相互交流,谈谈体会。                       




39        八百壮士歌:“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战东战场。四面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同胞们,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 我们的国旗,在炮火中飘扬,飘扬。”       

齐读悲壮的战歌《八百壮士歌》,受到鼓舞。
在歌曲《保卫黄河》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为下一课作铺垫。
播放歌曲《保卫黄河》。       


掀起课堂最后一个高潮。

?        教学后记:
1、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
2、级别:江苏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示范课;
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三次观摩研讨会展示课。
3、具体分析: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在教学中打破原有的传统历史教学的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注意体现课堂的活力与创造力,注重师生的共知、共享和共进,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9:11:00 | 只看该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密切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为同学们构建一个个展示自我的舞台:“热点论坛”、“口才展示”、“动动脑”、“角色扮演”、“看谁找得快”、“探究分析”……让同学们以多种形式参与到课堂中来,兴趣盎然,气氛活跃。
另外,教师还注意将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赵薇身披日本军旗的照片引起同学的深思。日本歪曲侵华史实、否定南京大屠杀和对我国钓鱼岛的企图又激起大家的愤怒。但教师不忘提醒学生区分日本政府和人民的态度,要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体现“民族精神”和“世界和平”两个主题。
努力将历史课堂与课外活动有机的结合。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搜集、展示南京大屠杀的罪证等第一手资料,使学生明白历史就在身边。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进行“课外觅史”,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以南京中学生的身份给日本中学生写一封信,这些开放性、实践性和研究性的作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促使他们走进博物馆、社区等第二课堂,使历史课堂得到延伸和拓展,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
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要注意把握课堂的节奏、控制学生的情绪等。









?        附:学生自编角色扮演台词
日军:(傲慢地)我日本皇军进行军事演习的时候发现一名士兵失踪了,肯定被你们抓走了,让我们进城去找一找。
中国军队:(毫不畏惧)这是我军驻地,岂能让你们想进就进!
日:大胆,对皇军竟然如此无理,看来你们想挑起战端,别忘了,皇军一向是以武力保卫前进的。你们可不要后悔!
中:(义正言辞)岂有此理!我们中国人的地盘,难道要由你们说了算?此事非同小可,我要报告上级决定。
日:(暴跳如雷,开枪)让我们打死中国人!
中:(高呼)战友们,打!狠狠地打!把日本人赶走!
市“送教下乡”历史课堂点评
来自南京市宁海中学的张娟老师为我们上了八年级第15课“宁为战死鬼  不作亡国奴”。以激昂的《救国军歌》的音乐首先把师生带入到悲壮的抗战中,课堂又在一曲荡气回肠的《八百壮士歌》中结束,首尾呼应,整节课仿佛就是一段乐章,催人泪下,引人沉思。这节除了教学的各环节、方法、手段等表现出色外,还具有鲜明的特点,概括地说做到了“三个结合”。
1、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了初中学生喜欢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张老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热点论坛”、“口才展示”、“动动脑”、“角色扮演”、“看谁找得快”、“探究分析”……使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课堂中来,有更多展示风采的机会,兴致很高地投入学习。
2、拉近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的距离,两者有机结合。赵薇日本军旗装的照片引起同学的深思。日本歪曲侵华史实、否定南京大屠杀和对我国钓鱼岛企图又激起大家的愤怒之情。
3、将历史课堂与课外活动适当结合。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控诉和证词等第一手材料,使学生明白历史就在身边,到要求学生课后调查有关日军在南京犯下的其他罪行和涌现出的抗日英雄的事迹,及以南京中学生的身份给日本中学生写一封信,这些开放性、研究性的作业,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历史课程得到了延伸和拓展,这十分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
由于我对初中历史课本内容不甚熟悉,初中历史“新课标”没认真研读,且妄言之:本节课标题是“宁为战死鬼  不做亡国奴”,按说应该较多渲染在抗战中中华儿女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相对来说“血染卢沟桥”一目讲述略显得有点单簿,而课堂将重心较多地侧重在日本的侵华史实。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原因奠定基础。
通过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让学生了解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认识到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军、流血牺牲,是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材通过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战役,从两个角度突出体现了“血肉筑长城”这一主题:一、中国军人在战场上英勇献身,用中国军人的血肉之躯筑成抵御外来侵略的长城;二、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军队在敌后战场,国共两党联合抗战,用中华民族的血肉之脉筑成抵御外来侵略的长城。中共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光明前途,召开了“七大”,会议起到了承抗战胜利之果、启建立新国家之端的作用。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的情况下,美、苏、中联合对日打击,迫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9:11:00 | 只看该作者

本课的重点有二。一个是台儿庄战役。首先,因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其次,这次胜利是用生命为代价换取的。这一战役集中体现了“血肉筑长城”的主题及民族危亡时激发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其二是百团大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侵华政策,以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和疯狂的“扫荡”;这一时期,国内投降的倾向日益严重。为了打破日军对根据地的封锁、克服投降危险,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主动出击日军,进行了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取得重大战绩,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成为抗击日军侵略的中流砥柱。
中共七大的召开是本课的难点。在教材没有介绍抗日战争局部反攻和国民党六大内容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七大的内容、理解七大的意义是比较困难的。
二、教法建议
1.讲述平型关大捷时,建议教师准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和《平型关战斗示意图》。首先,利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引导学生观察卢沟桥事变后日军进攻的方向和地区,明确日军向西进攻山西,国民党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一一五师开赴抗日前线,与国民党军队协同作战。这样讲述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平型关大捷是正面战场的胜利。然后,利用《平型关战斗示意图》讲述平型关大捷的经过。可以老师讲述,也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在课堂上讲述。在讲述中注意突出战斗中八路军的机智、英勇和日军的骄横、狼狈。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的结论。
2.讲述台儿庄战役时,有很多种方式可以选择。一种是播放电影《台儿庄战役》片断,突出台儿庄战役的残酷性和中国军人的英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和《台儿庄战役形势示意图》,讨论“为什么士兵作战那么英勇”?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了解台儿庄战役的背景,感受中国军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一种是通过学生讲故事的方式来学习这一战役。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种是建议教师准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1937—1940年)和《台儿庄战役形势示意图》。教师先利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分析台儿庄战役的背景。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徐州的地理位置,即徐州是铁路枢纽,向南可以到达国民党统治心脏地区南京、上海;日军作战意图,日军板垣第五师团和矾谷第十师团企图与华中日军南北夹击徐州;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然后播放有关这场战役的影像资料,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形象资料,了解和感受中国军人在国家、民族危亡关头,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后,通过士兵的服装、与日军交锋的状态引导学生明确,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胜利,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国民党军队在抗日中的作用。
不管哪一种学习方式,建议最后说明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最重大胜利”的结论。
3.讲述百团大战时,建议教师准备一幅《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1937—1940年),将这幅图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1937-1940年)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分析敌后抗日根据地对抗日的作用和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政策,通过上述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百团大战的背景。然后,利用《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并结合图片资料,明确百团大战作战地点、指挥员,边引导学生通过图例认识示意图中相关事物,边讲述百团大战的经过、分析作战特点。最后,引导学生根据百团大战的背景、经过并结合《百团大战主要战绩表》,分析百团大战的意义。
4.本节课要学习三场战役,注意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可以选择让学生讲故事的方式。选择这一方式的教师,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内容;事先,要让学生作充分的准备,教师要对学生讲述的内容、方式、时间给与指导和规定。
5.建议在学习三个战役后,小结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胜利;百团大战是抗战相持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敌后战场进行的。中国军人、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筑抗日长城。
6.讲述中共七大时,结合《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形势图,简单介绍1945年抗战的形势,引导学生得出抗战即将获得胜利的结论。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抗战即将胜利但还没有胜利,怎么能尽快打败日本侵略者获得最后胜利?抗战时,代表中国的是哪一个政府?它对中国的统治好吗?抗战胜利后还能让这个政府统治吗?为了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明确抗战后中国走向何处等问题,中共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回答中共七大准备怎样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七大召开的背景和内容,分析七大的历史意义。
7.讲述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回答:促成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事件有哪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9:11:00 | 只看该作者

8.建议教师在学习完抗日战争的胜利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抗战胜利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影响抗战胜利的具体史实,然后对史实进行分类,最后总结出抗战胜利有几个方面的原因。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讨论:一、从国民党的抗战、共产党的抗战、人民的抗战等具体史实,概括理解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二、从美国在太平洋对日作战、苏联出兵中国的史实,理解中国抗日是世界反法西斯的组成部分,得到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配合和援助。三、教师还可以补充从白求恩支援中国抗日的事迹,概括理解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爱国华侨对抗日的贡献。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的战争。
三、学法指导
1.学习战役的方法。有关抗日战争这几节课,涉及到众多的战役。那么,怎么学习这些战役呢?首先,学习一个战役要掌握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其次,了解这个战役发生的原因、经过。这可以充分利用地图,使用地图时,注意要先阅读图例。最后根据战役发生的原因和经过分析战役的意义。如何掌握众多的战役呢?可以利用列表的方法。表头可以包括这样几项内容:战役名称、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原因、简单经过、意义等知识。
2.本节课要学习三个战役,学生可以选择给大家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学习。怎么能把故事讲清楚、同时又让大家爱听呢?第一、事先要做充分的准备。围绕要讲述的战役,搜集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影像的;然后把所收集的材料按背景、经过、意义等方面进行整理;最后从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的来龙去脉理清楚。第二、根据故事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或完全的语言讲述、或借助图片、影像。第三、讲述时,口齿要清楚,声音要洪亮,语言要简洁、流畅,表情自然,举止大方。第一点是讲好故事的基础。
3.本节课在学习战役的时候,多次遇到使用地图的问题。如何使用地图?首先是识图。其要求:一是充分利用地理课识别地图的基础知识,把历史地名与现代地名进行对照,从而掌握史实的地理位置。二是利用图例了解各种设计符号的意思,识别有关史实空间分布的特点,或认识判断历史事态发展变化的进程。例如,运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1937—1940年)学习台儿庄战役时,先在图中找到台儿庄的位置,然后根据图例观察日军进攻的方向,推断日军下一步行动计划,从而了解台儿庄战役的背景。其次是运用地图,方法是将获取的历史地理信息与特定的历史阶段或重大史实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例如,把台儿庄战役放在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后这一历史背景下,可以看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日军南下、打通津浦线的进程;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的抗日还是比较积极的。
4.在讨论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时候,注意从哪儿想、怎么想、怎么说等几个方面考虑。主要从抗日战争的经过考虑,想出抗日战争经过中影响胜利的史实;说的时候最好能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的斗争、国民党的抗战、国际友人的支援、美苏的对日作战等方面叙述史实。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同学,在别的同学发表自己意见的时候,其余的同学一定要注意倾听。然后对听到的内容做出评判,如果反对,用相应的史实反驳或纠正;如果赞同,用相应的史实补充。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你能试一试,从目标、规模和战绩三个方面来评价百团大战吗?
答:①百团大战的主要目标是破袭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据点。②百团大战的规模很大。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先后组织100多个团,20万大军,在华北2 500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猛烈攻击,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战役。③百团大战历时3个半月,战绩辉煌。八路军战斗达18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破坏敌人交通线2000多公里,拔掉敌据点近3000个。
练一练
  A
活动与探究
1.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下面几种说法你同意吗?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材料A: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材料B: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支援了其他国家人民的斗争,具有世界意义。
材料C:中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2.观看抗日战争的影片,更多了解抗战史实。
建议观看《台儿庄战役》《地道战》《地雷战》《西安事变》等。
第17课 内战烽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全面内战爆发前后的基本史实,包括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的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9:11:00 | 只看该作者

  通过思考“毛泽东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认知《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毛泽东率领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刘邓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四幅插图,培养学生识别图画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图画的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抗战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政权相互勾结,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的资料,能够认识到美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要在中国继续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的本质。通过阅读“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商谈和平的电报” 的内容,共同讨论、探究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和毛泽东冒险去重庆谈判的原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国民党反动派政治欺骗的手法和独裁内战的反动本性,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思考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和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进攻的原因,初步认识是由于中共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胜的法宝之一。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探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从而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本课的主题在于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 的情况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第一个子目“重庆谈判”是内战烽火燃起前,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政治较量。首先在“重庆谈判”这一子目中介绍了美蒋阴谋发动内战、蒋介石为赢得备战时间耍出的政治欺骗手段以及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为争取和平民主冒风险赴重庆谈判的概况;第二个子目“转战陕北”是内战烽火燃起后的第一年,战争初期双方的军事斗争。在“转战陕北”这个子目中介绍了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概况;第三个子目“挺进大别山”是内战发生后第二年的战况。在“挺进大别山”这个子目中介绍了人民解放军由守转攻,开始外线作战的概况。
  “重庆谈判”是本课的重点。在抗日战争胜利还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蒋介石连发三电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其目的是在政治上蒙骗舆论并赢得准备内战时间,掩盖他阴谋发动内战的真相。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是为了在政治上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重庆谈判是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政治较量。除应注意讲清上述双方的目的,还应强调我党在谈判中,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下,做出了一定的让步。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终于迫使蒋介石在10月10日签订了国共双方“会谈纪要” 即“双十协定”。蒋介石被迫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充分体现了:我党在谈判中所表现出的坚定的原则性和策略上的灵活性。
  正确理解“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强调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战场主要在解放区,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我军在正确的作战方针(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指导下,英勇善战,粉碎了敌人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进攻。这样,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进攻的条件。毛泽东做出了英明的决策:“夺取中原,将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由守转攻,开始外线作战。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显然是在进攻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中共中央英明决策的结果,战场转向外线——国统区。与此同时,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转入进攻,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开始了。
  二、教法建议
  教师首先说明本课和下一课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使学生在整体上认识这段历史的地位。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大” 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所指出的“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有两个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等内容,使学生感知,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可采用计算机投影或播放录像中共“七大”有关内容,使学生了解抗战胜利时的国内局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9:11:00 | 只看该作者

  “重庆谈判”一目:使学生弄清三个问题: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中共去谈判的原因;谈判的结果。1.美蒋阴谋发动内战。建议教师通过直观手段,如计算机投影,向学生展示《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图,或观看课本插图,向学生提出问题:(1)这幅图中的内容发生在什么时间?美国的做法是什么?(2)你想想美国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启发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提供其他有关资料,使学生了解:抗战胜利后,在蒋介石的要求下,美国帮助国民党运兵,准备进攻解放区。从而认识到美国的目的是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发动内战是蒋介石的既定方针。2.蒋介石耍出政治欺骗手法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3.中共采取政治反击赴重庆谈判。教师可采用计算机投影展示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商谈和平的电报资料,教师在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后,提出问题:(1)从字面上看,蒋介石急于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他这样做,是否为了“国家大计”“以国家利益为重”?其真实意图是什么?(2)毛泽东是否应邀到重庆谈判?(3)他为什么要冒风险去谈判?(4)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为什么?(5)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毛泽东还应不应该赴重庆谈判?谈谈你的看法。建议分组讨论,每组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探究,教师结合《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图和《双十协定》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使学生认识到:反动派坚持内战方针,要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不可能改变既定方针;但中共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在政治上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转战陕北”一目,包括两个主要内容:1.全面内战爆发。教师应强调1946年6月,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是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这场战争的性质是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入的一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2.西北战场战况。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建议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的原因并要求学生记忆撤出延安的时间。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投影《毛泽东率领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图,提出问题:图上的事情发生在哪一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结果如何?由学生依图回答问题,用图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字所描述的西北战场战况,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思考: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进攻?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是由于中共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作战方法的结论。从而认识到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挺进大别山”一目也是本课的重点。与前一目相衔接,可以提问:蒋介石何时发动的内战?头一年里,战争进行的地区和战争的结果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头一年,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我军在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大量歼敌,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具备了。建议教师放映影片“挺进大别山”,理解我军战略进攻的主要目标选定大别山的原因。也可结合本目小字部分内容制作《解放军突进中原》三维动画演示图,得出:夺取中原地区,攻其薄弱部分,将“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由守转攻,开始外线作战的结论。教师可选用生动的材料,描述人民解放军强渡黄河的情景,或放映影片有关内容,以体现“挺进”和“开辟” 的艰辛。使学生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树立坚强的意志,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投影展示《刘邓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图,或结合《解放军突进中原》演示图,引导学生理解“转入战略进攻”和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的“威胁”作用。按教材说明其他各战场也转入进攻,不必补充其他内容。
  本课涉及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较量。这部分内容不易理解。教师的教法尽量灵活多样,尽量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并积极运用计算机、投影、影片、录像等进行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插图的能力。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发掘本课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收集抗战胜利后,美帝国主义与蒋介石政权相互勾结,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的资料,要求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和蒋介石积极准备内战的做法。
  2.引导学生认知《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毛泽东率领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刘邓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四幅插图,由学生识别图画的内容、事件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原因及结果等。使学生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历史信息,用图画的形式陈述历史问题。
  3.教师提出问题:“毛泽东为什么要冒风险去谈判?”“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为什么?” 由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使学生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反动本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9:11:00 | 只看该作者

  4.指导学生阅读西北战场战况。引导学生思考: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进攻?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是由于中共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作战方法的结论。认识到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5.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由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
  6.指导学生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战争转折阶段的战略态势。
  7.指导学生做本课的大事年表。
  四、问题与探究
  动脑筋
  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想想看,他们谁说的对?
  对话:男孩:因为威胁到了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这个作用可真不小!
  女孩:不对!是因为解放军开始向国民党统治区大举进攻了。
  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认识。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里,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我军在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大量歼敌,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具备了。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战场由解放区转向国统区,我军由守转攻,开始了外线作战,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作用相当大。同时,其他各战场也转入进攻。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进攻的开始。
  练一练
  B。
  活动与探究
  小讨论: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毛泽东还应不应该赴重庆谈判?谈谈你的看法。
  应该。国民党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政权,为维护其阶级利益,他们必然要反共反人民,坚持独裁内战,不可能改变既定方针。但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付出了重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在日本投降以后,迫切要求重建和平的生活,坚决反对内战;强烈的希望国共两党携起手来,用和平的方法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一贯代表人民的愿望,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揭露和孤立蒋介石,因此,毛泽东冒风险赴重庆谈判,在谈判桌上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认识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蒋家王朝的覆灭,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5.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书的课题是战略大决战,向学生再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阶段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画面。此前,经过战略防御、战略进攻两个阶段,1948年9月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先后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国民党军队再也无力抵挡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渡江战役,一举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国共划江而治” 的图谋。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蒋家王朝的覆灭,国民党政权的彻底垮台。此后,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势如破竹,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之势迫歼残敌,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台湾。
  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由弱转强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并把优势发展为胜势,最终夺取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而国民党军队却由强转弱,优势转为劣势,劣势导致不可逆转的败势,最终退出中国政治历史舞台。
  本课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均为本课教学重点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16: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