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0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灰雀》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评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8-4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1、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一种表现。

  2、继续让学生质疑、答疑,逐步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语言文字学习,体悟列宁对孩子的爱、对灰雀的爱,体悟男孩做错事的复杂心情。


【教学目标设计依据】

  1、通过一、二年级教学,学生已具有质疑勇气,也喜欢在小组合作进行朗读、表演,但在质疑和合作学习中,往往暴露出不足,需进一步关注和培养,

  2、课堂讨论中学生往往会脱离文本,需要在教学中特别关注。


【教学过程实录】

  1、创设情景,谈话引入,揭示学习目标: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灰雀》,(出示课件)听,灰雀的叫声多么动听!列宁每天来到这儿,都和它们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怎么了?(生齐:不见了)列宁找遍了周围的树木,都没有找到。这时,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列宁和小男孩说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对话,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

  2、学习2~9段,从对话中体会人物的心情:

    师:自由读2~9段,用“____”画出列宁说的话,反复地读,体会列宁说的每句话里都包含着怎样的心情?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

    (学生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说说你体会到列宁的什么心情?

    生1:我体会到列宁着急的心情。我来读读这句话……

    生2:老师,我认为他没有读出着急的语气,让我来读读……

    师:生2善于倾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好!请继续交流。

    生3:我体会到列宁难过的心情。

    师:是有点难过,但更多的是什么 ? 再读读。

    生4:我还体会到列宁惋惜的心情,我来读读。

    师:你有两个词读得特别好──“多好”、“可惜”,真高兴你能抓住关键词来体会,还能在朗读中表达出来,太棒了,这个学习方法值得推广。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都集中表达了他对灰雀的喜爱之情。那么,这只灰雀(板画灰雀)究竟哪儿去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我想是被男孩抓走了。

    生6:我猜是一个调皮的孩子用弹弓射伤了灰雀,这个小男孩把灰雀带回家养伤了。

    师:你的想像力很丰富,但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吗 ? ( 生不语 ) 请你再读读课文。

    生6:哦!我刚才的猜测是不对的,如果真是那样,小男孩肯定会对列宁说出实情,而不是不敢吱声。

    师:太好了,请同学们找出男孩说的话或能证明灰雀是被男孩抓走的语句,仔细体会男孩的心情,想想他这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自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反馈)

    生7:我从“没看见,我没看见”这句话看出灰雀是被男孩抓走的。

    师:怎么看出的?

    生7:因为他说话的语气是吞吞吐吐的。我来试着读这句话。

    师:(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一步步地体会男孩的心理变化)这时男孩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他会想些什么?

    生8:老师,我从“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可以看出灰雀是被男孩抓走的。如果他没有抓走灰雀,那他怎么知道灰雀还活着?

    师:体会得好!那么从这句话中还可以看出什么?

    生9:还可以看出男孩决心放走灰雀。

    生10:老师,我还看出列宁很爱这个男孩。

    师:你真了不起,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生10:我从列宁的话中体会出的,他也一定看出是男孩抓走了灰雀,但怕伤害男孩的自尊心,没有批评他,而是用语言去感动他。我来读读这句话……

    师:说得多好啊!老师真没想到你是一个这么出色的孩子。(引导学生进行小结)那么男孩为什么要抓走灰雀,后来又为什么放走灰雀呢?你认为他和列宁比起来,谁更爱灰雀?

    生10:男孩抓走灰雀是因为他喜欢灰雀,想把他抓回去饲养,后来他认识到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又把灰雀放回来。

    生10:男孩和列宁都爱灰雀,但男孩却让灰雀失去了自由,而列宁却喜欢灰雀无拘无束地在大自然中生活。

    师:对呀,所以说男孩对灰雀的爱是自私的,而列宁对灰雀的爱却是无私的,他还用这种爱感染和教育了小男孩,使他成为一个诚实的孩子。让我们合作分角色朗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再一次体味他们之间那种美好的情感。

  3、创设情境,在分角色朗读中深入体验人物的情感:

   ⑴ 自由找伙伴朗读对话部分。

     (学生三三两两分散开来,不同人数的组合,不同方式的朗读表演,彼此间出谋献策,气氛非常热烈。)

   ⑵ 小组上台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生1:这三位同学读得不错,我给XX提一个优点、一个缺点。优点是声音响亮,缺点是发音还不是很准确。

     生2:我也给XXX提个建议,他读“……”这句话时,没有读出担心的语气,我来读读。

     生3:我给XXX提个建议,他今天如果不扮演小男孩,扮演列宁更合适些。因为他今天系了条领带,很神气。

     生4:他们表演得很不错,但我给他们提个建议,如果能不看课文,再加上一些动作,表情就更好了。

     师:你能试试吗?

     (某某同学落落大方地牵着同伴上台,表演得很精彩。)

     生5:(满脸羡慕地)老师,她们表演得真好。我们小组也想试试,好吗?

     师:当然可以,欢迎欢迎!

     (三人小组也表演得很好)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倾听,从多角度进行了评析。相信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同学们在评价交流中表现出了友善、谦虚、自信的品质,真令老师感动。

  4、学习10~12段:

    师:(出示课件)瞧,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回来了,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起了歌,树下多了一位真心爱它的好朋友,是谁呢?(男孩)请大家自由读10~12段,想想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或是自己理解了,想考考别人的?

    生1: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生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

    生3:列宁为什么微笑?

    生4:列宁为什么要问不会说话的灰雀?

    师:(经过梳理,归纳出几个问题)你们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5: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

    生6: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解决。

    生7:可以联系生活理解。

    师:现在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有的读书,有的轻声讨论,有的静静思考,展示出主动学习的风姿。)

    生8:我明白了男孩为什么低着头,他在为自己做过的事感到内疚。

    生9:我补充,男孩也许害怕受到列宁的责备。

    生10:我反对,如果他这么害怕,那他还来到这儿干什么,干脆躲开算了。

    生11:可是,他想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因此虽然心里有点害怕,也还是来了。

    师:(欣喜地听着,看着)你们的争论很有意义,经过这一番唇枪舌战,相信你们对这个问题体会得更深入,请继续交流。

    生12:我明白“列宁为什么对灰雀说话”。他是在暗示男孩做得不对。

    师:你说得真好。那么如果列宁直接问男孩:“哦!原来是你抓走了灰雀,今天又把它放,回来了。对不对?”如果你们是小男孩,听了这话心情会怎样?

    (学生纷纷说:会很难过。)

    师:是啊,列宁是多么了解小男孩的心,小男孩知错就改,列宁还怎么忍心去责备他呢?

    生13:老师,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诚实的孩子》,讲的是列宁不小心打碎了姑妈家的花瓶,开始不承认,后来主动写信给姑妈认错。这件事与我们这篇课文很相似,只是他们承认错误的方法不同,小时候的列宁和这个男孩一样,都是诚实的孩子。

    师:你的发言很精彩,体会得很深刻。列宁也有过相似的经历,更能体谅小男孩的心,用幽默的话语巧妙地保护了男孩的自尊心。列宁是多么爱孩子啊!

    生14:我明白列宁为什么微笑,因为他看见灰雀回来了,很高兴。

    生15:我补充,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列宁因为看到男孩承认了错误而感到很高兴。

    师:你们说得都对,灰雀回来了,小男孩也知错就改了。列宁是多么高兴啊,让我们也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吧。

  5、总结谈话,提炼升华:

    师:学了这篇课文,大家有什么感受?你们想对灰雀、对列宁,对男孩、对自己或对别人说些什么呢?

    生1:我想对自己说,要向小男孩学习,做个知错就改的诚实的孩子。

    生2:我想对灰雀说,你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我真为你高兴。

    生3:我想对男孩说,你能知错就改,是个诚实的孩子。

    生4:我想对列宁说,您爱灰雀,更爱小男孩,您真值得我们学习。

    生5:老师,我有个问题,为什么课题要叫《灰雀》?

    师:呀!你的问题太令我惊喜了,是啊,题目为什么要叫“灰雀”?以用别的题目代替吗?

    生6:诚实的孩子。

    生7:列宁和男孩。

    师:行啊,听起来都不错,能不能说出各自的理由,让大家评评用哪个题目最好。

    生8:课文是写小男孩怎样改正错误,成为诚实的孩子,所以我认为可以用“诚实的孩子”做题目。

    生9:我觉得课文中列宁是个很重要的角色,题目应该叫“列宁和男孩”。

    师:哟,说的都有根有据的,那我们是否把题目改过来?

    (学生自发地讨论起来)

    生10:我觉得还是用“灰雀”做课题好。因为课文就是围绕灰雀来写的。从这件事情来表现列宁爱灰雀,更爱孩子,孩子是个知错就改的诚实的孩子。

    师:说得真好,作者正是以灰雀作为线索,谱写了一首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爱的颂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8-4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说课】

  本节课我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改变为“点拨式”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努力使课堂上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人场面,使师生在互动生成中得到成长。

  1、在合作中互动生成:

    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潜能、创造性发挥的土壤。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这种民主开放的氛围,一方面提供给学生一个个展示的舞台,让他们灵性的火花得以闪现:另一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合作学习,从而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本节课我就给了学生不少合作的机会,还让他们自找合作伙伴表演朗读,并登台亮相。学生在相互欣赏评价中,不但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地理解,而且锻炼了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他们在评价中表现出的那种友善、谦虚、自信等良好品质,以及在交流中生成的灵动和创造性,都令我欣喜和惊叹。

    在合作中我发现孩子有一种“喜新厌旧”的“毛病”,即喜欢不断地更换合作伙伴,特别喜欢自找伙伴,在找到称心的伙伴时,他们的灵感和创造性便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在此过程中,却有一些孩子落单了,这些孩子有的是各方面都处于弱势的,有的是因为个性较强,使其他孩子对他望而生畏。对于前者,通过热情关注和帮助便能解决问题,可对于后者,就比较伤脑筋,他们往往赌气地一个人呆着,什么话也不说,什么事也不做,任你怎么劝导都无济于事。

    在本节课的合作朗读表演中,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虽然只是一两个学生,但总让我觉得难过。这些孩子的心理都很脆弱,我想今后要多找他们谈心,并鼓励一些同学去亲近他们,带动他们一起进步。

  2、在质疑交流中互动生成:

    实验中我们强调要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依据。针对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好思考、爱质疑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读人物的对话感悟人物的心情,并抓住重点段进行质疑。学生在交流中生成了很多新的资源,如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时,我原先估计学生只会体会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以后的焦急、难过、惋惜的心情和小男孩由惭愧到决心放回灰的心理变化。没想到学生却从中悟出了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并懂得列宁是用“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等委婉的语言既保护了男孩的自尊心,又促使男孩知错就改。有的学生还能联系学过的课文《诚实的孩子》,体会到列宁之所以如此善解孩子,是因为他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这些原本估计应在学完后方能悟出的思想内容,学生都提前悟出了,我为学生的“超常表现”而高兴。

    但我也从中发现一个现象,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总爱提一些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像是故,意要博人一笑,而后沾沾自喜。由此我想到,孩子现在已经走过了低年级,我们对学生的质疑不能只一味停留在鼓励阶段,是否应引导他们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高质量的问题。使他们从为质疑而质疑的状态中走出来,让质疑成为学习的手段,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对于我本身而言,还时不时受到教案所束缚,如这节课有些问题学生前面已经提出并交流了,但我还是以不放心的态度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再质疑讨论,造成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8-4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当前语文普遍采用讨论式,学生们质疑,答疑,谈感受,讨论。但有时会使你感觉好像在思想教育课,因为学生讨论脱离了文本,脱离了语言文字。

  丁老师教学则不然,她时时要求学生紧扣文本,如:让学生用“____”画出列宁的话、反复读,体会列宁说的每句话都包含着怎样的心情并读出这种心情。学生们反复朗读、交流,体会出列宁“着急”、“难过”、“惋惜”的心情。

  又如:在讨论灰雀哪儿去了时,丁老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于是学生们从男孩低着头、说的话、说话的语气中分析出:① 灰雀是被男孩抓走的,② 现在灰雀还活着:③ 男孩决心把灰雀放回自然。整个讨论过程也是丁老师教学生们读“书”的过程。

  讨论中对待文本的不同方式,其实反映了教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程度。

  语文教学是教学生读文章。文章含有义理,但文章一旦被组进语文教材,就不只是传递义理信息,而应把文章当作“凭借”,了解文章表达内容的方法,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脱离了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架空”讨论义理,就丢弃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丁老师的教学就是从语言文字层面人手,展开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即理解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学习把这种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义理教育自然内含其中。本文即通过列宁、小男孩对待灰雀的态度,列宁对待小男孩的态度,学生们学到了列宁保护自然、关爱小男孩以及小男孩知错就改的品质。笔者认为,这样处理语言文字和义理教育关系的教学才不失为是语文教学。

  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体现语文教育在育人方面的多功能,体现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训练,唯有这样,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语言综合素养。本班学生评价交流中表现出了许多良好的品质,如:评价态度诚恳,语言婉转,评价观点具有全面性、建设性等。无疑都是教师长期培养的结果,也是教师本人语言素养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学生学习10~12段时提的问题,有些已经全班讨论过。那么,就要研究一下,这些问题再次提出的原因是这些学生讨论时没有认真听还是为了质疑而质疑。也可能是对某个问题,学生还有话没说完,没说充分。如果是第一种可能,则要加强倾听能力培养,如果是第二种可能,则要向学生说明质疑的意义,并列入以后的教学目标,提高质疑水平。如果学生觉得还没有说充分,说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新的思考和体悟。但是,学生们提的问题大多是关于列宁和男孩的动作:“男孩为什么低着头?”“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列宁为什么微笑?”等。教学中,如果深入体悟人物对话时,同时结合分析人物的动作、神态,将对话、动作、神态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们体会人物的品格和心情感受会更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12: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