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书育人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3-31 19: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着的,而这种发展变化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发展的结果。教育也不例外。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诸如理论和实践、教与学、德育与智育、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等等,都是辩证的统一。它们既相联系又不断发展、变化。就变化而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用唯物辩证法作指导,才能正确认识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各种现象、矛盾和规律;才能做到科学育人。  ()教师为主导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同时,学生又是学习活动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因为教育的一切影响,对于有意识、有能动性的学生来说,都是外因。只有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共同完成教育任务。在教书(教学)的过程中育人,同样如此。
  1.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活动是教和导,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不能互相取代。教和学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没有教,就没有学;没有学,也就无所谓教。教和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侧面,二者缺一不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尤为重要。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强,小学生理解力较差,没有教师的传授和启发,小学生无法自学;数学是思辨学科,以思维为主要学习活动方式。学生不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就毫无意义。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人。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学生不是容器。容器尚可以注入物体,而学生若没有学习的要求,就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硬灌也灌不进去。更何况教材的知识结构并不等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的知识不可能简单传递给学生。所以我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即使内容简单、乏味的课,也决不一“灌”了之。
  如教学“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这节课的内容基本上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只有连乘和混合运算的脱式过程是新的。上课开始,我只用了3分钟时间进行常规口算练习,巩固单项计算法则,接着出示例题,让学生阅读课本后讨论三个问题:(1)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是什么?(2)你认为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3)在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中,几步计算为什么可以一次计算出来?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学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特别就“你认为”各抒己见。于是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找到自己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悟出一番道理。比如我说“同学们要注意 ”的效果好得多。再根据大家讨论的意见进行练习。第一次反馈的结果,有三个学生没有把除数颠倒相乘,经过订正,第二次反馈独立练习的结果,全部正确。
  3.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演”。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不等于“儿童中心论”,更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为学生这个学习的“主角”当好导演。
  首先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珍视学生的点滴发现,激发创造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有意注意,让他们进入“角色”,即学习情境。
  其次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什么地方提前孕伏,什么地方预作铺垫;在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顺水推舟,让他们顺利达到目的。
  比如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就孕伏“底面积×高”这个通用公式,到土石方计算时,则强调这个通用公式可以扩展到底面不是长方形的直柱体,为求直圆柱的体积作铺垫,到了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时,只要在求圆面积的基础上推进就行了。这样新课不新,学生的发展水平总是走在新知识的前面。看起来一节课教师没说几句话,但整个学习活动尽在教师一手“导演”之中。 
  ()教材、教案与课堂教学
  教材包括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参”。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师生教学用书,它提供了教和学的具体材料。教案(课时计划)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脚本”。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的语言并不完全是教科书上的书面语言,所以从教材到课堂教学要经过两次转化。
  1.从教材到教案。
  写教案是教师消化、领会教材,进行加工,使教学条理化的过程;也是教师发挥教学艺术,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教案熔课型、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语言、教学手段于一炉,是一个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为前提,有中心、有结构的有机整体。
  对于教材的处理,我认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以数、形概念为主干,计算和应用题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之上,是概念的运用。教学时在“主干”上要细一些,其他地方可以粗放些。我在概念教学上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切实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例如我教学“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所用时间比“大纲”规定的多。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强化了这种练习:要求学生熟练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数变形,从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到按照指定的形式变形。这样处理之后,原来一直是难点的约分、通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学生感到不难了。后面的内容基本是用练习课的形式教学的,进度又比“大纲”规定的快了。并且教和学的双方都大有水到渠成,顺流而下的感觉。由于一些内容的教学,由教师传授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扩展和推进,课型、重点难点也都随着学生认识的发展而变化了。同一教学内容,班级基础不同,教案设计也要变化。如我连续三次教“工程问题”,就用了三个不同的教案。因为三个班的基础不同,认识水平不同,教学起点也各不相同。只有用不同的教案才能达到同一目的要求。
  2.从教案到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备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成绩考核等环节具有支配和决定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必须上好每一节课,但这是不容易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能动地实施教案的过程。从教案到一节成功的课,教师要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内容适当、方法得当、组织严密、情绪饱满、言语生动、反馈及时、调控得体。其中每一项都需要精心设计,成竹在胸,应变能力强。
  胸有教案,又不能墨守教案。仅就“组织严密”而言,如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练,什么时候演示、什么时候板书等等,要环环紧扣;怎样进行组织教学,提高注意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防止不良现象出现,处理偶发事件,保证良好、和谐的教学气氛;怎样合理分配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所有这些都要服从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解决主要矛盾。对教学重难点部分,浓墨重彩,不惜笔墨;非重点部分则点到为止。犹如一幅画,画得满满的不一定是好画。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抓住“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该怎么办?”展开思维。只要学生想出解决办法,至于法则的归纳和运用就水到渠成了。又如,我的学生上课时常常“节外生枝”,就某一问题展开争论,与我的教案发生矛盾。这时我作为矛盾的主导方面,必须针对问题的性质及时进行调控。如对解决重难点有利就鼓励,不然则疏导,留待课后再议。上课时学生的认识处于变化之中,教师要随时掌握动态,确定什么时候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激,什么时候导。最难的就是掌握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所以有人说,教师需要兼有乐队指挥和戏剧导演的功力,因为教学不能预先排练!
  3.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正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整体,所以我认为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对学生实际的了解和一定的教学条件相结合的产物。它不可能一成不变。教师的认识发展了,教学的对象变了,教案、教学方法都要随之变化。广大教育工作者总结和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博采众长的同时,更要思考、研究、汲取别人经验中合理的部分,为己所用。前苏联心理学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指的也是根据相应教学阶段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可能性来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是相对的最优化。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化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科学,有规律可循;教学又是艺术,变幻莫测。唯其如此,它才值得我们兢兢业业,终身追求。
  ()学习、实践与总结
  1.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自己。
  我在1959年开始教书时,连二年级的小朋友都组织不了,急得直哭。使我感到面临活生生的工作对象,一个普通的高中毕业生当教师,在教育理论和熟悉教材两方面都存在缺陷。于是我有计划地自学了部分中师、高师教材,又在群众性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活动中反复学习了《矛盾论》和《实践论》,逐渐胜任了教育工作。
  以后每当遇到新的问题,我就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学习。80年代开展关于知识与能力问题的讨论,我读了《教学与发展》、《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等书。90年代我被调到进修学校工作,又根据所任课程读了一些相关书籍。我体会到学无止境,教育者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跟上日益深化的教改形势。
  2.实践出真知。
  前面提到,我从开始工作时起就“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沿着实践→认识的道路走。我能对教育规律有所认识,主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实践也教育我,“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80年代,我在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小学工作时,我校数学教研组一边学习胡梦玉先生的《小学数学教学法》,一边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计算、几何知识和应用题这“四大块”的教学要求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索。每研究一个专题,先读书,再互相看课,评议。有时一节课,几个人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从比较中探索规律,很有收获。有一段时间,有人邀请我们一起研究“最佳课堂结构”,我们不懂。就先看有关资料,认识到没有绝对“最佳”的课堂结构,就没有参加这项研究。
  3.不断总结,提高认识。
  多年来我在边教书边学习的同时,写了一些教育教学的心得笔记。以前写的在十年动乱中已经遗失了。80年代以后又陆续写了一二十万字。虽然不成系统,却是我个人认识教育规律的轨迹。学校工作忙碌,偶有心得,就随手记下,不然事过境迁也就淡忘了。每到一个阶段再集句成篇。这样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人的认识也就逐渐提高。这种教学第一线的总结,感性材料比较丰富。当我调到进修学校工作后,又成了我讲课的资料。
  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我通过教数学课,当班主任、辅导员,与孩子们建立了感情。学生毕业后,有的仍找我谈心、商量问题,我一如既往,坦诚相见。分别多年了,节日时总有贺卡从国内外寄来,向我致以真诚的祝福。我,一个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党的教育下,奉献自己给教育事业,让孩子们健康发展,茁壮成长,从而得到学生、家长、领导的信任,我感到欣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18: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